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1.gif)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2.gif)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3.gif)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4.gif)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12db870af60e1cab5f4b30433a985e3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卖炭翁/白居易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1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2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南春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
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南春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发生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野径云俱
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7石壕吏杜甫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杜甫杜甫诗三首8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史诗”,他本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诗作。
9写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写作背景:10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11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疏通文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1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活着永远的完结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13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1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指夜深好像低声的哭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指向前赶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15发展结局高潮第一段:投石壕村开端第二段:老妇苦述第三段:老妇应役第四段:作别老翁发展结局高潮第一段:投石壕村开端第二段:老妇苦述第三段:老妇16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的老妇是()的战争是()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作者对战争是()的凶恶、蛮横可怜残酷同情憎恶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凶恶、蛮横可怜残酷同情憎17请思考并回答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4、最终抓到人没有?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事件:官吏抓壮丁。老妇人和官吏。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请思考并回答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18请思考并回答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幻灯片15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幻灯片16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有吏夜捉人”。请思考并回答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幻灯片119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幻灯片20主题幻灯片18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残酷,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石壕吏主题幻灯片1820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21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插上想象的翅膀:22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内室是何人?一定还有人!还有他人否?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汝家有男丁否?尚有23察作者之情在这苦难的现场,诗人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听。体现在“听妇前致词、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察作者之情在这苦难的现场,诗人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24思考: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伤害;②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无私的宝贵品质。思考: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25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个故事,并与同学分享。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个故事,并与同学分享。26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27至此,我们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同学们对诗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请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吧。至此,我们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同学们对诗人有了什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29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心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心30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31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时代背景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32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33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34
“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歌行体”351、了解“歌”的体裁。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3、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4、背诵诗歌。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了解“歌”的体裁。学习任务教学目标36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明了大意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8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39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护
突兀
布衾
三重
茅
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三、生字词飘转zhuǎn俄顷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40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沉到∕飘落)(纷纷下坠,散落)(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41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译文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42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43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44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心苦痛惜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4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动词,做)(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跑进竹林)(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拄着拐杖,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46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47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48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49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qīn,被子)(睡相不好)(被里)(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由何”,如何)(到天亮)(停)(阴沉灰暗)(渐近)(泛指整个屋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50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51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三节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给本5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全部庇护)(所有的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同”现”,出现)(小屋)(高耸,此处形容广厦)(宽敞的大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53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54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或:广厦万间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5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56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破屋漏雨四、课文赏析第四节:祈求广厦忧国忧民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57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群童抢茅无奈痛心长夜沾湿忧思痛苦现实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自己
理想广厦千万间忧国忧民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5、小结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现实风白天屋外自己理想广厦千万间寒士58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59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60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4、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61
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思考: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思考:6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63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卢光政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64课堂练习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课堂练习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65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四、其他“6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67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卖炭翁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卖炭翁68导入新课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导入新课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学习目标69讲授新课预习课文相关介绍讲授新课预习课文相关介绍70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走进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71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72鬓辗辙骑敕叱
将系讲授新课chìbìnjìchìjìzhéniǎnjiāng字词积累鬓辗辙讲授新课chìbìnjì73讲授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4讲授新课卖炭翁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卖炭翁整体感知75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76讲授新课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得:得到。可怜:使人怜悯。愿:希望。讲授新课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77讲授新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困:困倦,疲乏。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讲授新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78讲授新课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把:拿。称:说。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讲授新课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79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的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钱被降低,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课文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80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一千多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81讲授新课精读课文细节感知讲授新课精读课文细节感知82讲授新课解题: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重点解读讲授新课解题:乐府诗重点解读83讲授新课什么是“宫市”呢?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烧炭——运炭——抢炭
卖炭翁
宫使讲授新课什么是“宫市”呢?烧炭——运炭——抢炭卖炭翁宫使84讲授新课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
讲授新课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满面尘灰烟火85讲授新课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讲授新课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86讲授新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讲授新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87讲授新课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讲授新课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88讲授新课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讲授新课翩翩两骑来是谁?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89讲授新课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讲授新课手把文书口称敕,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90讲授新课自主探究: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讲授新课自主探究: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91讲授新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讲授新课“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92讲授新课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讲授新课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揭露了老百姓承受93卖炭翁
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板书设计讲授新课卖炭翁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94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卖炭翁/白居易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95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96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97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98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99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南春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
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南春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10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发生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野径云俱
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101石壕吏杜甫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杜甫杜甫诗三首102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史诗”,他本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诗作。
103写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写作背景:104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105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疏通文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106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活着永远的完结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107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10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指夜深好像低声的哭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指向前赶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109发展结局高潮第一段:投石壕村开端第二段:老妇苦述第三段:老妇应役第四段:作别老翁发展结局高潮第一段:投石壕村开端第二段:老妇苦述第三段:老妇110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的老妇是()的战争是()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作者对战争是()的凶恶、蛮横可怜残酷同情憎恶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凶恶、蛮横可怜残酷同情憎111请思考并回答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4、最终抓到人没有?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事件:官吏抓壮丁。老妇人和官吏。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请思考并回答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112请思考并回答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幻灯片15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幻灯片16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有吏夜捉人”。请思考并回答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幻灯片1113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幻灯片20主题幻灯片18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残酷,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石壕吏主题幻灯片1811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115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插上想象的翅膀:116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内室是何人?一定还有人!还有他人否?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汝家有男丁否?尚有117察作者之情在这苦难的现场,诗人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听。体现在“听妇前致词、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察作者之情在这苦难的现场,诗人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118思考: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伤害;②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无私的宝贵品质。思考: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119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个故事,并与同学分享。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个故事,并与同学分享。120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121至此,我们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同学们对诗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请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吧。至此,我们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同学们对诗人有了什1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23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心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心124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125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时代背景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126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127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版)课件128
“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歌行体”1291、了解“歌”的体裁。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3、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4、背诵诗歌。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了解“歌”的体裁。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30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明了大意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32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133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护
突兀
布衾
三重
茅
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三、生字词飘转zhuǎn俄顷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134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沉到∕飘落)(纷纷下坠,散落)(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135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译文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136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137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138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心苦痛惜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13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动词,做)(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跑进竹林)(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拄着拐杖,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140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141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142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14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qīn,被子)(睡相不好)(被里)(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由何”,如何)(到天亮)(停)(阴沉灰暗)(渐近)(泛指整个屋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144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145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三节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给本14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全部庇护)(所有的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同”现”,出现)(小屋)(高耸,此处形容广厦)(宽敞的大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147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148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或:广厦万间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14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150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破屋漏雨四、课文赏析第四节:祈求广厦忧国忧民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151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群童抢茅无奈痛心长夜沾湿忧思痛苦现实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自己
理想广厦千万间忧国忧民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5、小结秋风破屋心苦痛惜现实风白天屋外自己理想广厦千万间寒士152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153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154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4、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155
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思考: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思考:15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157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卢光政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158课堂练习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课堂练习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159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四、其他“16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161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卖炭翁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卖炭翁162导入新课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导入新课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学习目标163讲授新课预习课文相关介绍讲授新课预习课文相关介绍164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走进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165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166鬓辗辙骑敕叱
将系讲授新课chìbìnjìchìjìzhéniǎnjiāng字词积累鬓辗辙讲授新课chìbìnjì167讲授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68讲授新课卖炭翁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卖炭翁整体感知169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光通信器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国婴幼儿护理品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就业协议表模板江西
- 2025-2031年中国塔式起重机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杂志稿件发布权协议
- 2025年天使投资协议审查代理合同
- 2025年专利权转让合同范本解析
- 2025年漫画著作权转让协议
- 2025年商标权续展保护协议范本
- 2025年劳动合同领取登记表模板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数学高一下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4-2029年中国动画短片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DZ∕T 0204-2022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土(正式版)
- 护士如何提高病情观察的能力
- 医保基金监管培训课件
- 参地益肾口服液作用机制研究
- 开工第一课安全教育记录表
- 一氧化碳中毒与抢救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初中生物面团发酵实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