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基本原理(1)课件_第1页
儿童文学概论-基本原理(1)课件_第2页
儿童文学概论-基本原理(1)课件_第3页
儿童文学概论-基本原理(1)课件_第4页
儿童文学概论-基本原理(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对儿童来说儿童文学意味着什么?对成人来说儿童文学意味着什么?思考…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一、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位置时间

空间

生产者

消费者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家文学民间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二、理解“儿童文学”内涵的关键词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儿童文学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其中明确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1991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儿童文学基本原理问题一:儿童有两个存在: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客观存在,个性化的)一是成人意识形态中的儿童(主观意识,普遍的假设)

儿童是什么?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白纸”之喻(白板说)1693年,约翰·洛克(英)出版《教育漫话》。可以把儿童“看成一张白纸或一块腊,可以随心所欲的描画或铸成时髦的样式。”几种主要的儿童观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主张人们同情儿童;二是主张从儿童阶段就应该发展他们的理性能力。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成人之父”之喻布莱克(英)在诗集《天真之歌》(1789年)中将自然和儿童视为神圣,并注目于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尊贵的基本人性。华兹华斯(英)在《序曲》(1799年)一诗中宣称,幼儿所具有的能力包含着与神相似的创造性和内宇宙。在诗歌《虹》中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诗句“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1936年)中也重申“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未完成品”之喻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的以客观性为核心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用“发展”这一尺度来测量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将成人阶段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将儿童看成是走在“发展”途中的“未成熟”的生命形态。于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发展”和“社会化”,即逐渐转变成为成熟、理性、有能力、社会化和自主的成人。儿童文学基本原理问题二:一是语言性;二是形象性;三是情感性。文学应具有哪些特性?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儿童文学要体现儿童性:一是写给儿童看的;二是适合儿童阅读和审美接受能力的;三是发掘和表现儿童世界独特的文化内涵的;四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如何为儿童文学下一个定义呢?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作家在现代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专为儿童创造出来的一种自觉、独立的文学门类,首先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和审美情感需要而创作的,满足前述的儿童文学概念的文学作品都可属于此类。区别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和现代意义上儿童文学的概念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如《千家诗》、《神童诗》等。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李逵杀虎等。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准备的精神礼物,它包括一切适合儿童阅读、为他们所理解接受的一切文字材料,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一个门类,即儿童读物除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还包括适合儿童阅读的思想品德读物、自然地理读物、历史知识读物、文学知识读物、科学知识读物、卫生知识读物等,范围非常广泛。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有什么关系呢?这段话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包含的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问题意识,儿童文学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问题,是不是儿童成长儿童生活中的问题.

二是引导意识,作品能否激发读者多角度思考,影响美国一代人人生观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写青少年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中幻想的破灭,从而走向新的希望。

三是道德意识,对善与恶美与丑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空间。如杰克·罗琳的《哈里·波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儿童文学同其他儿童读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的文学性:一是儿童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体例,如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二是儿童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也如高尔基所言,具有“惊人浮雕般的描写”,他同较多运用介绍、分析、说明、议论的方法去反映客观世界的其它儿童读物是有本质不同的;三是儿童文学对儿童起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审美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明辨是非、陶冶性情、接受教育,而其它儿童读物则靠详实的事实,具体的说明、科学的分析、准确的判断、严密的论证来说服教育小读者。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儿读者的接受机能三大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儿童年龄阶段、教育水平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年龄0---3岁3---6岁6--12岁12-14岁15-18岁心里生理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前期少年后期婴幼儿(低幼)期少年期教育水平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龄前期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少年前期文学少年后期文学少年期文学各年龄阶段儿童文学的特点幼儿期文学游戏性趣味性直观性童年期文学浅显性故事性趣味性少年期文学真实性深刻性艺术性

一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二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三儿童文学接受的特殊性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特征一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纯真(自然、本色、简约、单纯、率真)例如:

阿诺德·洛贝尔(美)《寄给蛤蟆的信》

樊发稼《小蘑菇》

丹尼斯•李(加)《进城怎么走法》

洪治明(台湾)《笑了》

小蘑菇,

你真傻!太阳,

没晒。

大雨,

没下。

你老撑着小伞,

干啥?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抬起,右脚放下;

右脚抬起,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样的走法。哥哥饿了弟弟尿了妹妹哭了爸爸急了妈妈说我来了我来了大家都笑了举例:沃特·迪斯尼的广告词:《三只小猪》(英国的民间故事)给美国一战后经济萧条的美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活力和希望。鲍姆(美)的《奥茨国的魔法师》(又名《绿野仙踪》)中铁皮人想得到的心,稻草人想得到的头脑,狮子想获得的勇气,正是十九世纪美国人想要寻求的精神财富,这个童话表现了当时美国人内心深处的普遍愿望。《皇帝的新装》结尾,小孩子的话反衬出成人的功利、自私和盲从。追求这样的美学特征是否会导致儿童文学变为“浅”的文学?自然不是无为;本色不是苍白;简约不是空洞;单纯不是简单;率真不是幼稚。儿童文学是大智若拙、举重若轻的文学。稚拙——稚气、拙朴的。稚拙可以理解为儿童特有的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是儿童天性的综合化和外显化。是只有儿童才会有的独特的神态、语气和行为心理。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的表现:藉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稚拙美在形式方面的表现: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欢愉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惊异的故事、有趣的人物和完满的结局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的艺术手法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例如:拉斯别(德)《敏·希豪森历险记》(又名《吹牛大王历险记》,1785年)*又如:美国华纳兄弟公司

《猫和老鼠》(1940年,6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儿童情趣:指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幻想性(动态、惊险、神奇、荒诞)*

例如:卡达耶夫(苏联)《七色花》*

又如: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

再如:特拉弗斯(英)《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阿姨》这里的“幻想”不仅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幻想文学,更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人类在有限的世界上生活,处在种种制约之下。但超越这种制约的愿望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这种愿望驱动下的心灵活动,就是幻想。幻想是有超越性的,幻想力是进入可能世界的能力。在理性的合理主义风行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幻想精神受到逐渐的威胁。凯斯特纳(德)将幻想力称为儿童的“第三种力量”。儿童成长的过程是想象力逐渐衰弱的过程。如果在儿童时代,人类的想象力不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巩固,在长大成人时,幻想力的衰竭会来得更快更彻底。二、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1、特定的表现内容*儿童的世界有着自己的丰富和缤纷,因此,儿童文学的题材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家庭到幼儿园、学校,再到广阔的社会;从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到变化无穷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的表现内容主要以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想象世界为主。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母题”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按二十三个部类编排。“母题”是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持续存在传统中,能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母题”的概念比”题材”的概念更抽象,居于更高层次,它所指的是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氛围,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范围。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母题自然母题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成长母题幻想母题爱的母题自然母题

——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母爱型:内容: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使孩子感受到爱的迷人和伟大。审美:审美感情的升华。审美基调:亲切温馨。爱的母题:通过作品来传达对孩子的爱,借此培养儿童的爱心《白雪公主》《海的女儿》作品表现慈爱的母性,题材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语言体现了母亲的慈祥。父爱型:内容: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七只乌鸦》《十二兄弟》审美:揭示人生难言与奥秘。基调:端庄深邃。爱的母题的意义:渴望母爱,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体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起源于人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顽童的母题:张扬儿童活泼、顽皮、淘气的天性。内容:表现儿童的任性与调皮。审美: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的狂喜。基调:奇异狂放。顽童的母题的意义: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天地,体现人类的未来指向,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深情的呼唤。自然的母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容:以自然万物为表现对象。审美: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形成超脱感和神秘感基调:悠远率真。自然的母题的意义: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使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悟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故事性(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故事对整个人类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布鲁诺·贝托西姆(美)认为,我们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世界,而体现人类智慧的这两种文化不只是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协助,其中故事(叙事)的智慧还是整个智慧的包芽和种子。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也认为,“人是讲故事的动物”,故事对人的本质具是有规定性的。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征。2、特定的表现形式

故事性在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表现(不同文体对故事性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寓言用故事性来荷载思想。科学文艺用故事性来强化文学性。儿童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也非常依赖故事性。儿歌、儿童诗用“寓情于事”的手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散文对故事性的依赖较弱,即使叙事散文,一般也只有一个基本的故事,很少运用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我看见了风

高帆

我在楼上看见了风,

请你一定相信——

我看见风从草地上走过,

踩出一溜清晰的脚印。风是一个胖子,钻进了对面的树林,挤得小树摇摇晃晃,树缝冒出它气喘的声音……

可是当我下楼去找,却不见了它的踪影,草地平平,树林静静,不知风在哪里藏身……

雾管用和

贪玩的云溜下地,

躲在山谷里做游戏。

太阳妈妈找来了,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以插图帮助儿童从完全读图进入到纯文学的阅读中,起到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作用;插图具有对文本进行形象化诠释的意义;激发儿童读者的想象力——插图以夸张、变形或幽默感呈现出作品的形象,渲染神奇的气氛。有的插图的内涵已超出了作品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图文结合性插图的特征

直观性——以具体的画面作用于读者的视觉,这是插图的本体特征。依附性——插图的内容依附于文本的文字描述。延伸性——插图依附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表现了作品的内容,也拓展了作品的内容。艺术性——插图属于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对文学的渗透。作为绘画艺术,有其艺术性的要求,同时又要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

艺术性具体有几方面的表现

色彩。以多种手法处理色彩,(夸张的色彩反差、协调色,其中低幼作品鲜艳色彩占主要地位。轮廓。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来的“形”多采用夸张事物的主要特征,相应简化非主要特征画出作品内容涉及事物的轮廓。例:〈小尼古拉〉插图比例。体现儿童的主观要求例:画人——头大身子小构图。采用二度空间的构图方式。画面上的事物大多呈现出水平垂直样式,可以不需要运用透视原理。(一)助读功能

插图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是对文字的图解。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使读物内容浅显化、通俗化、直观化。

(二)再创造功能

优秀的插图不仅显示出插图者对文字的理解和创造,而且还引导着读者进行新的创造活动。如冰心的《六一姊》插图。插图的功能

伴随年龄的发展呈现的文体的层递性*幼儿:儿歌、图画书、儿童故事*童年:童话、寓言、儿童诗、科学文艺、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儿童散文*少年:少年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影视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的表述达到叙述事物,描写环境,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作用。文学语言要求对事物本质和主要特征做出精确描写。但这种精确性不同于科学语言的精确性。科学语言有着严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而文学语言则常常在精确性的背后带有较大的延展性和创造性,即赋予读者深广的感知、想像空间。

文学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表现,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奥妙就在于形象生动,一字一词即能传神,令境界跃然纸上。/#/6939620/sound/2154809

3、特定的语体色彩一、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儿童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这样的语言:“稻穗儿一摇一摆的,好像在向小花点头”、“我觉得自己比洗了一百次澡还要干净”、“拇指姑娘冻得直像风中秋叶似的抖个不停”这些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对于各种事物有了清楚、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这样,儿童在诵读诗歌,倾听故事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会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这些都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产生的效果。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如台湾诗人林焕彰的《日出》:“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

如何使语言富于形象性

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动作感强的文学语言能够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加对认识对象的理解。增强语言动作感的方法是通过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呈现鲜明的色彩感——儿童文学实现色彩感的手段:摹状、比喻、比拟、夸张、细描等富有色彩的语言词汇。

“咕呱,咕呱”,塘里的青蛙,一声连一声地唱着,“知——知——”树上的蝉不紧不慢地拉着弦,“喀嚓——”一声夏日的闷雷由远而近,从半空滚过来了,“哗哗——”瓢泼大雨象炒豆似地撒在塘里。----刘健平小说《黑金石》三、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性P87四、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如严文井的《四季的风》等。五、儿童文学语言的叙述性如《海的女儿》等。

儿童文学语言的可接受性与超前性

儿童文学语言的可接受性1、首先指儿童文学的语言应该为少年儿童能理解和接受,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儿童的理解能力,以及儿童对语言掌握的情况出发。具体表现为浅显——用词不生涩,简洁——语法关系简单准确——状物写事用语准确,流畅——没有语病,合乎语法规范明白如话——儿童的口语化表述。2、其次指它比一般文学语言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体现趣味性。儿童文学语言的超前性——指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稍稍超过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注意掌握超越的“度”,“适度”是“超前”原则。(一)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儿童读者儿童文学的读者成人读者儿童文学是读者意识最强的文学。对儿童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双重构造三、儿童文学接受的特殊性

儿童是儿童文学的主体读者

这不仅是从数量上而言,更重要的是指作为读者对儿童创作的影响。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在作家直接为儿童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产生的。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在“隐含读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当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的需要发生冲突是,必须牺牲成人读者,否则,就将就将放弃成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初衷。儿童读者隐含读者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德)提出的,所谓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儿童读者的年龄阶段性划分依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出生~两岁左右称为感知运动阶段两岁左右~六七岁左右称为前运演阶段六七岁左右~十二岁左右称为具体运演阶段十二岁左右~十四五岁左右称为形式运演阶段尼克拉·斯卡塔《儿童与书籍》

零~三岁:图画书和传统儿歌三岁~七岁:故事和图画故事书七~十一岁:初期的小说十一至十四岁:少年文学“人们对文学的反应在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通常事。但是,对故事的各个方面的反应具有不变的及其根本的类似性”……“在文学中散藏着原型式的情节和幻想这种情形便证明在最能吸引刺激想象力的要素中,有着某种同一性。”主动的读者(以儿童文学的阅读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成人)被动的读者(因某种外部的要求而阅读儿童文学的成人,如幼儿家长、幼儿园和学校里的语文教师、图书馆馆员)成人读者勃兰兑斯(丹麦):“凡是天真童稚的东西在本质上具有大众效应。”米尔恩(英)说,童年可能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期,但是,童年的幸福是最纯粹的幸福。哲学家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说:“儿童读物经常诉诸成年人对童年的‘乡愁’,而这乡愁会以多种不同的形态表现。”“也许,它仅仅是渴求一个较单纯的世界的思情”。儿童文学如果一定要拥有成人读者,就必然会使它变得更加难以创作。双重读者意识也可以使儿童文学获得活力和张力。双重读者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儿童文学作家”是否有特定的含义?思考: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文学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式儿童文学作家“自我表现”的特异性所谓儿童文学作家,是这样一种作家群体:他们的作品的主要对象是儿童;他们的创作活动必须以尊重儿童的审美特点及接受能力为前提;他们的作品必须得到儿童读者的确认;他们的“作家”的“徽章”是儿童读者赋予的;因而,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在儿童读者的不断阅读中被自然确定了的。

——韩进《儿童文学》在文学家的群体中,有一群人被鲜明地划分出来,他们操着独特的语言,有不同于成人文学作家的艺术喜好、审美想象的兴奋点、展示人生的方式。这群人被称为儿童文学作家。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类型心性生就型造就型职业化程度不是为儿童写作的作家兼职的儿童文学作家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动机从“社会正义”的立场出发出于教育的责任感从将某种人生经验传达给儿童的愿望为了供孩子娱乐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狄更斯《雾都孤儿》马克·吐温斯蒂文森叶圣陶《稻草人》冰心《寄小读者》张天翼《大林和小林》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逐渐出现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二战以后,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队伍越来越壮大。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发展可参看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人》。亚米契斯(意)《爱的教育》壶井荣(日)《二十四只眼睛》叶圣陶《稻草人》纽伯利(英)《可爱的袖珍书》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五十年代“两只公鸡”和“三只猫”(严文井《小花公鸡》、金进《骄傲的大公鸡》和《小猫钓鱼》、陈伯吹《一只想飞的猫》、严文井《三只骄傲的小猫》)乔治桑(法)《祖母的故事》金斯莱(英)《水孩子》竹山道雄(日)《缅甸的竖琴》霍夫曼(德)《胡桃小人和老鼠国王》安徒生(丹麦)的童话刘易斯·卡洛尔(英)《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米尔恩(英)《小熊温尼·菩》林格沦(瑞典)《长袜子皮皮》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二)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文学的需要精神需要形式需要“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构成的。”——莫里茨•盖格尔(德)《艺术的意味》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精神需求心理补偿生活经验人生哲学观念小川未明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形式需求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成人文学的艺术形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简化”地处理生活的形式。儿童文学的这种“简化”形式契合儿童认识生活的方式。每个大人都有不断追求孩子式的简化事物的模式这种愿望,儿童文学作家往往更强烈。简化的形式更容易逼近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寺村辉夫实验)(如希尔弗斯坦、佐野洋子)简化的语言更容易产生韵律感。(邱勋《微山湖上》)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三)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式童年实际体验式和体验虚构式有岛武郎(日)《一串葡萄》、《溺水的兄妹》、《吞下围棋子的阿八》鲁迅《故乡》、《社戏》、《孔乙己》秦文君《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天棠街3号》曹文轩《草房子》、《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外部观察式和内部体验式叶圣陶《小白船》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儿童文学基本原理象征的、诗化的方式和写实的方式洪汛涛《神笔马良》小川未明(日)《爬到树上的孩子》曹文轩《根鸟》伯内特(英)《小伯爵》凯斯特纳(德)《两个小洛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四)儿童文学作家“自我表现”的特异性写儿童?写自己?两者如何统一的?“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儿童文学的二元价值系统儿童自身的价值系统成人作家的价值观丰满健全的人生成人价值观儿童价值观·儿童生命成长为核心丰满健全的人生一、儿童教育对儿童文学的催生二、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促进三、儿童教育对儿童文学的负面作用第三章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一、儿童教育对儿童文学的催生

*洛克(英)的教育思想除强调“科学性”和“客观知识”外,还很重视“个人”和“权益”,并提出了“白板说”。*卢梭(法国)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也一再申明平等和人权的价值,认为感官欲望是正当合理的,身体的健康快乐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缺之一环,并提出了“种子说”。*洛克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化为西方学校教育理念的根基,英国和法国也成为西方儿童文学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儿童文学的产生有赖于“童年”的发现,而“童年”的发现,与教育直接有关。因此,凡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而这些地方也往往会成为儿童文学的发祥地。约翰•纽伯利(英)1744年以“圣经和太阳”为招牌,办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图书出版社,从《漂亮的小书》开始,一生共出版了200来种图书。他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出版事业的开山鼻祖。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从这里开始,为世界儿童文学奉献了第一批成果:动物小说有薇达的《富兰德斯的狗》和史薇儿的《黑骊》,成长小说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少年历险小说有史蒂文森的《宝岛》,童话有金斯莱的《水孩子》,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等。

奉行现代儿童教育思想的学校,对儿童文学的主要贡献:现代学校帮助儿童文学促进了“童年”概念的生成。现代学校培养了大批儿童文学的真正读者。现代学校广泛传播了儿童文学。

中国的私塾与西方的学校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在西方,学校从被教会独占到属于社会,从家庭教育到公共教育,是其社现代化的一个必要转型,在这一转型中,需要社会的民主、个人的权利以及自由的教育思想等主张作为依托。说白了,儿童的发现必须以人的发现为前提。但是,一直到清末,实行私塾教育的中国教育理念中,仍然没有这种思想。中国的私塾为什么没有对中国儿童文学起到明显的催生作用?

纵观我国主流幼教发展史,理学的程朱一派占据上风,对幼童主张趁早严教的观点,成为蒙学的理论基石。它有以下几个特点:“长者为尚”。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以成人为中心”,儿童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成年人的活动和标准为限。无论是《管子》的弟子职,还是司马光的《居家杂仪》都有详细限定。否认童年。儿童活着主要是学做大人,孩子的游戏天性都是“无益之事”。道德色彩重。要求儿童从小学习清心寡欲,不冒犯上人,“起居坐之,各要端庄”,“举止俨然成人”。教法严厉。宋朝程子甚至提出对待小孩得像教训小狗一样。对儿童体罚成了成才途径和传统。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些特点都浸淫在蒙学读物中。蒙学读物典型的代表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这些读物涉及到三方面的幼教理念:理气二元。把天理当作自然和人文的终极理想。要求人“去人欲,存天理”。从儿童起就“不杂人欲”,达到“视听言动,非理不为无人欲”的境界。习静非动。自宋理学家周敦颐开始主张趋静去动以来,澄清安宁成了社会价值的主流,对儿童苛求规矩,约束。外在教育。就是三字经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把儿童当作器皿或物件对待。台湾学者熊秉真在评析蒙学读物时指出,“童诵韵语多半旨在训诫,故不避重字,其实变质成了格言书。”——《童年往忆》

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在中国,也有与洛克、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有类似之处的学说,但他们没有成为中国私塾的教育理念。王阳明(明)的心性学

《训蒙大意》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李贽(明)的破礼教,扬童心

《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肯定“自然”或者“天真”是衡量世界事物良恶的标准,正确的幼教方式是依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办法。而心性的纯洁,自然本性的流露,实际上是良知良能的本质反应。礼仪的保持,是社会群体结构的基础。教育的最高者是“自然”与“天真”,是“天人合一”,是“中和”。“谈王明阳、李贽、洛克、卢梭之类比,或中西近世解放型思想之神似,不能言过其实。因深究其同愈久愈细,愈警觉其内部肌理之异纹,以之衡量各自文化传统中来龙去脉,衍发过程,及对后代的影响,尤感毫厘之差与千里之失二者可能有的消长辨证关系。

——熊秉真(台湾)《童年往忆——中国孩子的历史》二、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促进儿童文学与家庭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一)儿童文学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尤其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对儿童的教育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下,由家教中的年长者,尤其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的有助于他们社会化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活动。(传统概念)

儿童文学阅读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如何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单纯智力训练的书识字卡片字数很多的“实惠”的书电脑喷图上色的书误区:游戏性幻想性艺术性故事性科学性原则:

这种别出心裁的小说结构还有另一显著特点,即游戏精神。它既可以当作小说解读,也可以当作游戏来“玩”,由一个人、几个人,甚至几组人,一起来选择故事的发展趋势,展开故事情节。这类小说的开头都有这样一句话:“警告,千万不能按页码顺序一口气读完!”

原来,作品每一关键之处,都如来到三岔路口一样,为“你”设置了一个乃至数个不同的“选择”:“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判断和意志,选定下一步的发展趋向。不同的选择,将会把“你”引向不同的故事结局:或柳暗花明,或陷入迷阵。这就像玩电子游戏机一样,操纵游戏机的按钮始终掌握在“你”的手里,于是,小读者便从故事中得到了游戏的真正乐趣。看一本书,也就等于看了许多本情节发展不同、结局也完全不同的书。

(王泉根《一个有益的尝试》)亲子共读交流情感舒缓儿童心理压力培养孩子忍耐和等待的品格培养阅读兴趣发展儿童语言重要性朗读讲故事戏剧化表演方法不是单向的父母之于儿童,而是共同的交流活动。

*

朗读

提示朗读前呈现书的封面并探讨,鼓励孩子将故事与自我联结;鼓励孩子预测书的内容;与孩子讨论该书的作者和插图家;向孩子介绍主角、情境或主题。朗读中鼓励孩子在读故事中积极反映并评论;故事表达及内容详细度配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在适当处,请孩子预测即将发生的事;偶尔问问题以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及诠释;当孩子一脸茫然时,改变方式重述故事。朗读后回顾故事内容(角色、情节、情境、问题、解决办法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协助孩子将主角所发生的事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做联结;配合故事内容,设计延伸活动。*讲故事安排一个适合听故事的场地(沙发、躺椅、床上)设计一个简单而特殊的开场(服装、图片、魔术)和孩子保持眼光的接触并留意反应设计简单的活动让孩子参与(动作、语言)引发孩子思考和讨论(提问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段)不要死记故事内容*戏剧化表演:选择幽默故事或动作性强的故事改编成戏剧。根据需要编写对话。选择或制作适当的服装给孩子庄重感。适度安排一些小布景。还可以用手偶、手指偶来进行表演。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民国时期,“儿童文学化”一度成为成为小学国语教材的主流。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学目标第三点即提出:“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叶圣陶1932年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它可以分为思想资源(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知识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人力资源(教师、教辅人员人员、家长)、物力资源(教科书、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网络)四个子系统。课程资源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它的功能体现在构建课程内容系统和课程活动支持系统两个方面。儿童文学基本原理

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阅读都提出了具体建议。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问类被明确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在教材中也进一步加大了儿童文学的比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

篇数

比重小学一年级(上)1575%小学一年级(下)2573%小学二年级(上)2058%小学二年级(下)1753%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原因在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接受性)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工具性)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人文性)

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美的熏陶。提升审美趣味,学会辩别美、认识美、确立正确的美丑观。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审美接受特点。读、听儿童文学讲述儿童文学评价,模仿与创造。感受美认识美辨别美创造美表现美制定各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系列一年级1.在老师指导下,能阅读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及其它注有拼音的低幼读物。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2.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清楚地用两、三句连贯的话口述读物内容。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将读物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开始积累词语。4.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二年级1.在老师指导下,能阅读浅显的、注有拼音的儿童读物,并能了解读物的内容,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2.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清楚地用连贯的语句,讲述读物的主要内容。3.学习积累好词好句,并开始作简单的文字记叙。4.继续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指导系列三年级1.能初步独立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根据读物内容发表一些简单看法。阅读量不少于20万字。2.能正确、清楚、简要地口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学习用完整的语句正确地、有条理地提出读物内有关问题。3.在老师指导下,分门别类地积累好词佳句,并开始学习写简单的读书笔记。4.在老师指导下,开始自编、自画、自排版、自设计、自书写小报。5.培养学生每天读20分钟课外读物的习惯。6.继续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四年级1.能独立阅读浅显的少儿读物,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对读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2.能正确、较流畅地叙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完整的语句正确地提出读物内的问题。3.能分门别类地积累好词佳句,继续学写读书笔记和办小报。4.培养学生每天读30分钟课外读物的习惯。课外阅读指导系列五年级1.能独立阅读少儿读物,理解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2.能正确、流畅地叙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发表读后感想。3.继续练习写好读书笔记及办好小报。4.培养学生阅读各类读物的兴趣及阅读方法——圈圈、划划等。5.培养学生每天读45分钟课外报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