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肺复苏
急诊急救培训
2019.41心肺复苏1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2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3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3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复苏:(Resuscitation)
复活、苏醒=死而复生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PR)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挽救其生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电击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4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复苏:(Resuscit3
二、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主要损害(缺氧所致)依次为
大脑-→心肺系统-→肾脏及内分泌……
脑组织占体重的2%
静息时耗氧量占人体氧总摄取量的
20%
血液供应量为心排出量的15%
大脑只能有氧代谢,没有氧储备。
5分钟是大脑的G(葡萄糖)和ATP(三磷酸腺苷)储存耗竭的时限!5353
三、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分秒来计算:
●3~5秒:黑蒙●5~10秒:昏厥●15秒左右: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10~20秒:意识丧失●30~60秒:瞳孔散大●60秒:呼吸渐停止●1~2分钟:瞳孔固定、二便失禁
●4分钟:开始出现脑死亡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脑死亡”
●心肺复苏的——“黄金4-6分钟”63三、时间就是生命!63三、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时间内复苏CPR成功率
1min
>90%4min>60%6min>40%8min>20%10min几乎0%即:每延长1分钟施救,成活率就下降10%!73三、时间就是生命!!7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8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8
前言
2015年10月15日,新版《美国心脏学会CPR和ECC指南》隆重登场。时隔5年,AHA会对指南的哪些部分进行更改?是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在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强调如何做到快速行动、合理培训、使用现代科技及团队协作来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几率。以下为该指南的更新要点:9前言2015年10月15日,新版《快速反应,团队协作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首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胸外按压、进行通气或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设置除颤器同时进行)。10快速反应,团队协作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2015版AHA的CPR和ECC指南发布1.生存链一分为二,分为院内和院外2.体征评估由三步合并为两步,评估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3.先按还是先电?先1.5-3分钟的CPR——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4.胸外按压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5.按压间隙不依靠患者胸部,保证胸廓充分回弹6.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中断控制在10S之内。即每次人工呼吸10S之内。胸外按压频率100-120/分,按压呼吸比30:2,人工呼吸8-10次/分。112015版AHA的CPR和ECC指南发布1.生存链一分为二,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12院内急救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院外急救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13院外急救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体征评估的变化14体征评估的变化14按压深度变更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15按压深度变更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按压的频率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新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16按压的频率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16别再使劲按了!费劲!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指南把心肺复苏比喻成驾车行驶。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17别再使劲按了!费劲!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胸壁回弹
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不依靠患者胸部,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18胸壁回弹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新指南的新主张心脏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每2分钟检查1次心律认可1~8岁儿童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AED)有条件的,1岁以下幼儿也可应用AED19新指南的新主张心脏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每2分除颤
2010年的指南中,在AED就绪时,应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最新版则提出:当施救者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不能立刻取得AED,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转变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AED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应在可取得的情况下立即使用准备好的AED/除颤器。
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情况下。
20除颤2010年的指南中,在AED就绪时,应先进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
单相波:首次能量150---200J(未确定首次最佳能量)双相波:首次能量360J后续电击能量未确定,至少不低于首次能量儿童(1-8岁)使用剂量:对于儿童患者,尚不确定最佳除颤剂量。可以使用2至4J/kg
的剂量作为初始除颤能量,对于后续电击,能量级别应至少为4J/kg并可以考虑使用更高能量级别,但不超过10J/kg
或成人最大剂量21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单相波:首次能量150---200J(未2222
通气
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23通气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加压素被「除名」2010年版指南认为一剂静脉/骨内推注的40单位加压素可替代第一或第二剂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而新版则指出,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比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在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给予加压素相对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因此,加压素已被新版指南「除名」。如果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24加压素被「除名」2010年版指南认为一剂静脉/骨内推低温治疗
恢复自主循环后,在ICU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包括使用低温治疗)。临床采用的降温方法包括:1、物理:冰袋、冰毯、冰帽;2、灌注:一侧颈动脉体外冷却血液灌注;冰水鼻腔灌洗等;3、液体:输入冷液体。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25低温治疗恢复自主循环后,在ICU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并低温疗法适应症适应症: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禁忌证:
<18岁、孕妇、药物或中枢神经系疾病引发的昏迷、心源性休克、平均动脉压<90mmHg、体温<30℃等等。26低温疗法适应症适应症: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26及早冠脉造影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27及早冠脉造影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及早PCI
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28及早PCI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早EMMS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29及早EMMS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C-A-B顺序仍需坚持
对于施救顺序,最新的指南重申应遵循10年版指南内容,即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减少首次按压的延时;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30C-A-B顺序仍需坚持对于施救顺序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31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31
事发地点,先想安全,防止次生扩大。
判断现场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嗅味等来对异常情况做出判断。1.确认现场安全32事发地点,先想安全,防止次生扩大。2.判断意识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轻拍重喊332.判断意识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3、呼
救镇定大声喊叫来人自己或吩咐他人拨打电话,获得AED告知科室、楼层、床号来人呐!救命啊!343、呼救镇定来人呐!救命啊!34仰卧便于施救右侧,一拳之隔
防止压伤患者的胳膊!4.翻转成复苏体位35仰卧便于施救右侧,一拳之隔防止压伤患者的胳膊!4.翻确定按压位置(1).乳中线定位法胸骨下半部一岁以下两乳头连线下方5.胸外心脏按压36确定按压位置(1).乳中线定位法胸骨下半部一岁以下两乳头连线按压的手法要领::按压的手法十指交叉下手指上翘身体直、手臂直。有没有呼吸十指交叉37按压的手法要领::按压的手法十指交叉下手指上翘身体直、有没有胸部按压:●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5-6cm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掌根不要离开胸壁放松要充分38胸部按压:5-6cm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3939
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之前清理口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开放气道方法:
仰头举颏法双手抬颌法仰头抬颈法40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之前清理口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40
气道开放前气道开放后41气道开放前41捏鼻子看胸是否起伏!口对口人工呼吸动作要点42捏鼻子看胸是否起伏!口对口人工呼吸动作要点42人工呼吸球囊—活瓣-面罩装置人工呼吸
用一指手将面罩置于患者的脸部,用鼻梁来做正确位置的依据。将中指、无名指、小指放在下颌部,用同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在面罩上,保持头部后仰、下颌抬高以保持气道通畅,以及面罩密闭,用另一只手挤压气囊,并观察胸部以确定由适当的通气。以2秒钟给予呼吸。气管插管后呼吸频率10次/分。43人工呼吸球囊—活瓣-面罩装置人工呼吸用一指手将面罩置4444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或交界性心律,即使为心房扑动或颤动也是自主心跳恢复的表现。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射恢复。按压时可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达60mmHg以上。发绀的面色、口唇、指甲转为红润。脑功能开始好转的迹象。45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45
终止复苏的指标复苏成功: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恢复良好,转入下一阶段治疗。复苏失败:自主呼吸及心跳一直未恢复,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心肺复苏操作已达30min以上,心电图成直线,医生判断已临床死亡。特出情况:溺水、触电、新生儿抢救时间应延长1-2小时。46终止复苏的指标46一、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后,急救人员应该多久给一次通气?
在气管插管后,管理呼吸道人员要在不影响胸外按压前提下,每6~8秒钟给一次通气,即每分钟8~10次。二、哪个部位放置电极或除颤板是最有效的?右侧锁骨中线锁骨下左侧腋中线第5肋间三、根据目前最新心肺复苏指南(ACLS),在对心室颤动或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后,紧接着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电击除颤后应立即恢复心肺复苏(不要检查心律或脉搏,直接开始胸外按压),2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次心律检查。心肺复苏简单问?47一、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后,急救人员应该多久给一次通气四、对一个新生儿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开始胸外按压的指征是什么?
胸外按压的指征为:在给氧和足够通气30秒钟后心率仍低于60次/min。
五、在检查新生儿动脉搏动时,什么部位最为准确?
脐带动脉搏动
六、在新生儿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辅助通气的频率应该是多少?
每分钟40~60次
48四、对一个新生儿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开始胸外按压的指征心肺复苏的国民普及率美国:迄今已有5000万人(占全国1/4的人口)接受这一救生术,每年平均20万猝死者接受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技术,其中7万人获救。挪威:在1965年就把心肺复苏初级技术放入学校课程中,全国200人口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就有1000名溺水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人。德国:把是否掌握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中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不到1%,我国猝死抢救成功率还不到万分之一。49心肺复苏的国民普及率美国:迄今已有5000万人(占全国1/4呼吁
CPR培训是基础必会的课程。然而,研究显示,这一技能会在接受培训后数月内逐渐生疏。所以应进行反复、高频的培训来保证技能掌握的熟练度,并熟悉如何将患者转运到高质量部门进一步救治。共勉!!!50呼吁CPR培训是基础必会的课程。然看看下面的演示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1看看下面的演示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1谢谢!52谢谢!52心肺复苏
急诊急救培训
2019.453心肺复苏1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54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55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3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复苏:(Resuscitation)
复活、苏醒=死而复生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PR)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挽救其生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电击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56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复苏:(Resuscit3
二、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主要损害(缺氧所致)依次为
大脑-→心肺系统-→肾脏及内分泌……
脑组织占体重的2%
静息时耗氧量占人体氧总摄取量的
20%
血液供应量为心排出量的15%
大脑只能有氧代谢,没有氧储备。
5分钟是大脑的G(葡萄糖)和ATP(三磷酸腺苷)储存耗竭的时限!57353
三、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分秒来计算:
●3~5秒:黑蒙●5~10秒:昏厥●15秒左右: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10~20秒:意识丧失●30~60秒:瞳孔散大●60秒:呼吸渐停止●1~2分钟:瞳孔固定、二便失禁
●4分钟:开始出现脑死亡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脑死亡”
●心肺复苏的——“黄金4-6分钟”583三、时间就是生命!63三、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时间内复苏CPR成功率
1min
>90%4min>60%6min>40%8min>20%10min几乎0%即:每延长1分钟施救,成活率就下降10%!593三、时间就是生命!!7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60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8
前言
2015年10月15日,新版《美国心脏学会CPR和ECC指南》隆重登场。时隔5年,AHA会对指南的哪些部分进行更改?是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在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强调如何做到快速行动、合理培训、使用现代科技及团队协作来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几率。以下为该指南的更新要点:61前言2015年10月15日,新版《快速反应,团队协作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首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胸外按压、进行通气或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设置除颤器同时进行)。62快速反应,团队协作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2015版AHA的CPR和ECC指南发布1.生存链一分为二,分为院内和院外2.体征评估由三步合并为两步,评估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3.先按还是先电?先1.5-3分钟的CPR——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4.胸外按压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5.按压间隙不依靠患者胸部,保证胸廓充分回弹6.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中断控制在10S之内。即每次人工呼吸10S之内。胸外按压频率100-120/分,按压呼吸比30:2,人工呼吸8-10次/分。632015版AHA的CPR和ECC指南发布1.生存链一分为二,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64院内急救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院外急救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65院外急救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体征评估的变化66体征评估的变化14按压深度变更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67按压深度变更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按压的频率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新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68按压的频率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16别再使劲按了!费劲!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指南把心肺复苏比喻成驾车行驶。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69别再使劲按了!费劲!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胸壁回弹
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不依靠患者胸部,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70胸壁回弹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新指南的新主张心脏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每2分钟检查1次心律认可1~8岁儿童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AED)有条件的,1岁以下幼儿也可应用AED71新指南的新主张心脏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每2分除颤
2010年的指南中,在AED就绪时,应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最新版则提出:当施救者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不能立刻取得AED,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转变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AED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应在可取得的情况下立即使用准备好的AED/除颤器。
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情况下。
72除颤2010年的指南中,在AED就绪时,应先进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
单相波:首次能量150---200J(未确定首次最佳能量)双相波:首次能量360J后续电击能量未确定,至少不低于首次能量儿童(1-8岁)使用剂量:对于儿童患者,尚不确定最佳除颤剂量。可以使用2至4J/kg
的剂量作为初始除颤能量,对于后续电击,能量级别应至少为4J/kg并可以考虑使用更高能量级别,但不超过10J/kg
或成人最大剂量73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单相波:首次能量150---200J(未7422
通气
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75通气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加压素被「除名」2010年版指南认为一剂静脉/骨内推注的40单位加压素可替代第一或第二剂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而新版则指出,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比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在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给予加压素相对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因此,加压素已被新版指南「除名」。如果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76加压素被「除名」2010年版指南认为一剂静脉/骨内推低温治疗
恢复自主循环后,在ICU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包括使用低温治疗)。临床采用的降温方法包括:1、物理:冰袋、冰毯、冰帽;2、灌注:一侧颈动脉体外冷却血液灌注;冰水鼻腔灌洗等;3、液体:输入冷液体。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77低温治疗恢复自主循环后,在ICU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并低温疗法适应症适应症: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禁忌证:
<18岁、孕妇、药物或中枢神经系疾病引发的昏迷、心源性休克、平均动脉压<90mmHg、体温<30℃等等。78低温疗法适应症适应症: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26及早冠脉造影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79及早冠脉造影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及早PCI
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80及早PCI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早EMMS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81及早EMMS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C-A-B顺序仍需坚持
对于施救顺序,最新的指南重申应遵循10年版指南内容,即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减少首次按压的延时;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82C-A-B顺序仍需坚持对于施救顺序
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心肺复苏步骤83内容心肺复苏的概念31
事发地点,先想安全,防止次生扩大。
判断现场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嗅味等来对异常情况做出判断。1.确认现场安全84事发地点,先想安全,防止次生扩大。2.判断意识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轻拍重喊852.判断意识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3、呼
救镇定大声喊叫来人自己或吩咐他人拨打电话,获得AED告知科室、楼层、床号来人呐!救命啊!863、呼救镇定来人呐!救命啊!34仰卧便于施救右侧,一拳之隔
防止压伤患者的胳膊!4.翻转成复苏体位87仰卧便于施救右侧,一拳之隔防止压伤患者的胳膊!4.翻确定按压位置(1).乳中线定位法胸骨下半部一岁以下两乳头连线下方5.胸外心脏按压88确定按压位置(1).乳中线定位法胸骨下半部一岁以下两乳头连线按压的手法要领::按压的手法十指交叉下手指上翘身体直、手臂直。有没有呼吸十指交叉89按压的手法要领::按压的手法十指交叉下手指上翘身体直、有没有胸部按压:●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5-6cm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掌根不要离开胸壁放松要充分90胸部按压:5-6cm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9139
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之前清理口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开放气道方法:
仰头举颏法双手抬颌法仰头抬颈法92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之前清理口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40
气道开放前气道开放后93气道开放前41捏鼻子看胸是否起伏!口对口人工呼吸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引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宜春学院《现代舞技术(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大学《全球变化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2024-2025学年四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山东现代学院《中级英语阅读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知识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无线宽带接入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品牌加盟合作协议书
- 综合研究论证
- 英语演讲艺术
- 医院“双培养”制度
- 时区与区时课件
-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 DB34∕T 1948-2013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档案立卷标准
- 国内外桥梁垮塌事故案例分析
- GB∕T 20721-2022 自动导引车 通用技术条件
- 通用门座机安装工艺2
-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综合练习计算
- 养老机构服务高质量115项明细
- 圆管涵结构计算
- 船舶首制船设计任务书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