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课一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天矣。——《大学》每课一语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斯大林海外知名大学校训一览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每课一语“以往的一切革命,都是归结于某一阶级的统治由另一阶级的统治所替换;但是,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群众而言,都只是区区少数。这样,一个统治的少数被推翻了,另一个少数又起而掌握国家政权并依照自己的利益改造国家制度。…….。如果把每一个个别场合的具体内容撇开不谈,那么这一切革命的共同形态就在于:它们都是少数人的革命。”“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这个少数人是代表全体人民的。”___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每课一语
可以选择、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选择、不可改造的是人性。美国人和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一样,一旦脱离本土制度约束,人性中的弱点都会出现。所以,应以文明制度约束人性弱点,而不是以落后制度放任人性。——朱学勤每课一语
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他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马克斯·韦伯每课一语小学教育要“熏陶感情,背诵精华,保护好奇,引导个性”;中学教育要“认识人生,打好基础,重视理解,保护个性”;本科教育要“理解人生,提升基础,启迪智慧,发展个性”;研究生教育要“领悟人生,融会基础,施展智慧,凸显特色”。在各个阶段,分别以“熏陶感情”、“打好基础”、“启迪智慧”、“凸显特色”为重点,而“做人”是贯穿始终的红线。——杨叔子院士每课一语没有德育的智育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的体育是强暴的前卫;没有德育的美育是堕落的催化剂;没有德育的群育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每课一语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一段马丁牧师的话: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直奔我而来,却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每课一语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个命运。——毕淑敏每课一语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毕淑敏每课一语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毕淑敏每课一语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每课一语唯美主义和激进主义必然引导我们放弃理性,而代之以对政治奇迹的孤注一掷的希望。这种非理性的态度源于迷恋建立一个美好世界的梦想……但它总是诉诸我们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即使怀抱着建立人间天堂的最美好的愿望,但它只是成功地制造了人间地狱——人以其自身的力量为自己的同胞们准备的地狱。——卡尔·波普尔每课一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注:格物指穷理,即把握规律。)——《大学》每课一语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哈佛.商学院铭言每课一语犹如字典不能称为论文,好的记忆从来不是智慧的同义词。——纽曼题竹
郑燮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注:冗繁指多余;青瘦指传神;生时指创新。)每课一语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每课一语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德尔菲神庙里唯一的碑铭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的一切巨著都更重要。——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每课一语正象房子是用砖砌成的一样,科学是用事实建成的;但是正象一堆砖头并不是房子一样,仅仅把事实积累起来并不是科学。——普安卡雷(法国数学家)每课一语观大者不得处近,望远者不得居卑。——明.庄元臣《叔苴ju子内篇》每课一语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汉书.伍被传》每课一语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认自己。——马克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443页每课一语偏见比无知距真理更远些。——民谚每课一语没有智慧的人生,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托尔斯泰每课一语一个人是一个分数,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分母越大值越小。——加里宁每课一语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黎每课一语一个人若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每课一语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会补足其缺陷。——雷诺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长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部睢亚君目录第一章学习人类文明的精华第二章追寻世界的本质第三章探索世界运动的规律第四章追求真理性的认识第五章透视社会历史的科学第六章解读社会复杂的内在系统第七章破解社会历史演进之谜第八章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第一章学习人类文明的精华
——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以时代的精神理解马哲第二节以民族的文化背景解读马哲
第三节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马哲第一节以时代的精神理解马哲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文化的本质
1、定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创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不同形态的创造物的多元复合体(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它也是人类进步与自由的尺度。2、文化的形成:(1)当人们以生产劳动的方式呈现人的创造本质力量时,便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中积极进步的东西便构成物质文明。(2)当人们以观念形态方式呈现人的创造本质力量时,便构成了人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中积极进步的东西便构成了精神文。(3)当人们以政治利益方式呈现人的创造本质力量时,便构成了人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中积极进步的东西便构成了政治文明。(4〕文化发展的程度,是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的标志。
3、“文化”功能东西方理解的异同(1)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最早见拉丁文Cultura含: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之意,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中文含义形而上的:《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宗教时代--工商时代--信息时代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手推磨----大机器----计算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后工业社会二、人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1、信仰精神:(表现人与命运的关系,体现人的追求精神)所谓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亚伯拉罕,上帝的选民)
2、求知精神(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的征服精神)学者们认为:在近代,求知精神首先被英语民族发扬光大。他们继承了古希腊人的“知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思想。
3、仁爱精神(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的伦理精神)儒学主张“仁者爱仁”,“孝悌”“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并且提倡“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主张“和合”思想在当今的文化冲突中有重要意义。三、影响当代的主要思潮
1、马克思主义(1)东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主张科社)(2)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葛兰西主张民社)
2、科学主义(1)分析主义(代表人物,罗素,波普尔)(2)实证主义(代表人物,马赫,爱因斯坦)3、人本主义(1)生命主义(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哈贝马斯,马尔塞库)(2)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4、宗教主义(1)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19.99亿人)(2)伊斯兰教(约11.88亿人)(3)印度教(约8.11亿人)
(4)佛教(3.59亿人)据国外宗教机构统计,截至2000年以上四种传统宗教占世界信教人数的88%,占世界人口总数66.55亿的84.8%。
四,影响世界的当代头脑
1、爱因斯坦:他是继牛顿之后的第二颗科学巨星,他的相对论理论E=mc2启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他创立了新的时空观,质能观。并为原子能----半导体新材料----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社会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2、佛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启开了笼罩在人们精神世界的神秘帷帐,揭示了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意识(可以告人的思想,他服从道德规律)。(2)前意识(由潜意识向意识过渡的场所,是不稳定的心理状态.)(3)潜意识(由本能驱动,它服从人的原欲叫“Libido”,人的欲望中最受压抑的是“Sex”,原始欲望人是无法用意识除掉,而只能控制它。)3、马克思:在上个世纪,他的思想曾掀翻了半个地球。英国广播公司调查19世纪革命理论家,千年十大思想家排名是这样的:(1)马克思,(2)爱因斯坦,(3)牛顿,(4)达尔文,(5)阿奎那,(6)霍金,(7)康德,(8)迪卡尔(9)麦斯维尔,(10)尼采。
第二节以民族的文化背景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理解的“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之意。
2、“象征解意”的方法论例如:《易经》的“易”,象征日、月,阴、阳,男、女……生成万物的本原。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主大运。”
3、源远流长、的文化史(关于汤浅现象介绍)4、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尚古---春秋---汉---唐---宋---明---清天人关系----理气关系------东西关系二、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1、西方思想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2、中世纪被基督教所取代,哲学成为宗教的侍女。
3、文艺复兴走向理性科学?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用知识否定神代替神这是哲学的革命。迪卡尔:“我思故我在”。没有我就没有思,我是思的主体也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使哲学走向了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论时代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区别1从宇宙观上看:西方是站在宇宙之中向外看,即从微观看宏观和宇观;而中国哲学是站在宇宙之外向内看,即从宇观看宏观和微观。
2从社会功能看:欧洲哲学思想的革命成为科学、技术、社会变革的先导。儒家思想较多的还是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的伦理,而墨家代表能工巧匠的生产力思想没得到重视。实际是法家和兵家占主导地位。:
第三节、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及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哲学”二字的含义古希腊文由“Philo”(爱)、“Sophia”(智慧)组成Philosophia。中国《尚书、[皋陶谟]》记载:“智人则哲”,“哲”智慧、聪明之意。所以,Philosophia译成中文,即哲学。2一般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的异同(1)世界观的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信仰、知识、理想、价值观构成)。(2)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3)哲学世界观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3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5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都是关于回答世界的一般的问题,如:世界本质、人的本质、意识的产生、罪恶的起源……,形成人们的信仰,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2)区别:宗教是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和畏惧的心理来宣扬神造一切,支配一切的观点。而哲学是运用概念论证、逻辑分析,在理论上对世界做出说明。我们以《圣经》为例:
第一章
创始说(讲的是世界的起源)第二章
原罪说(讲的是罪恶的起源)第三章
赎罪说(讲的是善良的起源)第四章三位一体(讲的是世界的统一性)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何谓第一性,区分唯物论和和唯心论。2、二者有无同一性,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
1哲学的产生(1)
萌芽于原始宗教。(2)哲学产生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①、有了脑体劳动的分工;②、有了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为了说明自己利益的合理性,需要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进行论证。
2、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基本形式
(1)唯心主义的产生:①、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的狭隘;②、愚昧无知,不能解释自然和生理,如:梦与死;③、剥削阶级的需要,把自己说成超自然的神或偶像。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①、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精神,自然、社会只不过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②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③、练习分析主客观唯心主义二者区别:这是是少林寺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作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若尘埃”南顿派创始者—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北渐派创始者—慧能3、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
①、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人们逐渐领悟到形形色色的事物不依主观意志而存在,不管你喜欢还是憎恶,客观事物总是按着本来面目存在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人虽然有思想,但毕竟来于自然,人本身不能超越自然规律而存在,人虽然有能力利用、改造自然为自身谋福利,但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能无根据胡思乱想和蛮干,否则受大自然的惩罚。(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现时代文明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哲的定义:(p11)
(二)马哲的产生:1、马哲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搜集材料阶段
(2)整理材料阶段3、马哲产生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哲学:
①、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见附表)②、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
(2)费尔巴哈哲学:a、主要贡献:b、主要缺陷:
(三)、马哲的思想体系
1、本体论:回答世界是什么(第二专题)2、方法论:回答世界怎么样(第三专题)3、认识论:回答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标准(第八专题))4、历史观:a社会存在的前提(第四专题)b社会的结构(第五、六、七专题)c社会发展的动力d价值观和生活意义(第九专题)e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第十专题)(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哲1、马哲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2、理论联系实际:①注重时代风云
②注重分析国情:③注重联系思想:
第二章追寻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第二节物质的存在形式与人的活动参照系第三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四节意识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第一节、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一)古希腊1、被称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产生于水,消灭后复归于水,水是万物的本源和基质”。2、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由什么人创造的,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3、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认识的最高峰,他认为原子是宇宙的始基,原子是不可分,不可入的物质。(二)中国:
1、《易经》、《老子》都认为“有”生于“无”。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这里有指有形,无指无形,无不是没有。这种“无”,是场物质还是精神先哲们没有确定。2、五行说,认为世界的本原由金、木、水、火、土,构成3、汉王充:认为世界的本原由理“元气”构成。接近现代物理学的场论思想。(三)古代物质观的特点:1、自然本原,用物质本身说明物质,不用神来说明。如王充,他认为:“人死如灯灭”。烛是人身,火是人神,火依于烛,神依于身。2、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自然物,这是生产力低下的直观。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1、认为,物质=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2、当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发现了电子和某些元素的放射性,从而推翻了原子不可分、不可入的观念。受形而上学思想束缚的自然科学家宣称“原子非物质化了”。唯心主义则攻击“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3、面对科学的新成果和唯心主义的攻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无能为力。4、其实,自然科学的每一次新发现,并不是物质消失了,而是人们的物质观需要深化。这种情况历史上出现多次,如:通过燃素说、热素说而发现了氧气,就是很好的说明。拉瓦锡(法)。所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也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和统一性,更不能战胜唯心主义的攻击。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的定义:1、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他在批判了“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等错误观点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个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3、(二)、物质范畴的主要内容: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指的是物质是离开人的主观之外的客观的是在性。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未知事物,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③物质是具有最大普遍性的哲学概念。内涵很大,外延很小,除了意识能和它对应之外,其他的概念都在它的包含之内。第二节、物质的存在形式与人的活动参照系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运动的定义: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体的位移,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天体演化、生物进化、社会的变迁、人的思维。)(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观点,静止的物质绝对静止);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主张心动)都是不存在的。(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或尺度。如,光年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认识事物的起点,把握规律的契机。二、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一)时空的定义:古人的认识,《淮南子》“四方上下谓宇,往古来今谓宙”。四方上下就是指空间的四面八方,往古来今指的是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将来。这说明我国古人早以对时间、空间有所认识1、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间隔形。表明事物依次出现的先后,运动过程存在的长短。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一个方向,不可逆,但可以度量。2、空间的定义: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方位性。表明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长、宽、高。(二)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空与物质运动密不可分。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之运动无法存在,即凡是物质运动都占一定的时空;②、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即时空的测定必须以某种物质的运动为尺度,如光年。2、物质运动的特性决定时空的特。①宏观物体:当重力场为0时,时空平直△内角和为1800。②宇观物体和微观物体:当质量分布密疏不匀时,△≤≥1800,这就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③根据爱因斯坦时空公式:时空与物质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快时间延长,T=√,空间变短,L=√。3、时空的有限于无限的统一①物质的运动是无限的、永恒的,它的存在方式时空也是无限的、永恒的。②具体的物质运动是有限的、暂时的,它的存在方式时空也是有限的、暂时的。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1、机械。2、物力。3、化学。4、生物。5、社会。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以时空为存在方式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定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指规律不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发现和利用。(2)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规律就会反复出现。(3)强制性,凡是规律的东西,都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尊重规律才能利用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第三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一)实践的本质1、马哲前人们对实践概念的探索(1)、认为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2)、实践是一种试验、科学实践。(3)、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4)、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2、马哲关于实践的定义(p41)所谓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二)实践的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活动与主观活动不同,具有客观物质性,超出意识范畴体现三个方面:a、对象指向客观物质世界。b、使用客观物质工具。c、产生客观物质后果。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不是动物的本能(蜜蜂造蜜),集中表现在实践的目的、设计方案、步骤方法上。这些不同于本能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借助的物质手段、社会关系,都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因而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验的实践(它是自然和社会前进的侦察兵)。
二、实践的功能1、使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p43-44)(1)实践创造了人化自然。(2)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2、使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统一。(1)实践活动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根据。(2)同时,人化自然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或者说,仍然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三、人类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p45)1、从人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人的存在及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从人类的生存前提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3、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4、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二)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p46)1、实践决策2、实践目标的制定3、实践的主旨和管理4、实践结果的检验第四节、意识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一、意识的起源(p51-52)(一)、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无生命的反映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如,含羞草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感觉和心理。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脊椎动物。3、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二)、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1、动物为了生存只能适应环境,人为了生存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2、人改造环境离不开劳动实践。(1)在劳动中——形成语言——意识的外壳。(2)在劳动中——制造工具——人脑的形成二、意识的本质(p52-53)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脑的起源、发展、构造。
2、人脑思维活动的机制。
(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反映对反映对象的依赖性。2、意识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像。3、脑是个加工厂。S------O------R三、意识的反作用(54-55)(一)、选择性和创造性。(二)、现实对象性。(三)、自控性,四、意识与人工智能(p55-56)
(一)、人工智能的实质
1、人工智能的定义2、研究状况:(二)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1、结构不同:2、性质不同:3、从功能看:4、从产生看:五、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P57-58)1、宏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宇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微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本章总结:①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探索世界运动的规律
——世界的辩证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的发展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诸范畴第四节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的发展一、两种世界发展观的根本分歧(p65)(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概念原意:(1)辨证法,Dialectical指谈话论战中揭露对方的矛盾而求得真理的方法。(2)形而上学,指“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故去后,他的学生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书,其中,论自然的为上篇叫“物理学”Physics;论大道理的为下篇叫“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易经、[系辞]》载有:“形而下学,谓之器。形而上学,谓之道。”故严复翻译时,将物理学=形而下学;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是很有道理的。(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1)、辩证法,指全面、发展、联系的看问题的方法。(2)、形而上学,指片面、静止、孤立看问题的方法。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p66)(一)联系的定义: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影(二)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的普遍性:①、从横向看,同时并存的事物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②、从纵向看,前后相继的事物总是处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之中。3、联系的整体性:整体性是联系的基本特征,有系统就有结构,有结构就有功能,功能是结构的反映。没有良好的结构,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功能。4、联系的多样性: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②、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③、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④、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p67)
1、发展的定义:指事物的产生、存在、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原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3、发展的普遍性:指体现在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这在宇宙中随时随地的普遍发生。如:H----He。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燃烧---烤肉---分食。`氢氦。机械物理化学生化社会4、发展的方向:由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转化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的多样性。但归纳起来大致三种方向:①、水平运动,同一等级的变化。老猫上房一辈留一辈,老鼠儿打地洞。②、下降运动,从高级向低级转化。老小孩。③、上升运动,从低级生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5、发展的实质:新的产生与旧的灭亡。从辩证法角度看,事物在本质上,一方面是进化过程,同时它相反的另一方面就是退化过程,这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普遍规律。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揭示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的对立统一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对立统一规律也即矛盾规律,矛盾二字它普遍反映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事物的自身存在、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也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统一性⑴、定义: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吸引、转化的趋势和联系。⑵、表现:①相互依存,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②相互渗透、贯通、转化。③相互映现、创造。
2、矛盾的斗争
⑴、定义:指矛性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排斥、限制、离异、分化的倾向和趋势。
⑵、表现:①差异、区别。②限制、排斥。③一方统治另一方。④一方消灭另一方。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⑴、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所以,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没有斗争性便没有同一性。如:《三国演义》诸葛亮明知关羽重义,还把他放在华荣道上,放跑了曹操。因为,杀了曹操破坏了平衡,西蜀抗不过东吴。⑵、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因为差别和对立是事物内在的差别和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所以,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北魏之所以统一了中国,是蜀吴联盟遭到了破坏。(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⑴、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⑵、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在)。2、矛盾的特殊性⑴、指构成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本质,具体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⑵、矛盾的特殊性表现是多样的。
①性质方面,根本性矛盾和非根本性矛盾。②地位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③解决方法,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对立面的融合产生新事物。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事物中的共性=绝对性⑵、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中的个性=相对性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之中存在着共性。即理在事中,事中有理。(四)、掌握矛盾规律的实际意义:⑴理解是物种的矛盾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谓认识和分析就是认识和分析事物中的矛盾以及事物间的矛盾关系。⑵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普遍真理指导下解剖麻雀认识具体;从具体事物中发现普遍真理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⑶是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教条主义=共性=理论;经验主义=个性=经验。二、揭示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质量互变规律
(一)、事物的质、量、度。1、事物的质(1)质的定义:指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质与事物关系: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事物的质,事物一旦失去原来的质,它就不是原来的事物。(3)质的多样性:事物的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通过一事物同它事物发生联系时通过属性表现出来。(4)意义: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起点。即定性认识。2、事物的量(1)量的定义:是标志质的范围和等级的规定性,亦即相同质事物的区别。(2)量与质的区别:在一定范围内,量变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事物仍然是原来的事物。
(3)量的多样性: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同质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4)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即定量认识。在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做到定量认识,就可以人为地造出事物来。如,人造金刚石、金79、汞80,点石成金。3、事物的度(1)定义:是保持和事物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如,水00C—1000C之间。度,就是使质和量保持统一体的界限。(2)意义:⑴、掌握度方能心中有数。⑵、掌握度才能克服“过犹和不及”。(二)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1、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量变——质变
(1)量变:①定义:是指保持事物某种质不变的量的变化。②特点: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质,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体现了事物连续性和静止状态。(2)质变:①定义: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②特点:就是前进过程的中断,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统一体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的破坏。(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②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质的量变开辟道路。如,热核反应。(4)意义:①对事物的定性认识是基础,定量认识是深化,掌握度是关节点。②在工作中,量变原理告诉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克服急性病;质变原理告诉我们:又要有敢抓时机,敢于创新,克服保守思想。③懂得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揭示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事物的肯定和否定
1、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它事物。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存在,这个阶段叫肯定阶段。2、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并使之转化为它事物。当事物中的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就是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达到事物的自身否定叫否定阶段。3、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对立: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肯定和否定是有区别的,界限是确定的。如:生与死,种子与禾苗。(2)统一:由于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和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的链条和序列中,因而肯定和否定的区别有时相对的。4、肯定和否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肯定方面的作用:①只是在事物刚刚产生一段有促进事物巩固下来的积极作用。②当时物巩固下来后,逐渐失去历史必然性,肯定方面必然又变成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方面是代表旧事物的因素。③所以,通常情况下肯定方面是代表旧事物的因素。(2)否定方面的作用:①对现存事物(肯定阶段)的否定,是代表向新的更高阶段的发展,这样的否定是革命、是发展、是科学的否定。②对现存事物(肯定阶段)的否定,是代表已被战胜了但还未彻底消灭的旧事物的残余,这种否定是倒退。③所以,通常情况下,否定是代表新事物的因素。(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与联系的环节
1、所谓事物的自我发展:
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如,种籽---禾苗。2、所谓发展的环节:是指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新旧事物决裂,是发展过程中连续中断。它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过程中决定性的环节。3、所谓联系的环节:指的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新事物正是吸收、保留,并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总之,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即克服(发展)又保留(联系),所以叫扬弃。(三)否定之否定
1、定义:是指事物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由事物内部矛盾经过两次决裂、两次否定而完成的周期。2、特点:(1)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前进的。(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①事物发展不是沿着直线前进,而是遵循着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②事物内部矛盾又总是不平衡,力量消长的斗争总是有起有伏、有进有退。从而显示出事物总的发展的曲折性。(3)物在曲折前进中,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四)、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生事物的定义: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符合的,具有成长壮大的必然性的事物。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成熟起来的,对旧事物来说,是一个无法排除的异己力量,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2)新生事物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它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的规律,能适应当前,更适应未来的发展条件,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途。3、正确对待新生事物(1)要善于识别新旧事物。(2)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生事物有一个萌芽、成长、壮大过程。(3)要敢于支持新生事物,敢于站在新生事物一边。无私才能无畏。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1、现象与本质2、形式与内容3、必然性与偶然性4、原因与结果5、可能与现实第四节辩证的思维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3、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4、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演进和创新第四章追求真理性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一节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二节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第三节认识的直接指向是达于真理第四节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
第一节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p212)(一)关于认识的发生问题:1、“先知而后行”与“先行而后知”。2、唯心主义的先验论。3、不可知论
4、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213)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从认识的最终源泉上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源于直接经验。2、知识可以积累、传播和继承。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对具体人来说,它的知识结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认识的主体(214)1、主体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2、主体的特征:(1)自然性,正因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才可以成为认识事物的承担者。(2)社会性,人通过劳动同自然发生联系,劳动本身是一种是社会性活动。(3)意识性。在劳动中,人逐渐把自己同外部世界区分开,逐渐形成自己的需要、地位、本性。3、主体存在形式:(1)个人主体,是主体的细胞。(2)
集团主体,认识的共同体,民族、阶级、国家。(3)人类社会主体,认识的遗传场所、积累。
(二)认识的客体(215)1、客体的定义:是指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认识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2、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3、客体的基本类型(1)自然客体,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2)社会客体,指人类的社会存在条件和创造历史的活动。(3)精神客体,包括人的精神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等)和精神产品(科学知识、文艺作品等)。社会客体、精神客体的载体都是人,所以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能够进行自我认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15)1、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2)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3)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及认识关系中,还渗透着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四)、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是一个能动的选择、建构和创造过程。1、主体的能动因素(1)、主体的神经系统,是认识的生理基础。(2)、主体的知识结构,是认识活动的背景材料。(3)、主体的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是认识的动力源泉。(4)、主体的目的性因素,在认识中起选择作用。价值判定往往决定事实判定的取向。S------O------R。
2、主体的能动深化过程(1)、观察力是认识的基础。(2)、记忆力是认识的仓库。(3)、抽象力是认识的深化。(4)、想象力是认识的翅膀。(5)、创造力是认识的归宿。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的特点(216-217)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的。(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头脑自生的。(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天上掉下来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同不可知论根本对立的。(1)休谟认为:认识是感觉的复合。而客观世界到底啥样不知道。(2)康德认为:认识是有界限的,自在之物到底啥样人是认识不到的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一般反映论的原则上,它把实践的观点纳入认识论,创立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二节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221_224)(一)、由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阶段(以观察为主)(1)定义: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2)基本形式: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的直接联系,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感觉不到的东西,就不能被认识。②知觉:是感觉综合形式的整体形象,是事物多种特征综合反映。③表象:以往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3)特点:①优点,直接性、具体性、可靠性。②不足,表面性、局限性。往往发现的是现象,未抓住本质,因此是有待于深化的认识。2、理性阶段(以分析为主)
(1)定义: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
(2)基本形式①概念: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点或本质的反映。任何概念都是抽象、同类本质的符号。②判断: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联系的断定。③推理:以已知的判断为前提,按逻辑推出新的认识。(3)特点:以抽象思维间接的反映事物。①
优点:超脱客观具体事物,在内容、本质上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②
不足:把理性绝对化,会走向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源于经验,源于实践,这是认识的唯物主义。(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由感性到理性,这是认识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二)、由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的能动飞跃)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否则再好的理论也无用。2、理论认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理论认识是否正确在第一次飞跃中无法解决,只有在第二次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正确认识得到证实,错误的认识得到发现、纠正,遇到新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发展。3、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必须坚持的方法和原则。①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②主体把理论认识与自身利益需要相结合,不能超于实际空想。③把理论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结合。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因:1、从客观方面看:①事物自身发展有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其前后认识会发生变化。②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发展变化了,原来认识也反复了。2、从主观方面看:①每个人的认识受实践的深度、广度限制。实践条件变了,认识出现了反复。②每个人的认识受立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限制,这些发生变化,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认识中的错误、反复是难免的。(二)认识过程的无限性1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是无限的。2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所以,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无限的。(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第三节认识的直接指向是达于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一)真理的含义和特征:1、真理的含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1)是主体的正确反映。(2)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指人的理性认识,不是感性认识。2、真理的特征:(1)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2)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的,真理不怕客观检验,真金不怕火炼。(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1、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2、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3、公认的就是真理。4、有用的就是真理。(三)真理与谬误1、谬误的定义:同真理相反,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错误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分裂。就一定范围、一定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2)相互转化:①真理向谬误转化。②谬误向真理转化。(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就在于它的有用性,即它能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活动,但这种活动必须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进行才能取得成功。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是一个过程
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真理是一个过程
(1)、一切事物早晚会转化为人的正确思想内容,人的认识也有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客观世界是可知的,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无限的。(2)、世界不是一下展开的,只能通过具体、暂时、有限的事物表现出来。所以,人们的认识又不能立即、完全反映整个世界。客观世界的发展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3)、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只能是一个不断趋进的过程,这就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绝对真理:(1)定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2)两层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包含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他同谬误是有原则界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承认真理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②按照人类的认识本性和任务,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绝对真理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2、相对真理:(1)定义:指对客观世界有条件、近似的、相对的正确认识。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2)两层含义:①从整个世界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扩展。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相对的。②就具体、特定事物现象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某一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达到的认识,也总是有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相互渗透:①相对之中有绝对。在一定条件下,这个真理永远不被推翻,这就是相对之中有绝对。②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通过无数相对表现出来,绝对是大河,相对是颗粒。(2)相互转化:①绝对真理向相对真理转化。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3)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是两个极端①相对主义,把真理看作随意的东西,不重视理论探讨,常表现为机会主义、实用主义。②绝对主义,认为一下子穷尽了了真理,理论脱离实际,常表现为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的几种观点。1、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否认真理有客观标准,认为真理标准是主观的(1)中国以圣人意见为标准,欧洲以《圣经》裁判一切。(2)有人反对以圣人为标准,主张以自己的“良知”作自身的标准。欧洲,以概念清晰明白为标准。(3)反对个人标准,主张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贝克莱提出“集体感知”(4)以有用、有效为标准。2、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对真理标准进行有益探讨。(1)17世纪英国培根,“真理的被发现和确定是由实践证明,而不由有逻辑或者甚至于观察所证明。”接触到了实践标准。(2)18世纪法国狄德罗,以试验作为真理标准“除了试验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3)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全给你解决”。(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要求实践才能检验它,所谓检验,就是检验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正确反映。(1)要判明主观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因为,作为检验标准的认识也需要被检验。(2)客观事物本身不回答主观对它的反映是否正确。(3)只有实践才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本领”,才能知道反映是否正确。2、实践的自身特点,决定只有它才能检验真理(1)实践具有普遍性优点。实践和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所以,它能揭示和证实事物的规律性。只要是真理,就有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在思想的指导下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引起客观的某种改变,总要有一定结果,这就是现实性。(三)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实践标准的辩证性)1、绝对性、确定性。一切认识是否是真理,归根到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经实践检验的认识不能确定为真理。现在不能被实践证实或驳倒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终究会被实践证实和驳倒。2、相对性、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它不能证实和驳倒一切认识。科学上的假说,不能证实也不能驳倒,只能随着实践发展逐步去检验。第四节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
1、人为什么要追求真理2、要敢于和善于追求真理第五章透视社会历史的科学
——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特征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第二节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第三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99)(一)什么是历史观1、定义:就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2、内容:所涉及的都是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有无规律、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和国家。个人和群众的历史作用、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定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内容:(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条件生活的总和。主要包括: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地理环境。③人口因素等。(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它主要包括:①社会心理。②社会诸意识形式。3、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最基本的两类现象,它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历史学家研究的出发点。(2)对它们的不同回答,是研究解决其他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其他问题都是这两个问题的延伸和展开。(3)对他们的回答的不同,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二、唯心史观的主缺陷(101)1、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找到客观规律,没有看到物质生产的根源性。2、过去的历史理论,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和历史的决定作用。只看到了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陷入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03)1、唯物史观的创立,它第一次系统的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社会里的历史发展。它没有停留在人们思想动机的表面,而是进一步深究,找到了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经济利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第一次运用唯物辩证法建立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科学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有规律的发展和过程。3、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的阐释了历史运动的主体(人民的能动性)和历史本体(社会物质条件)的辩证关系。科学的论述了杰出个人、重要任务在历史上的作用,也科学的解释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否定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第二节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
一、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转变(106-107)(一)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二)人类社会的产生1、制造并使用劳动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根本标志。2、劳动使古猿的身体结构转变成人的身体结构。3、人类特有的语言和思维赋予人类的活动以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自觉能动性,而语言和思维恰恰是在劳动中形成的。4、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也是在劳动中形成的。二、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108-110)1、定义:指构成人类社会物质运动形态的诸物质要素总和,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环境。(2)人口因素。(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1)、定义: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系、矿藏、动、植物的分布及生态条件等。(2)、作用:①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②它的好坏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③它以整体形态(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的发展。④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不起决定用。3、人口因素: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条件(1)、定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素质(体能和文化)、变化规律等综合因素。(2)、作用:①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长的必要条件。舍此,就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也没有精神生活的的生产和再生产。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口的数量、质量如何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展水平影响极大。如:发达国家人口下降已构成社会问题。中国人口太多素质不高也是个社会问题。③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错误的,他认为:财富按数学级数增长,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韩非已看到了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上古竟于道,中古逐于谋,当今争于气力,公职争夺,非鄙也,财寡也”。4、生产方式: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1)、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所必需的谋得方式。(2)、作用:①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条件,一旦停止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人类就意为着灭亡。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的方向和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国家发达不发达,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先进与否。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决定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三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一、人的自觉活动及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一)人的活动及其特征1、人的自觉活动所谓人的自觉活动,是指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所进行的创造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2、人的活动的特征(1)、人的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有机统一。(2)、人的基本活动①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②认识和改造社会和人自身的交往实践;③探索和把握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精神生产实践。(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及其实质(112-117)1、非历史决定论的基本观点(1)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由动机决定行为的。(2)历史事件“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故“社会历史没有规律性”。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由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所组成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实现的历史。但这并不排斥它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的物质性、客观性特征:a人类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时每刻都要从自界获取生活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的能动性总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着。人类与自然界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b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随意地选择客观的历史前提和生产方式。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这种既得的历史前提、条件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实在的,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随着新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的。3、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客观规律的,虽然人类历史进程充满了各种人的思想、目的、意志和要求在发生作用。使历史出现了许多偶然性因素,但这些偶然性因素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趋势。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意志等主观因素的具体内涵,总是由那个时期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人们的目的、要去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与社会规律相吻合的程度;人们的思想、意志甚至领袖人物的性格爱好的偶然因素,可以造成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他的表象,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性,不能改变历史的总趋势。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合力性”、“曲折性”和“前进性”
(110)(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1)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2)政治是保障,起关键作用。(3)文化是灵魂,起导向作用。(苏东剧变有人说和平演变的胜利,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作用)(二)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受它的制约。。2、社会历史进程的多样性:(1)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社会形态更替的非同步性。(2)社会制度的可跨越性。(3)同一个社会形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4)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三)、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前进性: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全面进步的必然趋势。2、曲折性: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不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第六章解读社会内在的复杂系统
——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解读物质文明第二节解读政治文明第三节解读精神文明第一节解读物质文明
——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结构(130)(一)生产力定义: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程度。(二)基本要素:1、劳动对象;指生产过程中被改造、加工、制造的一切对象。由两类构成:①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②业已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半成品或人工合成材料。2、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形态的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其中占主要地位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的客观物质尺度。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优服培训课件
- 幼儿听说游戏活动教案
- 幼儿园教师培训宣传
- 民营医院市场营销业务培训
- 15.2 电流和电路(7大题型)(含答案解析)
-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江门二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单元写作范文(新人教版)
- 工程力学课后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别墅改造项目合同书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4年资格考试-注册质量经理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2023年甘肃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试卷(含答案)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NB-T31030-2012陆地和海上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汇报
- 电动葫芦吊装材料方案
- 运动会跳远广播稿
- PRS-785整机现场调试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