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_第1页
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_第2页
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_第3页
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_第4页
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结论6.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尾矿库废水=1\*GB3①大岽背尾矿库废水现有工程大岽背尾矿库占地面积127.5ha,总库容可达到6970.7万m3,按堆存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要求铺设了具防渗功能的HDPE膜,目前已堆存尾矿量5804万m3。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经浓密池浓缩后排入大岽背尾矿库,在库内经曝气、自然澄清后,部分回用于铜矿选厂生产使用,剩余部分通过管道引流至余田坑2#库,经余田坑在线外排口达标外排。本次余田坑尾矿库工程作为大岽背尾矿库的接替库建设完成后,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不再排入大岽背尾矿库,大岽背尾矿库废水排放量仅与大气降雨、蒸发量、尾矿库渗透量及尾矿自身截留量有关。库区内上清液和坝下渗水池渗水不混合使用,上清液经拟建370外排口达标外排,最终通过220排洪硐排入汀江。渗水用于生产回用或经环保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外排。=2\*GB3②余田坑尾矿库废水本次余田坑尾矿库工程作为大岽背尾矿库的接替库,建设完成后,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不再排入大岽背尾矿库,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经浓密池浓缩后排入余田坑尾矿库,库区内上清液和坝下渗水池渗水不混合,在库内经曝气、自然澄清后,部分回用于铜矿选厂生产使用。剩余无法回用的尾矿库废水通过新建370外排口达标排放,最后通过220排洪硐排入汀江;洪水期间达标洪水经北口新建排洪硐外排至汀江。本次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设后,矿区废水排放量无新增。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成后全矿废水相较与现有工程全矿废水量没有新增,全矿外排废水各污染物均无新增;因此,本次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设完成后矿区废水排放不会增加对汀江的污染影响。(2)江山岽环保处理系统废水本次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设完成后,将压占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为保证露采场及排土场汇水、渗水以及江山岽赤水库区的废水能够处理后达标排放,在现有赤水库区西侧山头上建设江山岽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用于替代余田坑区域内被压占的原有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废水经处理后通过矿区新建370外排口达标排放,最终通过220排洪硐排入汀江。露采场及排土场汇水、渗水以及江山岽赤水库区汇水最终排入汀江的废水量在江山岽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建设前后不发生变化,排放水质与现有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出口水质一致,根据2020年5月28日企业例行环境监测数据《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废水处理系统监测报告》,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出口水质为pH6.15~6.19、COD12mg/L、氨氮1.24mg/L、氟化物0.34mg/L、硫酸盐918mg/L、总镉0.0003mg/L、氰化物0.004mg/L、总砷0.0008mg/L、总汞0.00012mg/L。(2)生活污水本次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岗位定员42人,由现有尾矿库管理部人员组成,江山岽酸性废水处理工程岗位定员16人,全部来自被替代的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这部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均包含在现有工程内,经现有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于厂区绿化,不会对汀江造成污染影响。6.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本项目对尾矿库采取全库防渗措施,隔绝尾矿库与周边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对于初期坝上游坡面、尾矿库库底及岸坡,先进行场地清理,消除地表块石棱角,根据实际边坡施工条件,采用压滤中和渣或粘土覆土0.3m,使裸露边坡光洁,再铺设1.5mm厚的HDPE膜进行防渗处理。基建期将防渗设施铺设至385m标高,后续防渗设施可随尾矿堆积标高的上升逐级实施;同时对尾矿库设置排渗措施,堆积坝采用内置式弧形槽孔管排渗;余田坑350硐、351硐上游段封堵体存在的渗水点,采用“盲沟+硐内埋管”方式进行引流;余田坑1号土石坝、2#重力坝坝脚存在的渗水点,采用地表盲沟的方式进行引流。正常状态下余田坑尾矿库不会对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本次评价设置两种非正常状况考虑防渗设施破裂泄漏影响地下水:①当尾矿库库区底部发生泄漏,污染物(以Cu作为污染因子,不考虑衰减)100d、1000d、10年、20年和30年后,污染中心运移距离分别为30m、110m、175m、215m和239m。②当江山岽环保处理系统1座沉淀池底部发生泄漏,污染物(以Cu作为污染因子,不考虑衰减)100d、1000d、10年、20年和30年后,污染中心运移距离分别为42m、155m、245m、300m和330m。在发生泄漏入渗污染地下水后,要及时响应,采取治理措施,减少污染。(2)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对尾矿库采取全库防渗措施,隔绝尾矿库与周边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同时企业严格按HJ610-2016、GB18599-2001和GB18597-2001对各防控区进行防渗处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的要求,结合本项目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现有监控井情况,布设12个监控点位,通过定期监测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地下水污染。(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严格按本次评价提出的分区防渗要求落实防渗措施后,正常状态下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影响,在加强地下水污染管理、落实跟踪监测和信息公开、应急响应等监测与管理措施后,可防控非正常状态下的地下水污染。6.3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本项目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本项目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设完成后营运期尾矿堆排方式均为湿式堆排,选矿厂尾矿浆通过输送管道排入尾矿库内。根据现有工程大岽背尾矿库的运行经验,在正常情况下,存储于库内的尾矿大部分区域被水淹没,不会产生干滩扬尘污染周围大气环境。在现有赤水库区西侧山头上建设江山岽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为余田坑区域内被压占的现有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的替代工程,根据矿内已建同类铜湿法厂鹅颈里环保处理系统(与本次建设的江山岽环保处理系统工艺一致)的实际运行经验,没有废气产生,不会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污染。6.4声环境影响评价改扩建工程建成后,扩建工程新增噪声源对厂区厂界噪声贡献值介于0dB(A)~28.0dB(A)之间,叠加现状值后,厂区厂界昼间预测值介于43.1dB(A)~56.1dB(A)之间,夜间预测值介于41.2dB(A)~49.8dB(A)之间,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规定的3类要求。6.5固废影响评价本次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设完成后用于堆存原批复项目铜二、铜三选厂的浮选尾矿,本次建设尾矿库运营过程中新增废水处理系统中和渣,经鉴定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规范要求厂内设置相应规模的固体废物分类暂存设施及堆场,防止二次污染。本项目遵循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分别通过采用回收综合利用、委托处置等方法可得到妥善处理。6.6生态影响评价(1)土地格局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本次扩建后,对当地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尾矿库、排洪硐等工程建设占地彻底改变用地范围内原有土地利用性质,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是改变了原土地的利用类型。占地以山地为主,由于对这些土地的永久占用,将造成当地林地数量的减少。另外,建设将形成永久性建筑物,局部原生态景观彻底改变,但是从整体来看对景观的生态格局影响不大;项目建设不会造成当地林地斑块明显增加,不会对林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产生大的影响。(2)对动植物的影响:尾矿库、排洪硐建设等工程新增占地,直接导致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使区域动物生境缩小,并将对动物的栖息、觅食等活动等产生影响。根据了解,工程占地主要为林地,因此因尾矿库用地对附近植被的影响主要为植物生物量的损失,对区域植物群落的结构影响有限。并且工程用地范围内未见野生保护动植物,因此,项目用地不会影响区域物种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大。(3)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本项目产生的污染物通过降水淋溶、尾矿废水排放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从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影响周围土壤的孔隙度、团粒结构、酸碱度、土壤肥力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由于本项目的排尘强度远远低于该数值,所以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明显影响。(4)对周围景观的影响:项目建设工程占地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区内用地功能,原有的部分林地和草地变成工业用地,被房屋等建筑设施以及裸地所代替,项目所在区原有的景观格局将随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原有的自然森林景观将被人工工业景观替代。(5)对生态系统环境功能损失估算及影响:本评价针对工程占用林地导致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估算,项目征用林地、园地、耕地导致土壤涵蓄水份能力下降损失价值为143.92万元;土壤侵蚀氮素损失值为1.5万元;土壤侵蚀钾素损失值为0.77万元/年;三大项生态影响总损失为146.19万元。(6)对生态累积的影响: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占地、水土流失、生境破碎化、污染物、野生动物干扰等方面存在累积影响。项目必须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杜绝环境事故的发生。在严格杜绝污水泄漏造成事故排放的前提下,本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接受的。6.7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余田坑尾矿库与江山岽环保处理系统采取相应的防渗、防泄漏措施,在全面落实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并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后,尾矿浆和酸性废水的泄漏事故可得到有效控制,正常情况下,项目运营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有限。但是考虑土壤的污染具有长期累积效应,故本项目应严格杜绝废水的事故排放,并应配合当地环保部门加强区域土壤监测。6.8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本次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事故主要有尾矿库运行期间可能发生溃坝、尾矿输送管线破裂引起的尾矿浆泄漏等环境风险。建设单位只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建设,日常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加强尾矿库的日常观测和管理以及暴雨和洪水来临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本项目可以在设计年限内平稳安全地运行。7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7.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改扩建工程施工期的主要影响是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噪声、施工期废水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施工期扬尘和噪声是主要污染物。为减轻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制定管理计划、环保制度并明确要采取的环保措施,减轻施工期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7.1.1施工期废气污染防治措施(1)防尘、抑尘对策措施①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在大风天气尽量避免进行场地开挖、搅拌等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②施工期间,施工场地应设置警示牌。③施工期间需使用混凝土时,可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或者进行密闭搅拌并配备防尘除尘装置,不得现场露天搅拌混凝土、消化石灰及拌石灰土等。④施工场地主要干道必须采取洒水降尘措施,避免施工道路产生扬尘。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⑥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⑦施工运送建筑沙石料或固体弃土石时,装运车辆不得超载或装载太满,以防止土石料泄漏;⑧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和平整现场、清运残土和垃圾。(2)施工机械、施工车辆燃油尾气控制措施建设单位应加强监督管理,要求施工单位使用性能优良的施工机械和施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性能必须符合《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Ⅰ)》(GB18352.1-2001)、《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GB14762-2008)、《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18352.3—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等标准的要求,禁止使用不符合上述性能的施工车辆。7.1.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机械清洗废水和少量的土建施工泥浆水,应采取以下的废水防治对策及措施。(1)施工生活污水控制与处理措施为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需最大可能缩小施工营地的规模。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建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附近山体绿化。(2)施工机械、施工车辆清洗废水控制措施①减少清洗废水量措施:利用矿区现有清污分流交界点洗车点进行清洗,经现有洗车废水引流系统回用生产。②清洗废水处理措施:施工机械清洗废水主要含有泥土等悬浮物质(SS),应设置简易的沉淀设施沉淀后回用。③施工机械冲洗的含油废水由隔油沉淀后回用施工场地洒水抑尘。④施工材料特别是机械燃料油料等的储存场所不宜设在岸边,以防止泄漏或被暴雨冲刷进入水体而污染水质。(3)施工泥浆水控制措施①建筑施工模板应尽量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模板,模板之间的缝隙应进行密封处理,以减少施工泥浆水的产生量。②施工期工区内设置一座废水沉淀池,机械废水、混凝土拌合排水等生产废水在沉淀池内经充分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7.1.3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程施工期施工噪声主要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车辆交通运输噪声。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周边声环境特点,为减轻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噪声防治措施:(1)施工应选用新型的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2)合理安排产生高噪声的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22时至次日6时)施工,保证施工场界噪声不超过GB12523-2011标准,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3)对高噪声设备采取必要的临时性减振、降噪措施。(4)与周围居民做好沟通工作,减少扰民问题,运输车辆应尽可能减少鸣号,特别是经过附近村庄时,同时尽量减少夜间运输车辆作业时间。7.1.4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设备安装边角料等,建设单位应加强管理,采取以下的对策措施:(1)拆除渣土、建筑垃圾中的碎砂、石、砖、混凝土等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填埋洼地用。(2)建筑垃圾中的废钢筋、废纸箱、包装水泥袋等有用的东西应加以回收利用,避免资源浪费。(3)施工过程产生的不能回收利用的废油漆、废油漆桶等应经收集后,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置,不得随意丢弃。(4)保护施工现场整齐有序,施工场地的垃圾、杂物要按序堆放和及时清除,并按总平面布置要求在建设期间同步绿化,做到建成投产之时,绿化已有规模。7.1.5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1)野生植物保护措施①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相关规定,让其在施工过程自觉保护野生植物。②对项目区现有植被,应最大限度地减小铲除和破坏力度,施工结束后,选择当地的木荷、枫香、马尾松等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对路基、边坡设置挡土墙或种植草皮,防止雨水冲刷边坡造成水土流失。施工应遵循在项目建设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进行的原则,禁止施工人员进入规划用地红线以外设立临时施工场所、砍伐树木或破坏植物,施工车辆与人员活动尽量走固定区域,尽量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碾压和破坏。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界线进行,不越界施工,不破坏周围的植被和随意砍伐周围的林木,保护各种植物原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排土场周边现存的天然阔叶林,防止人为破坏现象的发生。③严格控制工程开挖施工作业面,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耕地,对于坡面工程应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修复措施加以防护。④各工程建设施工结束后,应尽快、最大限度地恢复植被和生态景观,以减低对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因该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区域用于水土保持和植被景观恢复的植物应全部使用马尾松、木荷、枫香、杜英、山杜英等乡土物种,避免使用外来入侵物种。⑤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应加强森林防火知识教育,防止人为原因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⑥建设单位应委托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评价区进行跟踪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施工建设对该项目建设影响区野生植物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干扰现状、对自然植被分布现状的破坏及干扰程度、人为活动区域范围对环境的影响、临时施工场地的设置对周围植被的影响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2)野生动物保护措施①在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保护野生动物,防止人为破坏与捕杀、捕获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发生。②施工时应加强管理。建议将施工营地利用现有厂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减少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和对栖息环境的破坏。③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施工单位应对噪声源采取科学而又有效的减振、消声、隔音等措施,尽量减少在晨昏和正午施工,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哺乳类动物及鸟类的惊扰。另外还要加强施工作业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防止施工灯光和噪声对野生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各类生产废水要科学处置,经合理设置截水沟、拦渣坝和沉淀池等无害化处理后利用或外排,避免对水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④在植被较为丰富的区域施工,可采取加密绿化带等措施,以防止施工灯光和噪声对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3)其他生态保护措施①必须根据施工区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合理设计,做到分期和分区开挖,使工程建设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水土流失减少至最低程度;②对施工期土石方的开挖和运输、堆放进行严格管理。项目在施工期间应做好开挖边坡防护工作,开挖边坡周围在施工准备期修建截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开挖边坡造成水土流失,防止边坡塌方和泥石流的产生,在雨季期间,施工开挖面应采取苫布覆盖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截水沟末端设沉淀池,雨水收集进入现有沉淀池处理后汇入下游沟道。③在开挖期,做好坡体的防护,防止边坡塌方和泥石流的产生,减少水土流失。修建好场内外的截洪沟和排洪沟系统,将大量的雨水安全导入排洪沟,避免对表体土壤和新生植被的冲刷和破坏。④为尽量减轻雨水对施工面的冲刷,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应尽量避开暴雨季节。⑤施工完成后,在临时占地区、道路两侧、空地等尽早进行绿化,做好植被的恢复、再造,做到边坡稳定,岩石、表土不裸露。7.2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7.2.1废水治理措施分析(1)尾矿库废水本次余田坑尾矿库工程作为大岽背尾矿库的接替库建设完成后,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不再排入大岽背尾矿库,大岽背尾矿库废水排放量仅与大气降雨、蒸发量、尾矿库渗透量及尾矿自身截留量有关。库区内上清液和坝下渗水池渗水不混合使用,上清液经拟建370外排口达标排放,最终通过220排洪硐排入汀江。渗水用于生产回用或经环保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外排。本次余田坑尾矿库工程作为大岽背尾矿库的接替库,建设完成后,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不再排入大岽背尾矿库,铜矿二、三选厂选矿尾矿浆经浓密池浓缩后排入余田坑尾矿库,库区内上清液和坝下渗水池渗水不混合,在库内经曝气、自然澄清后,部分回用于铜矿选厂生产使用。剩余无法回用的通过新建370外排口达标排放,最后通过220排洪硐排入汀江;洪水期间达标洪水经北口新建排洪硐外排至汀江。根据谱尼测试于2018年8月16日对尾矿库回水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pH值6.64、六价铬浓度<0.004mg/L、氰化物浓度<0.004mg/L、总铜浓度<0.001mg/L、总锌浓度<0.05mg/L、总砷浓度7.1×10-4mg/L、总铅浓度<0.010mg/L、总汞浓度1.28×10-4mg/L、总镉浓度<0.001mg/L。尾矿库回水中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能够达到《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表2中直接排放限值(pH值:6~9、总锌≤1.5mg/L、总铜≤0.5mg/L、总铅≤0.5mg/L、总镉≤0.1mg/L、总砷≤0.5mg/L、总汞≤0.05mg/L)。另外,根据企业年度例行监测,湖洋坑外排口的监测结果如下:pH值8.61~8.63、六价铬浓度<0.004mg/L、氰化物<0.004mg/L、总铜浓度<0.02mg/L、总锌<0.05mg/L、总砷<0.2ug/L,湖洋坑外排口各废水污染物均能够达到《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表2中直接排放限值(pH值:6~9、总锌≤1.5mg/L、总铜≤0.5mg/L、总铅≤0.5mg/L、总镉≤0.1mg/L、总砷≤0.5mg/L、总汞≤0.05mg/L)。(2)江山岽环保处理系统废水本次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建设完成后,将压占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为保证露采场及排土场汇水、渗水以及江山岽赤水库区的废水能够处理后达标排放,在现有赤水库区西侧山头上建设江山岽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用于替代余田坑区域内被压占的原有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废水经处理后通过矿区新建370外排口达标排放,最终通过220排洪硐排入汀江。露采场及排土场汇水、渗水以及赤水库区汇水面积在江山岽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建设前后不发生变化,根据水平衡图,外排水量为5926.3m3/d,排放水质与现有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出口水质一致,根据2020年5月28日企业例行环境监测数据《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废水处理系统监测报告》,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出口水质为pH6.15~6.19、COD12mg/L、氨氮1.24mg/L、氟化物0.34mg/L、硫酸盐918mg/L、总镉0.0003mg/L、氰化物0.004mg/L、总砷0.0008mg/L、总汞0.00012mg/L。(3)生活污水紫金山金铜矿在矿部、南大门口、大垄里、一天门和铜矿湿法厂设置了5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均为200m3/d,采用隔油池预处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本次紫金山金铜矿余田坑尾矿库工程岗位定员42人,由现有尾矿库管理部人员组成,江山岽酸性废水处理工程岗位定员16人,全部来自被替代的余田坑3万方/天环保处理系统,通过现有选厂抽调调配,这部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均包含在现有工程内。经现有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于绿化。7.2.2地下水防治措施分析拟建项目应采用保护自然防渗层、主动防渗漏措施与被动地面防渗漏措施相结合方法,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为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所在地周围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应执行地下水日常监测。对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制定应急措施。具体要求见本报告5.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小节,此处不再赘述。7.2.3噪声防治措施分析本项目营运期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工程的泵机等设备,应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隔声、吸声以及减震措施,确保矿区厂界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7.2.4固废处置措施分析固体废物具体处理、处置措施详见“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章节,这里不再赘述。7.2.5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7.2.5.1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应采取实地调查勘测、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为2个一级防治分区:Ⅰ区主体工程防治区、Ⅱ区施工场地防治区。主体工程区又分为2个二级防治分区:Ⅰ-1区尾矿库防治区、Ⅰ-2区环保处理系统防治区。Ⅰ-1区尾矿库防治区:包括初期坝、防渗系统、渗水收集系统、排渗系统、排洪系统等,共计用地面积65.00hm2。Ⅰ-2区环保处理系统防治区:包括管路、电气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设备、给排水设备和管路、配电室、办公及自控室等,共计用地面积2.06hm2。Ⅱ区施工场地防治区:拟在初期坝北侧布设1处施工场地区,占地面积0.20hm2;在环保处理系统区北侧布设1处施工场地区,占地面积0.04hm2。施工场地防治区主要用于施工材料的堆放。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情况见下表。表7.2.1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表防治分区面积(hm2)主要施工特点水土流失特征Ⅰ主体工程防治区Ⅰ-1区尾矿库防治区65.00场地开挖、回填、平整等土建施工,改变原地形地貌地表扰动,开挖面裸露,降雨径流冲刷产生面蚀、沟蚀Ⅰ-2区环保处理系统防治区2.06场地开挖、回填、平整等土建施工,改变原地形地貌地表扰动,开挖面裸露,降雨径流冲刷产生面蚀、沟蚀Ⅱ施工场地防治区0.24场地平整、材料临时堆放、搬运地表扰动,开挖面裸露,呈点状分布7.2.5.2措施总体布局本方案针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规划状况,对已有设计的措施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对建设中仍需的措施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并根据各防治分区的具体情况,新增设计水土保持措施,本着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形成综合防治措施体系,便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措施能够有效融入项目下一阶段主体工程设计中。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详见表7.2.2,,防治措施体系框图详见图7.2-1。表7.2.2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表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防治措施主体已列措施方案新增措施Ⅰ主体工程Ⅰ-1区尾矿库防治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土地整治、坝肩截水沟、平台排水沟、坡面排水沟植物措施闭库绿化、子坝边坡绿化临时措施U型沟、沉沙池、临时苫盖Ⅰ-2区环保处理系统防治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道路排水沟、厂区排水沟、边坡截水沟、边坡排水沟植物措施厂区绿化临时措施U型沟、沉沙池Ⅱ施工场地防治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临时措施U型沟、沉沙池表示界定为主体工程已有措施表示水保方案新增措施图7.2-1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图7.2.5.3分区措施布设(1)主体工程防治区(A)尾矿库防治区①工程措施1)坝肩截水沟在初期坝和堆积坝坝肩修筑C20砼截水沟,断面尺寸为1.0m×1.0m,壁厚0.3m,边坡为1:0.5,总长约1168m。2)平台排水沟在每级子坝平台内侧设一道0.3m×0.3m的坝坡排水沟,排水沟采用C20砼结构,壁厚为0.1m,排水沟坡向两坝肩,共计长度4088m。3)坡面排水沟在坝坡面设置人字形排水沟,尺寸为0.3m×0.3m,排水沟采用C20砼结构,壁厚为0.1m,排水沟坡向两坝肩,共计长度770m。4)表土剥离表土剥离:对项目区内的林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0.3m,剥离面积38.20hm2,共计剥离表土11.46万m3。5)土地整治施工后期,对主体工程区绿化用地进行土地整地,土地整治包括场地清理、平整,整地力求平整,深度约0.2~0.3m,土地整治面积62.63hm2。②植物措施采用植树、播撒草籽等植物措施对库区进行迹地恢复,恢复生态环境。采用乔、灌混交恢复植被,乔木之间套种灌木,乔木株行距3m×3m,穴状整地,并在林下裸露地表播撒灌木种子及草籽进行绿化。种植乔、灌时,先进行土地整治,种植前施复合肥0.1kg/株作底肥,种后回填表土。要求苗木必须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苗木规格选用乔木地径1cm,苗高80cm以上。明穴栽植,随起苗,随造林,栽植时要求根系舒展,踩实捶紧。采用撒播草籽的植物措施对子坝边坡进行绿化,草籽撒播密度按160kg/hm2。③临时措施1)沉沙池在初期坝排水沟末端布设沉沙池,沉沙池采用C20砼结构,长4.0m,宽2.0m,深2.0m,壁厚0.20m。施工单位需定期对沉沙池进行清理,共布设沉沙池2座。2)临时苫盖在子坝边坡未绿化时,对其采用无纺布进行临时苫盖防护,共计面积约2.50hm2。(B)环保处理系统防治区①工程措施1)边坡排水沟在环保处理系统区挖方边坡坡脚布设矩形排水沟,尺寸为0.5m×0.5m,排水沟采用C20砼结构,壁厚为0.1m,共计长度226m。2)厂区排水沟在环保处理系统区内布设矩形排水沟,0.4m×0.4m,排水沟采用C20砼结构,壁厚为0.1m,共计长度128m。3)道路排水沟在环保处理系统区进场道路两侧布设矩形排水沟,尺寸为0.5m×0.5m,排水沟采用C20砼结构,壁厚为0.1m,共计长度928m。4)土地整治施工后期,对环保处理系统区绿化用地进行土地整地,土地整治包括场地清理、平整,整地力求平整,深度约0.2~0.3m,土地整治面积0.21hm2。②植物措施采用植树、播撒草籽等植物措施对库区进行迹地恢复,恢复生态环境。③临时措施1)排水沟:在环保处理系统区周边布设临时排水沟,以减轻施工期间水土流失,排水沟为梯形断面,土质结构,底宽0.4m,沟深0.4m,边坡比1:1,共计布设259m。2)沉沙池:在排水沟末端布设沉沙池,沉沙池采用C20砼结构,长4.0m,宽2.0m,深2.0m,壁厚0.20m。施工单位需定期对沉沙池进行清理,共布设沉沙池1座。(C)施工场地防治区根据项目区施工进度安排及总体布局,拟在初期坝西南侧布设1处施工场地,占地面积0.20hm2;在环保处理系统区北侧布设1处施工场地,占地面积0.04hm2。施工场地主要用于施工材料的堆放。①工程措施土地整治:在施工后期对施工场地进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面积0.24hm2。②临时措施1)U型沟在施工场地区周边设置排水沟,排水沟为C20砼U型沟,水深0.50m,圆弧半径0.25m,沟顶宽度0.80m,壁厚0.10m,糙率0.017,比降约0.5%,排水沟长273m。2)沉沙池本项目沉沙池采用C20结构,矩形断面,长2.0m,宽1.0m,深1.5m,壁厚0.20m。施工单位需定期对沉沙池进行清理,共布设沉沙池2座。(D)防治措施工程量汇总①主体工程防治区工程措施:坝肩截水沟1168m(主设已列),平台排水沟4088m(主设已列),坡面排水沟770m(主设已列),边坡排水沟226m(主设已列),厂区排水沟128m(主设已列),道路排水沟928m(主设已列),表土剥离11.46万m3(主设已列),土地整治62.84hm2(主设已列);植物措施:闭库绿化49.66hm2(主设已列),子坝边坡绿化12.97hm2(主设已列),厂区绿化0.21hm2(主设已列);临时措施:土质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