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
子》
四
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导读》P12
《老子》八十一章,计五千言,也叫《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分上下两篇,上篇(前37篇)为《道经》,下篇(后44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思想导读》P13
《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一、简介1、作者2、《老子》
《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
《老子》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
老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盟会450余次。
3、写作背景
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同时,他们也出于忧患意识,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持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4、思想主张(见《思想导读》P13—20)道(一)宇宙本原1、道生万物2、道法自然(二)运动规律1、对立转化2、返本复初1、自然无为2、致虚守静3、柔弱不争(三)修身养性《老子》四章体现了“道”的哪些方面?又是如何阐释“道”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子的作用。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以为:把……作为二、理解1、字词句意理解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是“有”?“无”又是什么?
前三句里的“有”“无”和后一句里的“有”“无”有区别吗?试举例具象、生活抽象、哲学2、思想理解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像刍狗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长。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本章的关键词是什么?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二者是什么关系?是怎样论述的?1、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类比论证
连用生活中常见的三个事物车轮、陶器、房屋因“无”而发挥功用的现象,都指向实物需要虚空来配合实现使用价值的道理,说明了“有”“无”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内容)。
这样的类比,能够将相反相对的抽象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说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效果)。2、有和无,也是利与用的关系。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作用: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举例论证是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它的好处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类比论证中用作类比的材料跟比喻论证有部分的相似,都有主客体,主客体之间也都具有相似性。这是它们与举例论证的最大差别。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本质区别在于,用作类比论证的主客体属于同类事物,而用作比喻论证的主客体则属于不同类事物,这是区分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关键所在。
从车轮、陶器、房屋三个具体器物的“有”与“无”上升到了普遍的“有”与“无”的关系。
一方面,"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另一方面,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有"的便利,老子强调了"无"的作用。人们往往偏执于对待之理的一个方面,老子则提醒世人容易被忽视的相反的方面。老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老子并不是要否定“有之以为利”,而是要纠正常识的偏见,照亮认识的盲点,使人们的观察思考更深刻、更全面。《老子》第十一章体现了“道”的什么内容?又是如何阐释“道”的?
本章“道”论述的是天地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见《思想家导读》P15—16)
类比论证
本章重在论“道”。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陶器、房屋等为例来强调“无”的用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道;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老子》第二十四章体现了“道”的什么内容?又是如何阐释“道”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彰显
是:认为正确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不行:行走不稳(古今异义)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
见:通“现”一、字
词
句
理
解其:这
行:同“形”物:人们
或:有的
处:为、做
“企”和“跨”是指那些违背自然,企图超越自身限制,急于求成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不立”“不行”,适得其反。不符合“道”的要求,所以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要求是什么?企者为什么不立?跨者为什么不行?无为企者为什么要立?跨者为什么要行?柔弱
《思想导读》P20好高骛远、急躁冒进、逞强、急躁有道者不处什么?自见、自是是人的内在表现,意思是自我显露,自以为是自伐、自矜是呈现于外在的表现,意思是自我夸耀。有道者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什么?二、思想理解明彰功长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陈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着“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显露,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够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反而可以保全”的话,难道是虚假的吗?能做到这些,道亦会归向他了。
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本是相反、相对的矛盾双方,但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可以由前者变为后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道具有柔弱、谦卑、俭啬(爱惜自身,收敛精神,内心纯朴,不是炫耀)的特征。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为什么不处这些行为?这些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顺道而行,不妄为。要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做这些违背常态(或”道“)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本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老子列举生活中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具体现象进行类比说理,阐释什么是违反"道"。生活中,人们往往提倡要争高求远,老子则认为"企"和"跨"超出"立"和"行"的常态,指出其适得其反的后果。
从反面证明了个人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为政者应当懂得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和“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本章中老子列举生活中“道”的现象,从个到类,从反面指出违反常态,就是不遵循道不会有好的结果。很抽象,但读起来感觉到其实很具体。
老子常常能超越思维定势,从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并提炼出真知灼见,用生活现象来演绎抽象的哲理,是老子的言说方式,也让我们易于理解。本章体现了老子什么智慧?
本章重在“修身”。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即指出四种相似行为的不良后果。总结:《老子》第二十四章体现了“道”的什么内容?又是如何阐释“道”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一、字词句理解第三十三章:二、这章里说了哪些“对待之理”?含义是什么?知人——自知胜人——自胜
老子通过对待之理揭示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可贵,自知、自胜尤为重要。为什么自知、自胜比知人和胜人更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
自胜,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功利心、是非心,自己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式、心态模式,就是一切从自己出发的价值观。外内“明”比“智”要更进一步,“强”比“有力”要更进一步。“富”即富有,主要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即“知足者常乐”。
“知足”,参透了人生的价值观,来源于悟道的思维方式。这样才会有精神、心灵的富有。“强行”,是说要勤勉去做。只有这样做,才是有志。三、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中的“富”、“知足”和“强行”?《老子》第三十三章体现了“道”的什么内容?本章谈的是修身方面的“道”。老子认为,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道”长存的条件,一个能“自知”“自胜”的人,能不贪恋,勤勉而行,就能实现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生命的长存。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介后介后介后介后介后连用四个“易”字,表明事开始、微小时候的重要性。前两“易”说明抓住萌芽时机就容易成就大事(正面)后两“易”说明忽视萌芽之时事物就容易消解(反面)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即要慎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始之道这两层体现了“道”的什么内容?又是如何阐释“道”的?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列举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进行比喻说理。生、起、始形象地指出了事物由量到质变的一种规律,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某种关联。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所以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这一层强调的是“慎终如始”的具体内容,就是要依照自然规律,慎始如终。宾语前置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以…为贵注:“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关键概念。“自然”,就是人的本性、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状态。《思想导读》P15、17—18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濮阳市采购合同范本
- 2025简易版本公寓买卖合同
- 2025城镇房产交易合同范本
- 《创业融资策略》课件
- 2025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分析:探秘合同风险与合规策略
- 2025年的家畜购销合同
- 《生物的多样性:课件中的动物主要类群》
- 《蛇咬伤应急处理》课件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信息社会面面观》教学设计1 辽师大版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教案
- 2022年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参考答案
- NY∕T 3349-2021 畜禽屠宰加工人员岗位技能要求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课件
- 垃圾清运记录表
- 人防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课件
-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答题及答案
- 房建技术员施工员考试参考题库(含各题型)
- 新款h2夜视移动电源
- 2020年老年科护士分层次培训计划
- 天津大学年《岩体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