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_第1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_第2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_第3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_第4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第一页,共24页。一、关于新课程目标回顾不同时期目标描述:国家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时代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国际意识社会责任感:WTO与我们的生活健全人格:刘海洋事件民主与法制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环球时报》的图片故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养鸡场的故事信息素养环境意识:电视台的录像片

目标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第二页,共24页。回顾国家教育目标:毛泽东时代: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邓小平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江泽民时代:胡锦涛

第三页,共24页。例:由水果产生的创意第四页,共24页。例:试一试你的思维特点给你如下“材料”:请你用他们组织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并在每一个图下面写出一句你认为最贴切的话.残疾的老鼠一团和气第五页,共24页。对比别人的结果,看你的创意怎样?第六页,共24页。结果比较第七页,共24页。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想不想用?会不会用?(意识)(能力)第八页,共24页。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传授知识过于注重双基仍然需要双基第九页,共24页。三、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1.以程序设计为主的阶段

82年,信息技术教育起点,内容:BASIC,5所附中试点84年,颁布《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2.以计算机为工具的阶段

“工具论”,91年第四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92年《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内容:软件硬件、Office、LOGO、程序设计(高中选修)必修课,学科真正走向稳步发展阶段

零起点第十页,共24页。3.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中心的阶段2000年,《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分步推进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课程目标、内容、评价、课时等小学、初中、高中内容模块7-9年级,必修课程,不少于68学时,上机不少于70%两份文件,课程改革重要标志,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目标小学: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具有“双衔接”(西安市纳入中考)高中:1必修+5选修的内容结构(2003年、课程标准)第十一页,共24页。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创造淡化学科界限,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玩中学”、“做中学”第十二页,共24页。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九年义务段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信息技术各年级每周1课时研究性学习各年级每周2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高一高二高三研究性学习333劳动技术教育每学年1周(可集中或分散安排)社区服务一般应利用校外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可集中或分散安排)信息技术必修11选修11第十三页,共24页。

1.多元智能理论

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创立,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揭示了认知功能的多元性;这些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第十四页,共24页。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第十五页,共24页。

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

多元智能的培养是教育的目标,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多元智能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更应当仁不让智能类型与教学活动形式对应表第十六页,共24页。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最早创立核心观点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学习者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让他人代替。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第十七页,共24页。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第十八页,共24页。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第十九页,共24页。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学习计划设计

个体学习群体学习

学为中心教为中心

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十页,共24页。教学模式的文化整合建构主义客观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目前状态第二十一页,共24页。传统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比知识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灌输知识已有的知识教师学生主动建构引导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第二十二页,共24页。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交互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不是通过控制学生以实现知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