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_第1页
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_第2页
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_第3页
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_第4页
中医非药物疗法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非药物疗法——腕踝针疗法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腕踝针适用于治疗各系统的痛症,如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痛风、神经性疼痛、头痛、痛经、癌性疼痛、术后疼痛等,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禁忌症:腕踝针一般无绝对禁忌症。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在3个月内者不宜下针。穴区选择: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①上1: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②上2:相当于内关穴。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③上3: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主治:高血压、胸痛、侧头痛。④上4: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⑤上5:相当于外关穴。主治:后颞部痛、颈项部、上肢疼痛麻木瘫痪。⑤上6: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①下1: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主治:膝关节内缘痛。④下4: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⑤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肛痔痛。选穴原则①上病取上,下病取下,以膈肌为届,分部选穴;②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以人体正中线为届分别取穴;③区域不明,选取上1穴。操作方法一般用0.25mmx25mm毫针(华佗牌针灸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不捻转不提插,一般无酸麻痛胀感。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如出现针感,应及时调整针的深度和方向。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每日施针一次,7天为一疗程。注意事项:患者在饥饿、疲乏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高度水肿或肿瘤处部位,有出血倾向者不易针刺。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中医非药物疗法——九宫腹部便秘推拿技术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转变,加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便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其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长期便秘可并发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增加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风险;高血压合并严重便秘患者,排便时可因腹压增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造成心脑血管意外,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九宫腹部便秘推拿技术是以中医脏腑经络、阴阳五行学说及洛书九宫图为理论指导,结合不同的推拿手法作用于腹部,在腹部进行较大面积连续循环推揉,绕脐揉腹,间接或直接按摩触动腹部所有穴位及穴区,借助外力打通腹部经络,行气活血,降逆消导,润肠通便,推动大肠腑气达到治疗便秘的一种特色疗法。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可用于治疗各种证型的便秘。二、禁忌症:1.腹部皮肤病变及水火烫伤等所致的皮肤损伤未愈者;2.有出血倾向或合并血液病患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严重的心、肺疾病及身体极度衰弱患者,胃、肠穿孔及腹部肿瘤患者;4.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5.妇女孕期和月经期,均不宜使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四肢放松,双手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护士立于其右侧。①“太极”大回环摩腹。以运太极形式,顺时针环旋摩揉全腹。②“太极”小回环揉脐。以肚脐为中心向外逆时针方向圆形旋转揉摩至全腹。③“一”形推腹。双手掌根分别平贴于脐周,以拇指为着力点分别向两侧外推。④“m”轨迹运腹,五指并拢,双手掌贴于腹部,推摩一个“m”。⑤米字轨迹擦腹,整个轨迹运行完毕后是一个“米”字。⑥以“太极”运腹法摩腹2圈以结束整个流程。中医非药物疗法——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推拿手法为主要手段,预防、治疗儿科疾病及康复、儿童保健、养生的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由于小儿发病特点以外感病和饮食内伤居多,因此在推拿治疗上常用的也以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拿风池等),清热(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等),消导(推脾经、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等)为多。小儿推拿技术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风寒咳嗽、发热无汗、呕吐腹泻,二便闭结等。二、禁忌症:1.有伤口,如出血、损伤、溃疡,甚至皮肤损伤;=2.有出血倾向性的儿童不宜做推拿,如白血病、血

友病等;3.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髓炎等;4.过饱或过饥饿状态下;5.传染病,如肺结核、梅毒等;6.骨与关节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小儿推拿技术操作注意事项①操作者的指甲须修剪圆滑,长短适宜,以不触痛小儿皮肤为宜。②天气寒冷时,操作者先将手搓热,待其手暖时方可操作,以防刺激小儿不能很好地合作。③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空气流通,环境安静,避免风吹着凉。④推拿的时间,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手法的特性而定。如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较长;按法和揉法常配合应用。治疗1次约10分钟,一般不超过20分钟。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通常每日治疗1次,高热等急性病每日治疗2次,慢性病可隔日治疗1次。⑤治疗时应配合推拿介质,如葱姜水、冬青膏、滑石粉以及专用药物制剂(油、酒、膏等),其目的是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并提高治疗效果。小儿推拿技术常用手法开天门:两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两眉之间的印堂穴,自印堂穴向上直抹到前发际处的神庭穴止。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进20次。每次10~15分钟。此手法有发汗表、开窍醒神等作用。适用于治感冒、头痛、惊风等症。推坎宫: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绕侧面,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并以其余四指放于头部两侧以固定之,每次10~15分钟。此手法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烦躁不安,惊风,目眵等症。清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线,推5~10分钟。此手法可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泄心火,利小便。适应于感冒发烧,惊风,夜啼,咳嗽痰喘等。运内八卦:位于手掌面,掌心的周边。此手法可理气宽胸,顺气化痰,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作用。适应于胸闷胀饱,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症。小儿捏脊疗法:捏脊一般自下而上捏3遍,捏第4遍时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肤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揉相应腧穴。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我院儿科病区开展的小儿捏脊疗法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儿童保健按摩的常用方法。中医非药物疗法——拔罐法拔罐法古称“角法”,也称“吸筒疗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逐寒祛湿、祛除瘀滞、拔毒泻热、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能起到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包括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药罐法及刺络拔罐法等。拔罐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痈疽后,以角吸出脓血,这便是最早的拔罐疗法。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杏林大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用竹筒罐来调理不适症状的描述。后来经过历代发展,出现了金属、陶瓷、竹木、玻璃等各种材质的拔罐用具。适应症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而且拔罐疗法不仅用于疾病的治疗,还适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1.内科病症

中风、眩晕、头痛、面瘫,痹症、痿证、面痛、感冒、咳嗽、哮喘、心悸、不寐、郁症、胁痛、胃痛、呕吐、呃逆、泄泻、痢疾、便秘、癃闭、阳痿、遗精等。2.皮外伤科病症

荨麻疹、湿疹、蛇串疮,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疔疮、丹毒、炸腮、乳痈、乳癖、肠痈、痔疮、项痹、肩痹、肘劳、腱鞘炎,腰痛等。3.妇儿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不孕症、盆腔炎、乳少、小儿遗尿、小儿惊风、小儿积食、小儿脑性瘫痪、小儿多动症等。4.五官科病症

目赤肿痛、麦粒肿、近视、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口疮等。5.急症

晕厥、高热、抽搐等。6.其他如肥胖、衰老、美容等适宜体位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一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一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罐印颜色1.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瘀现象,或受寒较重。2.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瘀症。3.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症。4.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5.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6.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7.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中医非药物疗法-失眠推拿技术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失眠的困扰。长期的失眠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影响工作效率,加速衰老,甚者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失眠,中医称“不寐”“不得卧”,是指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失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不能消除疲劳及恢复体力与精力,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中医学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阳不入阴,阴阳失调”。“引阳入阴”头面部失眠推拿技术是以推拿手法作用于头部诸穴位,由督脉开始,归于任脉,以推拿手法导引气血流注归于阴经,达到阳气静、阴气生,引阳入阴,阴阳调和,则夜寐安,恢复正常的生理性睡眠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引阳入阴”头面部失眠推拿技术可延长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可以减少对药物的使用。失眠推拿技术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可用于治疗各种证型的失眠。二、禁忌证:1.年老体弱、生命体征不平稳者;2.有精神类疾病、婴幼儿不能配合者;3.有重大脏器疾病者;4.头部有严重皮肤病、烧烫伤或皮肤破溃、骨折的患者;5.某些急性传染病,以及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失眠推拿技术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位于患者头顶侧进行穴位推拿。每步骤约1min,进行5个来回,全程约20-30min。1.开天门2.手法:直推两拇指以“一指禅”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由眉心(印堂穴)按揉至百会穴;历穴:印堂、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2.推坎宫手法:推、摩双手大鱼际及拇指自印堂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作分推至太阳穴,又称分阴阳、推印堂;历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3.揉太阳手法:按、揉以蝴蝶飞手法用拇指指端揉按太阳穴。4.揉百会手法:按、揉拇指按或揉百会穴,亦称按百会。5.勾风池、压安眠手法:按、揉、推以中指指端由风池勾至安眠处作按压。6.勾廉泉、压承浆手法:点、按、揉双手中指由安眠穴顺势勾至下颌廉泉穴,以中指指端勾按廉泉穴,一侧食指固定下颌,拇指按压承浆穴;7.操作者对搓劳宫穴3-5次后轻按患者面颊结束推拿。“引阳入阴”头面部推拿不仅适用于失眠患者,同时也适用于头痛、疲劳、紧张等亚健康患者,配合五音疗法及气息导引,效果更佳。中医非药物疗法-火龙罐火龙罐是我院针推康复科推出的一项中医护理技术,集艾灸、推拿、刮痧于一体。医护人员亲身体验后都爱不释手,病人使用后声称“只要做一次就会上瘾”。那既舒适又安全的火龙罐,到底是怎样的呢?大伙先来了解一下吧!火龙罐是一种中医特殊灸法,与传统火罐区别在于,火龙罐的罐体是由玄石、紫砂混合,烧制成设计尺寸,罐口呈不规则花瓣型,在罐体内插入艾柱,点燃艾柱时,犹如火龙之口,故而取名“火龙罐”,火龙罐的特点在于导热性良好,刮口设计独特,走罐时几乎无疼痛感,即刮即化即消,不会像传统火罐会造成血淤栓塞的痧相。该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功效:⑴温:以火攻邪,祛寒、散滞,促进血液循环;⑵通:通经活络,改善器官供血;⑶调:平衡脏腑气机,调节神经机能,暖宫调经;⑷补:扶正祛邪,补益强身,激活免疫系统功能。火龙罐的适应症:小号火龙罐用于面积较小的体表部位,如治疗颈椎病、落枕、肩关节痛等。中号火龙罐用于面积较大的体表范围。如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臀部及大腿肌肉劳损拉伤以及其他风寒湿邪所致的病证。操作介绍1.操作前准备治疗车、治疗盘、火龙罐、艾柱、点火器、润肤油、广口瓶、治疗巾、弯盘、干湿纱布各一,必要时备浴巾。2.常用手法⑴运法:罐口平扣皮肤,小鱼际紧贴皮肤在施罐部位轻轻滑动火龙罐。⑵推法:罐口抬起15°弧边推,走罐过程中,用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在施罐部位揉推。⑶拨法:罐口抬起15°弧边拨。⑷刮法:在逐渐适应治疗后,推刮,回旋刮。⑸灸法:温和灸,用运法。透热灸,用摇骰子的方式不断煽风加旺火刮法。⑹点法:使用罐口突出处对任意一个穴位进行揉按。中医非药物疗法-刮痧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整体调节”“阴阳平衡”“辩证施治”等治疗理论为出发点,通过按摩、贴敷、导引、气功、芳香、音乐、拔罐、砭石、刮痧等手段,起到扶正祛邪、调理气机、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并可以达到形神共养、通调经络、双向调节、综合应用的目的。从本周起,小编将带您走进这些中医非药物疗法各项技术,了解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今天的主讲医生是我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吴昌安——一位西医的资深大夫,肩周炎反复不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了一次肩周刮痧,症状明显缓解,几次完全治愈,完全信服刮痧的神奇疗效;一位因情所困的女士,经常情绪低落,浑身不自在,在心、肝反射区刮痧,痧色深红,心肝瘀热明显,刮完后自觉如卸千斤重担,配合中药调理,慢慢走出情感阴影;一位失眠多年的女性,许多年未安稳入睡,在头部刮痧中竟慢慢入睡,打起了鼾声。刮痧为何有如此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刮痧使神经系统兴奋,血液、淋巴系统加速,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排毒解毒,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从中医角度出发,有三方面的作用。1.刮痧有类似发汗、退热的功效。受寒气侵袭,或者本身腠理致密,不易汗出,刮痧可起到类似发汗的作用。中医认为,汗血同源,都属于精微物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所以,常常见到风寒感冒刮痧能驱寒,感冒发热刮痧能退热,中暑刮痧能醒神开窍,都起到了类似发汗、退热的作用。2.刮痧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现今之人,吃得多,动得少,多气滞血瘀,痰湿瘀堵。刮痧打通局部循环,推陈出新,旧血去,新血生,效快力专,治疗结束症状就能改善。所以,肩周炎、颈肩腰腿痛等可以把刮痧作为治疗方式。3.刮痧有放松、舒缓的功效。刮痧手法有轻、有重,发汗退热,活血祛瘀,手法宜重。放松、舒缓,如失眠刮痧、近视眼刮痧、黄褐斑刮痧等,刮痧又不能出痧,局部气血流通,有微微发热感为宜,手法宜轻。刮痧介绍1.刮痧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2.常用手法(1)轻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2)重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3)快刮法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