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闸施工规范sl272013_第1页
水闸施工规范sl272013_第2页
水闸施工规范sl272013_第3页
水闸施工规范sl272013_第4页
水闸施工规范sl27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PSL27-2021替代SL27-91水闸施工标准Standardforsluiceconstruction 2021-**-**发布202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方案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对现行水利行业标准?水闸施工标准?SL27-91进行修订。?水闸施工标准?共15章、74节和3个附录。与原标准相比,增补和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本标准适用范围——增加新的测量仪器、方法及技术要求;——增加了基坑防护和施工期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内容;——增加了水泥土搅拌桩、混凝土预制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土换填等常用根底处理方法的技术要求;——修订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增加预应力构件的技术要求;——增加预制块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水泥防渗墙、灌浆等常用防渗处理方法的技术要求;——修订了钢闸门和启闭机安装的技术要求;——修订了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增加了自动化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修订了观测设施和施工期观测的技术要求;——增加了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技术要求;——修订了附录A普通模板及支架的计算荷载,增加了附录B混凝土配制强度和附录C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删去原标准附录A钻孔灌注桩各种机具适用范围表和附录B高压喷射灌浆主要机具及参数表;在附录后参加了“标准用词说明〞。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L27—1991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本标准主编单位: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本标准参编单位:安徽水利股份开发淮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合肥三立自动化中水淮河安徽恒信工程咨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涛〔主编〕伍宛生秦小桥白彦平张绍虎李仲友李向东袁俊周杨东丁来格李静蒋厚祥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目次TOC\o"1-2"\h\z\u1总那么 12术语和定义 33施工测量 53.1一般规定 53.2施工测量 53.3施工放样 93.4竣工测量 104施工导流 114.1一般规定 114.2导流方式 114.3截流 124.4围堰 125土石方开挖和填筑 145.1一般规定 145.2排水和降水 145.3基坑开挖 165.4土石方填筑 185.5基坑防护 195.6施工期水土保持、环境保护 196地基处理 216.1一般规定 216.2换土〔砂〕地基 216.3振冲地基 226.4钻孔灌注桩 236.5混凝土预制桩 256.6水泥土搅拌桩 266.7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286.8强夯法 286.9沉井 307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 327.1一般规定 327.2模板工程 327.3钢筋 357.4混凝土 367.5雨天、高温季节施工 447.6低温季节施工 458混凝土预制构件 488.1一般规定 488.2预制构件的制作 488.3预制构件的张拉 498.4预制构件安装 519砌体 529.1一般规定 529.2材料 529.3浆砌石 529.4干砌石 539.5混凝土预制块 539.6砖 549.7质量检验 5410防渗、导渗和永久缝 5610.1一般规定 5610.2防渗板桩 5610.3防渗铺盖 5710.4水泥土搅拌桩连续防渗墙 5810.5高压喷射灌浆 5810.6水泥灌浆 5910.7导渗 6210.8永久缝 6311钢闸门安装 6511.1一般规定 6511.2埋件安装 6611.3闸门安装 6611.4闸门试验 6711.5拦污栅安装 6812启闭机安装 6912.1一般规定 6912.2固定卷扬启闭机安装 6912.3螺杆启闭机安装 6912.4液压启闭机安装 7012.5移动式启闭机安装 7012.6试验 7013电气及自动化设备安装 7313.1一般规定 7313.2电气设备安装 7313.3自动化设备安装 7513.4系统调试 7714监测设施和施工期监测 7914.1一般规定 7914.2监测设施安装埋设 7914.3施工期监测 8114.4监测资料整编 8115混凝土结构加固 8315.1一般规定 8315.2撤除工程 8315.3外粘钢板加固法 8415.4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8415.5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8515.6植筋〔锚栓〕技术 8615.7裂补缀修技术 86附录A普通模板及支架的计算荷载 89附录B混凝土配制强度 92附录C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 94标准用词说明 97条文说明 981总那么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及加固水闸工程施工。水闸施工应做到优质、平安、经济和环保,保证工期。水闸施工前,应根据合同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需要编制各类专项施工措施方案。应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如需修改,应有批准的设计变更文件。水闸施工应积极采用经过试验和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水闸施工应按规定建立完整的工程档案。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标准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202建筑地基根底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90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标准GB5036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标准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标准GB50433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标准GBJ1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标准GB/T14173-2021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标准SL47水工建筑物岩石根底开挖工程施工技术标准SL5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标准SL6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标准SL105 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标准SL169土石坝平安监测资料整编规程SL174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标准SL1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9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SDJ207水工混凝土施工标准SL22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60堤防工程施工标准SL265水闸设计标准SL30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标准SL35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81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标准SL551土石坝平安监测技术标准

2术语和定义卫星定位测量satellitepositioning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方法。施工放样settingout;constructionlayout工程施工时,把设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测设到实地的测量工作。竣工测量finishconstructionsurvey工程竣工时,对建筑物建基面、过流部位或隐蔽工程的形体等的实地平面位置、高程进行的测量工作。建基面foundationsurface与水工建筑物直接相连的基岩面。浇筑温度concretingtemperature混凝土经过平仓振捣后,覆盖上层混凝土前,在距混凝土外表10cm深处的温度。气温骤降suddenlydropinairtemperature日平均气温在2~3d内连续下降累计6℃以上。蓄热法methodofheataccumulation采用保温措施,利用原材料加热和水泥水化热的热量,以保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的施工方法。2.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2.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与-3℃之间的地区。2.0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3℃的地区。接地grounding电力设备、杆塔、过电压保护装置及金属构架某局部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自然接地体naturalgroundingconductor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兼作接地体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根底、水下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等。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powersupply;UPS当正常交流供电中断时,将蓄电池输出的直流变换成交流持续供电的电源设备。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一种数字运算操纵的电子系统,专为在产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纵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进/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3施工测量3.1一般规定施工单位应由专业人员负责施工测量工作,准确提供各施工阶段所需的测量资料,并及时分析与归档。3.1.2施工测量前,3.1.3施工高程控制系统应与设计高程系统相一致。3.1.4施工测量主要精度指标应符合表3.表3.1.4项次项目精度指标说明分部工程部位内容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l混凝土闸室底板轮廓点放样±20±20中误差指相对邻近控制点岸、翼墙轮廓点放样±25±20铺盖、消力池轮廓点放样±30±302浆砌石岸、翼墙轮廓点放样±30±30护底、海漫、护坡轮廓点放样±40±303干砌石护底、海漫、护坡轮廓点放样±40±304土石方开挖轮廓点放样±5O±50包括土方保护层开挖5机电与金属结构安装安装点±(1~10)±(0.2~10)相对于建筑物安装轴线和相对水平度3.1.5各主要测量标志应统一编号,并展3.13.2施工测量3.2.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平面控制网的等级,依次划分为二、三、四等,其适用范围应符合表的规定。表3.2工程规模混凝土建筑物土石建筑物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二等二等~三等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三等三等~四等3.2.2平面控制网可布设成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组合网、导线网及卫星定位测量网等类型。其中,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组合网和卫星定位测量网的等级划分为二、三、四等。导线网划分为三、四等。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3-1、3.2.3-2、3.2.3-3和3.2.3-4表3.2.3—1等级边长〔m〕起始边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三角形最大闭合差(〞)测回数1〞级2〞级二等500~1500≤1:30万±1.0±3.59-三等300~1000≤1:15万〔首级〕≤1:13万〔加密〕±1.8±7.069四等200~800≤1:10万〔首级〕≤1:7万〔加密〕±2.5±9.046表3.2.3—等级边长〔m〕测角中误差(〞)平均边长相对中误差测距仪标称精度〔mm/Km〕测回数边长水平角天顶距1〞级2〞级1〞级2〞级二等500~1500±1.01:25万±2往返各294三等300~1000±1.81:15万±3往返各26934四等200~800±2.51:10万±5往返各24623注:光电测距仪一测回的定义为照准1次,测距离4次。

3.2.3—等级平均边长〔m〕仪器标称精度平均边长相对中误差a〔mm〕b〔mm/Km〕二等500~2000≤5≤11:250000三等300~1500≤5≤21:150000四等200~1000≤10≤21:100000表3.2.3—等级附合成闭合导线总长〔K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距仪标称精度mm/Km测回数边长水平角天顶距1〞级2〞级1〞级2〞级三等3.2400±1.81:55000±3.6±3往返各269343.56001:600005.08001:70000四等1.8300±2.51:35000±5±5往返各246233.05001:450003.57001:50000注:表中数据是按照直伸附合导线中点〔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方案±10mm的要求计算的。3.2首级高程控制等级,依次划分为二、三、四等,其适用范围应符合表3.2.4表3.2工程规模混凝土建筑物土石建筑物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二等~三等三等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三等四等3.2.5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各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工程二等三等四等偶然中误差mA〔mm/Km〕±1±3±5全中误差mW〔mm/Km〕±2±6±10仪器标称精度〔mm/Km〕±0.5±1±1±3±3水准标尺类型因瓦尺因瓦尺或黑红面尺黑红面尺观测方法光学测微法光学测微法或中丝读数法中丝读数法往返观测次数〔次〕111往返顺序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后前前后后后前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适测较差和线路闭合差〔mm〕平丘地±4±12±20山地±0.6±3±5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千米多于16站时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L为闭合或附合线路长度,km;仪器标称精度为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数中误差。3.2.6各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表各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技术要求等级工程二等三等四等仪器标称精度〔mm/Km〕±0.5±1±1±3±3视线长度〔m〕≤50≤100≤75≤100前后视距较差〔m〕≤1≤2≤3前后视距累积较差〔m〕≤3≤5≤10视线离地最低高度〔m〕下丝读数≥0.3三丝能读数三丝能读数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0.4光学测微法≤1.0中丝测微法≤2.0≤3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0.6光学测微法≤1.5中丝测微法≤3.0≤5上下丝读数之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较差〔mm〕10mm刻划尺≤3.05mm刻划尺≤1.5注: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

3.2.7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标称精度最大视线长度斜距测回数天顶距仪器高棱镜高丈量精度(mm)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隔点设站两次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测距精度mm/Km测角精度(〞)对向观测(m)隔点设站(m)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差(〞)中丝法三丝法三等±2±170030033285±2±35±8±12±5±2443四等±2±1100050022199±2±45±14±20±5±2332注:S为斜距km;L为线路总长,km,斜距观测一测回为照准一次,测距离4次3.2.83.2.9控制点周围应有醒目的保护装置,以防止车辆或机械的碰撞,标志、标石埋设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3施工放样放样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使用的控制点计算放样数据并校核,对已有数据、资料和设计文件中的几何尺寸应校核后使用。不应凭口头通知或无签字的草图放样。闸室底板上部立模的点位放样,直接以轴线控制点测放出底板中心线(垂直水流方向)和闸孔中心线(顺水流方向),其中误差为±2mm。闸门预埋件的安装放样点测量精度,应符合表的规定。表闸门预埋件的安装放样点测量精度单位:mm设备种类细部工程允许偏差备注平面高程平面闸门安装主反轨之间的间距和侧轨之间间距-1~+4-相对门槽中心线弧形门安装-士(2~3)士(1~3)相对于安装轴线立模、砌(填)筑高程点放样,应遵守以下规定:1供混凝土立模使用的高程点、混凝土抹面层、金属结构预埋及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时,应采用有检核条件的几何水准法测设;2对软土地基的高程测量是否要考虑沉陷因素,应与设计单位联系确定。闸门预埋件安装高程和闸身上部结构高程的测量,应在闸底板上建立初始观测基点,采用相对高程进行测量。3.4竣工测量对于需要竣工测量的部位,应根据合同文件和相关规定事先由工程法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行管理等单位协商,确定竣工测量工程。竣工测量包括以下主要工程:1测绘主体建筑物根底开挖建基面的1:200~1:500竣工地形图〔或高程平面图〕;2测绘主体建筑物根底底面和引河的平面、断面图;3测量闸孔的门槽附近、闸墩尾部、护坦曲线段、斜坡段、闸室底板及翼墙等部位形体;4收集、整理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埋件安装竣工验收资料;5测量有特殊要求的部位。竣工测量的施测精度不应低于施工测量放样的精度。竣工测量应随着施工的进展,按竣工测量的要求,逐步积累采集竣工资料。待单位工程完工后,进行一次全面的竣工测量。

4施工导流4.1一般规定施工导流、截流及度汛应制定专项施工措施方案,并按合同文件要求审核报批,重要的或技术难度较大的需报主管部门审批。导流建筑物的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应按相关标准执行。当按规定标准导流有困难时,经充分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降低标准;但汛期前,工程应到达平安度汛的要求。在感潮河口和滨海地区建闸时,其导流挡潮标准不应降低。导流工程应满足下游用水的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的要求。在导流期内,应对导流工程定期进行观测、检查,并及时维护。4.2导流方式在原河床上用分期围堰导流时,不宜过分束窄河面宽度,通航河道应满足航运的流速要求。当采用全段围堰法导流时,导流方式应根据导流流量、工程地质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经全面比拟后确定选用明渠导流、涵管导流或隧洞导流。1选用明渠导流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导流流量大、河床岸坡平缓或有较宽广滩地、垭口或古河道的平原河流上宜采用明渠导流;2〕明渠底宽、底坡和进出口高程应使上、下游水流衔接条件良好,满足导流、截流和施工期通航要求,同时宜抬高进出口高程,以减少开挖量,兼顾围堰高度,设在软基上的明渠,应采取有效消能抗冲设施;3〕明渠断面型式应方便后期封堵。应在分析地质条件、水力条件并进行技术经济比拟后确定衬砌方式。当施工场地狭窄、施工条件受限、无法满足放坡要求时,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板桩、钢板桩、水泥土搅拌桩连续墙等对导流明渠两侧进行支护加固,确保明渠两侧岸坡稳定。2选用涵管导流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导流流量较小的河流上或只用来担负枯水期的导流任务时可采用涵管导流;2〕当采用涵管导流时,导流涵管轴线宜顺直,其位置宜布置在枯水位以上,导流涵管出口处应设置消能防冲设施。当涵管设在软基上时,应对管道结构或根底采取加固措施。为防止涵管由于产生不均匀沉陷和温度应力引起裂缝,宜分段设置伸缩缝。3选用隧洞导流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河床狭窄,两岸地形陡峻,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可考虑采用隧洞导流;2〕导流隧洞选线应根据地形,地质及水力条件,保证隧洞施工和运行平安。4.3截流截流方法、龙口位置及宽度应根据水位、流量、河床冲刷性能、施工条件和截流难度、抛投物数量和性质,进行技术经济比拟。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截流方式:1截流落差不超过3.5m时,宜选择单戗立堵截流;2截流流量大且落差大于3.5m时,宜选择双戗或多戗立堵截流。截流时间应根据施工进度,宜选择在枯水、低潮和非凌汛期。对土质河床的截流段,应在足够范围内抛筑排列严密的防冲护底工程,并随龙口缩小及流速增大及时投料加固。合龙过程中,应随时测定龙口的水力特征值,适时改换投料种类、抛投强度和改良抛投技术。截流后,应即加筑前后戗,并有方案地降低堰内水位,完善导流、防浪等措施。4.4围堰围堰型式选择应遵守以下要求:1平安可靠,能满足稳定、抗渗、抗冲要求;2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撤除,并能利用当地材料及开挖渣料;3堰基易于处理,堰体便于与岸坡或已有建筑物连接;4在预定施工期内修筑到需要的断面及高程,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不过水围堰堰顶高程和堰顶平安加高值应符合以下规定:1堰顶高程不低于设计洪水的静水位与波浪高度及堰顶平安加高值之和,其堰顶平安加高应符合表的规定;表不过水围堰堰顶平安加高低限值单位:m围堰型式围堰级别34~5土石围堰0.70.5混凝土围堰、浆砌石围堰0.40.32土石围堰防渗体顶部在设计洪水静水位以上的加高值:斜墙式防渗体为0.6m~0.8m;心墙式防渗体为0.3m~0.6m;3考虑涌浪或折冲水流影响,当下游有支流顶托时,应组合各种流量顶托情况,校核围堰堰顶高程;4可能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流应考虑其造成的壅水高度。撤除围堰前,应根据上下游水位、土质等情况确定充水、闸门开度等放水程序。围堰撤除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撤除前应对围堰保护区进行清理并完成挡水位以下工程验收。

5土石方开挖和填筑5.1一般规定5.1.1土石方开挖和填筑,应优化专项施工措施方案,5.1.2弃土、弃渣或取土宜与其他建设相结合,对需使用的土、渣料应按要求分类堆放,应注意环境保护与恢复,并严格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护专项5.1.3当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合时,应按照合同文件规定及时与有关单位协商当发现测绘及地质、地震、通讯等部门设置的地下设施和永久性标志时,应妥善保护,按合同文件规定及时处理。5.1.4发现文物古迹、化石等地下埋藏物应暂停施工并妥善保护,及时通知监理单位及当地文物行政管理5.2排水和降水5.2.1场区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置应根据地形、湿陷性黄土地区,为防止基坑受水浸泡造成地基下陷,排水沟等排、贮水设施应有防止漏水措施,并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平安距离。5.2.2基坑的排水设施,应根据坑内的积水量、地下水渗流量、围堰渗流量及降雨量等计算确定。抽水水位下降速率5.2.3基坑的外围应设置截水沟与围埂,防止地表水流入。山坡地区,截水沟与围埂宜设置在离边坡上沿5m~5.2.4降低地下水位〔简称降水,下同〕可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分布情况,选用集水坑对基坑附近重要建筑物或公共设施在降水工程中应实时监测,必要时可配合采用截渗措施。5.2.51抽水设备能力不小于基坑渗透流量和施工期最大日降雨径流量总和的1.5倍;2基坑底、排水沟底和集水坑底应保持一定的深差;3集水坑和排水沟应设置在建筑物底部轮廓线以外一定距离;4挖深超限5m以上,宜分级设置平台和排水设施;5流砂、管涌部位应采取反滤导渗措施。5.2.61降水计算〔必要时,可做现场抽水试验,确定计算参数〕;2平面布置、井深、结构、管路与施工道路交叉处的保护措施。宜在基坑四周设降水井点,不宜在基坑范围内设置。如基坑范围较大不设井点不能平安降水施工时,那么应进行技术论证;3抽水设备的型号和数量〔包括备用量〕,备用电源的设置;4水位观测孔的位置和数量;5降水范围内已有建筑物的平安防护措施。5.2.7管井施工1成孔宜采用清水固壁,采用泥浆护壁时,泥浆应符合有关规定;2井管应经清洗,检查合格后使用,各段井管的连接应牢固;3滤布、滤料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滤布应紧固,滤料级配应符合标准要求;井底滤料应分层铺填,井侧滤料应均匀连续填入;4成井后应即采用分段自上而下和抽停相间的程序抽水洗井;5试抽时应检查地下水下降情况,调整水泵使抽水量与渗水量相适应,并到达预定降水高程。5.2.8轻型井点施工1安装顺序宜为敷设集水总管,沉放井点管,灌填滤料连接管路,安装抽水机;2各部件应安装严密,不漏气,集水总管与井点管宜用软管连接;3冲孔孔径不应小于300mm,孔底应比管底深0.5m以上,管距宜为0.8m~1.6m;4每根井点管沉放后,应检查渗水性能,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很快下渗,方为合格;5整个系统安装完毕后,应及时试抽,合格后将孔口下0.5m深度范围内用粘土填塞。5.2.9抽水时应监测出水情况,严格控制出砂率,如发现水质混浊,出砂率大于0.03%~0.05%时,应停止抽水、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5.2.10降水期间,应按时观测,记录水位和流量,对轻型井点并应观测真空度,初时1h~2h5.2.115.3基坑开挖5.3.1土方开挖1基坑边坡应根据工程地质、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和施工条件等情况,经稳定验算后确定;2土方明挖前,应降低地下水位,使其低于开挖面0.5m;3采用机械施工时,应对施工场内的道路及开挖方案进行合理的布置;4基坑开挖宜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逐层设置排水沟,层层下挖;5根据土质、气候和施工机具等情况,基坑底部应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在底部工程施工前,分块依次挖除;6在负温下挖除保护层,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7当采用水力冲挖时,冲土时掌子面不宜大于5m,当掌子面过高时可利用爆破或机械开挖法,先使土体坍落,再布置水枪冲土;水枪布置的平安距离不宜小于3m,同层之间距离保持20m~30m,上下层之间枪距保持10m~15m。1〕水力冲挖适用于粉砂、细砂、砂壤土、中轻粉质壤土、淤土和易崩解的粘性土;8当采用挖泥船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泥层厚度超过挖泥船一次最大挖泥厚度时应分层开挖上层宜厚下层宜薄;2〕当高潮位水深大于挖泥船最大挖深而低潮位水深又小于挖泥船吃水时,可通过预测潮位具体安排施工时间和程序;3〕排泥管及排泥区的布置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9膨胀土地区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开挖基坑发现地裂、局部上层滞水或土层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处理后,方能继续施工;2〕根底施工宜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施工过程中不应使基坑曝晒或泡水;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边坡坍塌。验基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或采取封闭坑底措施;3〕在坡地土方施工时,挖方作业应由坡上方自上而下开挖;填方作业应由下至上分层夯填。坡面完成后,应立即封闭。10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基坑开挖前和施工期间,应对周围建筑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监测,并应对基坑周边外宽度为1倍~2倍的开挖深度内进行土体垂直节理和裂缝调查,分析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入裂缝内;2〕当发现地基浸水湿陷和建筑物产生裂缝时,应暂时停止施工,查明浸水的原因和范围,对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缝加强观测,经处理前方可继续施工。5.3.2石方开挖1岩石根底开挖,应采用钻爆开挖、机械开挖和静态破碎等方法施工,严禁在设计建基面、设计边坡附近采用洞室爆破法或药壶爆破法施工;2开挖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台阶爆破的施工方法,不应采取自下而上造成岩体倒悬的开挖方式施工;3设计边坡轮廓面的开挖可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法,风化岩石也可采用机械破碎的方法施工;4台阶爆破时钻孔孔径不宜大于150mm,当对紧邻保护层岩石进行台阶爆破及预裂、光面爆破时,钻孔孔径不宜大于110mm,保护层爆破时钻孔孔径不宜大于50mm;钻孔孔位偏差、主爆孔不宜大于孔间排距的5%,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孔的开口面偏差及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钻孔角度偏差,爆破孔不宜大于2º,预裂和光面爆破孔不宜大于1º。钻孔深偏差宜为0~200mm,爆破孔孔位偏差宜为±50mm;5爆破孔的装药、堵塞、网络的联接以及起爆,应由爆破负责人统一指挥,由爆破员按爆破设计规定实施;6边坡临时支护应与永久支护统筹考虑合理施工;7紧邻水平建基面的开挖,宜采用预留保护层的方法开挖;8设计边坡开挖前应做好开挖轮廓线的危石清理、削坡、加固和排水等工作,并注意保护清理区域外的天然植被;9处于不良地质地段的设计边坡,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处理。5.3.1开挖施工应按要求进行平安监测,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坑边坡稳定监测、开挖爆破作用进行的有害效应监测、建基面岩体松弛范围监测、已灌浆部位和已浇筑混凝土质量监测〔含宏观调查〕等;2监测〔检测〕仪器应满足平安监测要求;3基坑边坡稳定监测宜结合边坡的永久监测进行,其他相关监测内容及方法应按相关标准执行;4应做好平安监测资料的记录、分析指导施工,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5.4土石方填筑5.4.1填筑前,应对填筑面进行清理和处理,5.4.2填筑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压实机械、铺土方法、铺土厚度、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应根据5.4.35.4.4使用各种特殊材料,如风化石料、坡残积料、膨胀土料等进行填筑施工时,应根据料场的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制订专项施工试验方案按合同文件要求5.4.5岸、翼墙后的填土、填渣施工1墙背及伸缩缝经清理整修合格后进行回填;混凝土面在填土前,应去除其外表的乳皮、粉尘等并用风枪吹扫干净;岩面直接填土前,应清扫岩面上的泥土、松动的岩石等,并做好岩面处理;填土均衡上升;2在混凝土或岩面上填土时,应洒水湿润,并边涂刷浓泥浆、边铺土、边夯实,不应在泥浆干固后再铺土和压实。泥浆的重量比〔土:水〕可为1:2.5~1:3.0,涂层厚度可为3mm~5mm;在裂隙岩面上填土时,应先洒水,然后边涂刷浓水泥粘土浆或水泥砂浆、边铺土、边压实,涂层厚度可为5mm~10mm;3靠近岸墙、翼墙、岸坡的回填土宜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夯压密实,铺土、渣厚度宜适当减薄;4分段处应留有坡度,错缝搭接,并注意密实。5.4.6土工格栅加筋结构施工1施工工作面应压实平整、呈水平状,尖刺突起物应去除;2格栅铺设应在平整压实的场地上进行,安装铺设的格栅其主要受力方向〔纵向〕应垂直于填筑段轴线方向,铺设要平整,无皱折,尽量张紧。用U型钉固定,铺设的格栅主要受力方向宜通长无接头,幅与幅之间的连接可人工绑扎搭接,搭接宽度不小于150mm。当设置的格栅在两层以上时,层与层之间应错缝。大面积铺设后,应整体调整其平直度;3填料应按设计要求选取。填料粒径不宜大于100mm并控制填料级配以保证压实质量;4当格栅铺设定位后,应及时填土覆盖,裸露时间不宜超时48h,亦可采取边铺设边回填的流水作业法。采用进占法铺土,碾压应先两侧后中间。车辆和压实机械不应直接碾压格栅;5土工格栅包裹层面削坡后,将预留土工格栅翻包到已经压实的土层上面,由坡面向上层包裹形成反包搭接,反包长度〔平直段〕不小于1m。5.4.75.4.8墙后排渗设施的施工,应先回填再开挖槽坑,然后依次铺设滤料、排水管5.5基坑防护5.5.1当基坑边坡受外界条件影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5.5.2坡脚为粉质壤土或细砂土层时5.5.3基坑开挖后如发现边坡有渗水应加强监测,必要时应及时5.5.4石方开挖边坡支护宜与永久支护相结合,需要临时支护的边坡,应根据地质条件、边坡形态、开挖顺序等因素进行5.5.5由于岩体破碎需要喷锚支护的边坡应1要保证边坡喷层和锚杆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和锚固,使锚喷支护与边坡形成整体;2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开挖程序和支护顺序,对易风化、易崩解和具有膨胀性等岩体,开挖后要及时封闭岩体并采取排水、防水措施。5.6施工期水土保持、环境保护5.6.11在施工过程中应减少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2施工时产生的垃圾,应就近填入坑中,并掩埋,不应任意裸露弃置。施工可利用渣料和弃渣应分类堆放在指定位置。不宜将土石堆积在基坑附近或沟谷中,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3应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开挖基坑,并设置临时性的边坡截水沟,防止雨水漫流冲刷边坡,造成水土流失;4开挖区表层腐殖土应运到指定地点堆存,并采取设置挡墙或相应措施,防止土壤冲刷流失和污染农田。工程完工后,按设计要求回填复耕。施工期环境保护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遭破坏,保持原水系和水土现状不受干扰,施工现场应做到文明、整洁;2施工现场应采取措施,防止噪声扰民;3施工区道路、拌和站和石方开挖区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粉尘污染;4建筑垃圾、施工泥浆、废油和废水等应进行妥善处理,按规定排放,不应污染环境和水源。

6地基处理6.1一般规定本章仅规定了水闸工程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其他方法可参照相关标准执行。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应编制专项施工措施方案,明确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平安技术措施。施工过程中遇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由设计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并根据需要修正专项施工措施方案。6.2换土〔砂〕地基砂垫层的砂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试验确定。砂料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物,含泥量不大于5%。如采用级配砂石混合料,应按设计配比拌和均匀。粘性土垫层的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2%的范围内,否那么应在料场处理。料场外表覆盖层应清理干净,并做好排水系统。采用灰土〔水泥或石灰〕换填时,土料宜用粉质粘土,粒径不大于15㎜;选用块状生石灰,用清水充分粉化使其粒径不大于5mm,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灰土的配合比宜采用重量比,采用机械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并随拌、随铺、随压。挖土和铺料时,应保护基坑底面,防止扰动下卧软土层,可边挖除保护层边回填。回填料应按规定分层铺填,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竖向接缝应相互错开。分层铺填厚度、压实遍数应通过碾压试验确定。临近下卧软土层的换填施工,要考虑施工机械的性能和下卧软土层的承载力,第一次铺填厚度要薄,夯击要轻。换填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砂垫层施工宜选用振动碾,选用水撼、振动等方法使之密实时,宜在饱和状态下进行。粘性土、灰土垫层宜用碾压或夯实法压实。填筑时应控制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0.5m以下。粘性土、灰土垫层的填筑施工应有防雨措施。施工过程中的填土面宜中部高四周低,以利排除雨水。雨前应将已铺的松土迅速压实并进行覆盖;雨后受雨水影响不合格的土料应晾晒或去除,经检验合格,方可继续填筑施工。负温下填筑应符合以下规定:1铺土、压实、取样检验等工序应快速连续作业;2压实时,砂料的温度应在0℃以上,粘性土的温度应在-1℃以上;3已压实的土层应防冻保温,防止冻胀;4已冻结的土层应去除后才能继续填筑。6.3振冲地基振冲置换的填料宜用碎石、角砾、砾砂或粗砂,不应使用砂石混合料。振冲法的施工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1振冲器的功率、振动力和振动频率应按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选用,并应配有电流、电压和留振时间的自动控制仪表;2起重设备的吊重能力和提升高度,应满足施工和平安要求,起重能力可为80KN~150KN;3振冲器的出口水压宜为0.4MPa~0.8MPa,供水量宜控制在200L/min~400L/min之间。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工艺性试验,确定水压、振密电流值、留振时间及填料量等施工参数。试验桩不少于3根。造孔时,应保持振冲器处于悬垂状态,振冲器贯入速度宜为1m/min~2m/min,且每贯入0.5m~1.0m宜悬挂留振。留振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可为5s~10s。制桩宜保持小水量补给,每次填料应均匀对称,其厚度不宜大于0.5m。根据振冲器功率大小及设计孔深,可选择强迫填料法、连续填料法、间断填料法。当电流到达确定的密实电流值和确定的留振时间后,将振冲器提升0.3m~0.5m。振冲桩宜采取由里向外或从一边向另一边逐点逐行顺序的排打法,也可选用跳打法。孔位允许偏差为±50mm,振冲器开孔允许偏差为±100mm。桩顶面中心偏差不应大于0.2倍的桩孔直径。造孔深度应大于设计深度200mm以上。振冲时应检查填料量、反映密实程度的电流值和留振时间等是否到达规定要求。制桩完毕应复查,防止漏桩。桩顶不密实局部应挖除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砂土、粉土和粉质粘土地基的加固检验,分别在加固7d、14d和21d后,对桩间土采用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等方法进行。对复合地基应采取荷载试验检验。施工现场应设置泥浆排放系统,满足环保和文明施工要求。6.4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的钻孔机具与工艺,应根据工程地质、桩型、钻孔深度、泥浆排放处理等条件综合考虑,可选用旋挖、回转、冲击、冲抓、潜水等钻机。护筒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1用回转钻机时,护筒内径宜大于钻头直径100㎜;用冲击、冲抓钻机时,宜大于200㎜;2护筒埋置应稳定,其中心线与桩位中心的允许偏差为±50㎜;3护筒顶端应高出地面0.3m以上。当桩位土层有承压水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承压水位1.5m~2.0m;4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0m;在软土或砂土中不宜小于2.0m;护筒与坑壁之间应分层回填粘性土并对称夯实。采用泥浆护壁和排渣,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粘性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的密度应控制在1.1g/cm3~1.2g/cm3;2在砂土和夹砂土层中成孔时,应制备泥浆。可选用高塑性粘土〔Ip≥17〕或膨润土,并根据钻机种类和穿越土层性能进行配合比设计。泥浆密度应控制在1.1g/cm3~1.3g/cm3;在砂卵石或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泥浆密度应控制在1.3g/cm3~1.5g/cm3。在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3泥浆的粘度可为18s~22s,含砂率可为4%~8%,胶体率不小于90%;4施工中,应经常在孔内取样,测定泥浆的密度;5废弃的泥浆、泥渣应进行妥善处理,不应污染环境。钻机安置应平稳,不应产生沉陷或位移。钻进时,应注意土层情况变化并做好记录。终孔前应进行孔位、孔径、孔深、垂直度的检测,终孔检查后,应及时清孔,清孔检查有专人记录。清孔应符合以下规定:1孔壁土质较好且不易坍孔时,可采用空气吸泥机清孔;2用原土造浆的桩孔,可采用清水换浆,清孔后泥浆密度应控制在1.1g/cm3左右;3孔壁土质较差时,宜循环置换泥浆清孔,清孔后的泥浆密度控制在1.15g/cm3~1.25g/cm3,泥浆含砂率控制在8%以内;4清孔过程中,应保持泥浆面稳定;5清孔后,孔底以上0.2m~0.5m内的泥浆密度应小于1.25g/cm3;含砂率不大于8%,粘度不大于28s;6孔底沉渣厚度:摩擦型桩应小于100mm,端承型桩应小于50mm;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钻孔灌注桩钻孔试成孔,宜在与桩位相同的土层中进行。灌注桩钻孔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4.8的规定。表灌注桩钻孔的允许偏差单位:mm项次工程允许偏差1孔的中心位置偏差单排桩不大于100群桩不大于1502孔径偏差+1003孔斜率<1%4孔深不应小于设计孔深钢筋笼制作的偏差应按7.3.4条执行。6.41分段制作钢筋骨架时,应对各段进行预拼接,作好标志;其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焊接时两侧钢筋对称施焊,以保持其垂直度;2清孔后,立即安放钢筋笼,安放应对准孔位,防止碰撞孔壁,不应自由落下,钢筋骨架的顶端必须固定,以保持其位置稳定,防止上浮;3钢筋保护层的混凝土环形垫块宜分层穿在加强箍筋上,加强箍筋应与主筋焊接。灌注混凝土前应进行二次清孔。检验沉渣厚度等,合格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的导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导管直径可为200mm~250mm,导管接头处外径应比钢筋笼内径小100mm以上。每节导管长可为2m,最下端一节可为4m,接头宜采用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2导管使用前应做压水试验,试水压力为0.6Mpa~1.0Mpa,试拼装后编号排列堆放;3拼装前,应检查导管是否破损或有污垢,拼接时,应按编号连接严密;4拆下的每节导管应及时进行内外壁清洗;5使用的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并能顺利排出,可采用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制作。6.41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2粗骨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和钢筋最小间距的l/3,并不大于40mm;3砂率可为40%~50%,宜选用中粗砂,宜掺用减水外加剂,水灰比不宜大于0.6;4坍落度和扩散度分别以180mm~220mm和340mm~380mm为宜。6.41初灌时,导管下部底口至孔底距离宜为0.3m~0.5m;2初灌混凝土时,储料斗的混凝土储料量应使导管初次埋深入混凝土面以下不小于1m;初灌的储藏量应计算确定;3灌注应连续进行,导管埋入深度应不小于2.0m,并不应大于5.0m;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下端时,导管宜深埋,并放慢灌注速度。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并填写灌注记录;4终灌时,混凝土的最小灌注高度应能使泥浆顺利排出,以保证桩的上段质量;5桩顶灌注高程应比设计高程加高0.5m~0.8m;桩头宜人工凿除;6随时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7桩径大于1.0m或桩体混凝土量超过25m3的单桩,灌注混凝土时应留一组混凝土试块,反之,每个灌注台班留置混凝土试块不应少于一组。6.4.16.5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前应处理作业面上空和地下障碍物。打桩和运桩的场地应平整,并满足桩机承载力的要求,施工场地及周围排水畅通。桩身混凝土强度到达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起吊,吊索与桩身间应加衬垫,起吊应平稳,防止撞击和振动。依据工程地质条件、桩的构造、承载力、桩的密集程度及施工条件选择桩锤。桩基施工前应做沉桩工艺性试验,数量不少于2根,以检验桩机设备和施工工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预制桩施打宜重锤低击,桩帽或送桩帽与桩周围的间隙为5mm~10㎜,桩锤与桩帽、桩帽与桩顶之间有弹性衬垫。设计桩尖置于坚硬土层时,应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或桩尖高程作为参考,当贯入度已满足要求而桩尖高程未到达设计要求时,应继续锤击3阵,每阵10击。贯入度值通过试桩确定。设计桩尖置于软土层时,应以桩尖设计高程控制为主,贯入度值作为参考。预制桩基邻近既有建筑物时,由邻近建筑物的一侧向远离一侧施打,也可采取适当的隔振措施,如开挖防振沟,增设砂井排水等。群桩施工时,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四边施打,并有减少桩位位移措施。如设置砂井排水、控制打桩速度等。桩基的预制桩有多种规格时,沉桩施工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桩基高程不同时,宜先深后浅。预制桩入土初始垂直度允许偏差为±0.5%。桩锤重心与桩身中心重合,开始沉桩时落距要小,桩身入土稳定后可加大落距,但不宜大于1.0m。桩基施工完成开挖土方时,应制订合理的开挖顺序和控制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施工完成后,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桩身质量检验和承载力试验。6.6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分为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搅法。施工前应处理作业面上空和地下障碍物。场地应平整,遇有洼地积水时应抽水清淤,回填的粘性土应压实,不应回填杂填土。搅拌桩设备应配置自动记录喷浆〔粉〕量及搅拌深度的记录仪。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少于2根。当桩周为成层土时,应对相对软弱土层增加搅拌次数或增加水泥掺量。通过工艺性试桩确定水泥浆的水灰比、泵送时间、搅拌头的提升速度、复搅深度等参数,以保证水泥用量能足额掺入。其提升速度可控制在0.5m/min~0.8m/min。桩位的允许偏差为±50㎜,开钻前,检查桩机底盘的水平和导向架的竖直,保证搅拌桩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定时检查搅拌头叶片的直径,保证成桩的直径和桩长不小于设计值。施工时,停浆〔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0.3m~0.5m。开挖基坑时,再将桩顶超高的局部人工凿除。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因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搅法的施工设备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步骤如下:1搅拌机械就位、调平;2预搅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3边喷浆〔粉〕边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粉〕面;4重复搅拌下沉至设计深度;5根据设计要求,喷浆〔粉〕或仅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粉〕面;6关闭搅拌机械;在预〔复〕搅下沉时,也可采用喷浆〔粉〕的施工工艺,但应确保全桩长上下至少再重复搅拌一次。当采用深层搅拌法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施工前应校准灰浆泵的出口压力和输浆量,出口压力应控制在0.6Mpa以上;2当水泥浆液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搅拌30s,在水泥浆与桩端土充分搅拌后,再开始提升搅拌头;3施工时因故而停浆,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浆面以下0.5m处,待恢复供浆再喷浆搅拌提升。当采用粉体喷搅法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施工前,应检查搅拌桩机的供粉泵、送风〔粉〕设备及管路的密封性。送风〔粉〕的空压机性能:风压不小于0.6Mpa,风量不小于6m3/min;2预搅下沉搅拌头到达设计桩底以上1.5m时,应开启喷粉机提前进行喷粉作业。当搅拌头提升至设计桩顶面以上0.5m时,喷粉机停止喷粉,并应慢速度地搅拌1min~2min;3施工过程中因故停止喷粉,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喷面以下1.0m处,待恢复喷粉时再喷粉搅拌提升。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检验内容有:桩径、桩长、桩位偏差、桩体抗压强度、桩体均匀性、复合地基承载力等。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检验方法:1成桩后3d内,采用轻型动力触探检查每米桩身的均匀性。检查数量为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2成桩7d后,开挖桩头量测成桩直径,检查数量为总桩数的5%;3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6.7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前应根据加固土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施工工艺。粉土、粘性土地基宜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中密砂土地基宜采用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试验,按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合料。长螺旋钻孔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160mm~20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30mm~5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后,桩顶部浮浆厚度不宜超过200mm。长螺旋桩机钻孔至设计深度后,应控制提拔钻杆时间;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拔管速度应按匀速控制,当混合料加至投料入口平齐后,宜在原地留振10s后边振边拨管,拔管速度控制在1.2m/min~1.5m/min,淤泥或淤泥质土中拔管速度可适当放慢。施工的桩顶面高程应高出设计桩顶高程0.5m以上。冬期施工时混合料入孔温度不应低于5℃,对桩头和桩间土应采取保温措施。施工应采用隔排隔桩跳打,施打桩与已打桩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7d。桩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满堂布置的桩根底,桩位允许偏差为0.4倍的桩径;条形布置的桩根底,桩位允许偏差为0.25倍的桩径;单排布桩,桩位允许偏差为±60mm。桩基施工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个台班应做一组试块,检测其抗压强度。桩基养护到达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基槽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时,桩顶面以上1.0m宜用人工开挖,清土和截桩时,不应造成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桩基上部褥垫层的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桩间土的含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实度〔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应大于0.9。桩基施工完成后,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承载力试验和桩身质量检验。6.8强夯法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遍~3遍,对于渗透性弱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二遍。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1d~28d;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底面直径2倍~2.5倍。以后每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强夯施工应分段进行,施工顺序应从周边夯向中心。强夯施工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根底范围。每边超出根底外边线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0m。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施工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与强夯前的测试数据进行比照,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强夯施工采用的各项参数。强夯的夯锤质量可取100KN~400KN。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夯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kPa~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假设干个与其顶面贯穿的排气孔,孔径可取0.25m~0.3m。强夯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它平安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面以下2.0m。夯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强夯施工前,应查明作业场地地下是否存在既有构筑物和各种管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损坏。强夯施工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检测以下工作:〔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2〕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3〕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4〕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质量检验应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21d~28d。质量检验可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不应少于3处。也可做现场载荷试验。6.9沉井施工前,应根据地质资料编制专项施工措施方案。选定下沉方式,计算沉井各阶段的下沉系数,确定沉井制作、下沉等施工方法。6.9.2从沉井制作至下沉前,应稳定保持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0.5m6.9.36.9.46.9.56.9.6分节沉井制作的高度应保证其稳定性和顺利下沉,沉井制作总高度不宜超过沉井的短边,也不宜超过12.0m。6.9.7沉井的刃脚模板应在混凝土到达设计强度的706.9.8沉井下沉前应对沉井的整体结构进行验收。第一节沉井的混凝土到达设计强度,其余各节到达设计强度的70封底的沉井,在下沉前,对封底、底板与井壁结合部应凿毛处理;井壁上的穿墙孔洞和对拉螺栓孔等应进行封堵防渗处理。6.9.96.9.101下沉挖土应分层、对称地进行,先挖中部后挖边部,从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