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习题答案_第1页
心理复习题答案_第2页
心理复习题答案_第3页
心理复习题答案_第4页
心理复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复习题答案心理复习题答案心理复习题答案心理复习题答案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ADDBBACBBCB二、填空题1.冯特2.普莱尔3.桑代克4.霍尔5.《一个婴儿的传略》名词解释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被试的行为及其变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它手段或仪器予以详细记录、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对所问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个案法是将一个具体单位(一个儿童、一个儿童群体、一个儿童群体的某一问题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象、特征和过程进行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通过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个体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个体生理及行为变化,揭示出特定条件与儿童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的方法。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简答题1.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测验法;活动产品分析;教育经验总结法。2.采用个案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2)材料的积累:必须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3)对拥有的资料作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措施。3.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为了进行科学的调查,得出恰当的解释,必须有经过预先检验过的问卷、有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有能够反映总体的样本,还要采用正确的资料分析方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一样,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还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实验法)来弥补其不足。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1)促进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2)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教育。6.专家性教师的特点有哪些(1)专家水平的知识;(2)高效;(3)创造性的洞察力。7.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可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论述题联系本专业实际谈谈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答案要点:(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DBDDB6-10BADBB11-15BDCCB16-20ACDAA21-23BAD多选题1.ABD2.ACD3.AD4.ABCD5.ABCD三、填空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2.环境3.高尔顿4.勤奋感5.本我、超我6.潜伏期7.弗洛伊德8.皮亚杰9.皮亚杰10.平衡11.最近发展区12.学习的关键期四、名词解释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无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被意识的东西。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动作是皮亚杰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而完成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认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图式:图式的概念是皮亚杰提出的,是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学习的关键期是由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有着其关键年龄,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的年龄,就会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简答题1.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2.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有哪些(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3)应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3.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如有的儿童,他们的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而有的同学正好相反。(3)不同儿童所具有不同个性心理倾向。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环境决定论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1)强调要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2)发挥强化的作用;(3)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反复练习;(4)对待学生的改变要有耐心。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前五个阶段(写出年龄段与主要心理危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3岁);主动性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岁以上)。8.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1)思维的具体性。思维运算必须具有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支持。(2)思维的守恒性。获得了长度、重量、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3)思维的可逆性。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4)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五、分析论述题1.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答案要点: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内因,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2.谈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答案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即使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使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思维的表象。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3.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教师应如何看待及应对小学生”说谎、偷东西”等行为。答案要点:主要从人格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自我和超我都还在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本我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所谓的”道德问题”,如说谎、偷东西等。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同时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习惯。六、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2)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狼孩”具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这仅仅是可能。(3)环境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狼孩‛由于脱离了社会环境,心理发展极其低下。同样,由于脱离了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和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实践,“狼孩”尽管进行了训练,但因为错过了言语、智力等关键期,最终心理水平低下。第三、九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BCBCC6-10BBCCA11-15DADAC16-20CADAA21-25DCCAD26-30AADAA31-35CADBC36-37DC二、填空题1.无意2.集中3.选择、整体4.明5.暗6.感觉统合7.复述、动手操作、组织8.保持9.先快后慢;先多后少10.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1.概括12.创造性13.间接性14.表象、语言15.一般能力16.智力三、名词解释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部分的反映。2知觉: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3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4复述:指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以致保持信息的一种记忆策略。5感觉统合: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的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的反应。6创造力也称创造性,是指为生产出新颖的及恰当的产品的能力。7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8能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心理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9内部言语:一种由个体自问自答或是在自己思考时所使用的言语活动。10注意广度: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数目的多少。11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保持不变。1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3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4知觉的选择性: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选择其他的事物作为背景。1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16瞬时记忆:作用于人的刺激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17.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18.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四、简答题简述影响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简述朱智贤提出的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比较固定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灵活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简述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简述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1)意义记忆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渐超过了机械识记。(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占优势。(3)具体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语词记忆也在发展。简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有一个过程,具有过渡性的特点。(2)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10~11岁。(3)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年龄差异、类型差异、水平差异、性别差异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在发展之中,逐渐超过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带有情绪色彩。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运用多感官结合;过度学习;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简述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区别:(1)三者的内涵不同;知识是指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社会的历史经验;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点;(2)他们的发展不同步,知识、技能是后天获得的,它们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能力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一个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联系:(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2)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如何进行儿童智力的开发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发展幼儿的语言;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启迪孩子的智慧;游戏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鼓励孩子勤用脑,善用脑。简述如何激发儿童的创造意向(1)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2)培养儿童的质疑精神;(3)发展儿童自主探究的;(4)提升儿童进行创造的信心;(5)培养儿童进行创造的顽强意志。五、分析论述题 1(1)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智力品质。(2)只要智力正常就可能有高的创造力。(3)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主要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人格,这些成分都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而加以改善。(4)可以通过:①创设环境,激发潜力;②注重个性塑造;③开设课程,教授策略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有变化而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适当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等等。(2)提倡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着重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锻炼。(3)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讲定论,也应该对某些尚未定论的难题提出假设,敢于猜想,做出示范,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凭灵感或机智回答问题等。(4)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课堂教学应该向学生传授怎样学习,并促进这种学习。(5)善于发现并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正确地对待创造型学生,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对待的一件事。3答案要点:小方的回答更好。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答案要点:积极影响: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很好,他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美化了教室。消极影响:这位老师没有注意到,教室里布置太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东西,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5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6.【答案要点】(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的高低会影响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单选题1-5AACBD;6-10BCABA;11-15CDADC;16-20BBBAA;21-25AAAAB;26-30DADCA;31-35BBCAB;36-40ADBDC;41-45CCCDB;46-50CCDCC;51-55ABADC;56B多选题2.AD三、填空题1.深刻性、可控性2.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心理自我、社会自我4.要求、反应性5.同质性、趋上性名词解释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品德: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候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五、简答题1.简述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概念:情绪、情感反映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观点和愿望而产生的内在体验。(2)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首先,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是和个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好奇、惊讶、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是常见的基本情绪。情感则是同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友谊感、道德感、审美感与理智感。其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而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产物。最后,从稳定性程度来看,情绪带有情境的性质,表现是不持久的,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这种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情绪与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并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2.简述儿童的几种高级情感。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特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如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等。理智感是人们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对儿童的性格特征进行全面的描述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性格的认知(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态度特征。4.小学儿童性格的塑造。①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③以身作则。④理智地爱孩子。5.试分析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自我教育。6.试述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之为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注意自己在情感、身体语言、口头言语、教学、赞扬与批评上,传递积极的期望,促进学生其潜能的发挥。7.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六、论述题1.结合课程所学,试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能力的发展可能有哪些不利影响因素,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如何施加积极影响答案要点:不利影响因素,如父母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缺失(父母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对孩子的反应敏感而关切)、缺乏形成的积极情绪表达的工作模式。积极影响(结合客场所学,贴合留守儿童实际,言之有理即可给相应分值)。2.试述如何根据小学儿童的气质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答案要点:指出“胆汁质-冷;多血质-韧;粘液质-忍;抑郁质-细”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育他们时要注意一个“冷”字,不要轻易去激怒他们,不要在人多的场合批评他们;当他们激动、发脾气时,应避其锋芒,设法让他冷静、稳定情绪。②对多血质的学生,教育他们时要注意一个“韧”字。帮他们改正缺点就得有股“韧”劲,可能要多次耐心地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对这类学生的批评,一般采用震动式的批评方法,语调要激烈,态度要严肃;对那些自我防卫心理强烈、不肯轻易承认错误、事后矢口否认或者搪塞掩饰或者嫁祸于人的学生,应当当时、当地、当事批评。③对粘液质的学生,教育他们时要注意一个“忍”字,急躁不得,不要逼迫他们表态,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对这类学生的批评,一般采用启发式的批评方式,多暗示、提醒、启示,借助他人、事实,运用对比方式去烘托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到客观上有某种压力,促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④对抑郁质的学生,教育他们时要注意一个“细”字,这类型学生一般属于“闷葫芦”式的,平时不声不响,有什么想法都会藏在心里,不会轻易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落在细微之处;对这类学生的批评,一般不应该在公众场合严厉批评,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该采用渐进式的批评方式,即由浅入深、因势利导。3.试述如何塑造孩子优良的性格。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地爱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者做好表率;重视同伴群体的作用;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4.说说“罗森塔尔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答案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的实质是教师在与那些“很有潜力”的学生互动时,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对他们抱有更高的期望,给予了更多的信任和鼓励,最后才导致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把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的态度,更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如微笑、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的谈话更多,提问更多,并提供较多的学习材料,提供更多的学习线索,经常重复问题,对学生给予密切关注,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也更长,更经常赞扬学生。可见,在情感、身体语言、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他们的期望。通过上述的种种传递,教师实际上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即对之期望高的学生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好好努力,而对之期望低的学生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自己的态度、人格,儿童的外表、性别、种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能力和兴趣、人格、学业和家庭等。此外,对学生的控制程度也影响教师的期望。如果学生的表现是可预见的,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交作业,参加活动,阅读课外书等,会给教师留下好印象,并提高教师的期望。七、分析题1.问题1: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A、B、C、D四人分别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问题2:简要描述四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问题3:如何根据小学儿童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答案要点:问题1:A、B、C、D四人的气质类型依次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问题2: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抑郁质: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问题3:应该运用气质有关的知识指导教育实践,(1)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采用对应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如:胆汁质-“冷”、多血质-“韧”、抑郁质-“细”、粘液质-“忍”;(2)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并能控制自己的气质,做到扬长避短。2.答案要点:(1)甲是多血质、乙是粘液质。(2)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甲同学要多安排任务或对甲同学从严要求,对乙同学要多安排需要耐心的任务或给予乙同学更多的鼓励。3.【答题要点】(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第五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DDACB6-10DAAAD11-15CCBBC16-17DA二、多选题1.ABCD 三、填空题1.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序列组织原则、巩固原则2.练习律、准备律3.斯金纳4.获得、转化、评价5.认同、内化6.再生产循环7.认知策略8.尝试—错误说;操作性条件反射说9.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10.记忆11.班杜拉12.过度学习13.社会规范的学习。四、名词解释1.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2.负强化是指通过移除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3.泛化律是指条件反射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可以由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起,越相似,越能引起条件反射。4.实践共同体:一群追求共同事业,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5.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联系。6.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7.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8.替代强化是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了解到哪些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认可或反对,并影响自己的相应行为表现。9.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10.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五、简答题1.简述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2.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法,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会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鲁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考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长期的教育。提供榜样的同时如能提供对该榜样的奖励并引导儿童思考,则对儿童利他习惯的形成是必要的。3.如何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良好态度可以通过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获得。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构建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其主要观点如下:(1)构建主义的知识观。构建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创造。(2)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构建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个体已有经验对学习的作用,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5.如何解释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所引起的6.简述加涅按学习水平不同提出的学习分类。加涅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将学习分成如下八类: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刺激—反应学习(的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系列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7.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中程序编制的基本原理(原则)斯金纳认为编制程序有五条基本原理: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编排,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积极反应原则: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让他获得反馈信息。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进度。低错误率原则:要求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8.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具有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主观条件:(1)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六、论述题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代币奖励法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代币疗法的实施步骤如下: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如代币的用途等。让求诊者相信代币的作用。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收回代币等。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心智既能作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其掌握是以知识学习为前提的,即心智技能包括程序性知识的成分,心智技能的掌握需结合知识的学习才能够有效的实现。许多研究表明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就越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形成。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前提。创作态度和创作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沿着前人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创造太多的获得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缺乏知识的头脑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创造性不会从无知无识的头脑中产生。脱离知识的学校空谈创造性的开发,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3.认知-发现说的主要观点认知-发现说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的实质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一门学科,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3)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该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其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4)提倡发现学习,即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的原则。七、材料/案例分析1.【参考答案】(1)该教师的做法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①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入格,平等公正的对传学生。材料中黄老师的看待优秀学生和有智力缺陷的小伟,能够容忍小伟特有的发音并对小伟进行表扬、鼓励。②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个体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黄老能够王视小伟的智力缺陷,对小伟语速较慢的问题,黄老师鼓励其不着急,慢慢来,做到了因材施教。(2)作为教师,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款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②掌握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③为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或长发展计划,为特殊儿章的随班就读营造健康的环境。⑤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⑤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对“特殊儿童”扬长避短2.【参考答案】语文教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材料中,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学生的作文非常认真详细的加以指导,并且给予不断的鼓励,不但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给予学生未来发展的自信。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不同的学生之间有其独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材料中,语文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写作上的闪光点,给予了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学生批改日记,不断鼓励学生在写作上的成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其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材料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关注“我”在班级中的“差劲”表现,而是一视同仁,对学生的作文大加赞赏,评选为范文,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六章参考答案单选题1-5DCBAD6-10DADAC11-14CAAB二.多选题三、填空题1.学习期待2.稳定性、控制性3.中等4.弗洛伊德5.降低6.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7.追求成功者、避免失败者8.努力不够四、名词解释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成败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五、简答题1.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这是一种行为取向的动机理论。所谓强化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物而增强反应强度、概率或频率的过程。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2.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1)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学习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着学习目的,反之亦然。(2)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学习动机的思想、事物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3)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4.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接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5.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1)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2)在对待学科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后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不同兴趣。(3)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4)游戏因素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一定的作用,从中年级起,这种作用逐渐消失。(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阅读,从阅读童话故事发展到阅读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六、论述题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构建合理的目标结构: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2)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4)强调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探索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动机的核心。(5)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成就动机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6)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运用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7)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的过程中,人们树立威信的动机或自尊与成就的需要极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2.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时应用的评分艺术。评分或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因此教师的评分在客观、公正、全面、合理的同时,还应掌握评分艺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七、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成就动机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运用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4)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参考答案:

问题一:(1)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材料中,该同学在农村本来学习名列前茅,但来到城市后其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导致成绩下降,失去学习的兴趣。

(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材料中,父亲不是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了解,而是一味地责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3)不正确的学习归因。材料中,学生对自己成绩不理想进行了错误的归因,成绩不好虽付出了很大精力和时间学习但仍未见成效,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

(4)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和评价。材料中,老师对于学生成绩不好表现出了不满并没有帮助其进行正确的归因指导,导致其失去学习动机。

问题二:(1)创设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同时又是力所能及的,在此过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地控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时使其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些,学习较复杂时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遇到难题时可以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造成其过度紧张和焦虑。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其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过去一贯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对于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的效果有明显影响。善于运用奖励可以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总之,作为老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BACBB6-10DBDBD11-15ACBBA16-20BBCAC二、多选题3BCD三、填空题1.言语直观2.获得、保持和应用3.程序性知识4.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5.符号表征学习6.若干概念之间7.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例-规法)、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规-例法)8.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四、判断题1.√2.×3.√4.×5.×五、名词解释题理性知识: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的知识。模像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上位学习: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处于同一层级水平的概念,现在要学习一个能将原有观念都包容于其中的新概念,这种学习形式就是上位学习。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元,是“如果……那么……”的规则,一个产生式表征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图式:将事物的相关属性有机地组合为一个整体以表现该类事物的知识储存方式或结构。人类知识表征过程中存在着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六、问答题1.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答:深度加工材料;有效地运用记忆术;进行组织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2.语言直观有哪些特点答: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3.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答:包括: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组合律。4.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答:(1)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2)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3)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5.为促进知识迁移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充分了解教材体系,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2)突出基本概念,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3)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4)把握好迁移的时机与“度”,防止负迁移。6.请举例谈谈如何实现知识整合。答:知识整合可以进行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以历史知识的整合为例。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如将某一时期某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有关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整合,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将分布在不同单元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程度;学生学习的定势;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七、论述题1.两者的联系。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换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条件。陈述性知识是获得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运用程序性知识得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某些信息的判断和转换,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程序性知识,任何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知识的基础,而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程序性知识。(2)两者的区别。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装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从心理表征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从遗忘速度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速度也慢。2.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的差异率,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第八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DCCCAD二、多选题1BD2ACE3AB4AC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填空题1练习2心智技能(智慧技能、智力技能)3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