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_第1页
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_第2页
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_第3页
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_第4页
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鄭伯克段於鄢【《左傳》介紹】

一、《左傳》的名稱和性質1、名稱:《左傳》是簡稱,它的全稱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傳》。2、性質:存世的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按年月日為順序來記錄歷史的書)。《春秋經》242年曆史只用了一萬八千字,不能說是敘事詳盡。

鄭伯克段於鄢【《左傳》介紹】二、春秋笔法《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三、《春秋》三传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3、這三傳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們本人親自寫在竹簡上的或絲綢上,而是口耳相傳,最後由其弟子記錄下來的。師道相傳——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為它用一定的調子吟誦,一代一代口耳相傳下來,最後記錄下來。把散文用一定的調子誦讀出來,傳授給自己的弟子,一般說出入不會太大。齊、魯、韓與毛詩(《詩經》)的主要區別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見傳統的吟誦很重要!吟誦,韻文、散文用一定的調子傳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四、《左傳》的作者1、“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孔子家語·觀周》。2、現存《孔子家語》是偽書,西漢至三國失傳,三國魏司馬昭的岳父王肅做偽3、這段話來路:西漢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傳弟子嚴彭祖《嚴氏春秋》(出於左傳的反對派公羊家)所引。後來又為(南朝陳)沈文阿《左氏義疏》所引。又被(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為西晉杜預《春秋序》寫的解釋性文字時所引。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五、《左傳》的內容、語言物色及注本《左傳》定本大概於西元前390年前後,《論語》大概成書於430年前後。1、《左傳》內容十分豐富,較系統、詳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較真實、較深刻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的風貌。2、語言特色:極其簡明生動,敘事委婉周詳,是後世散文的教科書。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3、注本:(1)底本:(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以《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注)作為旁參。王伯詳《春秋左傳讀本》;(2)《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排印本(全5冊),缺點:簡化字。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一、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介詞意義上,“于”“於”為古今字,直接引用資料用古字“于”,自己串連史實時用今字“於”。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wù)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fú)許。

武姜:周代貴族女子的稱謂:出嫁前:是她在姐妹間的排行加上娘家的姓,如伯/仲/叔/季+姜。如果父親正妻生的排行老大,即為伯姜,如果是妾生的老大,即為孟姜。出嫁後:娘家姓加一個氏,如姜氏。去逝後;丈夫的諡號+上娘家的姓,如武姜。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及:連接兩項,前一項為主,後一項為次。“和”、“與”連接的專案不分主次。共:諸侯國,地名。寤:wù,通啎,逆著。寤,義為睡醒。竹枝詞(只有14個字,兩句平仄相同而節奏不同,兩句押韻)虛懷若谷創新強(平平/仄仄/仄平/平)剛柔相濟好商量(平平/仄仄/仄/平平)相:七言丁種句的第三字可平可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惊姜氏:使动用法。典故:出生之时叫“惊姜之夕”。名曰:名词用如动词,名之曰。爱:偏爱。亟:破读qì,履次此外還有“愛惜、吝嗇”的意思,如《老子》:“甚愛必大費。”(過於吝嗇必然招致巨大的浪費。)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的文言文裏,如《宋史·嶽飛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愛死。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及:表明時間。請:直至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詞,禮貌用語。有三種用法:+動詞,請對方做什麼;+動詞,請對方允許自己做什麼;

+名詞,請對方給什麼,如請對方把“制”這個地方給小兒子。巖:異體,同“岩”,險要的。佗:(tā)古今字,旁指代詞,別的、其他的,後作“他”。使居之:省略,使之居之。謂之“京城大叔”:雙賓語。大:通“太”。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祭:姓氏意義上破讀(zhài)。都城:都,國都以外的城市;京師,天子所在的城市;國,諸侯所在的城市,國都。國都以外的城市,如果有設祖宗的牌位宗廟,叫都,沒有則為邑。城,城牆。雉:一雉是三丈長一丈高。國之害也:國家的禍害。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國都以外的大城市的城牆的長度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參:同源字“三”,數詞用如動詞,三分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國都以外的中等城市的城牆的長度不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都不過)九(國)之一:國都以外的小城市的城牆的長度不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今京不度:名詞放在否定詞後面,用如動詞,不合法度。又如人不人,鬼不鬼。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1之有?不如早為双宾语(wéi做出)之所(安排),無(毋)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焉:怎麼。辟:後作“避”bì。厭:通“饜”。?薑氏何厭之有:無疑而問,反問。何是有的狀語,相當於“哪”修飾“有”,哪有滿足的時候。王何親之問也:有疑而問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1之有?不如早為君子所其無逸:做君主的自始就不該貪圖安逸啊!滋蔓:更加蔓延(狀中式,偏正式∨);滋生蔓延(聯合式);圖:設法對付。不可除:不易除,不容易除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易使由之,不易使知之。容易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易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況:同“況”。斃:垮臺。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鄙:邊邑,與“都”(大都市)相對而言。謙稱“鄙人”,見識少的人。貳:兩屬。無生民心:生,動詞用如使動;生民心,別讓老百姓產生二心(雙賓語)。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甚使孤望:很使我失望。無庸:庸,讀音不變,詞義等於“用”,一般用在否定句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及:趕上(災禍)。廩:同“廩”。公子呂:字子封。厚將得眾:地盤擴大;厚將崩:土多。不義不暱:暱,同“昵”,親近;譯:他做不義的事情,那麼別人是不會親近他的。不某不某:並列式(不倫不類)/偏正式(不破不立:不破除舊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及:趕上(災禍)。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yān),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完聚:完,使城墙完整,修理好城墙;聚,聚集了人民。繕:修缮,修理;甲:战衣;兵:武器;卒:步兵;乘(shèng):兵车。啓:甲骨文:象用手開門的樣子,本義為開門。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征:正義的戰爭。正義的一方去攻打非正義的一方。本義是天子去征討那些不聽話的諸侯。伐:公開宣戰。公佈對方的罪狀,行軍時有儀仗隊,敲鑼打鼓。侵:不宣而戰。襲:秘密攻打。鄭:鄭國的國都新鄭。啟之:非支式,動詞與代詞的關係可以插一個適合的介詞,連同補語提到前面去。帥:與“率”同源,率領;帥,率領軍隊的人。乘:破讀,量詞。乘,一輛兵車,三名甲士加72名步兵。以:連詞,手段和目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誓之/悔之:非支式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shě)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wèi)之。」公曰:「爾有母遺,繄(y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yù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公賜之食(shí):双宾语;繄(yī):范围副词,相当于“唯”、“只”、“只有”;闕:通“掘”,挖掘。隧:名词用如动词,挖隧道。其誰曰不然:其,代词,指代“那么做了”代词主语谓语动词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遂為母子如初。賦:赋诗;也:句中语气词。泄(yì):同“洩”,洩洩,舒暢、和樂貌。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爾類。』其是前宾语之謂乎!」純孝:大孝子;純,大。施(yì):延续,影响到;匱(kuì):匮乏,穷尽錫(cì)爾類:后作“赐”;双宾语;類,古义,好办法。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西周後期,周宣王封弟友為諸侯,就是鄭桓公。鄭桓公眼見王室政治腐敗,諸侯叛離的傾向愈益滋長,於是他利用東方鄶(kuài)(鄭州南)、東虢(滎陽北)兩個小國的統治者貪財好利,百姓多不歸附的機會,把自己的財貨和奴隸預先遷寄到那裏,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取而代之。後來他的兒子武公終於滅了鄶和東虢,建都于新鄭。武公的兒子莊公,繼續作東周的卿士,在王室衰微,周天子沒有力量繼續維持統治秩序的情況下,莊公打起“以王命討不庭”(《左傳.隱公十年》)的旗幟,聯合齊魯,攻打宋、衛,制服陳、蔡,並打敗北戎,穩定了東周的政局。所以有“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國語.周語中》)的話。但鄭卻乘機獨霸王室權力,與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銳。西周後期,周宣王封弟友為諸侯,就是鄭桓公。鄭桓公眼見王室政治平王時,王室與鄭國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換質子(即以兒子作抵押品),後來周桓王上臺,打算起用虢公,剝奪鄭伯的權力,鄭伯非常不滿,派祭足帥師在夏季麥熟時“取溫(周地,今河南溫縣)之麥”,秋季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陽)之禾”(均見《左傳》隱公三年)。桓王終於罷了鄭伯,鄭伯因而不朝,周鄭“交質”發展到“交惡”的地步。尖銳的對立,終於引起一場大戰。西元前707年,周桓王親自率領陳、蔡、衛等國的軍隊與鄭作戰,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相反,鄭國的地位卻比前更加顯赫,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平王時,王室與鄭國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換質子(即以兒子作抵押品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聘、進貢也大大減少了,天子窮得連死後的葬禮也舉辦不起,不得不屈尊向諸侯求討。如平王、襄王死後,都曾向諸侯“求賻fù”、“求金”。後來天子的地位越來越不行了,甚至要低三下四地派人向諸侯“請盟”,去的使者竟至被借故拘留;有時要聽命于諸侯,受諸侯的召喚;有時天子和大夫之間發生糾葛,還得到諸侯那裏去打官司。天子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這說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森嚴的上下君臣名分已被戳破了。社會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在急劇發展,而且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聘、進貢也大大減少了,天子窮得正當各國畏服鄭國的時候,魯桓公十一年(西元前701)鄭莊公死去,發生內亂,鄭國因而中衰。原來莊公的太子忽是鄧國女鄧曼所生,莊公又娶宋國雍氏女雍姑,生一個兒子叫突,莊公死後,莊公太子忽即位,是為昭公。雍氏在宋國貴族中很有勢力,於是把祭仲誘騙到宋國,逼他立公子突,否則就要殺死他,祭仲為了保全性命,只得依從。公子突回國即位,是為厲公,昭公逃往衛國。厲公即位後,宋人逼討賄賂很急,宋鄭間的關係日趨惡劣,幾乎打了起來。當時的魯國從中調停不成,約與鄭國會盟于武父地方,聯兵伐宋。第二年鄭國又聯合紀、魯兩國,與宋、齊、衛、燕四國開戰,結果四國聯軍大敗。但是,宋國不服,又聯合了齊、蔡、衛、陳伐鄭,焚了鄭國的渠門,一直打進大街,又侵擾鄭國東郊,奪取了牛首(鄭郊,今河南許遠縣東北)地方,鄭國由於寡不敵眾,敗北。正當各國畏服鄭國的時候,魯桓公十一年(西元前701)鄭莊公死在鄭國敗弱之際,內部又產生了矛盾。鄭厲公是祭仲擁立的,所以政事被他所把持,厲公對此不滿,準備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在郊區設宴時殺死他。雍糾不知怎么把消息透漏給他的妻子雍姬,雍姬就去問她母親說:“父與夫孰親?”其母回答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雍姬聽了這話,便把雍糾的陰謀暗示其父,於是祭仲把雍糾殺了。鄭厲公見事機已泄,逃往蔡國,昭公回國復位。先前被鄭國所滅的許國,也乘機複了國。不久,厲公又引動鄭國南郊的櫟邑(今河南禹縣)人民殺其守將檀伯而占其地,與鄭昭公政權相對立。魯莊公十四年(西元前680年)在外流亡十八年的鄭厲公復位時,齊桓公已經上臺六年,形勢大變,加之內亂一直困擾鄭國,使他無暇外顧,鄭莊公所開創的有利形勢,終於失掉了。

在鄭國敗弱之際,內部又產生了矛盾。鄭厲公是祭仲擁立的,所以政七、鄭國鄭國,別名奠國,國君為姬姓,伯爵。春秋戰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于鄭(今陝西華縣的東方),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期,鄭桓公身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於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於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這是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遷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屬下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甚至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俯首稱臣,跟隨鄭國東征西討。七、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後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佔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哀公之後的幽公時期,韓武子攻佔鄭國,殺害了幽公。後來幽公之弟儒公複國,多次與三晉發生戰爭。繻之後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佔鄭國,鄭國滅亡,國土併入韓國。立國432年,曆21君。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本篇選自《左傳·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題目借用《春秋經·隱西元年》“鄭伯克段于鄢”一語。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併的戰爭,各國內部貴族之間爭奪權勢的戰爭也同時加劇起來。本文敍述了春秋初期發生在鄭國的一個歷史事件。【題解】本篇選自《左傳·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題目借用《春它描寫了鄭莊公的陰險狡詐,其母姜氏的偏心狠毒和其弟共叔段的貪婪愚蠢,表現了鄭國統治者母子、兄弟之間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激烈鬥爭。全文結構嚴密,層次井然,情節曲折,語言簡練,形象生動,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它描寫了鄭莊公的陰險狡詐,其母姜氏的偏心狠毒和其弟共叔段的貪語法方面的重要現象:1、賓語前置:A、疑問句疑句代詞賓語前置:“敢問何謂焉?”“君何患焉?”B、以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姜氏何厭之有?”“其是之謂乎?”2、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為之所”“賜之食”“語之故”“告之悔”3、使動用法:“驚姜氏”“無生民心”4、名詞用如動詞:“今京不度”“隧而相見”

語法方面的重要現象:二、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為何侵蔡?上溯到僖公三年:僖公三年:《左傳》僖公三年冬天:“齊侯(齊桓公)與蔡姬(桓公夫人)乘舟于囿(苑也,其中有池),蕩公(蔡姬把船左右搖晃,使桓公坐不安穩。)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把蔡姬送回母家),未之絕也(但並未正式棄絕)。蔡人嫁之(把蔡姬另嫁了)。”可見桓公侵蔡實是為了泄私憤。二、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蔡姬:蔡為該女子娘家的國名,因與齊桓公離異,故未能被史學家稱為“桓姬”;囿:有圍牆的園林;歸之:動詞用如使動,讓她回娘家去。未之絕:沒有正式拒絕她(沒有正式辦理離婚手續)。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陘。侵:不宣而战;可写论文:《左传》的伏笔问做系统的研究,写成论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记叙文。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潰:下逃上(基层士兵不愿为主子卖命),即蔡国士兵认为这是郎舅(妹夫与阿舅之间)的矛盾,不必要卖命。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為何伐楚?僖公二年冬,楚人侵鄭。僖公三年秋,齊侯曾與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齊國的陽穀,謀伐楚。未舉,而冬季,楚人又伐鄭。故。齊桓公先有伐楚之心,因有蔡姬之事,故侵蔡後,遂移兵伐楚。為何伐楚?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風:正在發情的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就算是正在發情的馬牛奔跑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今天有“風流、風騷、爭風吃醋”等。話里有話,且俗:楚地文化特色——亦莊亦諧的風格召康公:後作邵。大公:後作太,姜太公。五侯九伯:五等諸侯,九州之長。女實征之:後作汝。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苞茅:成捆的菁茅。菁茅王祭不共:後作供。縮酒:滲酒請神。寡人是徵:前賓語,是:這件事。我對這件事要加以責問。昭王南征而不復: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寡人是問:我對這件事要加以追問。注:此事與對話相差300多年,當時不處於楚國管理。敢:謙敬副詞,企敢。君其問諸水濱:語氣副詞作狀語。如:到。次:臨時駐紮。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豈不榖是為:这哪是为了我啊?諸侯謙稱:不榖(不善)、寡人、孤;是:插在前賓語和謂語之間。先君之好是繼:這是繼承先君們友好的關係。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徼,通“邀”,祈福;譯:承蒙您給我國的社稷之神求福。向天上的神靈求福給我國的社稷之神。意:不滅我國。辱收寡君:謙敬副詞。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用这么多的军队来打的话,谁能够抵挡得了它啊?用这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来攻城的话,什么样的城打不下来啊?綏:字形车中绳,以保安全,引申为安抚。方城、漢水:前宾语。您假若用德政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啊?您假如依靠武力,楚国将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就算您的军队再从多,也没有用武之地。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盟:謂語動詞,訂立盟約。珠槃玉敦duì:出處——《周禮·天官·王府》:“合諸侯則供珠槃玉敦。”鄭玄注:“敦,槃類,珠玉以為飾。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屍盟者執之。”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口血未幹:口血,飲血或用血塗於口旁,是古代結盟的一種儀式。古代的人歃血為盟,結盟的人嘴上塗上牲畜的血以示誠信。指血還沒有幹就毀約了,形容立盟時間短就背棄盟約。榖:善;不榖:不善;榖旦:美好的日子。盟:謂語動詞,訂立盟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三、《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三十六計之一:假途滅虢。晉國是強國,虞國和虢國互為表裏的小國,非常團結。僖公二年,晉獻公時,大臣荀息出主意送千里馬和玉幣給虞國國君作禮物,借路,拿下虞國的軍事要地下陽,由此破壞虞虢聯盟。三、《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晉3侯復11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10曰:「虢,虞之表10也;虢亡,虞必從10之。晉不可啟10,寇10不可翫3,一5之謂甚,其可再5乎?復11:副詞,又。諫10:直言規勸,要對方改正在某問題上的錯誤。表10:週邊。從10:跟著啟10:啟發;翫3:玩的異體字晉3侯復11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10曰:「虢,虞之表10寇10:,字形:一個人闖入別人家裏,手拿棍子敲打人家的頭;入侵或有入侵行為的人。一5之謂甚,其1可再5乎:一,數詞用如動詞,做一次;再,數詞用如動詞,做第二次。其1:通“豈”,相當於哪里。譯:做一次這種事就叫過分了,哪里能再做第二次這種事。寇10:,字形:一個人闖入別人家裏,手拿棍子敲打人家的頭;入諺所謂『輔10車10相依,脣10亡齒10寒』者,其11虞虢6之謂也。」輔10車10相依:輔,腮幫子;車,牙床骨;脣3、亡齒10寒:脣,唇的異體字;牙和齒的區別,牙指後槽牙,齒指門牙、門齒。其11:語氣副詞,相當於“恐怕”。虞虢6之謂也:前賓語,之:幫助構成前賓語。宮之奇:達心而懦,少長於君。看問題透徹,語言簡短,且性格懦弱;是國君看著長大的。諺所謂『輔10車10相依,脣10亡齒10寒』者,其11虞虢6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2王之昭10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10也。12為文王卿士,勳3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6是滅,何6愛10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12為戮,不唯偪3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12乎?」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2王之昭10、穆10:周代貴族用來排輩份的制度,左昭右穆,譯為XXX的兒子或後代。12為文王卿士:省略,虢仲、虢叔是文王的弟弟,做了文王的卿士(周文王身邊的執政大臣)。勳3:“勋”的異體字。譯:對王室有功,盟府有記載。將虢6是滅,何6愛10於虞:虢、何,前賓語;愛,捨不得。偪3:逼的異體字。譯:如果晉愛惜他們,桓叔、莊伯的子孫有什麼罪呀?晉侯還是把他們作為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為他們威脅到他國君的地位嗎?對於侵逼公室的親族,尚且加以殺害,何況是我們虞國這種普通國家呢?昭10、穆10:周代貴族用來排輩份的制度,左昭右穆,譯為XX公曰:「吾享祀豐絜2,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6實親,惟德6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6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11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11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2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5德以薦馨香,神其11吐10之乎?」絜2:后作“潔”,干净。译:我的祭品是又多又干净,神灵必定会保佑我的。(写痴人如画)公曰:「吾享祀豐絜2,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6非人6實親,惟德6是依:前賓語。實、是,插在動詞和前賓語之間的助詞。譯:鬼神他不是親近任何人,只保佑有德性的人。惟德6是輔:前賓語。譯:只幫助有德性的人。繄我獨無(只有,表範圍的副詞)明德惟11馨:惟,語氣係詞,相當於“是”。譯:光明的德性才是馨香的祭品。民不易物,惟德繄11物:繄,語氣係詞,相當於“是”。譯:老百姓並不改變他們的祭品,只有有德性的人的祭品才是祭品。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不推行德政的話,老百姓就不會和睦,神靈也不會來享用祭品啦。非人6實親,惟德6是依:前賓語。實、是,插在動詞和前賓語之間所馮2依:後作“憑”。明5德以薦馨香:形容詞用如使動,使德明(推行德政)。神其11吐10之乎:其,語氣副詞,相當於“還會”;吐,不吃。譯:福靈所保佑的對象,將在那些有德之人了。假如晉國攻打我們虞國,而推行德政來向神靈進獻馨香的祭品,神靈還會不吃他們的祭品嗎?所馮2依:後作“憑”。弗聽,許晉使4。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5矣!在此行也,晉不更11舉矣。」冬,十二月丙子朔10,晉滅虢,虢公丑奔4京师。師還,館5於虞,遂襲虞,滅之,執10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8秦穆姬。許晉使4:破讀shì,使者。譯:答應了晉國使者進入的要求。虞不臘5矣:名詞用如動詞。譯:虞國不會舉行臘祭了。晉不更11舉矣:如字音gèng,又一次。譯:晉國不用再次舉兵了。朔10:月相記日法,朔、望、既望、晦。干支記日法,甲骨文時代即出現。可撰寫論文:月用為“月”和“肉”的兩種情況。弗聽,許晉使4。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5矣!在此行也,虢公醜奔4京師:破讀bèn,目的地明確讀bèn館5於虞:名詞用如動詞。執10虞公及其大夫井伯:活捉。從媵8秦穆姬10:名詞用如動詞,做陪嫁品。秦穆姬:娘家姓姬,丈夫的諡號為秦穆。譯:讓他們秦穆姬做陪嫁品。虢公醜奔4京師:破讀bèn,目的地明確讀bèn练习其可再乎?其虞虢之謂也。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惟德是依惟德是輔明德惟馨繄我獨無惟德繄物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其”作語氣詞用,既可以用於句首,也可以用於句中。其用法有下三種:1、表示推測語氣,譯“大概”、“恐怕”:

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晏嬰論季氏》【按】齊國恐怕要變為陳氏的天下了。2、加強祈使語氣,不譯: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3、在反問句中加強反問語氣,譯“難道”: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書經·盤庚上》【按】殷王盤庚就遷都之事告誡大臣:“人心是容易受蠱惑的,這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燒起來,連接近都無法接近,難道還能撲滅嗎?”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惟(維、唯)”既可以用於句首,也可以用於句中。其用法有下麵三種:1、用於句首,引出主語或年月,不譯: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書經·洪範》【按】國君有權給人以幸福,國君有權給人以懲罰。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書經·泰誓上》【按】周武王十三年春,諸侯和戎狄會集在孟津。2、用於句首,表期望語氣,譯“希望”: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3、用於句中,引出謂語,不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按】周雖然是開過國很久的國家,但是讓文王建樹帝王業績的天命是新的。“惟(維、唯)”既可以用於句首,也可以用於句中。其用法有下麵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四、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秦穆公既是晉文公的姐夫又是晉文公的岳父,晉文公模糊地稱秦穆公為“夫人”,那個人。四、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晉3侯、泰伯圍鄭10,以11其無禮於晉,且貳10於楚也。晉軍10函陵,秦軍氾4南。注:開頭兩句話先寫兩大強國的洶洶氣勢,渲染情形之危急。燭之武退5秦師:動詞用如使動。鄭10:鄭國國都,新鄭。以11:因為。貳10:变易。軍10:駐軍,本身即為動詞。氾4:破讀fán。如字為“泛”的異體字。晉3侯、泰伯圍鄭10,以11其無禮於晉,且貳10於楚也。晉軍佚之狐言10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12辭曰:「臣之11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11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言10:主動進言。“臣之11壯也”、“鄰之11厚,君之11薄也”、“行李之11往來”: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結構,使之成為表時間的分句,可譯為“什麼什麼的時候”:“我年輕的時候呀”、“鄰國的土地增加之日,也就是您的土地削弱之時”、“經過我們國家的時候”。佚之狐言10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夜5,縋5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5鄭而有益於君,敢11以煩執事10。越國以鄙5遠5,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5鄰?鄰之11厚,君之11薄也。若舍4鄭以為東道主10,行李10之11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7晉君賜矣,許7君焦、瑕,朝5濟4而夕5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夜5,縋5而出:夜,時間名詞用作狀語;縋,動詞用作“出”(謂語動詞)的狀語。亡5鄭:動詞用如使動。夜5,縋5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5鄭敢11以煩執事10:敢,謙敬副詞;執事,辦事的人,特指稱謂,翻譯為“您”。鄙5遠5:鄙,名詞用如動詞;遠,形容詞用如名詞。譯:把遠方的土地作為自己的邊邑。焉用亡鄭以陪5鄰:怎麼能用滅亡鄭國來培加鄰國的土地呢?君嘗為7晉君賜矣,許7君焦、瑕:您曾經施以晉君恩惠呀,答應給您焦和瑕這兩個地方。朝5濟4而夕5設版焉:他早晨剛渡過黃河,下午就開始構築防禦的工事呀。敢11以煩執事10:敢,謙敬副詞;執事,辦事的人,特指稱謂,夫4晉,何6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16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2,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10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11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10之。夫4晉,何6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夫晉何厭(滿足,前賓語)之有。封:本來是疆界之意。名詞用作動詞,作為疆界。肆:擴張。闕:16,使秦國虧損。說:2,古今字悅,悅服。逢:pang,4.夫fu上聲,4號。微,特定的上下文,假如沒有。因,依靠,本意是車廂底板的墊子。與,結交。其,還是,11號,語氣副詞。去10號。離開。夫晉何厭(滿足,前賓語)之有。鄭伯克段於鄢【《左傳》介紹】

一、《左傳》的名稱和性質1、名稱:《左傳》是簡稱,它的全稱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傳》。2、性質:存世的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按年月日為順序來記錄歷史的書)。《春秋經》242年曆史只用了一萬八千字,不能說是敘事詳盡。

鄭伯克段於鄢【《左傳》介紹】二、春秋笔法《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三、《春秋》三传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3、這三傳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們本人親自寫在竹簡上的或絲綢上,而是口耳相傳,最後由其弟子記錄下來的。師道相傳——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為它用一定的調子吟誦,一代一代口耳相傳下來,最後記錄下來。把散文用一定的調子誦讀出來,傳授給自己的弟子,一般說出入不會太大。齊、魯、韓與毛詩(《詩經》)的主要區別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見傳統的吟誦很重要!吟誦,韻文、散文用一定的調子傳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四、《左傳》的作者1、“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孔子家語·觀周》。2、現存《孔子家語》是偽書,西漢至三國失傳,三國魏司馬昭的岳父王肅做偽3、這段話來路:西漢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傳弟子嚴彭祖《嚴氏春秋》(出於左傳的反對派公羊家)所引。後來又為(南朝陳)沈文阿《左氏義疏》所引。又被(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為西晉杜預《春秋序》寫的解釋性文字時所引。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五、《左傳》的內容、語言物色及注本《左傳》定本大概於西元前390年前後,《論語》大概成書於430年前後。1、《左傳》內容十分豐富,較系統、詳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較真實、較深刻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的風貌。2、語言特色:極其簡明生動,敘事委婉周詳,是後世散文的教科書。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3、注本:(1)底本:(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以《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注)作為旁參。王伯詳《春秋左傳讀本》;(2)《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排印本(全5冊),缺點:簡化字。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一、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介詞意義上,“于”“於”為古今字,直接引用資料用古字“于”,自己串連史實時用今字“於”。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wù)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fú)許。

武姜:周代貴族女子的稱謂:出嫁前:是她在姐妹間的排行加上娘家的姓,如伯/仲/叔/季+姜。如果父親正妻生的排行老大,即為伯姜,如果是妾生的老大,即為孟姜。出嫁後:娘家姓加一個氏,如姜氏。去逝後;丈夫的諡號+上娘家的姓,如武姜。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及:連接兩項,前一項為主,後一項為次。“和”、“與”連接的專案不分主次。共:諸侯國,地名。寤:wù,通啎,逆著。寤,義為睡醒。竹枝詞(只有14個字,兩句平仄相同而節奏不同,兩句押韻)虛懷若谷創新強(平平/仄仄/仄平/平)剛柔相濟好商量(平平/仄仄/仄/平平)相:七言丁種句的第三字可平可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惊姜氏:使动用法。典故:出生之时叫“惊姜之夕”。名曰:名词用如动词,名之曰。爱:偏爱。亟:破读qì,履次此外還有“愛惜、吝嗇”的意思,如《老子》:“甚愛必大費。”(過於吝嗇必然招致巨大的浪費。)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的文言文裏,如《宋史·嶽飛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愛死。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及:表明時間。請:直至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詞,禮貌用語。有三種用法:+動詞,請對方做什麼;+動詞,請對方允許自己做什麼;

+名詞,請對方給什麼,如請對方把“制”這個地方給小兒子。巖:異體,同“岩”,險要的。佗:(tā)古今字,旁指代詞,別的、其他的,後作“他”。使居之:省略,使之居之。謂之“京城大叔”:雙賓語。大:通“太”。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祭:姓氏意義上破讀(zhài)。都城:都,國都以外的城市;京師,天子所在的城市;國,諸侯所在的城市,國都。國都以外的城市,如果有設祖宗的牌位宗廟,叫都,沒有則為邑。城,城牆。雉:一雉是三丈長一丈高。國之害也:國家的禍害。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國都以外的大城市的城牆的長度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參:同源字“三”,數詞用如動詞,三分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國都以外的中等城市的城牆的長度不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都不過)九(國)之一:國都以外的小城市的城牆的長度不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今京不度:名詞放在否定詞後面,用如動詞,不合法度。又如人不人,鬼不鬼。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1之有?不如早為双宾语(wéi做出)之所(安排),無(毋)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焉:怎麼。辟:後作“避”bì。厭:通“饜”。?薑氏何厭之有:無疑而問,反問。何是有的狀語,相當於“哪”修飾“有”,哪有滿足的時候。王何親之問也:有疑而問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1之有?不如早為君子所其無逸:做君主的自始就不該貪圖安逸啊!滋蔓:更加蔓延(狀中式,偏正式∨);滋生蔓延(聯合式);圖:設法對付。不可除:不易除,不容易除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易使由之,不易使知之。容易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易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況:同“況”。斃:垮臺。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鄙:邊邑,與“都”(大都市)相對而言。謙稱“鄙人”,見識少的人。貳:兩屬。無生民心:生,動詞用如使動;生民心,別讓老百姓產生二心(雙賓語)。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甚使孤望:很使我失望。無庸:庸,讀音不變,詞義等於“用”,一般用在否定句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及:趕上(災禍)。廩:同“廩”。公子呂:字子封。厚將得眾:地盤擴大;厚將崩:土多。不義不暱:暱,同“昵”,親近;譯:他做不義的事情,那麼別人是不會親近他的。不某不某:並列式(不倫不類)/偏正式(不破不立:不破除舊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及:趕上(災禍)。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yān),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完聚:完,使城墙完整,修理好城墙;聚,聚集了人民。繕:修缮,修理;甲:战衣;兵:武器;卒:步兵;乘(shèng):兵车。啓:甲骨文:象用手開門的樣子,本義為開門。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征:正義的戰爭。正義的一方去攻打非正義的一方。本義是天子去征討那些不聽話的諸侯。伐:公開宣戰。公佈對方的罪狀,行軍時有儀仗隊,敲鑼打鼓。侵:不宣而戰。襲:秘密攻打。鄭:鄭國的國都新鄭。啟之:非支式,動詞與代詞的關係可以插一個適合的介詞,連同補語提到前面去。帥:與“率”同源,率領;帥,率領軍隊的人。乘:破讀,量詞。乘,一輛兵車,三名甲士加72名步兵。以:連詞,手段和目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誓之/悔之:非支式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shě)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wèi)之。」公曰:「爾有母遺,繄(yī)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yù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公賜之食(shí):双宾语;繄(yī):范围副词,相当于“唯”、“只”、“只有”;闕:通“掘”,挖掘。隧:名词用如动词,挖隧道。其誰曰不然:其,代词,指代“那么做了”代词主语谓语动词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遂為母子如初。賦:赋诗;也:句中语气词。泄(yì):同“洩”,洩洩,舒暢、和樂貌。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爾類。』其是前宾语之謂乎!」純孝:大孝子;純,大。施(yì):延续,影响到;匱(kuì):匮乏,穷尽錫(cì)爾類:后作“赐”;双宾语;類,古义,好办法。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西周後期,周宣王封弟友為諸侯,就是鄭桓公。鄭桓公眼見王室政治腐敗,諸侯叛離的傾向愈益滋長,於是他利用東方鄶(kuài)(鄭州南)、東虢(滎陽北)兩個小國的統治者貪財好利,百姓多不歸附的機會,把自己的財貨和奴隸預先遷寄到那裏,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取而代之。後來他的兒子武公終於滅了鄶和東虢,建都于新鄭。武公的兒子莊公,繼續作東周的卿士,在王室衰微,周天子沒有力量繼續維持統治秩序的情況下,莊公打起“以王命討不庭”(《左傳.隱公十年》)的旗幟,聯合齊魯,攻打宋、衛,制服陳、蔡,並打敗北戎,穩定了東周的政局。所以有“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國語.周語中》)的話。但鄭卻乘機獨霸王室權力,與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銳。西周後期,周宣王封弟友為諸侯,就是鄭桓公。鄭桓公眼見王室政治平王時,王室與鄭國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換質子(即以兒子作抵押品),後來周桓王上臺,打算起用虢公,剝奪鄭伯的權力,鄭伯非常不滿,派祭足帥師在夏季麥熟時“取溫(周地,今河南溫縣)之麥”,秋季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陽)之禾”(均見《左傳》隱公三年)。桓王終於罷了鄭伯,鄭伯因而不朝,周鄭“交質”發展到“交惡”的地步。尖銳的對立,終於引起一場大戰。西元前707年,周桓王親自率領陳、蔡、衛等國的軍隊與鄭作戰,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相反,鄭國的地位卻比前更加顯赫,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平王時,王室與鄭國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換質子(即以兒子作抵押品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聘、進貢也大大減少了,天子窮得連死後的葬禮也舉辦不起,不得不屈尊向諸侯求討。如平王、襄王死後,都曾向諸侯“求賻fù”、“求金”。後來天子的地位越來越不行了,甚至要低三下四地派人向諸侯“請盟”,去的使者竟至被借故拘留;有時要聽命于諸侯,受諸侯的召喚;有時天子和大夫之間發生糾葛,還得到諸侯那裏去打官司。天子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這說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森嚴的上下君臣名分已被戳破了。社會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在急劇發展,而且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聘、進貢也大大減少了,天子窮得正當各國畏服鄭國的時候,魯桓公十一年(西元前701)鄭莊公死去,發生內亂,鄭國因而中衰。原來莊公的太子忽是鄧國女鄧曼所生,莊公又娶宋國雍氏女雍姑,生一個兒子叫突,莊公死後,莊公太子忽即位,是為昭公。雍氏在宋國貴族中很有勢力,於是把祭仲誘騙到宋國,逼他立公子突,否則就要殺死他,祭仲為了保全性命,只得依從。公子突回國即位,是為厲公,昭公逃往衛國。厲公即位後,宋人逼討賄賂很急,宋鄭間的關係日趨惡劣,幾乎打了起來。當時的魯國從中調停不成,約與鄭國會盟于武父地方,聯兵伐宋。第二年鄭國又聯合紀、魯兩國,與宋、齊、衛、燕四國開戰,結果四國聯軍大敗。但是,宋國不服,又聯合了齊、蔡、衛、陳伐鄭,焚了鄭國的渠門,一直打進大街,又侵擾鄭國東郊,奪取了牛首(鄭郊,今河南許遠縣東北)地方,鄭國由於寡不敵眾,敗北。正當各國畏服鄭國的時候,魯桓公十一年(西元前701)鄭莊公死在鄭國敗弱之際,內部又產生了矛盾。鄭厲公是祭仲擁立的,所以政事被他所把持,厲公對此不滿,準備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在郊區設宴時殺死他。雍糾不知怎么把消息透漏給他的妻子雍姬,雍姬就去問她母親說:“父與夫孰親?”其母回答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雍姬聽了這話,便把雍糾的陰謀暗示其父,於是祭仲把雍糾殺了。鄭厲公見事機已泄,逃往蔡國,昭公回國復位。先前被鄭國所滅的許國,也乘機複了國。不久,厲公又引動鄭國南郊的櫟邑(今河南禹縣)人民殺其守將檀伯而占其地,與鄭昭公政權相對立。魯莊公十四年(西元前680年)在外流亡十八年的鄭厲公復位時,齊桓公已經上臺六年,形勢大變,加之內亂一直困擾鄭國,使他無暇外顧,鄭莊公所開創的有利形勢,終於失掉了。

在鄭國敗弱之際,內部又產生了矛盾。鄭厲公是祭仲擁立的,所以政七、鄭國鄭國,別名奠國,國君為姬姓,伯爵。春秋戰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于鄭(今陝西華縣的東方),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期,鄭桓公身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於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於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這是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遷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屬下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甚至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俯首稱臣,跟隨鄭國東征西討。七、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後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佔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哀公之後的幽公時期,韓武子攻佔鄭國,殺害了幽公。後來幽公之弟儒公複國,多次與三晉發生戰爭。繻之後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佔鄭國,鄭國滅亡,國土併入韓國。立國432年,曆21君。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本篇選自《左傳·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題目借用《春秋經·隱西元年》“鄭伯克段于鄢”一語。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併的戰爭,各國內部貴族之間爭奪權勢的戰爭也同時加劇起來。本文敍述了春秋初期發生在鄭國的一個歷史事件。【題解】本篇選自《左傳·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題目借用《春它描寫了鄭莊公的陰險狡詐,其母姜氏的偏心狠毒和其弟共叔段的貪婪愚蠢,表現了鄭國統治者母子、兄弟之間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激烈鬥爭。全文結構嚴密,層次井然,情節曲折,語言簡練,形象生動,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它描寫了鄭莊公的陰險狡詐,其母姜氏的偏心狠毒和其弟共叔段的貪語法方面的重要現象:1、賓語前置:A、疑問句疑句代詞賓語前置:“敢問何謂焉?”“君何患焉?”B、以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姜氏何厭之有?”“其是之謂乎?”2、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為之所”“賜之食”“語之故”“告之悔”3、使動用法:“驚姜氏”“無生民心”4、名詞用如動詞:“今京不度”“隧而相見”

語法方面的重要現象:二、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為何侵蔡?上溯到僖公三年:僖公三年:《左傳》僖公三年冬天:“齊侯(齊桓公)與蔡姬(桓公夫人)乘舟于囿(苑也,其中有池),蕩公(蔡姬把船左右搖晃,使桓公坐不安穩。)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把蔡姬送回母家),未之絕也(但並未正式棄絕)。蔡人嫁之(把蔡姬另嫁了)。”可見桓公侵蔡實是為了泄私憤。二、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蔡姬:蔡為該女子娘家的國名,因與齊桓公離異,故未能被史學家稱為“桓姬”;囿:有圍牆的園林;歸之:動詞用如使動,讓她回娘家去。未之絕:沒有正式拒絕她(沒有正式辦理離婚手續)。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陘。侵:不宣而战;可写论文:《左传》的伏笔问做系统的研究,写成论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记叙文。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潰:下逃上(基层士兵不愿为主子卖命),即蔡国士兵认为这是郎舅(妹夫与阿舅之间)的矛盾,不必要卖命。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為何伐楚?僖公二年冬,楚人侵鄭。僖公三年秋,齊侯曾與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齊國的陽穀,謀伐楚。未舉,而冬季,楚人又伐鄭。故。齊桓公先有伐楚之心,因有蔡姬之事,故侵蔡後,遂移兵伐楚。為何伐楚?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風:正在發情的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就算是正在發情的馬牛奔跑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今天有“風流、風騷、爭風吃醋”等。話里有話,且俗:楚地文化特色——亦莊亦諧的風格召康公:後作邵。大公:後作太,姜太公。五侯九伯:五等諸侯,九州之長。女實征之:後作汝。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苞茅:成捆的菁茅。菁茅王祭不共:後作供。縮酒:滲酒請神。寡人是徵:前賓語,是:這件事。我對這件事要加以責問。昭王南征而不復: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寡人是問:我對這件事要加以追問。注:此事與對話相差300多年,當時不處於楚國管理。敢:謙敬副詞,企敢。君其問諸水濱:語氣副詞作狀語。如:到。次:臨時駐紮。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豈不榖是為:这哪是为了我啊?諸侯謙稱:不榖(不善)、寡人、孤;是:插在前賓語和謂語之間。先君之好是繼:這是繼承先君們友好的關係。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徼,通“邀”,祈福;譯:承蒙您給我國的社稷之神求福。向天上的神靈求福給我國的社稷之神。意:不滅我國。辱收寡君:謙敬副詞。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用这么多的军队来打的话,谁能够抵挡得了它啊?用这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来攻城的话,什么样的城打不下来啊?綏:字形车中绳,以保安全,引申为安抚。方城、漢水:前宾语。您假若用德政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啊?您假如依靠武力,楚国将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就算您的军队再从多,也没有用武之地。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盟:謂語動詞,訂立盟約。珠槃玉敦duì:出處——《周禮·天官·王府》:“合諸侯則供珠槃玉敦。”鄭玄注:“敦,槃類,珠玉以為飾。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屍盟者執之。”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口血未幹:口血,飲血或用血塗於口旁,是古代結盟的一種儀式。古代的人歃血為盟,結盟的人嘴上塗上牲畜的血以示誠信。指血還沒有幹就毀約了,形容立盟時間短就背棄盟約。榖:善;不榖:不善;榖旦:美好的日子。盟:謂語動詞,訂立盟約。大学古代汉语课堂---《左传》课件三、《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三十六計之一:假途滅虢。晉國是強國,虞國和虢國互為表裏的小國,非常團結。僖公二年,晉獻公時,大臣荀息出主意送千里馬和玉幣給虞國國君作禮物,借路,拿下虞國的軍事要地下陽,由此破壞虞虢聯盟。三、《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晉3侯復11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10曰:「虢,虞之表10也;虢亡,虞必從10之。晉不可啟10,寇10不可翫3,一5之謂甚,其可再5乎?復11:副詞,又。諫10:直言規勸,要對方改正在某問題上的錯誤。表10:週邊。從10:跟著啟10:啟發;翫3:玩的異體字晉3侯復11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10曰:「虢,虞之表10寇10:,字形:一個人闖入別人家裏,手拿棍子敲打人家的頭;入侵或有入侵行為的人。一5之謂甚,其1可再5乎:一,數詞用如動詞,做一次;再,數詞用如動詞,做第二次。其1:通“豈”,相當於哪里。譯:做一次這種事就叫過分了,哪里能再做第二次這種事。寇10:,字形:一個人闖入別人家裏,手拿棍子敲打人家的頭;入諺所謂『輔10車10相依,脣10亡齒10寒』者,其11虞虢6之謂也。」輔10車10相依:輔,腮幫子;車,牙床骨;脣3、亡齒10寒:脣,唇的異體字;牙和齒的區別,牙指後槽牙,齒指門牙、門齒。其11:語氣副詞,相當於“恐怕”。虞虢6之謂也:前賓語,之:幫助構成前賓語。宮之奇:達心而懦,少長於君。看問題透徹,語言簡短,且性格懦弱;是國君看著長大的。諺所謂『輔10車10相依,脣10亡齒10寒』者,其11虞虢6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2王之昭10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10也。12為文王卿士,勳3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6是滅,何6愛10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12為戮,不唯偪3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12乎?」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2王之昭10、穆10:周代貴族用來排輩份的制度,左昭右穆,譯為XXX的兒子或後代。12為文王卿士:省略,虢仲、虢叔是文王的弟弟,做了文王的卿士(周文王身邊的執政大臣)。勳3:“勋”的異體字。譯:對王室有功,盟府有記載。將虢6是滅,何6愛10於虞:虢、何,前賓語;愛,捨不得。偪3:逼的異體字。譯:如果晉愛惜他們,桓叔、莊伯的子孫有什麼罪呀?晉侯還是把他們作為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為他們威脅到他國君的地位嗎?對於侵逼公室的親族,尚且加以殺害,何況是我們虞國這種普通國家呢?昭10、穆10:周代貴族用來排輩份的制度,左昭右穆,譯為XX公曰:「吾享祀豐絜2,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6實親,惟德6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6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11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11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2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5德以薦馨香,神其11吐10之乎?」絜2:后作“潔”,干净。译:我的祭品是又多又干净,神灵必定会保佑我的。(写痴人如画)公曰:「吾享祀豐絜2,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6非人6實親,惟德6是依:前賓語。實、是,插在動詞和前賓語之間的助詞。譯:鬼神他不是親近任何人,只保佑有德性的人。惟德6是輔:前賓語。譯:只幫助有德性的人。繄我獨無(只有,表範圍的副詞)明德惟11馨:惟,語氣係詞,相當於“是”。譯:光明的德性才是馨香的祭品。民不易物,惟德繄11物:繄,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