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江城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江城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江城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江城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爱情,无论是爱一个人或被一个人爱总是幸福的;思念,无论是思念一个人或被一个人思念总是甜蜜的。但是世上就存在这样一种爱情,拥有她叫伤心欲绝;又有一种思念,拥有她叫痛彻心扉。只有两世相隔的这种爱情,这种思念才会如此得让人心碎,才会演绎得如此动人心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含义,学习表现手法。2.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悼亡词的真挚。3.鉴赏词作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mǎo):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记梦: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以“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二.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他在书法、绘画、文、诗、词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被称为古今文坛第一奇人。他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散文汪洋恣肆,结构谨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可是今天我们学的却是一首饱含愁苦的婉约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苏辛”苏轼辛弃疾书—“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作者简介三.创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对苏轼的事业、人生,给予了巨大的激励和帮助。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1075年,苏东坡被贬谪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悼亡诗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他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诗歌题材悼亡诗最有名的悼亡诗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离思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歌题材悼亡诗最酸楚的悼亡诗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画堂春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诵读词作感情基调:凄婉哀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1.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试分别找出梦前,梦中梦后的诗句。梦前:梦中:梦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此情无计可消除)(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时无声胜有声)层层推进,感情真挚1.“不思量,自难忘”,“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答案】①不矛盾。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③“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请结合诗人及诗句具体分析。【答案】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②仕途失意的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3.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①政治失意。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②屡遭贬谪,身心俱疲。苏轼不断地被外放,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③丧妻之痛。“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也是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无处话凄凉,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和心境之凄凉。

知识链接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阕归纳:①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②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4.这首词的题是“记梦”,词人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词人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②这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5.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答案】①(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②(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③(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了作者似喜实悲的心情)。6.梦中相聚,应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是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答案】①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但不知道从何说起!②此时语言又是那么得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③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吧。7.整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情达意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②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③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表现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之情。下阕归纳:下阕“记梦”,表达沉痛之情。

主要表现手法:白描,对写,虚实结合。总结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艺术手法艺术手法什么是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艺术手法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默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3.“__________”,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