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课件-第五章免疫应答_第1页
免疫学课件-第五章免疫应答_第2页
免疫学课件-第五章免疫应答_第3页
免疫学课件-第五章免疫应答_第4页
免疫学课件-第五章免疫应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免

答泰州市中医院肾病科教研室一、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

、凋亡),

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是识别

“自己”与“非己”,并清除“非己”的抗原性物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抗原异物的侵袭。概

述二、免疫应答的类型根据作用方式及特点分为固有性免疫

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适应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适应性免疫的类型(一)根据效应机理分为体液免疫

——

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

——

特异性T细胞活化发挥免疫效应。(二)根据抗原进入体内的时间和次数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应答。再次免疫应答的应答。(三)根据是否产生排斥效应正免疫应答

正常情况下对非己抗原的排异反应,如抗

免疫或抗肿瘤免疫等。负免疫应答

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状态。(四)根据获得免疫的方式主动免疫

机体受到外来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而获得的免疫力。免疫

机体因接受外来免疫物质而产生的免疫力。三、效应(一)保护效应自己——不排己非己——排异(二)损伤效应自己——排己非己——不排异或高应答过强生理性免疫应答病理性免疫应答抗

原类

型效

应类

型效

应抗 免疫正应答超敏反应抗原正应答负应答免疫缺陷病自身抗原负应答自身耐受正应答自身免疫(病)肿瘤抗原正应答抗肿瘤免疫负应答肿瘤生长移植抗原正应答排斥移植物负应答移植物存活1.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AP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提呈;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效应细胞(致敏T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细胞因子等)共同发挥效应,产生细胞免

疫和体液免疫。四、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是发五、发生部位

——

外周免疫淋

、脾脏等外周免疫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六、基本特征特异性、多样性、

MHC限制性、性、耐受性、自限性。第一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感应阶段)一、APC对抗原的提呈(一)对

MHC

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识别——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指胞浆内的抗原,经蛋白酶体降解成小的肽片段,在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结

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8+

T细胞识别的过程。(二)对MHC

I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识别——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指外源性抗原被摄取后形成吞噬溶酶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酶降解成小肽片段,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二、T细胞的抗原识别方式及特点(一)识别方式T细胞TCR与APC表面提呈的MHC-抗原肽复合物结合。(二)识别特点

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双识别和MHC限制性1.CD4+T细胞识别自身APC递呈的MHCII-抗原肽复合物2.

CD8+T细胞识别自身APC递呈的MHCI-抗原肽复合物T细胞在识别MHC-抗原肽结合区的抗原肽时,还必须识别与结合MHC分子的免疫球蛋白样区。意义——产生T细胞活化信号1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1)活化信号1

(抗原特异性信号)是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物特异

性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产生的信号,CD4、CD8分别识别MHC-II、MHC-I分子共同完成。(2)活化信号2(协同刺激信号)由众多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配体结合介导,主要是B7/CD28分子对间的作用。(3)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与分化如:IL-2、IL-4、IL-6、IL-7、IL-12、IL-15、IL-18,尤其是IL-2是促进活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APCThIL-2活化、增殖B7

CD28IL-2活化、增殖ThCTLAPCB7

CD28B7

CD28T细胞的活化活化CD4+T细胞——双信号CD8+T细胞——双信号+CD4+T辅助增殖IL-2/IL-2R——克隆性增殖分化CD4+T细胞——Th1和Th2CD8+T细胞——CTL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Th2CD8+T细胞在Th1细胞辅助下分化成CTL活化的T细胞表达CTLA-4,其配体也是B7分子,CTLA-4与B7分子结合后向T细胞发出抑制信号。T细胞突触或免疫突触指T细胞与APC识别结合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多种跨膜分子在一定的部位,靠拢成簇,所形成的细胞结合部位。TCR-CD3和CD4/CD4免疫突触的中心是:MHC-抗原肽周围环布着大量其他细胞黏附分子,如B7/CD28、CD2/LFA-3、LFA-1/ICAM-1等。T细胞(绿色)与B细胞(红色)免疫突触免疫突触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及

表达TCR胞外部分与抗原肽特异性结合,胞内部分太短;CD3是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活化T细胞内

活化TCR复合物及其辅助受体活化信号的胞内转录途径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效应阶段)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Th细胞CTL细胞一、Th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一)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1细胞在抗胞内微生物

中起重要作用。Th1细胞对胞内微生物可通过

多种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活化巨噬细胞等发挥作用。Th1细胞的细胞因子可引起局部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而发挥效应。在整个应答过程中由抗原诱发Th1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等作用具有明确的特异性,但在效应阶段中所

细胞因子的作用则表现为扩大的非特异性效应。部位1.Th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到活化巨噬细胞①

IFN

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②表面表达CD40L与巨噬细胞表面CD40结合向巨噬细胞提供活化信号。IFN

IFN

RCD40LCD40Th1细胞活化①CD40分子和TNF受体表达增加,TNF-→协同IFN-增加巨噬细胞抗胞内微生物作用②B7分子和MHC

II分子的表达增加MφIFN-γ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使单核/巨噬细胞B7分子和MHC

II分子的表达增加,促进的T细胞增殖; 的IFN-γ、TNF等,而具有放大效应,产生炎症作用和

靶细胞。活化的MΦ还可

IL-1、IL-8、TNF-α等,促使炎症加剧。细胞Th1细胞的效应作用机制Th1Th1巨噬细胞↑细胞因子(IL-2、TNF、IFN-)B7分子和MHC

II分子的表达↑活化巨噬细胞Th1细胞在再次与抗原接触后24~48小时发生反应,72小时达

。由于Th1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应答发生较慢,且Th1细胞的细胞因子可引起局部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因此Th1细胞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T

cells,TDTH细胞,简称TD细胞)。APCTh1IL-2活化、增殖B7

CD28IL-2活化、增殖Th1CTLAPCB7

CD28B7

CD282.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1)Th1细胞产生的IL-2等细胞因子,可促进Th1细胞、Th2细胞、CTL细胞和NK细胞等增殖。2.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2)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①Th1细胞→IL-2→B细胞→浆细胞→抗体②IFN-和IL-2→B细胞→浆细胞→IgG(二)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通过二种方式提供第二信号辅助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应答。Th2细胞-B细胞间直接接触:CD40L-CD40Th2细胞

细胞因子:IL-4、5、6等辅助B细胞激活活性封闭没有Th细胞的帮助第1信号BIL-4

、5、6Th2B第1信号CD40

CD40L第2信号CD40B细胞活化的模型二、CTL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一)

靶细胞CD8+CTL→特异识别MHC

I-抗原肽复合物(靶细胞表面)→(1)

活性溶解颗粒

毒性蛋白质(穿孔素)→形成膜孔道

细胞(

2)颗粒酶→

进入靶细胞(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表面所形成的孔道)→

降解DNA

→靶细胞凋亡(3)FasL(CTL)与Fas(靶细胞)结合→降解DNA

→诱导细胞凋亡CTL细胞对靶细胞的

过程:特异性结合阶段、致死性打击阶段、靶细胞的裂解CTL细胞

作用的特点:抗原特异性、MHC限制性、连续(二)细胞因子的效应1.IFN-直接抑制

;诱导MHC

I类分子表达;活化巨噬细胞等。2.

TNF-和TNF-协同IFN-活化巨噬细胞与其受体TNFR-1结合诱导靶细胞三、细胞免疫的特点发生缓慢(1-3天)多局限于抗原所在部位组织学变化为单个核细胞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以T淋巴细胞为主,M、NK细胞起协同作用。四、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真菌、抗胞内 作用(细菌、)抗肿瘤免疫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某些药物过敏某些自身免疫病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绝大多数是由TD抗原引起的一、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TD—Ag刺激B细胞活化

——

需两种信号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

抗原与BCR复合物结合等;第二信号(Th细胞信号)——

有二种方式(1)Th2细胞-B细胞间直接接触:CD40L-CD40Th2细胞Th1细胞细胞因子:IL-4、5、6等细胞因子:IL-2、IFN-等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识别抗原二、B细胞经由B不成熟B细胞:mIgM成熟B细胞:mIgM+mIgDBCR识别抗原的特点:BCR识别的抗原无须APC细胞进行加工处理,也无MHC限制性。BCR可直接识别多种天然抗原物质(天然蛋白、多肽、核酸、多糖、和小分子化合物)

。三、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入胞内mIg胞浆区短,与Igα/Igβ组成BCR复合物,通过Igα/Igβ传导BCR同抗原结合产生的活化信号。mIg-Igα/Igβ产生刺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四、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CD19、CD21、CD81共同组成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复合物。CD21

(CR2):补体C3d受体。

CD19:与CD21交联,向胞内传递信号。CD81:与CD19交联。意义:加强BCR传递的信号,使B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增强100~1000倍。BCR复合物识别抗原后的意义产生刺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mIg-Ag复合物内化,经加工处理(APC),以MHC

II—抗原肽提呈在B细胞表面,被Th细胞识别,并诱导Th活化。B细胞与Th细胞相互作用Th活化信号

B细胞活化信号第一信号第二信号TCR-Ag-MHCCD28-B7等BCR-AgCD40-CD40L五、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Th辅助B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细胞膜表面黏附分子,特别是CD40L—CD40

。Th

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Th细胞

多种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分化。主要的细胞因子包括Th1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2和IFN-γIL-4、5、6等活性封闭没有Th细胞的帮助第1信号BIFN-γ,IL-2、4、5、6ThB第1信号CD40

CD40L第2信号CD40B细胞活化的模型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当B细胞获得二个活化信号后即成为活化B细胞,发生增殖和分化,mIg水平逐渐降低,而分泌型Ig逐渐增加。其中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

各类Ig。浆细胞

长较短,其生存期仅数日,随后即

。另一部分可分化为小淋巴细胞,停止增殖和分化,并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当再次与同一抗原接触时,很快发生活化和分化,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这种B细胞称为B

(Bm)细胞,与机体的再次免疫应答相关。ThMHC-IICD4TCRICAMLFA-1APCTh1IL-4、IL-5、IL-6Th细胞活化、增殖B细胞活化、增殖浆细胞Th2CD40L

CD40BCR抗原B7

CD28IL-2和IFN-γTD-Ag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六、Ig亲和力成熟在抗体生成过程中,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体细胞的高频突变:在抗原的诱导下发生,产生Ig亲和力成熟。大量抗原→激活表达不同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少量抗原→激活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

Ig类别转换:指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

IgM,然后转为

IgG、IgA、IgE类别的抗体。Ig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Ig分子的V区不变,H链C区发生改变,即抗体的抗原识别特异性不变,抗体的类型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Ig类别转换。七、Ig类别转换B细胞在V区重排结束后,其子代细胞均具有及表达同样的IgV

,但Ig

H链C

的表达是可以变化的。首先的抗体是IgM。Ig同种型转换的发生是在抗原诱导下发生的,并接受T细胞

的细胞因子的调节。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一)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概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特点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抗体的种类是最初出现IgM,随后出现IgG,在一定时间內IgG能保持较高水平;抗体亲和力低;维持时间短;总抗体水平低。(二)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概念: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特点潜伏期短(约2~5天);抗体的种类以高亲和力的IgG为主,而IgM的含量与维持时间与初次应答相似;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维持时间长;总抗体水平高。7(三)意义性预防接证明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是

接种的理论基础,种,常需二次以上。原,

TI-1抗原是一些B细胞有丝如LPS等。TI-2抗原为高度重复决定簇,如球菌荚膜多糖。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TI-Ag分为TI-1和TI-2抗原B细胞对TI-Ag免疫应答的特点不需Th细胞的辅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对TI-Ag产生免疫应答的细胞为B1细胞,只表现初次应答的特性,而不表现再次应答的一系列变化。抗体类型一般为IgM,一般无类别转换。一、

B细胞对TI-1抗

生的应答TI-1抗原不仅能与BCR结合,还能与B细胞上的丝裂原(mitogen)受体(M受体)结合,二者有协同作用,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TI-1抗原又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如细菌脂多糖。(a)TI-1

antigenTh细胞B2细胞B1细胞1.对B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激活:当LPS高浓度时,通过与B细胞表面M受体的结合,激活多克隆B细胞,产生低亲和力的IgM类抗体。LPS作为TI-1抗原的代表,

的抗体应答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机制。当LPS低浓度时,其多糖类表位与特定

BCR结合,其丝裂原基团与M受体结合,可激活具有特异性BCR的B细胞,丝裂原参与第2信号的发送,但产生的抗体仍为低亲和力的IgM。2.对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激活:TI-2抗原合适的表位密度对B细胞活化是重要的。密度过低受体交联不足,不能有效激活B细胞;密度过高使受体过度交联,可致B细胞无应答或

。二、B细胞对TI-2抗生的应答TI-2抗原主要是多糖类的大分子,具有高度重复的抗原决定表位,呈线形排列,与BCR形成广泛交联而直接活化B细胞。如球菌荚膜多糖等。针对TI-2抗原的应答一般只产生IgM抗体,不发生Ig类别转换,也没有

B细胞产生。TI-2抗原只能激

活成熟B1细胞,而婴幼儿的B1细胞不成熟,故不能有效产生抗多糖抗原的抗体。有

显示,Th细胞的辅助可以增强B细胞对TI-2抗原的应答,并诱导抗体类别转换。其机制认为与Th激活

的某些细胞因子有关,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不仅增强抗体应答,并促进类别转换。如将球菌荚膜多糖连接于白喉类毒素(TD-Ag)制成

球菌结合 ,能引起T、B联合识别。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意义在

早期发挥作用能有效地杀灭具有荚膜多糖的细菌三类抗原的主要特性的比较﹢抗体的免疫效应(一)中和作用IgG(血液)和SIgA(粘膜)结合外毒素结合外毒素吸附易感细胞吸附进入宿主细胞(二)激活补体激活补体→膜复合体→溶解靶细胞(三)免疫调理IgG-颗粒性Ag Fc段

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IgM/IgG-Ag↓激活补体→C3b吞噬细胞表面C3bR吞噬细胞吞噬抗原结合结合(四)ADCC

IgG

+

靶细胞

FcγR(

NK细胞等)→(五)粘膜抗靶细胞SIgA

粘膜抗(六)超敏反应:可引起I、II、III型超敏反应。(七)自身免疫病(八)可引起移植超急排斥反应(九)肿瘤逃逸:肿瘤细胞的封闭抗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第三节

免疫耐受定义——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免疫耐受的特点:特异性:只对特定抗原不应答,不影响整体免疫功能性免疫耐受不同于免疫抑制Non

specific免疫无应答specific性(native):免疫缺陷获得性(acquired):采取免疫抑制措施免疫耐受概述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直接原因诱生机制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或不能被活化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力减弱,抗原性状改变特异性 针对特异抗原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殖分化免疫缺损,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细胞抗体无胚胎期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未成T、B细胞形成免疫耐受出生后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1.胚胎期嵌合体形成Owen观察1945年首先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致免疫耐受现象胚胎期嵌合体形成耐受——天然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发现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2.

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思考:为什么胚胎期接触抗原会导致耐受?同一抗原物质既可以是耐受原又可以是免疫原T、B细胞活化需要辅助活化信号和生长分化因子,否则可能表现为免疫耐受抗原因素和机体因素影响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一)抗原因素:抗原剂量: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抗原类型及剂型抗原免疫途径抗原持续存在抗原表位特点抗原变异(二)机体方面的因素抗原剂量过低低带耐受抗原剂量过高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高带耐受1.抗原剂量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

low-zone

tolerance)一般剂量越大诱导的耐受越持久(

high-zone

tolerance

)1.抗原的剂量低带耐受(low

zone

tolerance)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所致的耐受。小剂量TD-Ag致T细胞耐受。高带耐受(high

zone

tolerance)Ag剂量过高,抑制性T细胞被活化,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免疫应答。大剂量TD-Ag和TI-Ag致T细胞和B细胞耐受。低带耐受与高带耐受主要特征比较低带耐受高带耐受抗原量小大参与细胞TT、B产生的速度快慢持续的时间长短抗原TD-Ag任何抗原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比较T细胞耐受B细胞耐受耐受原抗原耐候形成的诱导耐受持续时间耐受的形成TD-Ag或大较短(24小时)长(数月)较易TI-Ag大较长(1-2周)短(数周)较难2、抗原的类型及剂型

单体(monomer)、可溶性、分子量小、非聚合单体物质(aggregate-free)易诱导耐受。不加佐剂易致耐受,添加佐剂易诱导免疫应答。3.抗原注射的途径诱导耐受

经鼻内、口服、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皮下及肌肉注射。口服易致局部粘膜免疫,但诱导全身耐受,叫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单纯被抗原反复刺激的特异性应答T细胞,活化后凋亡,产生耐受。耐受原的持续存在是维持耐受的首要因素.机体不断产生新的免疫活性细胞,需要耐受原刺激。有生命的耐受原可使已建立的免疫耐受不易消退。5.抗原表位特点耐受原表位(tolerogenic

epitopes):诱导Treg活化的表位.鸡卵溶菌酶(hen

egg

lysosome,HEL):N端AA表位诱导Treg活化,C端AA表位诱导Th活化。6、抗原变异变异的

抗原模拟病原体抗原与特异性TCR、BCR

结合,但不能产生活化第一信号,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例:HIV,HCV。免疫系统成熟性: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遗传背景:动物种系(小鼠、大鼠)。抑制免疫功能易诱导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措施):全身淋巴组织照射(类似新生状态),抗淋巴细胞

(anti-CD4/anti-CD8),环磷酰胺、环孢素A(cyclosporin

A)、糖皮质激素等。(二)机体因素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外周耐受:是指成

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机制:克隆消除(clonal

deletion)TCR与基质细胞提呈的MHC:Ag高亲和性结合,启动凋亡被清除, 选择。

B细胞在未成熟期,BCR与自身抗原高亲和性结合,凋亡,被清除。中枢耐受T细胞及B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此间进行 选择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启动细胞凋亡,致克隆消除未成熟阶段的B细胞表面可表达完整的mIgM分子。此时若受到抗原的刺激,易致膜受体交联而产生负信号,使B细胞不能进一步分化成熟,形成

B细胞耐受性。B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阳性和阴性选择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缺陷——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一、中枢耐受诱导胸腺和骨髓中克隆清除的自身抗原普遍存在的组织自身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也可表达在胸腺和骨髓基质细胞意义——T、B细胞

选择使正常机体得以建立针对自身抗原的中枢性免疫耐受克隆清除与中枢免疫耐受Frank

Burnet

1900--1990Nobel

Prize

1960红色和蓝色圆点表示能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淋巴细胞选择下降/Fas、FasL

突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生后胸腺/骨髓基质细胞缺陷(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调节

编码蛋白自身免疫调节(AIRE)缺陷,致胰岛素、甲状腺球蛋白不能表达于胸腺髓质区上皮细胞存在对自身抗原呈低亲和力细胞存在针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自身应答细胞克隆逃避中枢耐受的可能机制:二、外周耐受形成机制: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存在针对自身抗原呈低亲和力的细胞存在针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自身应答细胞克隆上述自身反应性T细胞因为缺乏第二信号而发生凋亡,即克隆清除。二、外周耐受形成机制: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自身抗原与免疫细胞处于 状态自身抗原浓度很低小鼠能正常生活;MBP处于免疫

部位,使Th处于

状态。2.

实验诱导EAE:注射加有完全弗氏佐剂的MBP↓外周APC活化↓T被活化,效应Th1细胞表达AM(LFA-1、VLA-4)与相应AM粘附↓效应Th1细胞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与表达MBP的细胞结合↓致EAE实验性1.

特异识别MBP的TCR转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二、外周耐受形成机制: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克隆 及不活化:——是外周自身耐受中自身应答细胞的经常性状态。常见原因(以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