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_第1页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_第2页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_第3页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_第4页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2、中央官制的建立3、地方建立郡县制一、秦朝的统一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三、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回顾上节课内容:西周的分封制有哪些利弊?诸侯势力膨胀,王室衰弱朝觐制度形同虚设,桓王亲往鲁国5次,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被找来开会。军事方面,郑庄公不仅敢于与天子军队交战而且还射中王肩一、秦朝的统一春秋战国人民时间经过都城背景统一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天子兼并战争诸侯改称王,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变法或改革,商鞅改革秦国实力大增渴望统一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咸阳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BC1046BC770BC476BC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BC771-BC221)周平王洛邑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兼并战争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楚、吴、越、魏、齐、韩、秦、燕、赵、中山、宋等均改称王。楚武王熊通自立为王,成为最早称王的诸侯。勾践即位,称王。吴兴王姬乘(寿梦)称王。齐威王称王。中山称王。

魏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楚燕赵魏韩前230

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楚燕赵魏前228秦灭六国形势图齐楚燕魏秦前225秦灭六国形势图齐楚燕秦前223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燕秦齐燕秦前222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前221秦秦灭六国形势图北抵长城一带西到陇西东到东海南到南海

人口达2000万由来特征1、皇帝制度的建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帝制度皇位世袭与终身皇权独尊皇权至上始皇帝二世胡亥万世世袭终身制(1)号曰‘皇帝’。天子自称曰‘朕’”。(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秦始皇父亲名子楚,史书当中称“楚”均为“荆”秦始皇名政,《秦楚之际月表》中将正月改为端月皇权独尊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学思之窗《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回答: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设置及职能特点作用2、中央官制的建立丞相(政务)、太尉(军事,虚设)、御史大夫(监察)九卿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结束了世卿世禄加强君主专制同时减少决策失误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②处理政务①掌管军事③监察百官①②③三公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央机构当中谁的权力为中心?北抵长城一带西到陇西东到东海南到南海

人口达2000万要不要沿袭西周的分封制呢?“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而且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经尝试设郡县,很成功!地方郡县原因机构设置特点作用3、地方建立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设置郡县秦国地域广阔郡(郡守、郡丞、郡尉上呈中央、下督各县)县(县令或县长、县丞、县尉)、乡(三老、有秩、瑟夫、游徼)、里(里正)、亭(亭长)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1、产生于封建社会2、中央下属地方机构3、无封地、不世袭4、按地域划分5、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皇帝三公九卿制受命中央,皇帝任命督责属县乡里里正

管理宪政,皇帝任命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分封制郡县制相同性质目的不同产生时代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影响划分标准地方制度巩固统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有封地,中央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不世袭(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无封地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特点战国中期,楚国某人周游列国,沿途看到战争不断,局势混乱,百姓苦于战乱,怨声载道。而且各地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一样,十分不便。假如该人于秦朝周游天下,你认为他会……1)他需要遵守什么法律?2)他将会看到怎样的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发生什么变化?3)他能看到哪些军事或交通工程?4)他会在都城咸阳附近看到六国旧民吗?颁布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措施作用颁布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细密、严苛。齐楚燕韩赵魏秦统一文字:

以秦国的小篆为统一文字,后又出现了更为简便的隶书齐楚燕韩赵魏秦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统一车轨辽东临洮全长一万多公里小结1、皇帝制度的建立2、中央官制的建立3、地方建立郡县制一、秦朝的统一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春秋战国人民时间经过都城背景统一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天子兼并战争诸侯改称王,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变法或改革,商鞅改革秦国实力大增渴望统一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咸阳由来特征二1、皇帝制度的建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帝制度皇位世袭与终身皇权独尊皇权至上中央三公九卿机构设置及职能特点作用二2、中央官制的建立丞相(政务)、太尉(军事,虚设)、御史大夫(监察)九卿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减少决策失误地方郡县原因机构设置特点作用二3、地方建立郡县制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设置郡县秦国地域广阔郡(郡守上呈中央、下督各县)、县(县令或县长)、乡(三老、有秩、瑟夫、游徼)、里(里正)、亭(亭长)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1、产生于封建社会2、中央下属地方机构3、无封地、不世袭4、按地域划分5、加强中央集权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二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特点:权力高度集中措施作用颁布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1.(2011·湖南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凡是“正”字都写成“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一现象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有关。据此判断,这批竹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A.西周 B.明朝 C.西汉 D.秦朝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给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度C2、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法制国家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3、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验合方能生效,?指的是()A.皇帝B.太尉C.西周的分封御史大夫制D.丞相A4、20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郡和蓝田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A5、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法制国家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3、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验合方能生效,?指的是()A.皇帝B.太尉C.西周的分封御史大夫制D.丞相A你不体恤人民,是一个暴君。朕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原告被告3、能力训练(点拨:此题实际上涉及秦始皇的功过。注意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以前那种割据混战的局面;我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开拓了疆域;我颁布了秦律;我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了文字;我修筑长城,和驰道,开通灵渠;这些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我是千古一帝。秦朝人民的诉状:你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劳民伤财;你赋役繁重,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你把残酷的刑法强加在我们头上,让我们没有活路;你是一个暴君。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梳理出历史人物各方面的有关史实,然后对史实加以归类,归类后,从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当时和后期的影响中,做出综合评价。评价时,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坚持辩证的方法,要坚持两点论的原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技巧①评价标准,看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②抓住历史背景,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到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价。否则人物同伴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有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③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的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