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页共34页劝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才能目的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三、德育目的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络。【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络。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进步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缺乏之处。2、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阐述。3、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讲解第2段。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符合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⑤规:测圆之器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故木受绳①那么直,金②就③砺④那么利。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那么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参:验,检查②省:省察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加工冷冻明确:蓝青水冰胜于寒于輮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进步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p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进步;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4、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讲解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①须臾:片刻②跂:提起脚后跟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彰:明显,显著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③利足:脚步快④致:到达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⑥绝:渡⑦生:通“性”,资质,禀赋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1-3段。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第二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检查背诵情况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三、讲解第四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拟。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四、总结全文。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展阐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展阐述。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表达的观点,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3、设喻的运用。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那么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小结要点: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化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化浅出的效果。)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敏,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板书设计】劝学〔荀子〕〔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进步自己〔2〕学习的意义比喻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积累比照〔4〕学习的态度、方法坚持专心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认识“孟、断、织、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泪、改”等13生字,会写“改、就、机、泪、呆、今、怎、念”8个字及本课的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3.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那么将一事无成的道理。(二)才能目的:1.能正确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情感态度目的: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那么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掌握生字、词语。教具准备:生字卡搜集关于孟轲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淘气,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由于思念父亲,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送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合适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这里,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学生念书,也跟着他们学了起来。有一天,孟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读书,你把我送进学堂里去吧。”孟母终于发出了舒心的微笑-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二、自然衔接,导入新课在孟轲进入学堂以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孟轲的母亲非常的生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孟母又是怎样教育孟轲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7.断织劝学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2、师范读课文。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四、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出示课件2)2、形近字比拟:党——堂稚——推继——断桃——逃(出示课件3)3、加一加:皿——孟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老师范写。3、指导书写:“改”字的左边是“己”的变形,右边是“攵”。“就”字的右边是“尤”,不要写成“龙”。“念”上面是“今”不是“令”。第二课时课时目的1.学习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上下衔接1.(出示课件4)抽卡认读生字,师生共同评价纠正。2.齐读课文。二、学习课文,进入情境1.小组讨论:(出示课件5:孟轲与孟母的话)孟母听了孟轲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轲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2.全班汇报,师生评价。三、分好角色,指导朗读1、指导学生进展对话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络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是什么样的神态、心情、语气。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3、全班汇报表演。4.分角色演课本剧。安排好出场顺序,观众同学注意安静,演完后,找同学来评价。四、总结全文,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这个剧本,希望大家能学习孟轲知错就改,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成就。劝学教案篇3课前准备: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学习目的:1.在正确朗读的根底上理解文意。2.在理清思路的根底上背诵文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揭标中国的教育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理论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板书课题及作者)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的:1.在正确朗读的根底上理解文意。2.在理清思路的根底上背诵文章。二.理思路、背诵1.要完成目的,我们从朗读开场。请大家齐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方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阐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阐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板书学不可以已{青→蓝冰→水博学木、金参省〕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化,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背诵。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提问“彰”“水”“绝”的意思。〕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板书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登高顺风正假于物舆马舟楫〕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擅长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背诵。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强调固定构造“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阐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阐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阐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比照结合,而且形式不一,灵敏多变。〔板书积→不积不舍→舍正→反一→躁〕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背诵。5.背诵全文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如今我要擦去一局部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p循序渐进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三.小结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僵硬之感。原因是什么?〔并列设喻,反复论证。比照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化,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四.结语作业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局部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方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劝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才能1、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络。【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络。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本节为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劝学中“劝”为何意?(2)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3〕老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齐读课文。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顿.(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阐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根底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进步、开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进步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p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进步;②人只有博学,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3、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4〕.要求模拟第2段思维推理形式,分组讨论分析^p本段的推理过程。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缺乏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缺乏,“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5〕小结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老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本段主要阐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主要阐述学习态度与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阐述问题的?明确:比喻、比照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详细生动。5学生齐背第4段。〔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五、总结全文。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展阐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展阐述。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比照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六、布置作业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2、完成《创新设计》练习。七、板书设计劝学〔荀子〕〔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2〕学习的意义进步自己比喻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4〕学习的态度、方法积累比照坚持专一劝学教案篇5《劝学》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才能目的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三)德育目的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络。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老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老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p1.讨论、分析^p全文的思路构造(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p,老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顿,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阐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异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顿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考虑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构造组内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根底上,老师列出要归纳的工程,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老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考虑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考虑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老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致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顿;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顿学习。(2)在阐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进步人的程度;“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进步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阐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阐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答复)点拨:这个比喻是阐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获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缺乏。(5)课文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阐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阐述的。第二层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阐述的。第三层阐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填报志愿合同书范本
- 削铅笔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女式开襟短上衣产品供应链分析
- 多元文化节庆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5G智能水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4.3诚实守信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 上册
- 磁铁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2合理利用网络(1)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 上册
- 智能手机用稳定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录像带发行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设计教案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各单元单词短语句型汇编
-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单(微调版)
- 22G101三维彩色立体图集
-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思辨类作文专题复习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高清版)JTGT 3374-2020 公路瓦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调研测试英语试题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四上第11课《预防流感》课件
-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