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1页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2页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3页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4页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研究 公共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u12165内容摘要: 110346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23388(一)研究背景 227088(二)研究意义 38887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62828(一)国内研究现状 69566(二)国外研究现状 6613三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概念界定 713704(一)市民、农民工 74843(二)新生代农民工 722029四北京市“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现状分析 831668(一)“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8562(二)“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916670结束语 1020458参考文献 11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内容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成为城市建设的领军人物,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是老一代农民工的沿袭,但其生活背景不同,个性突出,身份问题的限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市民同样的权利与福利,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道路举步维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本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选取北京市“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主要脉络,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形式,运用数据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到了实现市民化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早日实现。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宏观构建和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是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国家宏观政策和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研究背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源于经济、社会、政策三个方面的背景: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动力;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乡社会生活之间出现的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种种“边缘性”问题对于城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再次,20世纪以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其市民化的进程,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但是,这些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实施效果以及如何让这些己有的政策制度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更是我们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题中之义。总之,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上的经济、社会、政策背景,具体论述如下:第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开放转型,工业化、现代化飞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函需生力军,第二、三产业发展函需劳动力[2]。于是,怀着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向城市转移的进程。改革开放为城市带来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一大批背井离乡的农民工纷纷进入城市打工、经商,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不容乐观,他们从事着城市中最脏最累的工作,微薄的薪水不能改变他们恶劣的生活条件,无房、低收入、无保障是他们的真实写照[3]。2008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于辉达提出建议:“在农民工群体自愿的基础上,用农村剩余的土地与城市户籍和社会保障进行交换,使得农民工群体能够与迁入地的城市居民享受城市中的同等待遇,进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至此,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步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和积极解决的问题。200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顺利在城市中安家落户,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4]。"e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为农民工群体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对于农民工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要切实解决,科学有序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5-6]。”e2015年3月5日,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过高的问题,政府可以将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与市民化相结合,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降到最低”等等。与此同时,学术界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也涌现了诸多理论成果。第二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己有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旧是不全面、不彻底、低水平的市民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跟随改革开放进城务工的老一代农民工己经逐渐步入老龄化,而他们的子女,也就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开始活跃在城乡建设的舞台。新一代农民工有朝气、有梦想,与父辈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被学界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父辈一起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但城市却不能给予他们和城市同龄人一样的成长环境和生存条件[7-8]。他们甚至成为“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尴尬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父辈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逐步演化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市化进程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扰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必然要顺利实现市民化。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现状,怎样科学有效的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函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二)研究意义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需要增加城市市民数量,将农民工市民化,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助力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是具有活力与梦想的群体,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投注于城市建设,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动力量,也是我国城乡规划、城乡统筹的桥梁。再加之,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市民化意愿,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将会成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乃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1.理论意义a.有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可以调动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及融入城市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比重较大,并且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青春有热情,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快速融入城市工作环境,将精力投注于工作中,使其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可以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充满活力以及发展前途的劳动大军为突破口,壮大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成果投注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使其形成新型高科技农业,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先进的城市创造者为代表,用城市先进技术和力量运用于农业,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拥有高科技的农业人才,让城市给予农业巨大的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共享发展成果。b.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农民工群体自身存在素质偏低等问题,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较传统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旧偏低,再加之其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不能融入城市,城市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一直存在歧视态度。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从事的行业工作,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性质不稳定,这些都是城市市民择业中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都是现代社会中最苦最累的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择业方面有较多的选择,但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始终不能与城市市民相提并论,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市民在心理上并没有认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并且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回流”、“民工潮”、“春运潮”等给社会带来了压力,再加上政府在社会管理方式及行政职能方面的缺失,农民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关键所在。妥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连带问题都会有所改善和解决,在这过一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城市正在为他们敞开大门,城市市民也可以从内心接受新生代农名工群体成为“市民身份”的新成员,新生代农民工的发泄情绪和市民的抵触情绪都会得到缓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得以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2.现买意义1.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6.1%,据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将达70%,新增城市居民数量达到3.1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无疑实在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可以增加城市人口的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以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市场得到统一,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当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摆脱以往单一的劳动方式,同时参加就业培训,培养就业技能,有助于他们稳定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是体力贡献者,同样也可以是脑力贡献者,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后备力量,城乡统筹、城乡结合可以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进步提供动力。2.有助于化解“三农”问题土地、就业和生活负担是有关农民利益的核心的三个部分,土地和就业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利益最切实的体现。农民工群体一直是城市和农村的“漂浮体”,由于身份和生活现状的矛盾,他们既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也不愿意放弃城市现有的工作,最终导致农村土地生产率低,专业化程度不能得到保证,农村家庭通常会选择家中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家人则留在家中耕地,而农民工自身会选择性的回到农村务农,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近年农民工举家迁移成为新趋势,((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举家迁移农民工己经达到了外出农民工总量的21.396,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举家外迁,夫妻都在外打工的占70%左右。在京农民工中有选择的外出方式是全家迁移,这样的趋势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地闲置〔代就农民工就业问题来看,农民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大多数为临时性质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任何保障,另一方面,农民转移到城市就业,导致农业就业的数量大幅减少,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前景。3.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拉动了消费。“十二五”时期,如果城镇化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每年实现市民化转变的农民工及其家庭约有1000万人,全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将会有1个百分点的提高,这一巨大能量将带动产业发展,迎来新兴产业的兴起,提高服务需求农民工群体属于中低收入者,由于未能完成市民化,除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于娱乐方面外,第一代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基本体现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微乎其微。因此,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使农民工群体享有和城市人口在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至关重要。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市民化必要性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阻碍以及如何消除这些阻碍。此外,基于国外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主要是西方学者提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理论。(一)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其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其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阻碍因素以及如何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等。研究成果主要有:《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一一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障碍与对策研究》一一田喜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一一林娣;《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一一黄馄等等。(二)国外研究现状“农民工”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存在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之相关的国外研究并不多见。但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来看,吴敬琏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努力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的理论研究现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一:刘易斯模型,他首先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主要含有两个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传统性质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现代性质的工业部门。低收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向工业生产涌入,并且这种劳动力的供给是绝对充足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及最终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即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安置。第二:拉尼斯一一费景汉模型,该理论模型继续发展了刘易斯模型,并且将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考虑在内,结论仍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向城市转移。三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概念界定(一)市民、农民工“市民”一词从中世纪之前其所具有的特权色彩,再到中世纪“市民”所代表的自由民主的象征,其发展具有悠远的历史,然而现代意义的“市民”是指拥有城市户口,户籍以及生活居所在城市市区,平等的享有法律所赋予“城市市民”的各项权利和保障。“市民”工作所从事的都是非农产业,拥有较农村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在法律和权利保障下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历史始于农村,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有利之处就是农民不在拘泥于传统、单一的种植业,他们摆脱了千年的枷锁,希望能够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得到新的发展机会,以此来改善社会地位,因此,便产生了“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籍身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期到城市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29]0“新生代农民工”中一部分是由原本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转换为城市生活的农民,另一部分是出生地和长期生活所在地都在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拥有农村户口,在城市从事非农行业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外出打工的起始点较早,基本没有务农经验,根本不可能再返回农从从事农业活动,并且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与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并无异处,城市生活使“新生代农民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他们更渴望在城市立足,摆脱落后的农村生活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和思想上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都由较大的进步,更加渴望拥有一个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四北京市“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现状分析“河南村”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其名源于其处潮白河南岸,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河南人口流入北京,“河南村”成为了河南农民工的聚居地,赋予了“河南村”现实意义。本次调查选取以工资为主要个人收入,年龄在16周岁至30周岁并且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河南村”村内。北京市外来人口中,河南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从事行业种类繁多,来京务工历史久,市民化意愿强烈,将其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典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发放了600份问卷,收回48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6份,收回问卷的过程中,访谈了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切实反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一)“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1.“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及年岭构成此次访问的在京务工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263人,占调查人数总比重的55.3%;女性213人,占调查人数总比重的44.7%,调查结果(如表3-1)表明男女比例没有出现极大的落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在与时俱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逐渐摆脱传统思想,不再满足于农村耕种、照顾子女、看护老人的生活,同时,城市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的男女工作机会是均等的,不存在性别的歧视性和不均等性,“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是一个良好体现。“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婚育状况“河南村”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要比男性农民工更注重家庭,但由于被调查群体年龄趋于年轻化,受访者中有61.696的是未婚,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立足城市生活来说,压力相对较小,愿望也更强烈,更有在城市奋斗的决心,大都具有来城市“闯一闯”的心态,大部分人具有在“城市短期内不会考虑结婚”、“等赚点钱了再说”等想法,同时,在37.6%的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中,也有一部分是举家来到北京打拼,即使自己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的一员,希望子女能够受到城市教育,让子女成为“城里人”,对于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虽然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大,但考虑到下一代的生活状况,他们市民化渴望度仍然很高。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受到城市现代化文化教育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摒弃了以往“多生孩子好办事”、“不生男孩不罢休”的落后思想,“少生优生”、“少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先进观念正在新生代农民工内心深处萌生,据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希望自己有1至2个孩子的占68%,这无疑是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趋于城市化、市民化的又一体现。(二)“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1.“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进京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条件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以及在城市生活的心态。如图3-3调查数据显示,住出租房是“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居住形式,占调查总人数的44.9%,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劳动周期小的建筑工人、个体经商户、零工或是举家来到北京务工的农民工等,因为家庭人口多,更换工作场地的频率高,所以跟着工作地频繁的更换住所是不可能的,“河南村”房屋租金相对较低,房主通常将房屋分出五六个15到20平方米的单间对外出租,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十几个人合租一套房屋,然后自行将房屋使用权分割,或者租赁单间居住,以减少经济负担,居住面积小,基础设施缺乏,居住者安全系数低是普遍问题;在宿舍居住的有15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2%,这部分农民工一般是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地点是较为大型的单位、公司、企业,这部分机构会将宿舍作为招工的优势条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这类行业工作,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提供住所,解决了住房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的可支配力就会更强,但34%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不满意现在单位提供的住宿条件;住在简易工棚的有21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5.1%,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建筑工人,因为工期长,建筑公司为使建筑任务能够按期完成,会搭建临时公棚,以便让农民工吃住在工地。2.“河南村”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北京市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可以作为衡量其在城市生活的融入度的一项标准,以及其是否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