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邓庆伟

Email:lpcqdqw@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邓庆伟

Email:lpcq导论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思想政治理论课?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导论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思想政治理论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验证明,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2、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3、毛泽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3、毛泽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晚清的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中华民族历来有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毛泽东:“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能割断历史。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1990年春,当西方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采取制裁中国措施的时候,邓小平:“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胡锦涛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

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大学阶段为什么还要学呢?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他们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脉胳,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大学阶段为什么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告别革命论”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斗争。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惟一要求和惟一主题,而革命成了破坏社会稳定、制造社会动荡、阻碍现代化的消极力量。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梁的变法维新和孙中山的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还有人说,慈禧太后在上世纪初推行“新政”,又搞了“立宪”,如果孙中山不革命,照这样慢慢进行下去,不仅军阀混战的局面不会出现,而且中国早就现代化了。“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革命的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如果听任这种思潮泛滥,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会被丑化、被颠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依据就会被推翻,其严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前苏联由于妖魔化斯大林、进而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最终导致亡党亡国,便是前车之鉴。反对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错误思潮“告别革命论”反对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错误思潮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课?1、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自学为辅。(2)以老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为辅。(3)以专题讲授为主,以系统学习为辅。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课?1、教学方法2、上课具体要求(1)思想上要重视(2)课前预习教材(3)认真听课记笔记(4)积极参与课堂讨论(5)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

浪费时间,无异于封闭和缩小自己的发展空间!

2、上课具体要求(1)思想上要重视3、主要参考书目(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2002年27次印刷。(2)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1次印刷。(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5)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7)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8)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主要参考书目(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积贫积弱,从而正确认识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性质;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从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国情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充分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而衰?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和关系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1、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3、对近代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㈡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㈡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废弛的军事沉闷的思想文化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落后的经济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正当中国清朝衰落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英、法、美等国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正当中中国世界(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具体表现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最高政治官场腐败,卖官鬻爵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装备陈旧,军备废弛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外交闭关自守,闭目塞听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中国世界(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国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2、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正义的禁烟斗争3、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㈠鸦片⑴鸦片战争的进程第一阶段,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义律与琦善签订了《穿鼻草约》,历时7个月。主要过程是英军进攻长驱直入抵达天津,清政府内部投降派占上风,道光皇帝听信谗言,将林则徐革职拿问。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到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主要过程是清政府对英宣战,道光皇帝派出钦差大臣,但进展不利;英军先发制人,奕山妥协,与义律订下《广州和约》。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主要过程是英国扩大侵华战争;道光皇帝左右摇摆,前线战场损兵折将,清政府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⑴鸦片战争的进程⑵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主观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用人不当等,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就会被世界历史所淘汰。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惨痛历史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是后人要从鸦片战争中必须吸取的一个刻骨铭心的深刻教训。⑵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③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④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⑤破坏了中国的外交主权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英《南京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受帝国主义的影响和控制。第二,封建专制统治、殖民统治。第三,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占显然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但力量很软弱。第五,发展是极不平衡。第六,广大人民十分贫苦。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受帝国主义的影响㈢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官僚地主、城居地主)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