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八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八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八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八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八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二实词解释考点三句子翻译考点四文意理解概括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考点六启示感悟考点方法突破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方法突破一、(2015江西9~

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江西中考真题展示江西中考真题展示游大林寺白居易(唐)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一、(2015江西9~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由此可知“此地”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实匡庐间第一境”是陈述的内容,作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故选B。

【答案】B

【答案】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开花

到(或“往”)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华()(2)造()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解析】抓住本文中表现行踪的几个关键词:自、历、抵、憩、登、宿,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解析】首先,要把题干“游人甚少”回归原文,第一段“大林穷远,人迹罕到”是相关联的句子,前半句是因,后半句是果,所以提取“大林穷远”即可。第二段中“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是相关联的句子,前一句是果,后一句是因,中间一句是感叹。所以提取“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即可。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诙谐、爱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因不勤奋而荒废。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此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要从头到尾翻寻几次,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清楚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善忘而荒废。【答案】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时有这样的句子:“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这种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辑成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二、(2014江西9~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二、(2014江西9~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辑。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解析】本句可根据句子的意义进行断句,“殆不如曩时十一二”的意思是“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应在“如”的后面断开。

【答案】B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立即,就,便

等到

【答案】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①辄()②比()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立即,就,便等到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秦观两个时期读书的状况,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词“予少时读书……”和“比数年来……”,从这两处便可确定答题范围,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这两段的最后一句是对这一段内容的总结,即此题的答案。另外,文章最后一段又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少而不勤”“长而善忘”正是作者对自己两个不同阶段读书状况的高度概括。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

【答案】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答案】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我”少时读书不用功都可以卓有成就,但是依仗着天资聪慧荒废了学业。告诫我们即便有过人的天分,也要用功学习;第二段写“我”成年后发奋读书,效果却不及当年,只能以勤补拙。告诉我们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要想办法解决;第三段写“我”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

【答案】①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②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③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

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考点方法突破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例:(2015江西9题)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典例剖析考点方法突破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例:(2015江

【思路归纳】首先弄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由此可知“此地”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实匡庐间第一境”是陈述的内容,作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故选B。

【答案及评分】B

(2分)

【思路归纳】首先弄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方法指导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1)(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⑤注意事项: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在“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⑤注意事项: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文言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的效果。(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8)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句式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8)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典例剖析例:(2015江西10题)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华(

)

(2)造(

)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典例剖析例:(2015江西10【思路归纳】本题语法解题方法具体分析山桃始华语境推断法根据句意“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可推断,“华”是“开花”的意思。古今对照法“华”在古代同“花”,在这里用作动词,是“开花”的意思。若别造一世界者直接迁移法同《五柳先生传》中“造饮辄尽”的“造”,“到”之意。语境推断法根据句意“就如同到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可知,“造”为“到,往”之意。组词推断法“造”字可以组词为“造访”,意思是“前往访问”,故“造”可解释为“到”。【答案及评分】(1)开花(1分)(2)到(或“往”)(1分)【思路归纳】本题语法解题方法具体分析山桃始华语境根据句意“山方法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本词的词义。如解释“一见辄能诵”(2014江西)一句中的“辄”字,如果联想到“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中的“辄”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辄”字的意思也是“就”。方法指导方法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又称“方法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如“一见辄能诵”(2014江西)中的“辄”,可联系成语“浅尝辄止”来理解,意思为“就”。方法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方法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丧地数百里”中的“丧”,“自见之谓明”中的“明”

(2013江西),“丧”“明”在日常使用中,分别有“丧失,失去”“明智,明白”之意,在此可以将这些意思代入句子里,结合语境,看哪种意思更合适。不难得出此处分别为“丧失”“明智”之意。方法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方法四:语境推断法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比读《齐史》”(2014江西),结合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我读到《齐史》(的时候)”,由此可知“比”在此是“等到”的意思。方法四: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方法五:古今对照法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古今异义现象,如“天下无冤狱”(2012江西)中的“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还需要特别注意,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有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义。方法五:古今对照法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方法六:对句判断法

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腰”与“戴”对应,可判断“腰”在此处应为动词,解释为“腰佩”。方法六: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方法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的意思,引申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如“绝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就是“极点”或“极”的意思。方法七: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例:(2015江西11题)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思路归纳】首先,抓住句中关键词“环”字,“环”是“环绕”“围绕”“四周”“周围”的意思;其次,注意“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是结构相同的短语,翻译时要保持结构一致。如:环绕着寺院的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低矮的松树和劲瘦的翠竹。又如:寺院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

【答案及评分】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2分)典例剖析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例:(2015江西11题)翻译第一步: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中的关键处,关键处没有把握住并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方法指导第一步: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第二步:将特殊文言句式翻译出来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1)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第二步:将特殊文言句式翻译出来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③“……,……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④“……者,……也”“……者也”例: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倒装句(2)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2)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陋室铭》)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④介宾结构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今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④介宾结构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3)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省略句①省略主语。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②省略谓语。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③省略宾语。例: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例: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3)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⑤省略介词。例: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4)文言句法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问,或表反问,也有的表判断。熟悉了这些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一望而知是表示什么语气的,所以要掌握它们。这里举常见的几种:固定句式⑤省略介词。例: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①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②有所:译为“有……的(人、事、物)”。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③无所:译为“没有……的(人、事、物)”。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④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例: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之僧》)(注:“如何”“若何”都可以反过来成为“何如”“何若”。)①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例:河曲智叟亡以应⑤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⑥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⑦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⑧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⑤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⑨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⑩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⑪非……则:表示选择的固定格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⑨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⑬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⑭若夫:相当于“像那……”。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⑫何……之有:表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⑬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第三步牢记“六字箴言”(1)一般指把原句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对

例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翻译】然而朝中官员在国内毫不松懈,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啊。(句中“然”“懈”“追”“报”等分别译为“然而”“松懈”“追念”“报答”等双音节的词语)第三步牢记“六字箴言”(1)一般指把原句(2)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换

例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翻译】皇宫的官员和朝廷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句中的“宫”“府”分别替换成皇宫、朝廷,“陟”“罚”分别替换成奖励、惩罚。)(2)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3)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留

例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句中的“庆历四年”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保留。)(3)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4)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删例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应删去。)

例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翻译】(齐国是)大国,很难估测,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句中的“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4)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5)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补

例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到。(括号中为补充内容。)(5)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6)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例7: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原句顺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例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倒装句,原句顺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现象。(6)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考点四文意理解概括(5年6考)题型一内容概括

例:(2015江西1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典例剖析考点四文意理解概括(5年6考)题型一内容概括

【思路归纳】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浏览全文可知,第一段写的是到大林寺的经过即大林寺周围的环境,第二段写的是大林寺的景色及作者感慨。由此可将答题区域锁定在第一段。抓住文中表现行踪的几个关键词:自(从遗爱草堂开始出发)、历(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抵(到达化城寺)、憩(在峰顶上休息)、登(登上了香炉峰)、宿(留宿在了大林寺)。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整个行踪即可轻松把握。

【答案及评分】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思路归纳】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白居易一题型二信息提取典例剖析

例:(2015江西13题)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思路归纳】本题考查大林寺“游人甚少”的原因。通读全文,第一段中“大林穷远,人迹罕到”是相关联的句子,前半句是因,后半句是果,所以“大林穷远”即“游人甚少”的一个原因。再看第二段,“寂寥无继题型二信息提取典例剖析例:(2015江西13题

【答案及评分】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来者”一句也是在说明“游人甚少”,其原因则是:“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所以提取“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作为第二个原因即可。【答案及评分】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方法指导内容理解概括的解题思路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1)参透题干,明确标准。

题目要求学生从原文或选项中提取或甄别什么信息,在题干中都有明确的概括性的提示,要对提示的含义认真吃透,它能给我们一个提取或甄别信息的标准。方法指导内容理解概括的解题思路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1)参(2)细读原文,分析归纳。

明确了筛选信息的标准后,要细读原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或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始终带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A.文章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这个人是怎样的人。B.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C.文章说了什么道理。(2)细读原文,分析归纳。明确了筛选信息的标准后②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尽量用文中原话或提取其中短语、词语概括文意。具体说来,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游记类文章注意抓住游踪。②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多方面理解文章内容。(3)依据标准,甄别判断。

即在对文章(或选项)内容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看看哪些内容符合信息筛选的标准,通过这样的甄别判断,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

(5年3考)典例剖析

例:(2013江西13题)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5年3考)典例剖析例:(

【思路归纳】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楚庄王的前后表现加以分析。评价时,要全面、公正,不能顾此失彼或片面理解。“楚庄王欲伐越”是因为他认为越国“政乱兵弱”,可以攻打,而庄子却分析楚国“兵败秦晋,丧地数百里;盗匪猖獗,吏不能禁”,同样是“兵弱政乱”,可见楚庄王只见对方问题不见自身问题,目光短浅;经过庄子规劝后,他放弃了攻越的想法,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接受了庄子的意见,可见他善于纳谏。

【思路归纳】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

【答案及评分】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②听了庄子的劝谏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2分)方法指导(1)分析标题。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提示人物性格特点,如2012江西《戴胄犯颜执法》,写的就是“戴胄冒犯君主的威严执行法律”的事情。【答案及评分】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2)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3)分析原文。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从中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2)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人物的神态(表情)是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神态由开始的“不悦”到“怫然怒”,再至“色挠”,形象地表现出了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如《陈涉世家》中陈胜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语言可看出陈胜是一位胸怀大志,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农民起义领袖。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人物的神态(表情)

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的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一语句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

关注人物心理。人物的心理会烙上个人精神品格的印记。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仍然旷达的胸怀。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伪装,但行为③注意侧面描写。人物的侧面描写是指对该人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人物,或者通过描写他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从侧面间接地表现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口技》通过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写作背景等,加以分析,从中找出人物性格特点。③注意侧面描写。人物的侧面描写是指对该(4)表述格式。

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样的人物形象,他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4)表述格式。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考点六启示感悟(5年1考)典例剖析

例:(2013江西13题)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考点六启示感悟(5年1考)典例剖析例:(201

【思路归纳】这道题引导学生谈启示,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理解全文内容,然后从某个角度分析,并提炼出自己的感悟启示。分析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从秦观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角度去分析,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例如从年少读书情况可以得到“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的启示;从作者读《齐史》一事,可以得到“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等等。【思路归纳】这道题引导学生谈启示,考查学生

(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2分)【答案及评分】(1)不能倚仗自己天

联系实际,个性感悟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解读的能力。考查的形式主要有:①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②对作品的思想活动,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且能说出感想。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解答此类题,要做到如下几点:方法指导联系实际,个性感悟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

(1)紧扣要求,寻找依据。审清题意,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一定要尊重文本,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乱作分析。(2)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作者的意向及写作意图是答好启示、感悟类题目的基础。就人物传记而言,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键。(1)紧扣要求,寻找依据。审清题意,根据题干中的(3)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或感悟”“你是如何看的”“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解”等等,因此在解答的时候,要先应题,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什么”“是否赞同”等,然后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3)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在设计问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二实词解释考点三句子翻译考点四文意理解概括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考点六启示感悟考点方法突破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方法突破一、(2015江西9~

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江西中考真题展示江西中考真题展示游大林寺白居易(唐)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一、(2015江西9~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由此可知“此地”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实匡庐间第一境”是陈述的内容,作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故选B。

【答案】B

【答案】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开花

到(或“往”)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华()(2)造()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解析】抓住本文中表现行踪的几个关键词:自、历、抵、憩、登、宿,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解析】首先,要把题干“游人甚少”回归原文,第一段“大林穷远,人迹罕到”是相关联的句子,前半句是因,后半句是果,所以提取“大林穷远”即可。第二段中“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是相关联的句子,前一句是果,后一句是因,中间一句是感叹。所以提取“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即可。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诙谐、爱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因不勤奋而荒废。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此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要从头到尾翻寻几次,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清楚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善忘而荒废。【答案】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时有这样的句子:“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这种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辑成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二、(2014江西9~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二、(2014江西9~13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辑。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解析】本句可根据句子的意义进行断句,“殆不如曩时十一二”的意思是“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应在“如”的后面断开。

【答案】B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立即,就,便

等到

【答案】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①辄()②比()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立即,就,便等到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秦观两个时期读书的状况,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词“予少时读书……”和“比数年来……”,从这两处便可确定答题范围,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这两段的最后一句是对这一段内容的总结,即此题的答案。另外,文章最后一段又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少而不勤”“长而善忘”正是作者对自己两个不同阶段读书状况的高度概括。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

【答案】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答案】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我”少时读书不用功都可以卓有成就,但是依仗着天资聪慧荒废了学业。告诫我们即便有过人的天分,也要用功学习;第二段写“我”成年后发奋读书,效果却不及当年,只能以勤补拙。告诉我们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要想办法解决;第三段写“我”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

【答案】①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②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③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

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考点方法突破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例:(2015江西9题)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典例剖析考点方法突破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例:(2015江

【思路归纳】首先弄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由此可知“此地”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实匡庐间第一境”是陈述的内容,作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故选B。

【答案及评分】B

(2分)

【思路归纳】首先弄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方法指导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1)(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⑤注意事项: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在“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⑤注意事项: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文言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的效果。(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8)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句式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8)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典例剖析例:(2015江西10题)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华(

)

(2)造(

)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典例剖析例:(2015江西10【思路归纳】本题语法解题方法具体分析山桃始华语境推断法根据句意“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可推断,“华”是“开花”的意思。古今对照法“华”在古代同“花”,在这里用作动词,是“开花”的意思。若别造一世界者直接迁移法同《五柳先生传》中“造饮辄尽”的“造”,“到”之意。语境推断法根据句意“就如同到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可知,“造”为“到,往”之意。组词推断法“造”字可以组词为“造访”,意思是“前往访问”,故“造”可解释为“到”。【答案及评分】(1)开花(1分)(2)到(或“往”)(1分)【思路归纳】本题语法解题方法具体分析山桃始华语境根据句意“山方法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本词的词义。如解释“一见辄能诵”(2014江西)一句中的“辄”字,如果联想到“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中的“辄”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辄”字的意思也是“就”。方法指导方法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又称“方法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如“一见辄能诵”(2014江西)中的“辄”,可联系成语“浅尝辄止”来理解,意思为“就”。方法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方法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丧地数百里”中的“丧”,“自见之谓明”中的“明”

(2013江西),“丧”“明”在日常使用中,分别有“丧失,失去”“明智,明白”之意,在此可以将这些意思代入句子里,结合语境,看哪种意思更合适。不难得出此处分别为“丧失”“明智”之意。方法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方法四:语境推断法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比读《齐史》”(2014江西),结合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我读到《齐史》(的时候)”,由此可知“比”在此是“等到”的意思。方法四: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方法五:古今对照法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古今异义现象,如“天下无冤狱”(2012江西)中的“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还需要特别注意,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有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义。方法五:古今对照法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方法六:对句判断法

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腰”与“戴”对应,可判断“腰”在此处应为动词,解释为“腰佩”。方法六: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方法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的意思,引申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如“绝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就是“极点”或“极”的意思。方法七: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例:(2015江西11题)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思路归纳】首先,抓住句中关键词“环”字,“环”是“环绕”“围绕”“四周”“周围”的意思;其次,注意“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是结构相同的短语,翻译时要保持结构一致。如:环绕着寺院的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低矮的松树和劲瘦的翠竹。又如:寺院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

【答案及评分】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2分)典例剖析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例:(2015江西11题)翻译第一步: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中的关键处,关键处没有把握住并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方法指导第一步: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第二步:将特殊文言句式翻译出来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1)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第二步:将特殊文言句式翻译出来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③“……,……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④“……者,……也”“……者也”例: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倒装句(2)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2)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陋室铭》)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④介宾结构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今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④介宾结构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3)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省略句①省略主语。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②省略谓语。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③省略宾语。例: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例: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3)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⑤省略介词。例: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4)文言句法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问,或表反问,也有的表判断。熟悉了这些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一望而知是表示什么语气的,所以要掌握它们。这里举常见的几种: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