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认识土壤|鄂教版_第1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认识土壤|鄂教版_第2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认识土壤|鄂教版_第3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认识土壤|鄂教版_第4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认识土壤|鄂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土壤》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2、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3、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4、会记录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5、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流程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把全班分成4人一小组(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负责纪律、记录工作),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认真观察和研究,各小组进行各自的活动、实验、记录工作等,课后还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第二课时:上节课,学生虽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地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谈谈收获和体会。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教学中的片断:师: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谈你有些什么发现吗?生:老师,土壤里有石头、沙子、烧过的灰、草根、蚂蚁。生:土壤里还有水分、空气。生:土壤上还有许多草叶、树叶、庄稼的叶子。生:土壤是含有许多物质的混合物。师;说得好!生:我把一把土放进水里,水里冒出许多泡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用力搅拌,水面上还漂着一层白沫,我猜想这白沫也可能是空气吧。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过一会儿,土壤分了层,下面的是沙子,沙子上面的是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草末,还有黑色的东西,像是烧过的植物的灰。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然后闻一闻,有股奶香味。师:你的感受很独特。生:土壤里还有细菌。师:你看见了吗?生:没有。师:你怎么推断的?生:老师,我觉得土壤很脏,一定有许多细菌。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这些细菌都是有害的吗?生:土壤里还有许多有益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师:能举个例子吗?生::我从书上看过,动物死后,它被细菌分解,最后化为土壤的养料。师:说得好!动物或植物的残体的确是土壤的养料,科学上叫做腐殖质。师:其他同学还有那些收获?也可以谈谈在活动中你遇到的有趣的事。生:老师我在挖土壤时看到了七星瓢虫。师:它是活的吗?生:开始我觉得它是死的,因为我用手摸它,他一动不动。后来我就用手捻,发现它身体里冒出许多血水,看来它是活的。生:老师,他把小动物弄死了,您教育我们要珍爱生命。师:为了研究科学大胆尝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下次可要注意啊!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两只蚂蚁在打架,后来,又来了一只蚂蚁,然后,他们就跑进洞里去了。生:老师,我捉到了一只黄蜘蛛。观察了一会儿,我就把它放了。师:你做到了珍爱小动物,很好!生:我发现土壤里有一个长长的洞,但挖了半天什么也没看见。生:老师,我也发现了一个洞,里面还有一只蜜蜂,它是死的,可能是蚂蚁过冬时搬进窝里来的。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谁还有发现?生:老师我觉得土壤是蚂蚁的危险地。师:你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我们踩过去,有的蚂蚁死了,有的受到了惊吓。师:你的观察很敏锐,想象很独特。老师奖励你们小组一个“优”。生:土壤是动物的家。生:土壤是长植物的地方。师:说得真好!生:土壤是蚯蚓的厕所,因为它排出了许多粪便。生:土壤是动物的安全地,因为他受到惊吓就会逃到洞里!师:你的观点很有创造性,并且富有哲理。生:土壤里有许多动物,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加一个“优”。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出色表现,让老师感到由衷的喜悦。愿你们的成长道路永远洒满明媚的春光!教学反思大自然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奥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他们贪婪地观察、探索,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放飞的心灵,活跃的思维……这一切都是世界上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个老师所无法给予的。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现在使用的八十年代的《自然》课本某些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某些要求显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1)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