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课件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课件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课件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课件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1知识结构教育学:1.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2.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3.学校教育制度、目的和研究方法;4.课程;5.教学;6.德育;7.班级管理;8.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1.认知过程;2.学习动机;3.学习迁移;4.学习策略;5.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2.情绪发展;3.人格发展;4.身心发展;5.咨询心理学知识结构教育学:2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概念:4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5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A.生产性

B.永恒性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属性:6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7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美)劳动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米丁斯基(苏)凯洛夫(苏)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生物8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是()A.孔子B.孟子C.墨翟D.朱熹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A.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C.职业教育D.学校教育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9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以下持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利托尔洛

C、孟禄

D、苏格拉底

2、以下持教育心理起源说观点的人是()

A、杜威

B、利托尔洛

C、孟禄

D、沛·西能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以下持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教育家是(

10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1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目的性,但缺少计划性。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是“生活教育”。没有专门人员或机构场所。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密切关系。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12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的产生:(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的产生:(13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国外教育的特点国家主要特点古代印度僧侣;《吠陀》;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学校分为文士学校(公务员)、宫廷学校(法老的子孙)古希腊雅典重商→民主→教会教育: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天文集合音乐)斯巴达尚武→专制→骑士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国外教育的14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特征: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中,学校被分为:

国学(中央)

乡学(地方)教学内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核心。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特征15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的总特征:阶级性(也叫等级性)道统性——反应统治阶级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古代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专制性——师命难违刻板性——摇头晃脑读经象征性——能接受什么教育象征了所处的社会地位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的总特征:16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近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内容日益丰富阶级性依然存在,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近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17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近现代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掌握。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近现代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18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4现代教育的特点: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现代化。4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重视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的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4现代教育的特点:19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一)非专门化阶段古埃及“以僧侣为师”(二)专门化阶段独立师范教育的诞生标志进入专门化阶段,1681年法国神父拉萨尔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标志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三)职业专业化/模式多元化阶段主要特征为独立师范教育并入综合大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20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

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之后。

21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外在的、表面的特征。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根本任务是研究教育规律。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22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理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二)能力: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知识: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四)工作:有助于了解老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23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战国晚期思孟学派作。是人类最早专门、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课内与课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启发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循序渐进:学不躐(超越)等(水平)/不凌节而施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24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不愤(心想求)不启,不悱(口欲言)不发——启发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有教无类——全民性温故知新——巩固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先天因素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25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3)墨翟:“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26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西方人(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教育的意义;从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教育的概念:洞穴中的囚徒(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27苏格拉底产婆术举例苏:虚伪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生:非正义。苏:偷盗、欺骗、奴役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生:非正义。苏:如果一个将军偷盗了敌人的财物,奴役了危害最大的敌人,他的做法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生:正义的。苏:那么,偷盗、欺骗、奴役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生:只有对朋友偷盗、欺骗、奴役才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产婆术举例苏:虚伪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8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教育体系(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29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2.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之父”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教授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本来的自我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洛克白板说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0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2.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名独立的科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的代表。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赫尔巴特四阶段:明了31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2.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被称为“实用主义哲学之父”。(1)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在做中小学”(4)学校即社会(5)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32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2.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三大主张:(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33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专家。(2)凯洛夫《教育学》,苏联教育的集大成者。(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34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2)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4)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5)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6)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目标。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35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提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C.洛克 D.杜威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36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

)A、中庸

B、礼记C、论语

D、学记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中庸

B、大学C、盂子

D、学记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学过程》D.《轮教学过程最优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37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论语》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人是_____。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

A、亚里斯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38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夸美纽斯2.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教育学》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3.教育史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6春真题】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39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洛克D.杜威5.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在做中小学”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洛克6.“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4.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40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功能(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二、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功能41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的知识、技能等也是一种资本,而且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比物质资本更加关键。★再生产(reproduction):不断更新和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2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43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包括活化好的,批判坏的)融合创新(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就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44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概念: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1)物质文化(2)精神文化(观念文化)(3)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45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小结:论述教育与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教育目的、方法、手段。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力。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小结:论述教育与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46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A教育年龄 B教育目的C教育年限 D教育手段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决定的。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3.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47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5.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48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7.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8.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C教育与科技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49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50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51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52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1.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2.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3.性成熟(三)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1.身体生理的发展:生理上蓬勃的成长和急剧变化,性发育处于高峰期。2.认知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快速发展。3.个性发展:逆反心理是常见的心理问题。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53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54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动因典型代表观点内发论孟子(性善论)、弗罗伊德(范性论)、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遗传素质、成熟机制、主观能动性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要求、学校的教育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法)康德、华生、柏拉图实践主体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外部环境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动因典型55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物质前提和可能性2环境:为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创造条件或给予限制3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3.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来完成的3.3.学校能够有次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56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A.内发论 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的学者是()A.洛克 B.格塞尔C.孟子 D.威尔逊华生的“教育万能论”属于。A.行为决定论 B.教师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57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A.环境 B.教育C.遗传素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是主导。A.环境 B.教育C.遗传素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14年真题】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 D.儿童学理论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是生理前58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1、"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2、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1、"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59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方向性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60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6、教育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和努力的品质,这一要求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不平衡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61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

A、不起决定作用

B、起导向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起一般作用

7、儿童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62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63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64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8.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A.环境对个体发展没有影响B.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D.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E.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可能是消极的9.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A.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D.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E.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8.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65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 B.阶段性C.不平衡性 D.差异性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因此要()A.坚持教师为中心 B.坚持教学为中心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66第五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第五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67(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半工半读也属于正规教育!汉代的“官学体系”有学校,但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制,因此也是正式非正规教育。(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68(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69第五节教育制度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制发展历程(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以英国为代表。

缺点: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小学和大学的权利。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单轨学制美国。

有利于教育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从小学到中小学再到大学。Y型学制苏联,中国。

上下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型学制。第五节教育制度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制发展历程双轨学制西欧70第五节教育制度(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重视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的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第五节教育制度(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71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壬戌学制1922年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又称新学制;时间缩短;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时间长;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蔡元培修订;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一)旧中国的学制★★★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72(二)新中国学制录195119581985199319952001新中国第一个学制(10月1日)《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面、两重点。颁布《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改革招生选拔和考试评价制度2006新《义务教育法》(二)新中国学制录19511958198519931995273第五节教育制度(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纵向的学校系统: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向的学校阶段: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形态: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①幼儿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高等教育【16真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第五节教育制度(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74第五节教育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二十字发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明确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在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有: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五节教育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5第五节教育制度四、义务教育制度:(一)概念: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源于德国。(二)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普遍性)免费性(公益性)第五节教育制度四、义务教育制度:76第五节教育制度(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A.教育法规

B.教育组织

C.学制

D.教育制度

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经济制度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节教育制度(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77第五节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就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教育()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子癸丑学制义务教育发源于(

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义务教育法》通过于(

A、1980

B、1986

C、1996

D、200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公益性第五节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就是普及教育()78第六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第六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79第六节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1.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2.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3.具有现实性和不可回避性;4.政治学范畴;教育目的:1.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怎样的人;2.具有理想性;3.教育学范畴。第六节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80第六节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四)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第六节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81【14真题】判断:教肓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14真题】判断:82第六节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娜(二)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三)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四)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五)能力本位论:二战后新提出的教学观点。(六)知识本位论: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七)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第六节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理论83第六节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注重()A.科学技术B.个人需要C.科学知识D.社会需要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促进受教育者的(),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A.个性化B.社会化C.科学化D.个性自由发展第六节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84第六节教育目的三、我国的教育方针:(一)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节教育目的三、我国的教育方针:85第六节教育目的四、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第六节教育目的四、我国的教育目的:86第六节教育目的(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第六节教育目的(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87第六节教育目的(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第六节教育目的(四)素质教育:88第六节教育目的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是相对独立的五种教育活动,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五育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德育:灵魂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教育:综合【2016春真题】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第六节教育目的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89第六节教育目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第六节教育目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90第六节教育目的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第六节教育目的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91第六节教育目的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第六节教育目的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92第六节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

A、探索能力

B、实践能力

C、创新能力

D、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定教育工作总方向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第六节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93第六节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方针B.教育规律C.教育任务D.教育目的3.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A.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发展目的B.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C.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第六节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94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过程。(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角度的多维性;目的的针对性;主体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成果的滞后性。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一)促进教师专业问题的需要(二)促进老师专业不断发展(三)不断激发老师对工作的热情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95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的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二)调查法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96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三)历史法通过考查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四)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五)行动研究法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三)历史法97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98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C.测验法 D.观察法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验法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回答的是特定的教育措施和效果之间有无因果的问题。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运用()A调查法 B实验法 C历史法 D理论研究法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99第二章中小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组织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二章中小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00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词源:course一词作“课程”解最早始于英国的斯宾塞。

“课程”源自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开设顺序和时间的比例关系。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101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国家课程(一级)地方课程(二级)和校本课程(三级)(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的类型102习题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堂类型上,它属于()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读、写、唱 B.唱、跑、跳C.读、跑、跳 D.读、写、算习题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103习题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习题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104习题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习题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105习题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_的雏形。()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判断题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在高中阶段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习题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106四、课程理论流派代表人物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1.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课程组织应当心理学化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

巴格莱课程内容是人类的共同要素,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永恒主义

赫钦斯课程应当由名著课程和教材组成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课程不应帮助适应社会,而应帮助改造社会,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存在主义课程论要承认学生本人为自己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应当由学生的需要所决定。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美国)课程应该是开放的体系。课程应当具有(4R)

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四、课程理论流派代表人物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1.以儿童的活107四、课程理论流派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三是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吧);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四、课程理论流派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108四、课程理论流派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课程属于()【16春真题】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四、课程理论流派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109习题()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A.永恒主义B.社会改造主义C.存在主义D.要素主义()是最自觉、清醒的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该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拉梅尔德B奈勒C多尔D杜威习题()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110习题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习题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111第一节课程概述四、课程理论流派(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一节课程概述四、课程理论流派112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二)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类别间关联阶段性:学段间相联系持续性:高年级是低年级的延续和深化层次性:总目标、从属目标递进性:低年级目标是高年级目标的基础时间性:随时代调整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113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表现形式)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表现形式)1142015真题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A.教材

B.教案C.教参

D.教科书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的是()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2015真题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115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关系: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均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116习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A.直线式 B.螺旋式C.分科式 D.综合式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部的组织形式是()【2015真题】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客。这种组织方式属于()【16春真题】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C.纵向组织

D.螺旋式组织习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117习题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A.课程表 B.教材C.学期教学进度 D.教学大纲课程的表现形式是()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习题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118第二节课程内容三、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涵义: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泰勒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之中。“教育评价之父”。第二节课程内容三、课程评价119第二节课程内容三、课程评价(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的重点“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模式context/input/

process/product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CSE评价模式CSE=centerforstudyofevaluatio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1.需要评定2.方案计划3.形成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第二节课程内容三、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的重点“课程计120第二节课程内容四、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概念分析、确定目标,选择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学情课程理论(三)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拉卡夫·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第二节课程内容四、课程开发121习题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习题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122习题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泰勒 B罗杰斯C布卢姆 D布鲁纳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 D裴斯泰洛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C.过程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习题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123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一、新课改的背景:(一)课改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2.国外基础课改的发展历程:时间改革核心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0世纪初课程杜威批评旧三中心,提出新三中心20世纪50年代课程布鲁纳批评“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强调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20世纪80年代至今课程,但还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等全方位改革外部动力:科技发展、社会变化、国际局势内部动力:中等教育以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兴起,中小学教育质量下降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一、新课改的背景:时间改革核124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情感教学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Gardner)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全面的评价观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125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非检查功能5.校本发展观:开发校本课程(二)核心理念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和道德生活和价格养成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26习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A.甄别与鉴定B.选拔与淘汰C.促进学生分流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习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127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改的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28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29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一)课程结构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对科目比重的调整3.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至高中开设的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130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二)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的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高中: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开设选修课2.教材的编写国编制→国审制降低难度,引进现代信息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注重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131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三)课程实施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有独立意义的人。2.学习观: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观: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学观: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教学:帮助引导;自我:强调反思;同行关系:合作。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132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四)课程管理民主科学,以校为本(五)课程评价:泰勒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之中。“教育评价之父”。注重质性评价自我评价(自评)注重发展性评价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133习题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程改革。()2、“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4、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习题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134第三章中小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四节教学原则第五节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三章中小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135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内涵(一)教学的定义:广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二)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内涵136第一节教学概述(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BCA上课教育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BCA上课137第一节教学概述二、教学的意义(一)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二)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三)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第一节教学概述二、教学的意义138第一节教学概述三、教学任务:(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知识)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能力)3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德)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第一节教学概述三、教学任务:139第一节教学概述四、教学目标:A.知识性目标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D.情感性目标三维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了知识,重结果B.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了学习,重过程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一节教学概述四、教学目标:1402015真题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A.知识性目标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D.情感性目标2015真题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141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过程。(一)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学习内容是间接经验交往性教育性和发展性简捷性有领导的认识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42第二节教学过程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由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由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A.感知与评价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第二节教学过程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143第二节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可以相互转化(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能动性(四)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44习题【14真题】判断正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习题【14真题】判断正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145第二节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第二节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146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一)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二)上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147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二)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结构)严密6.气氛热烈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二)上课的具体要求148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五、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1)测验的各类:论文式测验:论述题;客观性测验:客观性试题;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2)测验的质量指标:1信度2效度3难度4区分度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五、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149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我们要测量学生的智力,可测验内容却是文化知识,要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可测得的却是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这些测验的问题在于()2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