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课件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课件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课件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课件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含义: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注重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史观重视从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全球史观1.全球史观1

(2)备考视角:(1)注意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2)备考视角:2(2)注意用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认识。(2)注意用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3(3)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4)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承认和包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3)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4

(1)含义:它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2.文明史观2.文明史观5(2)备考视角:(1)注意教材链接:如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民主制度、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战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各国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等;(2)备考视角:6(2)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3)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4)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5)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比如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2)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客观评价各种文明7(1)含义:亦称现代化史观,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等。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近代化史观3.近代化史观8(2)备考视角:(1)注意教材链接的知识点:如英国、美国、法国、德意志帝国等欧美国家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等;(2)备考视角:9(2)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3)注意世界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有国情决定。(2)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主10(4)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5)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一是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客观评价。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二是不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向西方学习,又要保持民族特色。(4)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11

(1)含义: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4.社会史观4.社会史观12(2)备考视角:(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2)归纳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等。(3)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等。(2)备考视角:13(4)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5)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社会转型时期丛生的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转型;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诸如城市化、无产者相对贫困、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弊端)、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变迁问题、婚姻习俗的变迁问题等。(4)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重视历史上的社145.生态史观

(1)含义: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生态史观还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只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才是万物灵长的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5.生态史观15

(2)备考视角: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绿色时代或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备考视角: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16

(1)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理论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唯物史观6.唯物史观17(2)备考视角:(1)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2)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利用阶级斗争理论,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的阶级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等。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如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2)备考视角:18(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片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课件19

(1)含义: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种史观在20世纪50至80年代的中国占主导地位,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7.革命史观(1)含义: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20(2)备考视角:(1)革命史观考查的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革命史观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同时与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相结合,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2)备考视角:21(2)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造成偏差: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如未能运用多种史观看待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等。(2)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造成偏差: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22

(1)含义: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注重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史观重视从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全球史观1.全球史观23

(2)备考视角:(1)注意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2)备考视角:24(2)注意用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认识。(2)注意用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25(3)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4)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承认和包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3)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26

(1)含义:它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2.文明史观2.文明史观27(2)备考视角:(1)注意教材链接:如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民主制度、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战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各国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等;(2)备考视角:28(2)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3)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4)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5)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比如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2)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客观评价各种文明29(1)含义:亦称现代化史观,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等。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近代化史观3.近代化史观30(2)备考视角:(1)注意教材链接的知识点:如英国、美国、法国、德意志帝国等欧美国家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等;(2)备考视角:31(2)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3)注意世界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有国情决定。(2)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主32(4)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5)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一是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客观评价。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二是不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向西方学习,又要保持民族特色。(4)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33

(1)含义: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4.社会史观4.社会史观34(2)备考视角:(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2)归纳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等。(3)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等。(2)备考视角:35(4)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5)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社会转型时期丛生的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转型;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诸如城市化、无产者相对贫困、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弊端)、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变迁问题、婚姻习俗的变迁问题等。(4)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重视历史上的社365.生态史观

(1)含义: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生态史观还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只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才是万物灵长的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5.生态史观37

(2)备考视角: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绿色时代或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备考视角: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38

(1)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理论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唯物史观6.唯物史观39(2)备考视角:(1)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