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学生与教师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第十一章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第十二章教育科学研究1a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a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2a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2.西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导出”的意思,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a“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2.西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育和学校教育。2.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4a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5a教育的三要素5a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的动机与目的不同动物的“教育”:浅层模仿;动机是本能的生理需求,目的是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人类的教育:复杂的社会活动;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和发展以及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教育的本质6a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1.动物界的“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对象也是人2.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7a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a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①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等。9a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终身教育(法国,保罗·
朗格朗)1.时间上的连续性
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始终,具有连续性;2.空间上的延展性
教育不局限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3.方式上的灵活性
教育方式可灵活运用集中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等;4.教育角色的可变性
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终身教育”概念的三个基本术语是“生活、终身、教育”10a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终身教育(法国,保罗·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教育形态的分类1.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3.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教育的历史形态11a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教育形态的分类1.按教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①教育者确定(长辈、专职的教师)②受教育者相对稳定(后辈、学生)③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出现多种学校教育机构)④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⑤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措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教育)12a①教育者确定(长辈、专职的教师)12a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从17c开始建立,到19c下半期基本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既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
的教育制度,它从初中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运动,颁布一系列全国统一的近代学制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完备的标志:《钦定学堂章程》,1902,“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3,“癸卯学制”13a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从1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代表人物:库姆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依里奇(上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14a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充分利用各种教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2.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3.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15a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1.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全民教育)2.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教育场所、机构的扩大和丰富)3.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学习内容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终身教育)5.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采用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16a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同一性1、学校的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1、现代教育的特点2、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7a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②阶级性、等级性③内容的保守性④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⑥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18a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现代教育的特点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19a现代教育的特点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19a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社会化③教育的生产化④教育的民主化⑤教育的国际化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⑦教育多元化20a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社会化③教育的生产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1a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教育学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2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人的认识水平有限所致)代表人物:朱熹,教育是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归于神或上天。22a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人的认识水平有限所致)22a教育的起源二、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桑代克(美)、沛西能(美)教育起源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23a教育的起源二、生物起源说23a教育的起源三、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是对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但同样是不科学的。将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说成是无意识的模仿,还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24a教育的起源三、心理起源说24a四、劳动起源学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俄)、凯洛夫(俄)、马克思(德)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为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25a四、劳动起源学说25a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墨翟、老庄、韩非、朱熹等代表作:《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雄辩术原理》26a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先天本性本来相差不大,而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这是对环境与教育所造成的后天差异性的正视与肯定,隐含了人的可塑性理念。二、论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1.“有教无类”:①作种类讲,即在接收教育对象时部分民族,没有“夷夏之防”。②作类别讲,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问阶级出身,不搞“有成分论”;教育机构的设置,不应有贵族和平民的分野(西周时的国学和乡学)。2.培养目标“士——君子”,即治术人才:士、君子、士君子、君子儒、圣人三、教育内容的道德中心主义——忠、孝、仁、爱四、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不到他倾全力尝试了解事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不会去启示他。不到他尽全力想表达其内心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不会去开导他。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27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墨子(名翟,字仲尼,墨家学派创始人)一、“素丝论”与教育的作用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犹如“素丝”;教育作用受客观环境制约,教育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和人性。二、重视科技知识的教学内容观墨学和儒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显著的差别是对于科技知识的看重与否。墨学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因此,墨子实学实用的人生态度,是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作为内容或基石的。三、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1.亲知:直接知识,从自身经历和体验中得来;2.闻知:间接知识,获自文字记载或他人的言传;3.说知:类推而来的知识,凭借固有的知识推论而来。28a墨子(名翟,字仲尼,墨家学派创始人)一、“素丝论”与教育的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全文1229个字,集中论述了教学论问题。1.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尊师重道。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要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4.豫时孙摩。豫是预防,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时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的教育原则;孙是按顺序不越级,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摩是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的教育原则。5.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6.长善救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29a《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系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1.夏代:庠、序、校,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2.商代:大学、小学、瞽宗、庠、序(1)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学校出现在商代(2)已经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的阶段(3)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30a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3.西周:国学、乡学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学体系格局形成了以礼记为中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31a3.西周:国学、乡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31a4.春秋战国:稷下学宫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由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32a4.春秋战国:稷下学宫32a5.两汉:太学、郡国学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为当时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通常称郡国学或郡县学,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33a5.两汉:太学、郡国学33a6.隋唐:科举制建立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34a6.隋唐:科举制34a7.宋代:六大书院国学: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教育内容: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
《礼》
《易》
《春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35a7.宋代:六大书院35a8.明代:教学内容为八股文八股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9.清:先科举,后废除36a8.明代:教学内容为八股文36a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37a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组成。讽刺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归纳和下定义时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再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38a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法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理想国》1.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应从小对儿童进行讲故事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内容要经过检查;从小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2.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3.强调对女子也应该与男子一样进行教育。4.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教育。5.《理想国》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教育应由国家负责,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39a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理想国》39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1.教育适应自然人的灵魂应当有三部分: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教育应该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和谐教育
最早提出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体育为了身体和生理;德育为了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为了人的理性灵魂。三方面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和谐发展的。3.文雅教育(自由教育)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如读、写、算、体操、哲学等),避免专业化的训练。40a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昆体良(35——96,古罗马)《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特点进行教育。2.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4.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5.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科教学计划应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6.强调教师要经常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7.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等。41a昆体良(35——96,古罗马)《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古代国外教育1.古印度:僧侣是唯一的老师,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2.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设置最多是文士(书吏)学校42a古代国外教育42a3.古希腊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43a3.古希腊43a4.古罗马:共和时期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内容是农民-军事教育共各末期希腊语学校以希腊语、希腊文学为主拉丁语学校中等教育为文法为主、高等学校为修辞为主44a4.古罗马:44a5.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45a5.中世纪欧洲45a(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奠定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洛克(英国):《教育漫话》(“白板说”)卢梭(法国):《爱弥尔》,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的任务应该让儿童“归于自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46a(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是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47a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47a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年)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标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四阶段教育理论,即清楚(明了)、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这五阶段,称为五段教学法。48a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赫尔巴特(德国):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斯宾塞(英国):《教育论》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强调“儿童中心”,崇尚“民主”与“科学”。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新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49a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1939)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特点: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特点: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特点: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1963)特点: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1975)特点: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系统阐述学生学习过程,“实验教学论”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保尔·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50a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当代教育学的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为梅伊曼、拉伊(德国):“实验教育学”(1901)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华生和克伯屈,代表作为华生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代表作为《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5.制度教育学:法国的乌里、洛布罗51a当代教育学的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为梅伊曼、拉伊(德国(三)教育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1)外部科学向教育学的渗透,引起教育学不断分化和综合。(2)寻求教育学和各分支学科的统一,即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3)将各种先进理论综合,将理论指导和运用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1)在教育学领域内出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局面:第一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类是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2)由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引起的新思考:方法的适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问题。52a(三)教育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1)外(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二、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53a(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54a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宣传思想、形成舆论教育不可能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55a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56a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工作的能力。标志:1964年,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人力投资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通过传播科学技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提高人的能力等,能够改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57a20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美国)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演讲1.“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是人的资本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2.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在生产的重要手段,说明教育具有经济效益。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故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这种投资改善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58a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美国)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继承、扩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少数人好奇—专职科研人员和机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知识观、学习和教育观、教师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59a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教育与文化文化与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双胞胎。广义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包换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物质形态文化2.制度形态文化3.观念形态文化4.活动形态文化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文化传统的表现形态:60a教育与文化文化与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双胞胎。广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①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②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③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④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①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61a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①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学校文化属于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2、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3、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4、核心是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62a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二)学生文化特征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年龄段);2、同伴群体的影响(形成共同的价值观);3、师生的交互作用(主动、被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自主、独立和认同)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交往——形成共同价值观)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性别、经济、地位、种族等)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对学校文化的补充)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63a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二)学生文化特征1、学生个人身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涵义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密切,区别显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教育的能动作用不容忽视。2.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从社会的平面图与现时态来看,教育总是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所制约,教育的能动作用往往只由在时间的长河中才会明显展现。(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64a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涵义二、教育的相对独立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65a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身体发展: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增强个体身心发展心理发展: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两者关系: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66a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自身内在需要,孟子(人性本善、修身养性,内向寻求)柏拉图、弗洛伊德等2、外烁论:外在力量: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遗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67a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高尔顿、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孟子: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祖鼻”,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中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这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68a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高尔顿、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68a内发论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69a内发论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6外烁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荀子:今人生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洛克:白板说,是外烁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70a外烁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70a外烁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他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造、控制或矫正。71a外烁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要求教育活动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决定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告诉我们,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72a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作用):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决定论”:一种荒谬的儿童发展观。否定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霍尔等。73a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成人。其主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P5074a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实例
1、方仲永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至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75a实例75a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的概念: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决定论”:一种错误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忽视了人的自主性。代表人物华生(名言)等。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76a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的概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3-4岁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CM,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能看到180步以外的马,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他22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住小脑。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狼孩的故事77a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一位中学的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级数”之前,先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让他用加法的形式在黑板上写出自然1+2+3+4……15,教师背向黑板,让全班学生口数出黑板上所有数之和,过了25秒钟,教师问学生:谁算出来啦?并说:我已算出来了,等于120。这有个简单的算法,大家愿意学吗?学生答:愿意,于是教师便教这一简便的算法的公式;1+2+3+……+n=1/2(1+n)n。这一事例可看出,加法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级数的计算公式则是向学生提出的新知识,当教师造成学生“愿意”学时,就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促成了学生心理的矛盾运动,成不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着学生的心理发展。78a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一位中学的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级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作用得到发挥,尊严得到保证。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是指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79a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德、智、体等)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80a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在个体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81a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82a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两种表现形态:1.以社会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2.还承认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畴:1.学生受教育目的;2.国家、社会、部门、单位等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发展教育的目的;3.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到各种教学目的与要求;4.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83a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84a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国家的教育目的定义: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定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特点: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现,通常从哲学高度提出,难以客观测量。优点: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缺点:容易导致全国教育由于整齐划一而机械单调。85a(一)国家的教育目的85a(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与特殊、概括;
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来落实社会需求不同年龄人需求各类学校各层学校完成任务制定目标(1)定义: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以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86a(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二)各级各类学(1)课程目标的定义: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这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和指南。(2)分类:行为取向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表现性课程目标(3)影响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体系(三)课程目标87a(1)课程目标的定义: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四)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即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可测与不可测88a(四)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1)教学目标:是教育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三、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89a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人的本性和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孟子主要观点:要从个人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的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90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人的本性和需要)90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斯宾塞、孔子等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91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91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文化本位论(文化统筹)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92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文化本位论(文化统筹)92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93a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93a辨证统一的教育目的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马克思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94a辨证统一的教育目的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94a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经95a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1)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96a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1)1957年毛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97a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97a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98a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98a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内容(表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基本特征(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等方面)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99a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内容(表述)2.基本特征
有关部门以“你长大了干什么”为题,对北京市2120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愿意当工人的仅占5%,而愿意当农民的仅占万分之一;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小汽车司机和大饭店服务员,理由是这些职业的工作条件舒适、轻松,碰巧还有出国的机会。在对132名2-4年级小学生的调查中,竟发现有67名学生,从来不为自己铺床叠被。分析题: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立志做社会主义的自觉的劳动者。100a有关部门以“你长大了干什么”为题,对北京市21203(一)概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人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特征1.根本目的: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是指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应得到提高以及学生各种素质都应有所提高。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偏重于共同发展成才是做人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三、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101a(一)概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人面提高全2.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3.基本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102a2.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三)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面向全体:全员性的体现,是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整体性的体现与终极目标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体体现及灵魂103a(三)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103a(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民族、经济、社会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每个学生有所发展)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认知、欲望、需求、兴趣爱好)5.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核心)素质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性。104a(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的教育,体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向受教育者教授健康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精神的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105a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我是一位初中毕业刚跨人高中学习的学生,写信主要是反映中国教育现状……我们对读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应试教育吧。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完了就排名次(除了第一名外,其他人的自尊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月考、段考、期中考、联赛、竞赛、摸底、模拟、期末考、统考、会考、测验,其实,考试只从极小的侧面反映教学质量,只考查了记忆力。我们处在高分造成的高压环境中。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民族发展极为不利。我参加过地区招生考试,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更有老师协助作弊。因为学习最终是通过一场考试,因此,许多同学平时学习不认真,到考试时就作弊,考完了万事大吉。所以,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行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在初三学习期间,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每星期假日只有半天,从来不敢奢望双休日,不知上高三后还要压缩到何种程度,除了参加中考的课程外,其他的体育、美术全免了。多病、近视持高不下,稚气未脱的脸上,戴一层酒瓶厚的镜片,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
同学们很少知道国家大事,而临近考试时我们一定要背时事政治,因为它为我们中考争得10分。要知道,差一分要1000元至5000元不等呀!知识的缺乏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极少有人将新闻联播看完……106a我是一位初中毕业刚跨人高中学习的学生,写信主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作用107a导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作用107a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第二节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第三节现代学制的类型第四节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08a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第二节制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一、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生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109a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一、学校教育制度:109a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110a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三、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规定了不同的受教育权利。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如英国、法国、德国。111a三、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111a2.单轨制: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的学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质量相差较大。美国最早。112a2.单轨制:112a3.中间型学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儿童在接受了共同的基础教育后再行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这种学制试图融会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即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以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等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苏联、中国。113a3.中间型学制:113a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社会活动形态。114a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发展114a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形成。最早产生于欧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颁布了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学历社会的出现和发展。115a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来说的,主要针对制度化教育提出来的,但并不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其理想: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改变的教育的形式与理念。116a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来说的,主要针(二)现化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身教育体第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117a(二)现化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第二节我国的学制一、我国的学制发展(一)旧中国学制的沿革1.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是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没而没有实行。2.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1903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的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118a第二节我国的学制一、我国的学制发展118a3.壬子癸丑学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开始了一系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在1912年至1913年制定公布了一系列的学制改革方案。特点:明显反应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法的要求,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19a3.壬子癸丑学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二)新中国学制的沿革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学制括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2.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普九扫盲,贯彻方针,提高质量,建设重点学校与学科,简称“两基”与“两重”。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120a(二)新中国学制的沿革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6.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7.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8.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1a6.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二、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1.从层次上来看,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2.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5个大类。3.从学制类型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122a二、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122a(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正→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123a(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两基本、一进入: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24a两基本、一进入: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我国学制改革要做好的工作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25a我国学制改革要做好的工作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125a三、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特征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免费性:又叫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普及性:又叫统一性,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126a三、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概念126a(三)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项重要的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再次修订通过,当年9月1日实施。由此拉开了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8第19课时合理利用机械能小粒子与大宇宙课件
- 主播 课件教学课件
-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口算练习题大全
- 《两只小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案
- 智能家居电气设施安装合同
- 幼儿园智能照明系统招投标攻略
- 展会设备租赁合同
- 幼儿园园长聘用合同范本
- 建筑公司员工意见箱管理准则
- 石油提炼班组安全作业规范
- 蓝色简约风中国空军成立75周年纪念日
- 期中考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 2024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共132题)
- 《国有企业采购操作规范》【2023修订版】
- 野生动物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 迅达SWE30-100K自动扶梯电路分析_图文
- 中药知识文库:冬葵子
- [新版]高速公路交安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品质周报模板
- 压力管道焊接工艺、工艺卡、规程及工艺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