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 复习_第1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 复习_第2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 复习_第3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 复习_第4页
第10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 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包括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思想、文艺、科技);对比世界,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包括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7[Ⅰ·27]明代工商业与等级秩序[Ⅰ·42]明代中国与世界[Ⅱ·41]清代矿业政策海南·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

2018[Ⅱ·27]昆曲在明清的发展[Ⅱ·41]中国古代的大豆种植[III·26]古代药学的发展[III·27]明朝的社会风气海南·明中后期对商业的看法

江苏·明清江南手工业

浙江·王守仁2019[Ⅰ·27]明代区域经济[Ⅱ·27]明清商业发展[Ⅱ·41]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与原因[III·27]清代个体农耕浙江·顾炎武

江苏·明代晚期对贫穷的认识2020[Ⅰ·27]清代宗族儒家思想[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变化山东·黄宗羲对“重本抑末”的解读

江苏·明代松江地主田庄日记2021[乙·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山东·书籍插画

广东·庶民与生员的服饰差异

江苏·明代冲破“天理”思想

浙江·王夫之【探究】明清人口膨胀与社会经济变化材料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一、经济之变1、农业(1)品种: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番茄、土豆、玉米、番薯、烟草等)(2)经营方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产品商品化。(3)赋税制度改革:明“一条鞭法”和清“摊丁入亩”,放松对人口户

籍管理。变在放松对人口户籍管理。变在农业品种和经营方式。

【链接·选择性必修1】明朝中期: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张居正改革:计亩征银;丁税】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地丁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雍正:“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拓展延伸】明清赋税制度改革2、手工业:经营方式: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一、经济之变变在经营方式史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史料一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衡量标准和应注意的问题,吴承明先生曾提出三条意见:第一,应把资本主义萌芽如实地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而不是指一种内含的因素或发展趋势,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二,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以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第三,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的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导向新的生产方式。史料二

彭泽益先生指出,仅仅用雇佣关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是靠不住的,因为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有雇佣关系了。实际上,雇佣劳动的产生应该与人类文明的诞生一样久远。——选自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节录)》【探究】明代中后期出现的雇佣关系是否就是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1)商品: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农产品商品化;(2)货币:白银流入,货币流通广泛;(3)商路:区域间长途贸易;海外贸易;(4)商人:商帮;(5)市场:工商业市镇;一、经济之变变在货币、商人、市场4、政策:(1)重农抑商:战国商鞅变法后一直是传统政策

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

评价:重农是必须的。抑商早期起到积极作用,稳定农业生产,促进

农业文明发展;后期日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违背历史规律,

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文明转型。(2)“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前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主观: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观念

客观:殖民势力东来

具体:明倭患,清初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3)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使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一、经济之变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市镇发展具有什么特点?【素养提升】史料实证看待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素养提升】史料实证看待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依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探究】明清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落后于世界潮流①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总结】阻碍明清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原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及资本转化的进程。3.经济结构因素: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

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现学现做】

考向: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区域经济差异对工商业繁荣的促进作用【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现学现做】考向:通过创设新情境,从清代商业规模考查明清工商业的繁荣【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现学现做】考向:采用唯物史观,考查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等级秩序的影响【解析】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2019·江苏)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现学现做】考向:采用唯物史观,考查经济变化带来社会价值观(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之解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思想家的主要思想:1、思想之变:(1)陆王心学: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影响: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

众以深刻启迪。但程朱理学仍占官方统治思想地位。二、文化之变变在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探究】对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的认识史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依据史料提出观点,论证说明作者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看法和认识。提示:观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论证:明清时期,传统经济占据主导,早期启蒙思想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带有不足和缺陷。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主要是揭露君主暴政,主张限制君权等,没有提出推翻现行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没能突破古代统治模式(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欧洲启蒙思想则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有本质区别。【总结】:从时代看明清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的原因1.经济:传统经济占据主导,中国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

基础。(根本原因)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中国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发展,未能形

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中国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传播。

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社会风气: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

基础。史料: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七十篇。作品以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罕见的。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探究】:用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文学作品反映经济发展新现象答案:市民成为明代文学的新主角。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体现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该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2、文艺之变:(1)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

《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2)戏曲:昆曲:明汤显祖《牡丹亭》;清孔尚任《桃花扇》;

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国粹”二、文化之变变在体裁,小说和戏曲;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3、科技之变:(1)总结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

宋应星《天工开物》(手工业);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地理学)(2)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3)西学东渐: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二、文化之变变在内容,对传统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总结】: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承古1.儒家思想发展活跃,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2.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3.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萌新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1、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2、明清小说也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市民文化发展,价值观念变化1.凸显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艺术发展:绘画、书法、戏曲、文学2.社会价值观念新变化:拜金逐利奢侈之风盛行;个性解放的呼声;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2021·全国卷乙)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现学现做】考向:考查明代善书在民间的流行,强化儒家思想是主流【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2021·广东)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现学现做】考向:从庶民与生员服饰的对比,看出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解析】材料中“比德于玉”是指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玉一样的品德,材料中“规言矩行”是指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这反映了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明代八股取士的影响,并且科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只从庶民和生员的服饰,无法得出明代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古代市民阶层,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与材料中的“生员”身份不一致,排除D项。(2020·山东)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现学现做】考向: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即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解析】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在论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2021·山东)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现学现做】考向:明中叶后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说明书籍出版社在考虑市场,考虑用户的需求,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世俗化。【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画本和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这是书籍出版业商品化的程度加深的体现,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画本这一知识传播的载体,并没有与其他载体的比较,没法得出画本是主要载体的结论,排除A项;明中叶之后,理学和心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画本的流行,这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没有提到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现学现做】考向:中国古代药学发展的原因,揭示国家支持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三、明清时期的中西关联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中国西欧1500年2517.91600年29.219.91820年32.923.6——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一:三、明清时期的中西关联时间中国史西方史14世纪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废丞相;朱棣设内阁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开展16世纪

高产植物玉米、番薯,经济作物烟草等传入中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一条鞭法”实施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497年达伽马找到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17世纪1602年李之藻据利玛窦献《万国图志》绘成《坤舆万国全图》1644年清军入关1645年清朝发动首次文字狱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开始18世纪1729年雍正帝设军机处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至1795年共发动92起文字狱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制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材料二:三、明清时期的中西关联材料三: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素养提升】: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人我国,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经济作物种植,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