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_第1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_第2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_第3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_第4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导论1、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2、 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3、 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4、 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5、 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6、 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7、 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8、 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1、 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2、 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3、 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1) 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2) 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 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宋代儒家经学盛行宋金元时期(4) 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5) 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6) 国外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1、 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2、 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3、 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一) 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二) 问题性学派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三) 地域性学派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围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四) 特殊学派无法确切归类的学派,如儒医、道医、佛医等。△主要学术流派简介一、 伤寒学派以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及用药心得为中心的学术群体。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一) 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晋代王熙: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八篇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唐代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倡导麻、桂、青龙三法,肇后世三纲鼎立之说宋代韩祇和:《伤寒微旨论》,从脉证入手分辨,主张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朱肱:《南阳活人书》,主张“因名识证,因病识证”,从经络辨识病位,病与证结合辨析的倡导者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从病因病机立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一部伤寒验案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结合起来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后世诸家之方补《伤寒论》方药缺失。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注解《伤寒论》第一家,“以经释论”,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是伤寒临床鉴别专著(二) 明清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一一柯琴、徐大椿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二、 河间学派以河间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的一个医学流派。亲炙刘氏之学者,有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等。荆山淫屠一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震亨。传震亨之学者,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等。私淑朱震亨者有汪机二纶、虞挎、徐彦纯等,均能取长补短,而不拘于一格。私淑刘完素之学者有张从正(主张汗吐下三法攻邪)。三、 易水学派以易州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为中心的学派。建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发明行味归经理论,《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惯用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为补土派。李杲传张氏之学,罗天益亦师事李杲。薛己私淑于李杲,兼及钱乙。四、 温病学派本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防治规律为中心的一个学派。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王履倡导伤寒温暑为治不同,汪机提出新感温病。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说,以及热病采用辛凉、甘寒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出现了“热病用河间”的局面。明清之际温疫流行,促使以吴有性《瘟疫论》、戴天章、余霖、叶桂(《温热论治》,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使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成为独立于伤寒病以外的完整体系)、吴璃、王士雄、薛雪《温热条辨》等为代表的江浙医家对温病研究趋向深入,温病学派应运而生。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孙思邈1、简介:自号孙真人,世称太白处士,初唐医学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统称为《千金》,为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在前者中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为大医精诚与高超的医疗技术相结合的医德规范;后者辑录张机《伤寒论》原著。被尊称为“药王”。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创立医德规范与行医准则、养生学理论与实践(一) 抑情养性(二) 常欲小劳(三) 食养食治(四) 慎护养老三、伤寒温病的方证论治体系(一) 仲景方证,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三阴三阳编排论述(二) 温疫证治,预防为主:把温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指出“时行温疫”乃是“毒病之气”所致。创立四时五脏阴阳毒的辨证纲领。(三)重清热解毒,伍汗下养阴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一) 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二) 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五、杂病治疗经验(一)中风:外风: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内风: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制肝息风清热养液。(二) 虚损: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诸病。补虚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远志。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治疗的法则: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劳则补子。(三) 血证:治疗经验: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代表方剂(一)温脾汤- 温下以攻逐寒积【组成及方义】:君:附子:温脾散寒- 温下以攻逐寒积大黄:泻下积滞臣:芒硝:软坚干姜:温中助阳佐:当归:养血润燥,润肠且泻下不伤正人参:补脾益气使: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冷积证(二) 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饴糖),当归(三) 磁朱丸:磁石光明砂神曲——心肾不交证(四)独活寄生汤【组成及方义】君:独活臣:细辛:散寒祛湿 -]防风、秦艽:祛风胜湿,活络舒筋 L祛风胜湿,宣痹止痛桂心:温里驱寒,通行血脉佐: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使:甘草:调和诸药【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五) 小续命汤【组成及方义】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人参、甘草补气;川芎、芍药补血;此中风寒,气血虚者所必用也。风淫故主以防风。湿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热淫佐以黄苓。【主治】阳气不足,风中经络【功用】祛风散寒,益气温阳(六) 苇茎汤:苇,薏苡仁,桃仁,瓜瓣(七) 孔圣枕中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一一补肾宁心钱乙△简介:北宋人,精儿科,善《颅囟经》,传承者阎季忠,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脚气治法总要》),主要著作《小儿药证直诀》(阎季忠整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原本专著),《伤寒论指微》、《婴孺论》。△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一、 阐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所谓长骨脉,即小儿的“变蒸”过程。病理,脏腑柔弱,外易为六淫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治疗:禁妄攻误下。小儿病虽有非下不可之证,亦必“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并在下药之后,常用益黄散等和胃之剂以善其后。二、 创立儿科易简诊法(一) 六脉分诊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二) 面目分部色诊法: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出现赤色为热象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色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着肾虚。面觥白可见于胃气不和、胃冷虚、虫痛三种情况。三、 确立儿科脏腑辨证纲领(一) 五脏虚实辩证纲要:心主惊、肝风、脾困、肺喘、肾虚(二) 五脏虚实补泻主方:治则:盛即下之,久即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重视整体观念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玉露散;脾气虚,益黄散;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肾虚,地黄丸。(三) 五脏相兼病的五行辨证法四、 对儿科疾病的阐发(一) 小儿疱疹:外感天行,内蕴热毒。辩证:五脏分证论治:呵欠顿闷归属于肝,时发惊悸归属于心,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归属于脾,面燥腮赤、喷嚏归属于肺,水疱归属于肝,脓疱归属于肺,斑归属于心,疹归属于脾,疹痘黑陷归属于肾。治疗: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代表方:紫草散(二) 小儿惊风:高热、痰热及热极生风列为急惊风的主要病机,吐泻等病后的脾胃虚损是慢惊风的基本病机。治疗:急惊合凉泻:用泻青丸泻肝热,泻心汤和导赤散泻心热,利惊丸利下痰热,抱龙丸镇惊开窍,地黄丸补肝肾之阴,皆为治疗小儿热病引起的神昏惊厥实证之效方。慢惊合温补(三) 小儿疳证:疳是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造成的症候群的总称。治则:健脾五、 制方用药特色(一) 用药务求柔润:如地黄丸(二) 力戒呆补峻攻:在祛邪务尽的基础上力求攻邪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以通为补,力戒呆补峻攻。“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故常于祛邪方中佐以扶正之品。如败毒散,为扶正解表代表方。

(三) 注意升降气机:治脾注意升举清阳,治胃病侧重降其逆气。如土味白术散。(四) 善于化裁古方:异功散(五) 创制简便成药:1、 简便救急2、 寓猛于宽3、 药饮多样△代表方:君: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_木通: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 L臣:竹叶:清M君: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_木通: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 L臣:竹叶:清M除烦,淡渗利窍,引M火下行一佐使:生甘草梢:清热解毒,止淋痛,调和诸药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组成及方义】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功用】清心利水养阴【主治】心经火热证二、 泻白散【组成及方义】君:桑白皮:清肺平喘臣:地骨皮:清泻肺热佐使: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调和药性【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咳喘证。附:泻青汤: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鸡头大一一肝经火郁泻黄散:藿香叶山栀子仁石膏防风甘草一一脾胃伏火三、 异功散:【组成】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生姜,大枣【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四、 七味白术散【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功用】健脾止泻【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TOC\o"1-5"\h\z五、 六味地黄丸 _【组成及方义】君:孰地黄:填精益髓,滋补肾阴 一臣:山茱萸:补养肝肾,涩精 -三阴并补山药:补脾肾,固精 _佐:泽泻;泻肾浊 -丹皮:清肝火 -三泻茯苓:健脾渗湿【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脏兼顾,以滋肾精为主【功用】填精滋阴补肾【主治】肾阴精不足证六、 抱龙丸:天竺黄雄黄辰砂麝香天南星甘草一一小儿急惊,痰热闭窍刘完素△简介:又称刘守真,刘河间,“长沙复生”,传承者有荆山浮屠,再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丹溪。私淑有张从正。△著作有:河间三书:《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三消论》△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一、 脏腑六气病机说: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温清寒燥热均为内生六气二、 对火热病证的研究1、 火热致病的广泛性:扩大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火热病证的范围2、 六气皆从火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风可助火,火热为生风的根本原因,风与火热相兼为病,清凉治之。湿与火热:积湿成热,“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湿热可以互生,二者亦可相兼为病,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小便。燥与火热:燥多与热同化,常与风火相兼为病。寒与火热: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可使阳气郁结,不能宣散,化生火热之证。3、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治疗上重视“养肾水,胜心火”4、 六经传受皆为热证认为伤寒病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之不同,皆为热病,只有表里之分,而无寒热之别。表证用汗,里证用下,半表半里则宜和解,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力主辛凉诸剂以清其热。5、 火热病症的治疗(1) 治热病善用寒凉1) 表证: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阳热郁遏于表:恶寒战栗诸症一一阳热郁极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发其郁结2) 表里同病:以宣通怫热郁结为主,如说:“及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寒药,能令汗而愈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下之;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表证而兼有内热的——表里双解法防风通圣散、双解散一一两解表里之剂邪在半表半里者一一小柴胡汤和解3) 里证里热郁证:下法 大承气汤里热重证(2) 精于辨证,合理用药(3) 重视降心火、益肾水(4) 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三、 亢害承制论:认为运气之间的相互承制,是维持事物动态平衡的必要条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四、 玄府气液宣通与阳气怫郁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玄府是神机所通利出入之处。“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气”玄府闭塞原因:阳气怫郁 病机:六气和五志化火;阳热治疗:宣、通、清法,辛苦寒药。五、杂病治疗经验1、 中风:心火盛,肾水虚,治以降心火、益肾水一一大秦艽汤,地黄饮子2、 泄痢:芍药汤△代表方剂:一、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薄荷、大黄、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白术、山栀、荆芥、甘草、黄苓、葱白、豆豉、生姜【配伍特色】宣散表邪:防风、荆芥、麻黄、生姜、薄荷、桔梗通利二便:大黄、芒硝、滑石清泻郁热:石膏、黄苓、栀子、连翘流通气血:当归、川芎、芍药、白术、甘草•辛温与苦寒相伍,治外感风邪化热或兼里热证•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体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体现刘完素重视阳气怫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的用药特点。、地黄饮子【组成】君: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温养肾阳臣:附子、肉桂:温助真元,引火归元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佐:茯苓、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开窍化痰薄荷:解郁开窍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喑痱。【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附桂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香连丸组成:黄连、木香。主治: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芍药汤[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苓官桂[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张元素:△简介: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立辨证新说,创药物归经、引经报使新论。创立易水学派。著述《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洁古家珍》、《洁古本草》、《药注难经》、《产育保生方》等。△主要学术理论:(一)总结脏腑辨证理论1、藏象体系及其平病脉证模式的构建:2、 脏腑疾病本标类属与辨证方法:脏为本,腑为标,脏腑为本,经络为标3、 脏腑病的演变和预后;4、脏腑病的治疗:以肝脏为例,提出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的治肝原则和方药。(二)遣药制方论(1)气味厚薄理论:气味厚薄决定药效;气味厚薄决定升降沉浮;阳主升,阴主降,味厚主降,味薄主升,气厚主升,气薄主降;炮制一熟升生降、根升梢降。(2) 药类法象: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3) 发明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所谓引经报使,是指利用某药对某经络及脏腑或身体部位的特殊亲和作用,引导其他要的药力直达病所,又称药引、引经药。十二经药引:太阳经病,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经病,在上用白芷、升麻,在下用石膏;少阳经病,在上用柴胡,在下用青皮;太阴经病,用白芍;少阴经病用知母,独活是足少阴肾经引经药;厥阴经病,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药上浮,使入心肺;牛膝引药下行,直达肝肾。太阳经头痛(头项强痛)用蔓荆子;阳明经头痛(前额)用白芷;少阳经头痛(头两侧或偏头痛)用柴胡和青皮;厥阴经头痛(巅顶)用吴茱萸。(4) 制方法则:创立风暑湿燥寒制法(三)脾胃病治法△代表方剂一、 九味羌活汤p29【组成】君:羌活:入太阳经,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臣:防风:祛风,胜湿止痛苍术:入太阴经,燥湿,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佐:细辛:入少阴经,止痛白芷:入阳明经,燥湿 祛风散寒川芎:入少阳、厥阴经,行气活血,宣痹止痛生地、黄苓:清泻里热,防止诸辛温燥烈之品助热伤津使:甘草:调和诸药【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二、 生脉散p127【组成】君:人参:大补肺脾之气,生津 一臣:麦冬: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气阴双补佐:五味子:敛阴止汗,收敛耗散之肺气而止咳【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三、 当归拈痛汤p250【组成】君: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通痹止痛 "]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痹止痛茵陈:苦泄下降,清热利湿臣:猪苓、泽泻:渗湿黄苓、苦参:清热解毒佐:防风、升麻、葛根:祛风湿苍术:除内外之湿白术:健脾燥湿知母:清热,防止苦燥伤阴当归:养血活血人参、甘草:补益气血,防止辛散之药耗气伤阴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痛【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方歌】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苓葛根,二术苦(人)参知母草,疮疡实热服皆应。张从正△简介:号戴人,有“宛丘”之称,私淑河间,金元四大家之攻邪派,主张汗吐下三法。著作有《儒门事亲》。△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一、 因邪致病理论(一) 邪气致病之疾病观:治病首重邪气疾病观主要包括因邪致病、论病重邪和祛邪安正三方面。(二) 天地人三邪之发病说(三) 邪壅血气之病机论: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二、 汗吐下三法致病经验(一) 汗法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1) 适应范围: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2) 宜忌: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3) 注意事项:①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汗程度和时间。中病则止发汗后禁忌:杂食、嗜欲、忧思、劳作。(4) 砭射出血:喉痹,头风疼痛(二) 吐法凡邪气在上者,皆宜吐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1、 适用范围:风疾、宿食、酒积等邪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病证,伤寒杂病中的某些头痛症,痰饮病胁肋刺痛,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以及眩晕、恶心等病症,皆可吐之。2、 论治方法:瓜蒂散,葱根白豆豉汤,探吐、鼻饲、取嚏、催泪等外治法。3、 注意事项:先小剂量,没有效果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不吐可饮齑汁。(三) 下法凡具有下行作用的,都属于下法。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瘾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不存焉”1、 适用范围:凡邪滞宿食,蕴结在胃脘以下;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各种外伤引起肿痛剧烈者。2、 论治方法:热壅、寒实、水聚、痰滞、湿滞、食积、血瘀分别投以寒下、凉下、温下、热下、峻下、缓下之剂。3、 注意事项:急则用汤,缓则用丸,中病即止4、 禁忌: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厥而唇青,手足冷内寒者,小儿慢惊,两眼直视,鱼口出气者以及十二经败症。三、 食疗补虚慎用补法: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法;对邪积未去的病人,以攻药为先,应慎用补剂,以免助邪伤正;对脉脱下虚,无邪无积的虚证病人,方可议投补剂;强调药补不如食补,认为凡病皆由邪,攻去其邪,病人能进五谷,才是真补之道。补发分为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四、情志疗法:源于内经以情胜性,又不拘于内经有所创新,惊者平之,以喜胜怒△代表方剂一、 禹功散p58:黑牵牛,茴香(或加木香)一一逐水通便,行气消肿一一治阳水二、 导水丸p58:大黄,滑石。黄苓,黑牵牛一一攻下逐水一一治水肿三、 木香槟榔丸P283: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香附子,牵牛(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泄痢后重热滞宜。)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泻热主治:痢疾,食积四、 三圣散p292:防风,瓜蒂,藜芦一一涌吐风痰一一治中风闭证,癫痫,食物中毒李杲△简介:宋金人,号“东垣老人”,师从张元素,传其学者罗天益、王好古。为金元四大家之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用药法象》△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一、 脾胃内伤学说(一) 脾胃生理1、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2、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内伤的主要因素是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脾胃元气不足的发病机制有:1、 劳伤阳气,汗泄精绝,身热心烦,甚而昏厥2、 脾胃不和,谷气下流,阳气沉降,阴精失奉3、 胆气不生,饮食不化4、 五味不藏,五气失养5、 脾胃虚弱,形气俱虚脾胃内伤,最先受累的是肺。(三) 阐发内伤热中证1、 内伤热中证发病机理:其热像是阴火内燔所致a、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b、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c、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补充:阴虚火旺和阴火上冲都有潮热汗出,头晕,心悸,烦躁不眠,面红口渴之症阴火上冲:气火关系的失调:潮热多见于上午,并兼有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症状,如气短乏力阴虚火旺:阴阳关系的失衡:潮热多见于午后或入暮为热,并兼有肝肾阴虚之象,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2、 内伤热中证的治疗: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李杲强调升阳益气(1) 甘温除热法:用甘温之气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创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为主的代表方。(2) 升阳散火法:创升阳散火汤(3) 升阳除湿法二、 遣方用药经验(一) 四时用药:长夏时创清暑益气汤用于治疗湿热困脾,另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黄苓、黄连、石膏、柴胡、升麻、羌活、人参、苍术、黄芪、甘草),用于治疗阴火炽盛,是李杲益气与泻火并重的代表方。(二) 脏腑用药:升阳益胃汤(三) 治疗温疫:普济消毒饮

△代表方一、 普济消毒饮p79【组成】君:黄连、黄苓:清热解毒泻火,清上焦头面热毒臣: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佐:鼠粘子(牛蒡子)、连翘、僵蚕:疏散头面风热,清热解毒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玄参滋阴,防苦燥升散之品伤阴甘草、桔梗:清利咽喉,桔梗载药上行陈皮:理气疏壅,散邪消肿人参:补气,扶正祛邪使:甘草:调和诸药【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方歌】普济消毒苓连鼠,玄参甘桔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二、 补中益气汤P124【组成】君:黄芪:补中气,固表气,升阳举陷臣:人参:大补元气 —补一身之气炙甘草:补脾和中佐:白术:补气健脾当归:补养营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佐使:升麻、柴胡:引药上行使:甘草:调和诸药【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胃气虚证2、 气虚下陷证3、 气虚发热证【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三、当归补血汤p131【组成】君:黄芪:补气固表,补气以助生血臣:当归:养血和营黄芪30g:当归6g=5:1【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四、羌活胜湿汤p264祛风除湿,通利关节【组成】君:羌活:善祛上湿独活:善祛下湿祛风除湿,通利关节臣:防风:散风胜湿而治一身之痛川芎:上行头目,疏散周身风邪,活血行气止头身疼痛佐:蒿本:疏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止巅顶头痛蔓荆子:清利头目使:甘草:缓解诸药辛散之性,调和诸药【功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犯表之痹痛【方歌】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蒿本与防风。

五、复元活血汤p203升一降,攻散胁下之瘀滞【组成】君:酒大黄:消瘀散瘀,导瘀下行升一降,攻散胁下之瘀滞柴胡:疏肝行气,引诸药入肝经臣: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佐:当归:补血活血栝楼根(天花粉):消瘀散结,清热消肿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入,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朱震亨△简介:字彦修,浙江义乌人,又称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滋阴派,从学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格致余论》《局方发挥》《脉因证治》《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并不是他的著作。△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一、 相火论(一) 、相火常为生命动力生理之火,相火的实质推动维持人体生命力的动力(二) 、相火妄动则为贼邪病理之火,李杲将相火妄动的直接原因归咎于人的“情欲无涯”。“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因此饮食厚味、房劳过度、情志过极是相火妄动论的主要原因。相火具有两重性,其生理特性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维持和延续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在情欲刺激状态下妄动的相火属于病理状态,能直接耗损寄存于肝肾的阴精和元气,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二、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阳有余而阴不足是朱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一) 人之阴阳动多静少(二) 人之阴精难成易亏(三) 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 阴升阳降论分别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认为导致升降失常而产生的各种病证的因素包括六淫外侵、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房劳致虚等。四、 摄生养老论:养阴抑阳的理念五、 治疗经验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用越鞠丸。“杂病用丹溪”火热病论治经验:滋阴降火法。实火可泻,郁火可发,虚火可补(大补阴丸)。郁证论治:病因:情志、六淫、饮食分类:六郁(气血痰热食湿)气郁为关键,创六郁汤△代表方剂一、痛泻药方p68【组成】君:炒白术:补脾燥湿臣:炒白芍:柔肝止痛佐:炒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使:防风:疏散肝郁,升脾之清阳,祛湿止泻,为脾的引经药【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二、 左金丸p85【组成】黄连18g:吴茱萸3g=6:1黄连清肝火,清胃热,泻心火;吴茱萸疏散肝郁,和胃降逆,制大黄之寒,引黄连入肝经。【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三、 大补阴丸p139【组成】君:熟地黄:填精益髓龟板:滋阴潜阳,补肾健骨臣:黄柏:泄相火知母:清泻肺、胃、肾三经之火,又滋三经之阴佐:猪脊髓:补髓养阴蜂蜜:补中润燥【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四、 越鞠丸p181【组成】君: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臣佐:川芎:行气活血,解血郁苍术:燥湿健脾,解湿郁栀子:清热泻火,解火郁神曲:消食和胃,解食郁【功用】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五、 固经丸p160【组成】君:龟板:滋养肝肾,潜阳制火白芍:敛阴益血以养肝臣:黄苓:清热泻火止血黄柏:泻火坚阴佐:椿根皮:固经止血香附:行气活血【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方歌】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苓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六、 二妙散p252【组成】黄柏:清下焦湿热苍术:健脾化湿【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七、四苓散p254【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功用】利水渗湿【主治】水湿内停证八、保和丸p281【组成】君:山楂:消积化滞,肉食臣:神曲:消食健脾,酒食莱菔子:消食下气,麦面佐:半夏、陈皮:行气导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主治】食积证【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曲糊为丸麦汤下,亦可方中用麦芽。薛己△简介:(字新甫,号立斋)温补开山鼻祖,明成化人,著作有《内科摘要》(中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内科命名的书)、《外科发挥》、《疮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外科枢要》(明清时期对骨病的代表性著作)、《正体类要》(最早的骨伤内科著作)、《口齿类要》(现存最早的口腔和五官科专著)、《保婴撮要》(薛己与其父同著的儿科专著)、《女科撮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等,评注有《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小儿药证直诀》《名医杂著》等。△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一、 治病求本1辨证论治求病之本。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无论内伤、外感之证,都需掌握疾病发生之本源。2人以胃气为本(重脾胃)。治病关键调制脾胃。3“滋化源”是薛己治病求本观的法则之一。把补脾胃扩大到肾与命门。采取虚则补其母的治法达到滋化源的目的。二、 重视脾胃1生理:人体之所以有生机、活力,全赖脾胃的滋养与健运。“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2病理:“脾胃一虚,四脏俱无生气”“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某些外感疾病也是由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引起。3治疗:阴虚亏损之证的治疗调补脾胃阳气为先(四证四方):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一一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者一一六君子汤加炮姜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一一四物汤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一一八味丸(补气到补阳到补肾)三、 阐发肾命常用六味丸、八味丸调治肾命阴阳,力避苦寒泻火,崇尚温补。四、 补虚心得所言虚证为阴虚,包括肝肾脾之虚。1、 朝夕互补2、 急证骤补:急补:八味丸一一肾元不固,独参汤一一气血津液脱失证,参附汤一一阳虚气脱之重证3、 偏虚纯补△代表方剂一、内补黄芪汤p306【组成】君:黄芪:补脾肺,生肌敛疮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臣:肉桂:温补阳气熟地:滋阴养血以生肌佐: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行滞通络麦门冬、白芍:滋阴补血,敛阴以配阳远志:宁心安神,疏泻壅滞茯苓:健脾泄浊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用】温补气血,生肌敛疮【主治】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方歌】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二、 参附汤p109【组成】人参,附子【功用】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三、 加味逍遥散p68【组成】肝郁:柴胡、薄荷:疏肝解郁血虚: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脾弱:茯苓、白术:健脾内热:丹皮、山栀:清肝热佐使:生姜、薄荷【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四、 归脾汤P132【组成】君: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臣: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佐: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木香:理气醒脾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补心脾之气,调和诸药【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缪希雍△简介:字仲淳,号慕台,明代医家,“神医安道全”,主要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是我国清代以前的单方验方大全)△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一、外感热病的研究(一) 伤寒时地议。(二) 伤寒易于热化:邪入口鼻,证多阳明。(三) 伤寒温病辨治特点1、 强调速逐热邪2、 重用阳明清法: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临床多大剂量使用。3、 固护津液,慎于汗下:不用半夏(为渴家、汗家、血家三禁)二、 调护脾胃,倡脾阴之说治疗脾胃虚证善用甘平柔润之剂。甘凉滋润酸甘化阴。四神丸、创制脾肾双补丸三、 内虚暗风论治治疗内风提出法当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养阴补阳以治其本的原则。用药多甘润清灵或酸甘柔润,养阴清火,平息内风。四、 气血病证论治特色(一) 立治气病三法,注重降调气机:“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善用苏子、枇杷叶、郁金。(二) 血证论治特点1、 治血三法:“血虚宜补之”、“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以“有形可见,有色可察,有证可审”为血瘀之诊断大法,所忌的破血药为三棱、姜黄、水蛭、桃仁、红花等。2、 创吐血三要法:(1) 宜行血不宜止血:用和血行血法以防络脉瘀阻,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2) 宜补肝不宜伐肝(3) 宜降气不宜降火五、 本草学成就(一) 阐发药性,详尽朴实(二) 创本草文献体例之新1、 注疏药物2、 主治互参:指单味药物与方剂组成的有机联系3、 简误防失:纠正本经之论的简误和临床用药的简误。△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组成】君:人参:益气健脾白术一一茯苓_]健脾祛湿臣:山药、莲子:健脾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佐: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桔梗:宣开肺气,通利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陈皮:燥湿理气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资生丸白术人参白茯苓橘红甘草白扁豆莲肉薏苡仁山药桔梗山楂神曲川黄连白豆蔻仁泽泻藿香麦芽芡实【组成】参苓白术散:补脾之元气山楂、神曲、白豆蔻、藿香、麦芽、芡实:消食化积,行气导滞,使补而不滞泽泻、黄连:清湿热【功用】健脾开胃,消食止泻【主治】脾胃不适,脾虚补纳,神倦乏力,腹满泄泻张介宾△简介: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又称张熟地,一代温补宗师。著作:《类经》(历代研究《内经》中最为系统、考据诠释最为详尽者)《类经图翼》《景岳全书》《质疑录》△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一、 深化阴阳学说(一) 强调阴阳互根(二) 阳非有余,阴亦不足1、 阳非有余(1) 形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2) 寒热之辨:春夏热而万物生长,秋冬阴冷而一派肃杀(3) 水火之辨:“天一生水,夫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阳也”。凡水之所以产生,所以生物,所以化气,均有赖于阳气的作用⑶《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即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2、 阴亦不足。(1) 真阴之象,即指真阴表现在外的征象。(2) 真阴之脏,人体真阴之所在的命门。(3) 真阴之用,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实指命门水火的功用。(4) 真阴之病,真阴失常所形成的病变。(5) 真阴之治,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制左归、右归丸,治疗真阴肾水不足和元阳虚衰的主方二、 治疗虚损的经验1、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人参补益阳气,熟地滋养阴血以扶正,为治世之良相2、 养阴治形,填补精血:善用熟地,为精血形质中第一品醇厚之药。3、 谨守病机,审证施用:用补的前提是“无实证可据”、用温的前提是“无热证可据”(方药八阵分补、攻、和、散、寒、热、固、因四、重视治形,填补精血药中四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附子回阳救逆,大黄荡涤实热,为祛邪之品之乱之良将。)△代表方剂玉女煎p88【组成】君:石膏:清胃热,生津止渴臣:熟地:滋补肾阴佐:知母:滋阴清热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佐使:牛膝:引热下行,补肝肾【功用】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记忆】玉女麦地膏母牛左归丸p138【组成】君:熟地:补肾益髓臣:山茱萸:补肝肾,固精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龟胶:滋阴补髓鹿角胶:温肾壮阳佐:枸杞:补肝肾,益精血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记忆】六味地黄丸三补+兔狗牛鹿龟右归丸p143【组成】君:附子、肉桂:温壮阳元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臣: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养肝补脾佐: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养血补血【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记忆】六味地黄丸三补+兔狗鹿当富贵吴有性△简介: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主要著作有《温疫论》,是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一、 创瘟疫病因学说:提出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致病,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1、 杂气的概念:不同于六气的异气2、 杂气的致病特点:流行性、传染性、散发性、特异性、特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