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课题答司马谏议书课型新授课课时3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了解“书”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核心素养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预习案【知识链接】知人论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2.文体知识——书“书”在文言文标题的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3.写作背景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之弊: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自主预习】1.注音强聒()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辟邪说()难壬人()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会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课堂案第一段: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第二段:1.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2.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第三段1.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2.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总结: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第二个特点,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整个反驳明确有力,言简意赅。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巩固案一、语言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两句是()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度义而后动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二、课文填空(1)《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3)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4)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根本目的是,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5)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只用一句驳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6)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7)面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8),、三句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对者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9)一句运用反语,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有理和有力。(10),,。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11),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12),,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3)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参考答案】1.BD解析:BD项都是“估量、考虑”之意。A,渡过、越过。C,量长短2.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名词作状语。3.D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二、(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名实已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