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与国情一、、“马尔萨斯陷阱”与古代中国人口二、新中国人口增长三、改革开放30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变迁一、“马尔萨斯陷阱”与古代中国人口1、“马尔萨斯陷阱”?简单地说,马尔萨斯在他的时代断言:全世界的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不可能根本地增加。他的理由很简单,在那个农业技术几乎停滞的年代,全世界的耕地能养活多少人是个定值。当全世界的人口数量低于这个定值时(也即人均食物量相对较多时),人们就会较少地饿死并且会倾向于多生孩子,于是全世界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以至于达到那个定值;当全世界的人口数量高于那个定值时,必然有人吃不饱饭,被饿死,于是人口数量又逐渐回归到那个定值。总之,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口数量就会在“马尔萨斯陷阱”里打转,跳不出来。两个世纪以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Malthus)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是一种没有节制的自然增长,它将导致粮食的短缺、生存条件的恶化和人民的贫困。马尔萨斯认为:由于一对夫妻在生育没有控制时不止生两个子女,人口将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是缓慢和有限的,粮食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一个社会要避免粮食和人口关系的危机,只有抑制人口的增长。
在马尔萨斯看来,17至18世纪西欧人通过晚婚和独身对婚姻进行了限制,减缓了人口的生育,形成了从人口体系内部来对人口增长的自愿的、有道德的“预防性抑制”(Preventivecheck);而中国不仅存在着没有限制的婚姻,而且还存在着没有节制的生育,因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抑制主要是来自于人口体系外部非自愿的、罪恶性的“现实性抑制”(Positivecheck),例如战争、饥荒和传染病。2、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全国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七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2)清代是中国人口飞跃上升的时期。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历了先秦、汉唐和宋明三个梯级。清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又使中国人口发展跃上了第四个梯级——清至民国梯级。其中,清代中叶的人口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人口总量上,连续突破2亿、3亿、4亿关口,到1851年达到4.3亿,在110年间增长了2.9亿,超过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增长量,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其次在增长速度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其中,1741—1751年和1771—1781年两个时段,分别高达2.40%和2.68%。总之,清代中叶的人口在增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方面都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纪录,甚至比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还要高。(3)在前工业化时代,耕地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清中叶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了人均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据《清实录》和《大清会典》的统计计算,1753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4亩,以后历年递减,1766年为3.75亩,1784年为2.66亩,1812年为2.36亩,1822年为2.03亩,1851年仅为1.75亩根据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人一岁之食,约得四亩”(注: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1)。这表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人口的增长已大大超过了土地资源的负载力,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已处于“饥寒界限”以下。(4)在1850-77年间,由于太平天国造反、西部回民战争和光绪年间的北方大旱灾,中国损失了1.18亿人口。这一认识也为其他人口史学者的研究所大体验证。葛剑雄、路遇和其他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太平天国造反直接导致了7000万人口的死亡。资料:令中国人口迈进上亿大关的两种食物:番薯和玉米
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任教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去年出版新书《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他说:汉代人口有五六千万,宋代人口估计有七八千万,真正过亿的,是在明代。明代疆域虽然比宋代大,但人口的增加,却不是必然与疆域大小成正比。许先生认为,是明代引进了不少新的农作物的功劳。“引进的新作物中,最为重要者为番薯和玉米……在万历年间,福建人即从南洋引入闽南泉、漳诸处。据《金薯传习录》,番薯是由菲律宾引入番薯藤,然后在福建广泛栽培。同时,广东人也从越南引进番薯,广植于东莞等地。不久,徐光启又将番薯从华南引进长江流域,旋即普及于全国各地”。玉米呢?“……初传地区大约也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和玉米之所以普及,是因为番薯的种植,“不拘土壤与地形,因此山地、畸零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而玉米“可以在坡度相当斜峻的山地栽种,又不需要十分照顾”。
很明显,就是由于引进了易种易长的农作物,令在战乱中本来会饿死的灾民,得以幸存,解决了政府在经济困难时无法照顾到的百姓生存问题,所以自明朝以来,中国人口就正式迈过了一亿的大关。资料: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二、新中国人口增长1、马寅初与新中国人口增长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
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一共有601938035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同年,在29个大中城市、宁夏全省、其余各省每省选10个县进行普查,另有35个县只查一区、两镇、58个乡、9个村,共有3018万人,出生率千分之三十七、死亡率千分之十七,因此人口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马寅初先生在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以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建议在1958年至迟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们可以知道这5年中或这10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逐步提高;二、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一面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三、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当时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一顶帽子是:马尔萨斯主义。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二顶帽子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三顶帽子是:对6亿人口缺乏感情。1958年,在北京大学的60周年校庆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向马寅初发难。这个党的“理论家”要马寅初就《新人口论》作检讨不久,另一个党内“理论权威”康生,在北大的一次会上说:“北大出了个《新人口论》。它的作者也姓马。这是哪家的马啊是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当时,毛泽东主张“人多是好事”的观点:“八亿人口,十亿也不怕。”陈伯达、康生为了迎合毛泽东的这些观点,把马寅初拉出来点名批判。1960年,马寅初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不久,又被罢免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从此以后,这位著名的学者从中国政治舞台和学术论坛上消失了。1979年9月14日,教育部副部长周林宣布了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恢复名誉,并任命马寅初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2、新中国人口增长状况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资料,70年代初,中国一对夫妻平均生育5.8个孩子,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30多年后,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1.8。中国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预期,使中央一再调整人口指标。1996年中央提出,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12.66亿,明显低于预期。为此,中央调整人口控制目标为:到2005年在13.3亿以内,2010年在14亿以内。然而,2005年实际总人口为13.06亿,再次低于预期。这使“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的人口目标调低为13.6亿。由于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全国少生了3亿多人。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一个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至此,中国人口已达13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29988万人,据此推算,2004年全国平均每天净增人口为2.08万人,因此,到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达到13亿。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3、主要人口问题1: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
中国的老龄化不是自发的、渐进的过程,而是人为的、急骤的变化,它在社会(包括物质、思想、制度等)远未作好准备的情况下汹涌而至,大大超前于现代化进程。其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骤然老化。中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就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者为1.44亿,占总人口11%以上,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1亿,占总人口的7.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到本世纪中叶,65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左右,60岁及以上者将超过4亿。而英、法、德、意等整个西欧国家现有人口总和仅为3.5亿左右。引人关注的还有高龄化问题,80岁及以上老人可能超过1亿,是现有高龄老人的10倍,比当今世界其他各国高龄老人的总和还多。二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刚超过1000美元。与“未富先老”相伴随的是“未立先至”,即养老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老龄化就不期而至,给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如现有养老制度仅局限于城镇,只能顾及全国1/4的老年人口。即使如此,养老金也捉襟见肘,筹措困难。今后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制度,并考虑到退休年龄人口与就业人员之比将从目前的1:6,到本世纪中叶可能变为1:2,养老金存在的巨额隐性缺口,简直让人不敢想象。一个祖辈多孙辈少的国家,怎堪重负?
三是晚景孤独。“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到来,将形成中国历史上“一代孤独老人”。不论城市还是农村,身边无子女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四是农村贫困老龄化。世界的老人中国最多,中国的老人农村最多。农村的老人处境最苦,农村面临“贫困老龄”化的陷阱。农村养老制度缺失,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目前享受退休金与保险救济的仅7.4%;“养儿防老”的传统开始断裂,从大家庭到小家庭,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女,从儿女守在身边到外出打工,传统的“孝道’渐行渐远,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多重冲击下不断弱化。农村老人在经济上可以说是两手空空,既无积蓄,更无田产,连自己的住房也无完整产权,勉强种点承包地,赖以解决温饱,一直要忙碌到劳动能力完全丧失的一天。
2、性别失衡亮起“红灯”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100,严重偏离正常范围(103~107:100)。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2004年新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仍高达121:100。在全国0岁~20岁的新一代中,男比女多2600万左右。这是限制生育的政策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重叠的必然结果,意味着今后有成百上千万进入婚育年龄的男青年难找配偶。有人估计,19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首当其冲的是社会最底层、最边缘的群体。3、人口红利的问题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总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
蔡昉认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逐渐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蔡昉分析,现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只有1000万左右,而且在逐年减少,大概在若干年之内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量就会为零。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持续民工荒,并不是技工荒,就是缺普通工人。一个问题:城乡能否统开二胎?8000万—10000万独生子女。社会发展风险、养老风险、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就业风险、国防风险、亲属文化的断裂、独生子女综合症等。为什么不愿意生两胎?三、改革开放30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变迁1957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马寅初提出,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盲目增长,势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他主张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但是以马寅初为代表的关于控制人口的主张,遭到围攻和批判。《新人口论》被批为“仇视劳动人民”、“利用人口问题向党、向人民进攻”。再加上从1959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出生率急剧下降,1960年首次出现了不正常的人口负增长,计划生育被搁置。这样的结果是,1962到1973年,中国经历了又一轮生育高峰,总出生人口达3.2亿。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虽然如此,人口研究仍是长期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早在1970年,周恩来就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而其中,计划生几个最合适,才是政策的核心。两年后的8月21日,卫生部在向国务院写的《计划生育工作调查报告》中,将城市的生育控制经验总结为“晚、稀、少”。所谓“晚”,指男女双方在25岁以后结婚;“稀”,指婚后生育间隔长一些;“少”,指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不过,“中国的人口增长像一辆已经开起来的汽车,有很大惯性,靠它自己慢慢停下,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田雪原说。7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近10亿,人们普遍感受到“人多了”。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家在1978年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表明要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的态度。同年3月,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入宪法,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其中的措辞是“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一年后的12月中旬,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时任副总理的陈慕华在会议上提出:“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的着重点转移。过去我们说,‘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现在提出来‘最好一个’,后面那个‘最多两个’没有了。这是我国目前人口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要求……”当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宋健,也在那一时期开始关注中国人口控制的问题。他和同事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控制理论来探索人口控制问题,寻找中国人口控制问题的“关键”。最终,他们计算出,如果平均每对夫妇只生2.14个孩子,使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相对平衡,中国人口总量将保持不变。中央书记处就委托中办,于1980年3月至5月,连续召开了5次人口座谈会。“中央在人口问题这个重大决策前多方听取意见,尊重科学、民主的力度是空前的”。田雪原记得,那天参加中南海的第一次会议的人员,有计委、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等相关部委的领导,以及十几位专家学者。中央领导要求,计划生育要快一点见成效。所以会议上,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只生一个孩子,到底可行不可行。会上,与会人员发言热烈,很多人用了“失控”一词来评价当时的人口增长势头。上街、逛商场、坐公交,大家都感觉人太多了,但是只让生一个,又嫌太少,这是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矛盾。田雪原回忆,前后5次会议,具体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三个:第一个就是人口素质,会不会导致下一代中国人的智能水平下降?因为当时有普遍看法认为,第一个生的孩子比较憨厚,后头的会更聪明。第二个问题是生育率城市低、农村高的特点,会不会导致城市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继而影响城市化进程。第三个问题则是对“四二一”结构(是指四个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妇,还有他们的一个孩子)的论证。首先,经济学界高度统一的看法认为,纯粹的计划经济搞不下去了,只要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那么,夫妻生的第一个孩子,并不一定是头一个怀的孩子。对于城市化的进程,大家也非常乐观,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将不主要依靠城乡人口自然增长的此消彼长,而是靠流动、迁徙。至于“四二一”结构,当时大家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对于家庭来说是有可能存在的,对于整个社会却不会形成。这个过程产生了两个文件。其一是当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其中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另外一个文件就是,田雪原接受领导委托向中央书记处起草的报告,定下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和解决的基本方针。“就像一个急刹车,已经踩到底了”,田雪原说,那时决策层形成的共识是,“只生一个”既非三五年间的权宜之计,又非永久之计。而是在一定期间,为了达到使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的,围绕“控制一代人”所制定的政策。1981年3月6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作为国务院常设机构。随后,全国计生工作体系一直建立到社区、村寨,无数被冠以“小脚侦缉队”之称的翟玉洁们,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方式,开展起了计划生育工作。在这个时期,“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要求,取代了上世纪70年代“晚、稀、少”的提法。1982年3月13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还强调“实行必要的奖励和限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两个月后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同时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急刹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即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孩子的数量)从1982年的2.86,降到1990年的2.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脑化车轮定位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音乐节合同范本
- 科技美学助力医疗设备设计的人性化升级
- 科技发展中的诚信文化传播策略
- 科技与历史交织的未来办公空间
- 环保习惯培养如何形成家庭环保意识
- 2024年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岗位人员笔试真题
- 2024年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招聘护理人员笔试真题
- 个人厨具买卖合同
- 2024年辽宁师范大学招聘考试真题
- 运灰安全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4年生态环境局公务员考试600题内部选题库(A卷)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围出院期管理与随访指南(2024年版)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的范文
- 《物权法》本科题集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课件 学习情境6:电机控制系统检修
- 厨房菜品出品标准培训
- 202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单片机的超市自动存储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8700字】
- 保证金退还协议书
- 2024年银行考试-商业银行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