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型一:名词解释共20分,一般为5道题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一般为4道题题型三:论述题共40分,一般为两道大题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德育范畴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头装”!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概念的“泛化”的问题。第三章德育对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从个性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去看,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第三,德育与“心育”的统一。第四,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如何理解道德发展理论。·第一,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第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3)德育的个体生存性功能是“德——得”关系的体现,发展功能是德育个体品德“静——动”关系作用的体现,德育享用性功能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4、道德发展·(1)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整体的道德发展是指我们应当吸收众家之长,将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不同侧面去理解,不能迷信某一项研究结论。因为,个体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2)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这一假定实际上是说,在道德水平上,年长者可能高于或优于年轻人。“年龄歧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带有不公正、简单化和宿命论倾向。这可能导致恶化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从而影响德育效果的后果;也容易造成非常主观的抑制或放弃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的现象。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道德水平对个体来说是可能有一个逐步提高或长大的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绝对肯定儿童的道德水平一定比成人在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低。我们应当正确、全面的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3)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做更为概括性的说明道德发展阶段的经典划分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四个阶段。“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第四章德育目的德育目的的内涵。·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德育目的的特性。·预见性、超越性和可能性。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认为,德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影响德育目的确定的因素·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有:不同的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以及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历史发展的进程、文化传统、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五章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需要掌握每种特点的涵义、主要内容和特点。简述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德育过程中的矛盾。·一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第六章德育内容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决定因素。·1.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3.德育过程观。4.偶发因素。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家庭美德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爱国主义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信仰道德教育·需要掌握每种内容的具体涵义。例如“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现当代德育内容的趋同·第一,对“全球伦理(globalethic)”的确认。第二,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第三,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第七章德育课程1、德育的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活动课程(activitycurriculum)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2、体谅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是英国教育家麦克费尔和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计委员会”的同事们设计的一套道德教育课程。麦克费尔等人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目标范畴设计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体谅和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他的课程模式也称为“体谅”模式。该课程模式使用的基本教材是《起跑线》、《生命线》。第八章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的概念。·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德育方法的决定。·“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实际上就是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而并不意味着一套十分具体的工作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树人法、雕琢法、系统或综合法。需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涵义。具体德育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目标上的侧重点的,所以不妨依据德育活动所要完成的德育目标的重点将具体的德育方法划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等。需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涵义和具体内容。第九章德育主体1、德育主体的概念。·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学校德育中的德育主体是教师。2、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第一,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看待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态度:权威主义、中立主义、以及调和的立场。需要掌握每种态度的涵义。德育是一种价值建构的教育活动,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在引导与尊重之间求得平衡。首先,德育主体(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而且要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同时,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教师有责任将自己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经验提供给学生参考。因此,处理好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既需要教师的自身素养,也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3、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4、教师的道德素养·个人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三、重点习题一、名词解释德育主体德育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信仰道德教育理想激励法品德教育运动中立主义他律二、简答题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2、现当代道德教育内容有何趋同?3、如何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真、善、美”?4、简述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5、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主要有哪些?6、简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三、论述题1、你是如何看待德育概念泛化问题的?2、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3、结合所学的德育知识,谈谈你对“道德发展”的理解。4、“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根据你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答题技巧:名词解释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名词解释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明、精练,切忌当作简答题来做,点到为止,不要展开。1、德育主体: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学校德育中的德育主体是教师。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是和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4、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5、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6、品德教育运动: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复兴品德教育的运动或趋势。品德教育以批判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教育上的过程主义为主要诉求,具有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里科纳等。7、中立主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8、他律: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二、简答题答题技巧:简答题主要考核对本课程基本理论、方法、原理的熟悉程度,在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表达简洁明了。另外还要根据每道题要点的多少灵活把握简答题的繁简度。简答题相对于论述题而言,关键在于一个“简”字,答题应做到全面、准确、简练。1、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依次为: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第三,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2、现当代道德教育内容有何趋同?对全球伦理的确认;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3、如何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真、善、美”?(1)教师德育素养的“真”指教师要具有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科学”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等内容。(2)“善”指教师作为德育主体要具备合乎目的性素养,主要是道德素养。(3)“美”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教师要善于挖掘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第二,教是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能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去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第三,教师的道德教育活动本身应当具有“庖丁解牛”一样娴熟的技巧。4、简述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5、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主要有哪些?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对道德科教性的理解与德育内容的性质、难度和容量的确定有密切的联系。②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③德育过程观。德育过程观对德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育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呈现方式)上。④偶发因素,如社会巨变的突然发生、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及本人的意外事件等。6、简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3)德育的个体生存性功能是“德——得”关系的体现,发展功能是德育个体品德“静——动”关系作用的体现,德育享用性功能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三、论述题答题技巧:论述题是考核对本课程主要观点、重要内容的全面理解,不仅要抓住要点,还要对主要论点加以分析和阐述。答题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切忌一写到底,不分层、不分点。1、你是如何看待德育概念泛化问题的?答:第一,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第二,广义的德育概念。第三,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弊端分析。第四,德育外延应”守一而望多”。2、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对三个功能的内涵分别做出解释。3、结合所学的德育知识,谈谈你对“道德发展”的理解。(一)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整体的道德发展是指我们应当吸收众家之长,将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不同侧面去理解,不能迷信某一项研究结论。因为,个体道德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这一假定实际上是说,在道德水平上,年长者可能高于或优于年轻人。“年龄歧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带有不公正、简单化和宿命论倾向。这可能导致恶化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从而影响德育效果的后果;也容易造成非常主观的抑制或放弃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的现象。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道德水平对个体来说是可能有一个逐步提高或长大的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绝对肯定儿童的道德水平一定比成人在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低。我们应当正确、全面的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三)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做更为概括性的说明道德发展阶段的经典划分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四个阶段。“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对道德发展阶段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它应该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具体研究成果的掌握结合起来。同时,也应该明确,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园艺通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洞穴奇案读书分享
- 石河子大学《跆拳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模拟电子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体能与营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高等代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城市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工艺与装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2年中国出版业总体状况分析
- BIM大赛题库含答案
- 造纸术学习课件
- (完整版)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7单元测试
- 水上作业危险源辨识与技术控制措施
- 吊索具检查记录表
- 商务接待申请表
- 最新少先队基础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卫生院在全院实行工作日午间禁酒的规定
- 蓝色卡通幼儿园关爱眼睛主题班会
- XX镇 2022年度温室大棚项目可研报告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