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语文(四)解析版 (A3版)_第1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语文(四)解析版 (A3版)_第2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语文(四)解析版 (A3版)_第3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语文(四)解析版 (A3版)_第4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 语文(四)解析版 (A3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此卷只装订不密封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语文(四)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需要精思熟虑,尊重建筑的“本土性”。“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朴素的道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子研究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除场馆类建筑外,民居建筑亦如此。像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红河元阳哈尼族民居改造、湖州安吉景坞绿色农居、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在市井的喧置之地开辟一方闹中取静的洞天,让人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不“乱搭”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比如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使建筑融入文脉传统和地理环境,玻璃、钢铁结构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满足现代博物馆实用需求,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又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社会急需且期待给人以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创造。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设计与建设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建筑行业才能涌动蓬勃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营造的突破。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摘编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材料二: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演出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摘编自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材料三: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仿若湖光山色中的一颗明珠。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2002年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将近四十米的泉标;采用天蓝色为主调,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一个隶书的“泉”字,造型流畅别致,如水翻腾,而后一泻而下,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不高,是当今造型丑怪的新建筑不断出现的深层原因。B.从本质上说,当代文化地标不是建筑概念,应是创新、创意的策源地,从而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C.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应当与地理环境和谐相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艺术的感受。D.完美地融入公众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不高,是当今造型丑怪的新建筑不断出现的深层原因”错,由原文“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可知。B.“应是创新、创意的策源地,从而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错,由原文“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可知,不是只有创新与创意就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D.“完美地融入公众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错,原文说的是“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故选C。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黄河长江流域和欧洲国家的建筑类型可以看出,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B.借鉴外来建筑的优长,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是提升当代建筑营造水平的必经之路。C.通过苏州博物馆的实例可以看出,“协调”和“对话”不仅指颜色、造型、风格的搭配,还包括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D.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文化地标才能将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和气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借鉴外来建筑的优长,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错,由原文“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签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可知,选项表述不全面,缺少“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这一条件。故选B。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具备文化地标属性的一项是(3分)()A.甲地,依托千年古刹、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实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B.乙地,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成为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C.丙地,耗资8600多万元建成高达88米的世界最大女神雕塑,吸引众多网红打卡。D.丁地,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圆润双砾”的设计吸引各国乐团,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C.作为文化地标要有地方文化的属性,世界最大女神雕塑缺少历史文化的属性特征,不能与地方的文化和生活相连接。故选C。4.请结合材料一、二观点,根据材料三的介绍,分析泉城广场能够成为济南的文化地标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①“泉标”造型源于隶书汉字,造型美观,能为文化传承留下建筑范本。②“泉标”是“泉城”济南文化形象的直观表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③泉城广场地理位置优越,能和周围建筑以及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④泉城广场设施完善,连通着济南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能展现时代风貌,有生命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材料三“采用天蓝色为主调,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一个隶书的‘泉’字,造型流畅别致,如水翻腾,而后一泻而下,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和材料一“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可知,“泉标”造型源于隶书汉字,造型美观,能为文化传承留下建筑范本。结合材料三“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仿若湖光山色中的一颗明珠”和材料一“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不‘乱搭’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可知,泉城广场地理位置优越,能和周围建筑以及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结合材料三“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和材料二“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可知,“泉标”是“泉城”济南文化形象的直观表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结合材料三“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和材料一“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可知,泉城广场设施完善,连通着济南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能展现时代风貌,有生命力。5.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6分)【参考答案】①契合栏目的创编规划。文章围绕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论述,有现实针对性。②符合《人民日报》的栏目定位。文章“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的观点,指明了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有建设性。③文章既有专业性,也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受众广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概括论证思路和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开篇“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提出了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论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契合《人民日报》栏目的创编规划。“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站在城市文化地标发展与创新的角度,指明了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有建设性。“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这是极具专业性的论述,“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这种语言通俗易懂,“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时间以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性。由此可见,文章既有专业性,也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受众广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青春之歌【注】(节选)杨沫第二天大早,她就被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催醒了。那有节奏的雄伟的浪涛声,有力地诱惑着年轻的、对人生充满着幻想的林道静。她匆匆吃过看门老头端来的早饭,就一个人跑到海边去。早晨,天气晴朗,天边淡淡地飘着几朵白云,海水就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远远的,就在这样平静的沉睡般的海面上,许多只挂着白帆的渔船随风荡漾。对着这雄伟辽阔的大海,林道静几天来紧紧压缩着的痛苦的心,渐渐舒展开来了。她站在一个小山的顶端,默默地对这些绮丽的景色望了一阵,接着由于一种年轻人好奇的冲动,使她跑下了山巅,向紧靠海边的一个个的红色小木屋奔去。一片平坦的海滩上,游泳者的笑声、闹声和娇声娇气的呼喊什么的声音,清晰地传到了她的耳朵里。这时,她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有钱人避暑的海滨区。她站在稍远的一颗老松树下好奇地观望者。一群群的外国人和中国的少爷、小姐,穿着各式各样颜色鲜丽的游泳衣,有的躺在海滩上,有的好像白鹅张着两臂,嬉笑着扑到海水里。停在岸上的只有少数外国老太婆,和甲国的太太们。她们撑着洋伞,有的还带着小狗,悠然地坐在铺着洁白被单的沙滩上,欣赏着海景、谈着闲话。还有一个女人把一杯白色的乳汁,可能是牛奶,倒在一只洁白的盘子里喂着小狗吃。忽然听见一个女人尖声地喊叫起来。她向那边一望,这是个年轻的中国女人,正跳着脚大声叱骂着什么人:“小挨刀的!洋伞这半天还没拿来呀!晒死人,你这小贱货赔得起命吗?”这时天色已将近中午,炎热的沙滩上,一个短衣女孩子正向这个骂人的女人跟前急步跑着。女孩子跑到女人跟前了,喘吁吁地正把一把粉红色的绸伞递给她——啪、啪两个耳光打在女孩子的脸颊上……道静不看了,她扭身向回走。出来了这半天,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她的心情已经不如出来时那么轻松愉快。“绕过去!这里不能走!”突然,一个男子粗野的喊声把她吓了一跳。她抬头一看:山崖上矗立着一幢巍峨而富丽的洋楼,楼周围是一堵坚固的围墙。一个好像镖客模样的男人在围墙外雄赳赳地站着。他瞪着眼睛对闯到这儿来的道静挥着手,并且指指一旁墙上钉着的大木牌。道静站住脚,心里又气又恼。可是她还是好奇地随着镖客的粗大手指看了看那块木牌:华人与狗不得通过……她这时才看清一面美国国旗正在这幢楼前的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舞着。她向这木牌,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什么狗世界!外国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她心里突然像堵上了一块铅板。她没有心绪再看下去,只想赶快回到杨庄。她大步走着,远远地望见有几个灰色的帐篷孤岛似的立在沙滩上,忽然,挨着帐篷不远的一块岩石后面传来了小孩子的哭声。道静惊异地听了一下,就急忙朝那里跑去。一个中年的、脸色好像黄蜡般的瘠瘦的女人,坐在一块岩石旁边的柳树底下,她一边给一个瘦小的婴儿喂奶,一边还拿着细绳补缀着破烂的渔网。孩子吃两口奶又哭起来,她还是不停地补。道静走到她跟前,她紧蹙着双眉,并不觉得有人在跟前。小孩吐出了奶头,哇的一声哭得更凶了。显然因为瘦弱的母亲没有奶水,饥饿折磨着这像小柴棍一样的孩子。母亲一见这情景,把没有补好的渔网一扔,突然向张着小口干号的孩子生起气来:“小要命鬼,你死!死!跟你那穷爹一起死去吧!老天爷呀!……”母亲猛地把头伏在孩子的脸上,轻声地啜泣起来了。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想用手去扶起那个压在小孩胸上的头发蓬乱的头。小孩子是这样瘦弱,大哭了两声就只能轻轻喘着,张着小嘴不出声了。女人受惊似的抬起了头。一看是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面前,她怔怔地望着道静嗫嚅着,“你……你……要干啥?”道静这时才听出这女人是山东口音,她的声音里带着惊慌和恐怖。女人两眼是枯涩的,好像鱼眼一样的暗淡。她呆呆地瞅着道静,半天才自言自语似地喃喃道:“俺老家是山东的。年景不好跟男人逃荒到这里。有人说在这里给洋人做工挣钱多,俺一家三口就来了……不到三个月,他……他给洋人盖避暑的洋楼,就,就摔死啦!……”女人的手不动了,她直直地瞪大眼睛瞅着道静,木然的没有表情的神情,反而比哀哭更凄惨。“老家也回不去,要着饭,给打鱼的补网……”这女人喘了口气,轻轻摇晃着将要睡着的孩子,无力地说:“小姐,俺也活不长啦,孩子也快啦——病,没的吃……早知道,一家子死也死在老家呀。”“唉,死了好,省得活受罪。叫洋人、有钱人享福去吧!唉,小姐,您是避暑来的吗?看,那边海滩上他们玩的多乐和呀。”“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的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破旧的帐篷,起伏的沙丘,咆哮的海涛,飒飒的杨叶,海滩上的小狗和洋伞,美丽得像仙宫一样的避暑别墅,别墅跟前“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全闪电似的在她脑际旋转,她心慌意乱、急急忙忙地跑回了杨庄。【注】《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力地诱惑着年轻的、对人生充满着幻想的林道静”“由于一种年轻人好奇的冲动,使她跑下了山巅”,这表明此时林道静对大海的向往。B.“绕过去!这里不能走!”粗野的喊声刻画出了镖客模样的男人盛气凌人的形象,这使得林道静心理“像堵上了一块铅板”。C.“唉,小姐,您是避暑来的吗?看,那边海滩上他们玩的多乐和呀”,表明这个女人把林道静看成了跟那边海滩上玩耍的人一样的人。D.“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面对凄惨的母子,林道静选择“逃离”,这是因为林道静觉得这个瘠瘦的女人对自己不友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D.“这是因为林道静觉得这个瘠瘦的女人对自己不友好”错误。首先根据文意看不出女人的不友好,比如“唉,小姐,您是避暑来的吗?看,那边海滩上他们玩的多乐和呀”;另外林道静逃离的原因一是怕被女人误会“‘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的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另外应该也是看不得眼前所见的可怜状,同情却无力相帮。故选D。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淡淡的白云,蔚蓝、明净的海水,随风荡漾的渔船……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此时林道静内心的短暂欢愉。B.对海滩上的场面描写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既描绘了海滩上游泳、嬉闹的欢快场面;又突出描写了用牛奶喂狗的细节。C.选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叙事,自如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D.选文通过林道静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故事情节,以林道静流动的视线带领读者感知小说中的一个个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选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叙事”错误。主要是第三人称,没有选用相结合的方式叙事。故选C。8.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简要分析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参考答案】①小说描写了小柴棍一样的孩子与海滩上喝牛奶的小狗,像黄蜡般的瘠瘦的母亲与穿着各式各样颜色鲜丽的游泳衣的人们,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以及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②小说描写了别墅跟前“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反映了旧中国落后、饱受列强欺凌的社会现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主旨思想的能力。从沙滩上所见一个女人拿牛奶喂狗,以及年轻的中国女人跳着脚大声叱骂并啪啪打女孩的情节可见贫富差距巨大,中国百姓尤其是低层人民不被主人待见,过着没有人身自由和权利、猪狗不如的日子。从海边回去的路上经过山崖上矗立着一幢巍峨而富丽的洋楼时被驱赶以及写着“华人和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可知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国,耀武扬威蛮横霸道任意欺凌中国人。从最后一部分岩石边柳树下母子身上可见底层百姓生活无着,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甚至生命不保的状态。9.请结合林道静到海边后内心变化过程,分析选文中林道静的形象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看到海滩上避暑游泳的人群、小狗、阳伞和被打骂的女孩,林道静感到了世道的不公,她的心情不如出来时轻松愉快了,反映了林道静的正义感。②看到“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后,林道静“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反映了林道静的爱国情怀与反抗意识。③看到凄惨的母子,听到瘠瘦的母亲的讲述,林道静内心像针似的刺了一下子,反映了林道静的怜悯之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还有一个女人把一杯白色的乳汁,可能是牛奶,倒在一只洁白的盘子里喂给小狗吃”“一个短衣女孩子正向这个骂人的女人跟前急步跑着。女孩子跑到女人跟前了,喘吁吁地正把一把粉红色的绸伞递给她——啪、啦两个耳光打在女孩子的脸颊上……”,林道静感到了世道的不公,她的心情不如出来时轻松愉快了,反映了林道静的正义感。“道静不看了,她扭身向回走。出来了这半天,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她的心情已经不如出来时那么轻松愉快”。准备回去的路上,听到“‘绕过去!这里不能走!’突然,一个男子粗野的喊声把她吓了一跳。她抬头一看:山崖上矗立着一幢巍峨而富丽的洋楼,楼周围是一堵坚固的围墙。一个好像镖客模样的男人在围墙外雄赳赳地站着。他瞪着眼睛对闯到这儿来的道静挥着手,并且指指一旁墙上钉着的大木牌”,道静站住脚,心里又气又恼。“可是她还是好奇地随着镖客的粗大手指看了看那块木牌:华人与狗不得通过……她这时才看清一面美国国旗正在这幢楼前的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舞着。她向这木牌,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什么狗世界!外国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她心里突然像堵上了一块铅板”“她没有心绪再看下去,只想赶快回到杨庄”,反映了林道静的爱国情怀与反抗意识。最后“她大步走着,远远地望见有几个灰色的帐篷孤岛似的立在沙滩上,忽然,挨着帐篷不远的一块岩石后面传来了小孩子的哭声。道静惊异地听了一下,就急忙朝那里跑去”。看到“一个中年的、脸色好像黄蜡般的瘠瘦的女人,坐在一块岩石旁边的柳树底下,她一边给一个瘦小的婴儿喂奶,一边还拿着细绳补缀着破烂的渔网。孩子吃两口奶又哭起来,她还是不停地补。道静走到她跟前,她紧蹙着双眉,并不觉得有人在跟前”“‘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的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反映了林道静的怜悯之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郑居中,字达夫。崇宁中,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初,居中自言为贵妃从兄弟,妃从蕃邸进,家世微,亦倚居中为重,由是连进擢。明年,迁给事中、翰林学士。大观元年,同知枢密院。改资政学士。蔡京以星文变免,赵挺之相,与刘逵谋尽改京所为政。未几,徽宗颇悔更张之暴,外莫有知者。居中知之,即入见言:“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帝大悟。帝意乃复向京。京再得政,两人之助为多。居中厚责报,京为言枢密本兵之地,与三省殊,无嫌于用亲。经臣方恃权,力抗前说,京言不效。居中疑不己援,始怨之,乃与张康国比而间京。后进知院事。四年,京又罢。居中自许必得相,而帝觉之,不用。政和中,再知枢密院,官累特进。时京总治三省,益变乱法度。居中每为帝言,帝亦恶京专,寻拜居中少保、太宰,使伺察之。居中存纪纲,守格令,抑侥幸,振淹滞,士论翕然望治。丁母忧,旋诏起复。逾年,加少傅,得请终丧。服除,以威武军节度使使佑神观。连封崇、宿、燕三国公。朝廷遣使与金约夹攻契丹,复燕云,蔡京、童贯主之。居中力陈不可,谓京曰:“公为大臣。国之元老,不能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妙算。”京曰:“上厌岁币五十万,故尔。”居中曰:“公独不思汉世和戎用兵之费乎?使百万生灵肝脑涂地,公实为之。”由是议稍寝。其后金人数攻,契丹日蹙,王黼、童贯复议举兵,居中又言:“不宜幸灾而动,待其自毙可也。”不听。燕山平,进位太保,自陈无功,不拜。入朝,暴遇疾归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谥文正。(《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放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B.陛下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C.陛下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D.陛下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陛下兴建学校,大兴礼乐,来藻饰太平;设置居养、安济院,来救济穷困百姓,哪里违逆天意而导致天谴呢?“陛下下建学校”为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断开,排除AD。“何所……乎”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下列财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藩邸,古代藩王之第宅,也指诸侯的宅邸。如,陈鸿《东城老父传》:“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B.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如《新唐书》:“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C.服除,守丧期满而脱去丧服。如,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丁内艰,服除,主管南外宗室财用。”D.和戎,指和亲,是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结来交好的政策。如杜甫《投赠哥舒开府》:“廉颇仍走敌,魏韩已和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魏韩已和戎”中为“弃战言和”,并非“和亲”。故选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居中善于攀援,精于借势。他自称是郑贵妃的堂兄,郑贵妃则因家世低微借重郑居中,在贵妃提携下,郑居中仕途顺利,职务接连擢升。B.郑居中洞悉政局,揣摩圣意。他在蔡京被罢相之后,出于维护朝廷利益目的,成功游说皇帝。联合蔡京清除赵挺之,刘逵谋等人,并再次执政。C.郑居中敬畏规则,遵守纲纪。他执政期间恪守法令,阻抑侥幸小人的进用,援引淹滞不升的官员,朝野士大夫多认为国家有希望达到大治局面。D.郑居中反对轻启战端,主张坚守盟约。当朝廷派遣使者与金国相约夹攻契丹之时,他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并严词质问蔡京,但其建议未被采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出于维护朝廷利益目的”错,由原文“徽宗颇悔更张之暴,外莫有知者。居中知之”可知,其游说皇帝的原因是知晓皇帝内心所想;且“联合蔡京清除赵挺之、刘逵谋等人”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京再得政,居中之助为多”。故选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中疑不己援,始怨之,乃与张康国比而间京。(2)燕山平,进位太保,自陈无功,不拜。【参考答案】(1)郑居中怀疑蔡京不提拔自己,于是怨恨他,就和张康国一起诋毁蔡京。(2)燕山被平定后,皇帝要进升他为太保,郑居中向皇帝陈述自己没有功劳,不能接受任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比”,一起;“间”,诋毁;“不已援”,宾语前置句,不提拔自己。(2)“进”,进升;“陈”,陈述;“拜”,接受任命;“燕山平”,被动句,燕山被平定。14.联系全文简要回答作者对郑居中的评价与态度。(3分)【参考答案】①评价客观公允,有褒有贬;②文本中对郑居中与蔡京、郑贵妃的关系评述暗含贬义;③对郑居中的在宋金之战中的“主和”及其个性操守赞赏不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文章主要写了郑居中与郑贵妃、蔡京的交往关系,担任少保、太宰时的表现,在宋金之战中的观点态度等几件事。与郑贵妃的关系,“妃从蕃邸进,家世微,亦倚居中为重,由是连进擢”,作者认为二者是互相利用,暗含贬义;与蔡京的关系,郑居中帮助蔡京希望得到厚报,得不到就诋毁,叙述时作者含着贬义;燕山被平定后,皇帝要进升他为太保,郑居中向皇帝陈述自己没有功劳,不能接受任命;居中为少保、太宰时,执政坚守纲纪格令,阻止侥幸小人的进用,提拔长期得不到重用的官员。通过记叙这些事情,作者对郑居中的个性操守赞赏不已;宋金之战中,“公独不思汉世和戎用兵之费乎?使百万生灵肝脑涂地。”郑居中从百姓利益出发“主和”,对这些做法,作者是持赞赏态度的。综上所述,可看出作者对郑居中的评价客观公允,有褒有贬。【参考译文】郑居中字达夫,开封人。崇宁年间,担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当初,郑居中自称是贵妃的堂兄弟,贵妃从藩王官邱进入后宫,她家世地位卑微低贱,也依靠郑居中来增加自己的分量,从此郑居中连连被提拔。第二年,郑居中升任给事中、翰林学士。大观元年,郑居中任同知枢密院。后改任资政殿学士。蔡京因为星象有变而被罢相,赵挺之担任宰相,与刘逵谋划全部改变蔡京所制定的政令。不久,宋徽宗非常后悔更换宰相的做法,在朝臣中没有人明白皇帝的心意。郑居中明白这一点,就入宫求见宋徽宗说:“陛下兴建学校,大兴礼乐,来藻饰太平;设置居养、安济院,来救济穷困百姓,哪里违逆天意而导致天谴呢?”宋徽宗彻底醒悟。皇帝心中又偏向蔡京。蔡京再次得以执政,郑居中的帮助很多。郑居中要求得到厚报,蔡京对他说枢密是执掌兵权的重要机关,与三省机关不同,不妨用人唯亲。经臣正把持朝政,竭力诋毁前说,蔡京的话没有起作用。郑居中怀疑蔡京不提拔自己,于是怨恨他,就和张康国一起诋毁蔡京。后来又提升为知枢密院事。四年,蔡京又被罢免。郑居中自认为一定会成为宰相,皇帝觉察出来,没有重用他。政和年间,郑居中再次担任知枢密院事。当时蔡京总管三省政事,越发乱为改变法令制度。郑居中常常为此向皇帝进言,皇帝也讨厌蔡京专断,不久授任郑居中为少保、太宰,让他暗中监察蔡京。郑居中执政坚守纲纪格令,阻止侥幸小人的进用,提拔长期得不到重用的官员,士大夫一致认为大治有望。郑居中母亲去世守丧(未满三年),不久皇帝下诏起用他并官复原职。一年之后,郑居中加官少傅,请求守满丧期并得到准许。守丧期满后,郑居中以威武军节度使身份兼任佑神观使。接连被封为崇、宿、燕三国公。朝廷派遣使者与全国约定夹攻契丹,恢复燕云领土,蔡京、童贯主持这件事。郑居中竭力陈述不可以这样做,对蔡京说:“您是国家的大臣,是国家的元老,不能够遵守宋全两国的盟约,总是制造事端,实在不是好计策。”蔡京说:“皇上讨厌每年拿出五十万岁币给金国,所以才这样。”郑居中说“您难道不考虑汉代和亲政策与出兵打仗的费用相比哪一个更多吗?让百万百姓肝脑涂地,实在是你造成的啊!”因此这个意见渐渐停下来。那以后金人多次进攻契丹,契丹一天天陷入困境,王黼、童贯又建议发兵,郑居中又说:“不应该幸灾乐祸而安动干戈,等待契丹自行灭亡就可以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燕山被平定后,皇帝要进升他为太保,郑居中向皇帝陈述自己没有功劳,不能接受任命。有一天上朝,突然患病就回到住处,几天后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被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为“文正”。(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黃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注】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山矾,别名郑花、芸香、七里香,春桂,花小洁白玲珑,香气袭人,人们采摘郑花不惜借用矾石把服装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花,化静为动,把水仙花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B.诗的颔联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出花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使人为之愁绝。C.诗中用水仙花的清香洁白来自况,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D.诗中前两联重在描写,后两联融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前后意境、笔调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理解错误,本诗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这一句,作者有意使读者惊讶于诗句的粗犷,惊讶于与前面描写格调的不统一,不调和,还是第一步;作者还有意要把这种情况引向前进。最后两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被花恼,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无中生有。故选C。16.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这首七言语:“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格高而力壮”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山矾是弟梅是兄”句把水仙花男性化了,大谈“兄弟”,可谓粗犷,富有阳刚之气;②诗的最后,写诗人出门后对着横在面前的大江大笑,意境浩瀚壮阔,一扫前面的缠绵缱绻。这些都体现了此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篇开头两句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体现了“骨瘦而韵远”。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可谓粗扩,富有阳刚之气,体现了本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最后两句,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最后两句写诗人出门后对着横在面前的大江大笑,意境浩瀚壮阔,一扫前面的缠绵缱绻,也体现了本诗“格高而力壮”的特点。”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懒”一“迟”,遥相呼应,刻画女子梳妆的情态。(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字形:负栋、懒、峨、弄妆、梳、底、发愤、作。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①,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②。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18.下列各句中用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朱自清《荷塘月色》)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的时间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折;D.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换。故选A。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义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②原文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的表述对象一致,语脉连贯,衔接紧密。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突兀,不和谐。从表达的效果上看,语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从句式上看,原句“越来越远”,运用单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参考答案】①对普通人来说②这就是文化的认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上文“对于作家来说”以及句后的分号,可以推断横线处的表达方式应为“对……来说”;根据下文“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可以确定表述的主体是“普通人”。故此处可填写“对普通人来说”。第②处,根据上文“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分析可知,此处阐述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感受,且下文有“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的提示,故此处可填写“这就是文化的认同”。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的图书约16万种。“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构建3D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线下展馆真实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的“云书馆”。【参考答案】2020年7月24日,国内首座3D虚拟“云书馆”上线,吸引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约16万种图书。(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段新闻报道。主要抓关键点时间、地点、事件、影响等几方面来进行概括。时间:2020年7月24日。地点:没有涉及。事件及影响: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