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课件_第1页
《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课件_第2页
《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课件_第3页
《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课件_第4页
《运动解剖学》(第三版) 8第八章 神经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神经系统第八章神经系统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2、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3、掌握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网状结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常用术语。4、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5、掌握大脑的内部结构、大脑的分叶和主要皮质机能区的位置。6、掌握脑神经的总称和脊髓神经的组成。【学习目标】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学习目标】7、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痛觉传导路、皮质脊髓束传导路。8、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功能。9、了解脑干的组成与功能。10、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11、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学习目标】7、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痛觉传导路、皮质脊髓束第一节概述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第一节概述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1.结构〔1〕胞体①细胞膜位于细胞的外表,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②细胞质含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③细胞核多为一个,呈球形,位于细胞中央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1.结构〔2〕胞突①树突:接受胞外刺激,将神经冲动向胞体传导。②轴突:将神经冲动由胞体向胞外,传至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2.分类〔1〕形态分类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极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2.分类〔1〕功能分类①感觉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③联络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3.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非神经元〔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局部组成,通过这种结构,神经信息可以由神经元往其他细胞单向传递。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与神经系统,其数量比神经元多10倍以上。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样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树突和轴突,不具备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其功能是对神经元发挥支持、保护、营养、绝缘和修复等作用。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其中内脏运动性神经又称自主神经,即植物性神经,依其结构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按连结部位分按分布范围和功能分脑神经脊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按连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中的局部叫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中的局部叫白质。神经核和神经节:中枢神经内,机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团叫神经核。在周围神经系内,神经元胞体集团叫神经节。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杂而成,其中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块散在其中。神经和神经束:在周围神经系,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由结缔组织包裹称为神经。在中枢神经内,起始、终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中在一起形成神经束。传导路:是指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其传入局部称为感觉传导通路,传出局部称为运动传导通路。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杂而成,其中神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效应器运动神经元中枢〔中间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感受器反射: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响,这种神经调节过程称为反射。反射弧:执行反射过程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局部,即: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效应器运动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运作模式神经系统运作模式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二、脑一、脊髓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二、脑一、脊髓一、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三〕脊髓的功能一、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外形:脊髓呈略扁圆柱状,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下端变细称脊髓圆锥,下连终丝,周围腰骶神经根构成马尾。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及前、后外侧沟〔分别有前、后根附着〕。后根有脊神经节。前后根合成脊神经,共31对,脊髓相应也分为31个节段。每一对脊神经根附着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脊髓节段:共31节段,即颈节8个,胸节12个,腰节5个,骶节5个,尾节1个(单节)。〔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在枕脊髓位置:形态6条沟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终丝31对脊神经脊神经前根和后根31个脊髓节段脊髓位置:形态6条沟两个膨大:颈膨大脊髓圆锥终丝

在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脊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并通向相应的椎间孔。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脊髓的生长速度慢于椎管的生长速度,由于脊髓上端与脑相连,是固定的,下端缩短至第1腰椎下缘(女子为第2腰椎水平),因此,腰、骶、尾各脊髓节的脊神经根都不能保持水平地走向相应椎间孔,而要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距离再通向椎间孔。这些在椎管内垂直下行的腰、骶、尾脊神经根,围绕终丝一起形成马尾。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C1C7C2C3C4C5C6T12T1T2T3T4T5T6T7T8T9T10T11L5L1L2L3L4S5S1S2S3S4Co1C1C4C2C3C5C6C7C8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L1L2L3L4L5S1S2S3S4S5Co1在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脊神经根呈直角自第一腰椎体的下缘枕骨大孔C4T1T12S3第一腰椎体的下缘枕骨大孔C4T12〔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脊髓中央有纵行的细管称中央管。中央管周围是灰质,白质在灰质周围。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

前角:聚集着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组成前根,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运动。α-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外骨骼肌;-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骼肌,调节肌张力。

后角:聚集着与传导感觉有关的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由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发出纤维走向中枢。

侧角:仅见于胸1—腰3脊髓节段,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轴突经前根穿出,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聚集着内脏运动神经元。〔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聚集着前角

脊髓的内部结构C8T6T3T12L2L5S2脊髓的内部结构C8T6T3T12L2L5S2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或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1.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或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前〔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神经纤维构成。它借外表的沟裂每侧分为三索,即:前索: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外侧索:主要有皮质脊髓侧束〔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传导反射性的本体感觉〕及红核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等。后索:有薄束和楔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神〔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上行〔全身浅感觉、深感觉及大局部内脏感觉〕,下行〔躯干、四肢运动的控制和对局部脏器的管理〕传导路的中继站,是脑和周围神经联系的重要通道。2、反射功能:深反射〔牵张反射、腱反射、屈肌反射〕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内脏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亢进减弱尿失禁大便失禁〔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上行〔全身浅感觉、深感觉及大局二、脑脑分为:中脑脑桥延髓间脑小脑大脑脑干二、脑脑分为:中脑脑桥延髓间脑小脑大脑脑干

脑脑《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一〕脑干脑干腹侧面脑干背侧面〔一〕脑干脑干腹侧面〔一〕脑干1、脑干的外形〔1〕腹侧面延髓:前正中裂、前外侧沟、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在橄榄背侧,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根附着。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穿出。脑桥: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延髓脑桥沟。在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之间有三叉神经根,在延髓脑桥沟,自内侧向外侧依次是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中脑:大脑脚和脚间窝〔有动眼神经穿出〕。

〔一〕脑干1、脑干的外形〔一〕脑干〔2〕脑干的背侧面:延髓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纵行隆起,内侧的称薄束结节,外侧的称楔束结节,其深层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薄束和楔束的终止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小脑下脚,是由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且形成第4脑室侧壁的一局部。延髓上部构成菱形窝,即第4脑室的底的下半局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第4脑室的上半局部,菱形窝的上侧壁为小脑上脚。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称四叠体。上一对为上丘,下一对为下丘。向两侧分别借上丘臂和下丘臂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相连。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根出脑。〔一〕脑干〔2〕脑干的背侧面:〔一〕脑干2、脑干的内部结构〔1〕延髓的内部结构延髓内部主要有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有1对薄束核,位于薄束结节内;1对楔束核,位于楔束结节内,它们分别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一〕脑干2、脑干的内部结构〔一〕脑干〔2〕脑桥的内部结构脑桥的内部有与三叉神经〔Ⅴ〕、展神经〔或外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或位听神经〕〔Ⅷ〕相连的神经核。此外,脑桥基底部有大量散布于纵横纤维之间的神经元群称脑桥核,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到小脑的中继站。〔一〕脑干〔2〕脑桥的内部结构〔一〕脑干〔3〕中脑的内部结构上丘内有上丘核,是视觉反射中枢,参与完成由声、光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下丘内有下丘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重要的中继核,传递听觉信息。在中脑上丘平面有动眼神经核,由此核发出纤维构成动眼神经;在中脑下丘平面有滑车神经核,由此核发出纤维构成滑车神经。此外,中脑内还有红核和黑质,它们对调节骨骼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着重要作用。〔一〕脑干〔3〕中脑的内部结构〔一〕脑干〔1〕传导功能:大脑皮质与脊髓、小脑相互联系的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都要经过脑干。〔2〕反射的低级中枢:脑子内具有多个反射的低级中枢。延髓内有调节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生命中枢〞;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3〕网状结构的功能:具有维持大脑皮质醒觉、引起睡眠、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调节某些内脏活动等功能。3、脑干的功能:〔一〕脑干〔1〕传导功能:大脑皮质与脊髓、小脑相互联系的上行〔二〕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小脑位于脑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小脑的两侧膨大,称半球。中部狭窄变细的局部称蚓。小脑借3对小脑脚与脑干反面相连接。小脑的分叶:小脑外表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横沟,其中有深沟将小脑分为三个叶。在小脑上面,原裂,将小脑分为前叶和后叶。在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将后叶与绒球小结叶分开。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的前部,体积最小,其纤维主要与前庭神经核联系;小脑上面的前部,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其他局部,主要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的纤维。〔二〕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小脑上面小脑上面小脑水平切面小脑水平切面《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二〕小脑2、小脑的内部结构大量的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小脑的表层,形成小脑皮质。小脑的深层为白质,白质内还含有灰质团块,称小脑核。主要的核有:项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3、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运动调节中枢,与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关。〔二〕小脑2、小脑的内部结构〔三〕间脑位置: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其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仅次于大脑皮质。间脑的两侧和反面被高度开展的大脑皮质所掩盖。间脑的主要局部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分部:丘脑〔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三〕间脑位置: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其结构和功能较为复〔三〕间脑1、丘脑丘脑又称背侧丘脑,是位居间脑背侧局部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块。背侧丘脑被Y形白质板分隔为3局部,即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后部的腹侧局部,称腹后核。全身各部的躯体性感觉冲动,都需要经过此核中继,才能传到大脑皮质。〔三〕间脑1、丘脑〔三〕间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和侧壁的下局部。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给节、漏斗、垂体柄和乳头体等。下丘脑体积虽小,但结构比较复杂,含有许多孩团,神经元与端脑、间脑、脑干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下丘脑主要的核团有位于视交叉上方的视上核和位于第三脑室侧壁的室旁核。此核能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经神经元的轴突运输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到血液。下丘脑的功能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它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又是皮层下植物性神经中枢,对体温、援食、情绪、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2、下丘脑〔三〕间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三〕间脑

3、上丘脑和后丘脑

上丘脑位于丘脑的后上方。松果体是上丘脑的主要结构,属于内分泌腺。

后丘脑位于丘脑的后下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后下方内侧的隆起称内侧膝状体,外侧的隆起称外侧膝状体,它们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三〕间脑3、上丘脑和后丘脑上丘《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四〕大脑大脑皮质〔大脑表层的灰质〕大脑髓质〔深部的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联络纤维投射纤维〔★内囊〕基底核〔位于大脑髓质内的灰质团块〕〔四〕大脑大脑皮质〔大脑表层的灰质〕《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四〕大脑1、大脑的外形和分叶三个面: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三条重要的沟: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五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四〕大脑1、大脑的外形和分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四〕大脑〔四〕大脑《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外侧面外侧面《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在半球的内侧面,有中央前、后回从上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局部称为中央分小叶。在中部有前前方向呈弓形的胼胝体,其前方有呈弓形的距状沟,向后至枕叶的后端,其中部与顶枕沟相连。扣带沟与胼胝体之间为扣带回。扣带回向后移行于颞叶的海马回。其前端变成钩形弯曲称海马回钩。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钩等脑回,因其位置处于大脑半球和间脑交界处的边缘,故合称边缘叶。

在半球的内侧面,有中央前、后回从上外侧面延伸到大脑半球内侧面内脏活动中枢嗅觉中枢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大脑半球内侧面内脏活动中枢嗅觉中枢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大脑半球内侧面大脑半球内侧面(四)大脑

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大脑皮质。深层的白质为髓质。在半球的基底部,白质中藏有的灰质团块,称基底核。半球内的室腔称为侧脑室。(四)大脑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大脑皮质。深〔四〕大脑大脑皮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中枢,由大量的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组成。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说明,大脑皮质的各区有其不同的功能,一般将这些具有一定功能的脑区称为“中枢〞。如机体的运动、感觉和语言等各种功能活动在大脑皮质上均有相应的最高中枢控制。〔四〕大脑大脑皮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中枢,由

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有5类,如锥体细胞、颗粒细胞、梭形细胞等。大脑皮质按层次可分6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有5类,如锥体细胞、颗粒细胞、梭〔四〕大脑2、大脑的内部结构〔1〕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此区调控对侧半身骨骼肌的运动。身体各部在此区的局部定位关系呈一个倒置人形〔头面部不倒〕投影。

〔四〕大脑2、大脑的内部结构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功能:管理对侧肢体骨骼肌的运动。躯体运动中枢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躯体运动中枢运

特点:

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

②交叉管理;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特点: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分区法,将大脑皮质分为52区。大脑皮质的分区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分区法,将大脑一般中枢运动中枢〔躯体运动区〕感觉中枢〔躯体感觉区〕视觉中枢〔视觉区〕听觉中枢〔听觉区〕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质重要的中枢一般中枢运动中枢〔躯体运动区〕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质〔四〕大脑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此区管理对侧半身的痛觉、温觉、触觉、压觉、位置觉和运动觉。身体各部感觉在此区的投影也呈一个倒置人形〔头面部不倒〕,代表区的大小与该局部感觉的敏感程度有关。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裂附近的皮质。一侧视区接受双侧视网膜的纤维,因此一侧视区受损,可引起双眼视野同向对侧偏盲。听觉中枢:位于大脑外侧为下壁的颞横回。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内耳传来的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虽能发音,但丧失了说话能力。〔四〕大脑躯体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四〕大脑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此区受损,听觉无障碍,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此区受损,视觉无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的含义。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位额中回的后部。此区受损,手运动无障碍,但不能书写正确文字。〔四〕大脑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此区〔四〕大脑2、大脑的内部结构〔2〕大脑髓质大脑半球的髓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连合纤维、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联络纤维是连接同侧半球内各局部皮质的纤维;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多数通过内囊。内囊为一宽厚的白质,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四〕大脑2、大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白质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根据走行和功能分为3类:即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

大脑半球的髓质大脑白质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根据走行和功能分为3类:胼胝体连合纤维:指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胼胝体连合纤维:指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2、大脑的内部结构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大脑皮质2、大脑的内部结构〔四〕大脑位于白质内,又因靠近脑底而得名,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尾状核弯曲如弓,从三面环绕背侧丘脑。前部膨大称头,中部较细为体,后部更细为尾。豆状核位于岛叶的深部,在水平切面和冠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的楔形,被白质板分为3局部,外侧部最大为壳,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尾状核头与豆状核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两者合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主要机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基底核〔四〕大脑位于白质内,又因靠近脑底而得名,包括〔四〕大脑杏仁体: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深面,与尾状核尾相连,属边缘系统,其功能与行为、内分泌和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为岛叶与豆状核间的薄层灰质。此核可能与大脑皮质间有往返联系,其功能尚不甚明了。〔四〕大脑杏仁体: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深面,与尾状核尾相基底核和丘脑基底核和丘脑〔四〕大脑尾状核纹状体豆状核〔壳、苍白球〕杏仁核屏状体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新纹状体〔尾状核及壳〕;旧纹状体〔苍白球〕。基底核〔四〕大脑尾状核〔四〕大脑3、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等)组成。在进化上属于脑的古老局部,与嗅觉、内脏活动和情绪反响有密切关系,并参与个体生存(如觅食、防御、攻击等)和种族延续(如生殖行为),边缘叶中心的海马还与学习记忆活动有关。〔四〕大脑3、边缘系统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二、脊神经一、脑神经三、内脏神经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二、脊神经一、脑神经三、内脏神经一、脑神经

脑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神经,共12对。其排列的顺序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即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根据脑神经所含主要的纤维成分及功能,可分为三类。一、脑神经脑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神经,共12对。一、脑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即: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按所含纤维种类不同,分3类:

1、感觉性脑神经:第Ⅰ、Ⅱ、Ⅷ对脑神经。

2、运动性脑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

3、混合性脑神经: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一、脑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即: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一、脑神经按性质概括为4种:1、躯体感觉纤维:将头面部皮肤、口腔与鼻腔粘膜、位听器感受的神经冲动,传人脑内的躯体感觉核2、内脏感觉纤维:将头、颈、胸腹部的脏器以及味蕾、嗅器感受的神经冲动,传人脑内的内脏感觉核。3、躯体运动纤维:为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发出的轴突,支配眼球外肌、舌肌、头颈肌和咽喉肌。4、内脏运动纤维:为脑神经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发出的轴突〔节前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脑神经按性质概括为4种:一、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前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一、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含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ⅠⅡⅧⅢⅣⅣⅪⅫⅤⅦⅨⅩ含副交感纤维:ⅠⅡⅧ脑神经概况脑神经概况

二、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由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侧角内的交感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后根属感觉性,由感觉神经纤维构成。前根与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故每对脊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内脏运动四种纤维。

在椎间孔附近脊神经后根有一膨大称脊神经节,内有假单级神经元的细胞。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等分支。二、脊神经

脊神经的组成和分支模式图脊神经的组成和分支模式图《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躯体运动N与内脏运动N传出通路比较示意图脊髓脊神经节后根前根脊神经节前纤维节后纤维内脏神经节躯体运动N与内脏运动N传出通路比较示意图脊髓脊神经节后根前根二、脊神经

后支:较细,分为肌支和皮支。肌支分布于颈、背、腰、骶部深层肌肉;皮支分布于颈、背、腰、骶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前支:脊神经前支较后支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除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比较明显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均交织形成丛,即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等。由丛发出肌支和皮支。肌支到达所支配的肌肉,皮支分布于相应部位的皮肤。二、脊神经后支:较细,分为肌支和皮支。肌支分布于颈、背脊神经前支的组成颈丛臂丛腰丛骶、尾丛胸神经前支

脊神经前支脊神经前支颈丛臂丛腰丛骶、尾丛胸神经前支脊神经前支二、脊神经脊神经前支较粗大,分布于颈、胸、腹、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颈丛臂丛胸神经前支腰丛骶丛二、脊神经脊神经前支较粗大,分布于颈、胸、腹、四肢的肌肉和二、脊神经

位于颈椎两侧、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由第1~4颈神经前支吻合而成的较小的神经丛。颈丛发出的肌支主要支配颈部深层肌肉、舌骨下肌群和肩胛提肌等;发出的皮支分布于枕部、耳后、颈前部和肩部等皮肤。1.颈丛2.臂丛位于锁骨上窝,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局部纤维组成。由臂丛发出的神经分布于上肢肌肉和皮肤,主要分支有较大较长的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二、脊神经1.颈丛2.臂丛位于锁骨上窝,由第5组成:由C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1.颈丛组成:由C1-4颈神经前支组成1.颈丛上干中干下干前股后股外侧束内侧束后侧束C5C8T1C6C7组成:由C5-8前支及T1前支一部分组成。位置:斜角肌间隙----腋动脉周围。2.臂丛上干中干下干前股后股外侧束内侧束后侧束C5C8T1C6C7组二、脊神经

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相应的肋间隙,称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的前支行于第12对肋下方,称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肌支,支配肋间肌和腹肌。皮支分布于胸壁、腹壁等处皮肤。当屈腿仰卧起坐时,腹肌的工作形式、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受胸神经的肌支控制和调节。

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面,主要由腰神经前支组成。由腰丛发出较短的肌支,支配髂腰肌、腰方肌;由腰丛发出较长的肌支主要有股神经和闭孔神经。3.胸神经前支4.腰丛二、脊神经3.胸神经前支4.腰丛3.胸神经前支〔肋间神经〕

不成丛,分别行走于相应肋间隙,称肋间神经,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和胸腹壁的皮肤。组成:胸1—12前支。(11对肋间神经,1对肋下神经)位置:在肋间隙内,肋间内、外肌之间。3.胸神经前支〔肋间神经〕不成丛,分别行走于相应肋4.腰丛组成:由T1前支一局部、L1-3前支和L4前支一局部组成。位置:腰大肌深面除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还发出以下神经。1)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运动、司股前、小腿内侧和足内缘皮肤的感觉。2)闭孔神经:支配大腿内收肌群的运动和管股内侧皮肤感觉。4.腰丛组成:由T1前支一局部、L1-3前二、脊神经

位于盆腔内,由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组成,是全身最大的神经丛。骶丛的皮支分布于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及足部的皮肤,传导该部位的皮肤感觉。由骶丛发出的肌支主要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和坐骨神经。5.骶丛二、脊神经5.骶丛组成:由L4前支一局部、L5腰神经前支(合称腰骶干)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5.骶丛组成:由L4前支一局部、L5腰神经前支(合称腰骶干)和全部骶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髋关节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髋关节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髋关节、小腿后群肌〔胫神经〕、小腿外侧群肌〔腓浅神经〕、小腿前群肌〔腓深神经〕、足底肌〔足底内、外侧神经〕皮支支配:小腿后内侧皮肤〔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外侧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足跟〔腓肠神经〕、足背、足外侧皮肤〔腓浅神经皮支〕、1-2趾间皮肤〔腓深神经皮支〕

坐骨神经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髋关节、小腿后群肌〔胫神经〕、小腿外侧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腓肠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腓肠下肢肌群及其神经支配大腿前群肌----股神经大腿内侧群肌----闭孔神经大腿后群肌-----坐骨神经本干小腿后群肌及足底肌-----胫神经小腿外侧群肌-----腓浅神经小腿前群肌------腓深神经下肢肌群及其神经支配大腿前群肌----股神经下肢的神经下肢的神经三、内脏神经内脏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包括内脏运动神经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一〕内脏运动神经也称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三、内脏神经内脏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1〕交感神经的结构: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低级中枢为脊髓胸1--腰3节段的侧角。周围部:包括①交感神经节:分椎旁节和椎前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②交感干:位于脊柱两旁,由交感干的神经节〔椎旁节〕和节间支组成。每侧的椎旁节为19-24个,相邻的两椎旁节之间借节间支相连组成上至颅底、下至尾骨的交感干。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1〕交感神经的结构〔2〕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低级中枢为脑干的脑神经副交感核及脊髓骶2--4髓节的骶副交感核。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分为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分别参加Ⅲ、Ⅶ、Ⅸ、Ⅹ对脑神经及盆内脏神经。〔2〕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内脏运动神经模式图内脏运动神经模式图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交感干后,通常有三种去向:〔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换元。〔2〕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换元。〔3〕穿经椎旁节,至椎前节换元。换元前的神经纤维,称节前纤维;换元后的神经纤维,称节后纤维。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交感干后,通常有三交感神经纤维走行模式图交感神经纤维走行模式图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椎旁节、椎前节换元后,节后纤维也有三种去向:〔1〕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头颈部、躯干、四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2〕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周围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如心丛、肺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3〕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椎旁节、椎前节换元后,节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在人体的分布范围较广。除分布于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普及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在人体的分布范围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模式图节前纤维节前纤维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模式图节前纤维节前纤维1.交感神经脊神经节脊神经交感神经元胞体节前纤维节后纤维椎前节椎旁节灰交通支白交通支1.交感神经脊神经节脊神经交感神经元胞体节前纤维节后纤维椎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中脑、延髓〕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神经核,由此核发出节前纤维至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即器官附近的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交换神经元,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副交感神经分布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局部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不受副交感神经支配。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2.副交感神经

对同一器官来说,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相反,但二者又是互相协同的。当机体处于安静和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而交感神经却受到抑制,出现心跳减弱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呼吸减慢、瞳孔缩小、消化吸收活动加强等现象。

2.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来说,副交感神经的作□——————————<●——————<脑桥上泌涎核节前纤维参加面神经换神经元器官旁节节后纤维泪腺、下颌下腺和舌□——————————<●——————<延髓下泌涎核节前纤维参加舌咽神经换神经元器官旁节节后纤维腮腺□——————————<●——————<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参加迷走神经换神经元器官旁节或壁内节节后纤维胸、腹腔脏器平滑肌、心肌和腺体□——————————<●——————<骶副交感核节前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换神经元器官旁节或壁内节节后纤维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部脏器的平滑肌和腺体□——————————<●——————<脑桥上泌涎核节前纤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区别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区别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器官作用的比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器官作用的比较效应器低级中枢低级中枢效应器神经节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效应器低级中枢低级中枢效应器神经节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对象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受意志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控制。

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并且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二种纤维的共同支配。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的区别

支配对象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受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的区别

分布形式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于效应器,而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通常是先在效应器周围形成神经丛,再由神经丛发出分支到达效应器。神经纤维种类的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节前纤维常为薄髓鞘的细纤维,节后纤维那么为无髓鞘的细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的区别

分布形式不同

中枢所在部位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全长的灰质前角;内脏运动神经元的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干副交感核、脊髓胸腰部的侧角和骶部灰质的副交感核。从低级中枢到支配器官间所经过的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从中枢到骨骼肌前只需经过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在到达效应器前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称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称节后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构成突触。中枢所在部位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干〔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在结构上虽然与躯体感觉神经大致相同,但也有其特点。首先,内脏感觉神经的纤维数量少、痛阈较高,对一般强度的刺激不产生主观感觉;其次,一个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可经几对传入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传入神经又可包含来自几个内脏器官的纤维,因此内脏疼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也不准确。〔二〕内脏感觉神经第四节神经传导路

传导路是指感受器将感觉信息传向大脑皮层或大脑皮层发出信息传向效应器所经过的神经元链。它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第四节神经传导路传导路是指感受器将感觉信息传一、感觉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是指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有关中枢,产生感觉。这一系列的神经元链称感觉传导路,或称上行传导路。它包括本体感觉、皮肤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等感觉传导路。一、感觉传导路感觉传导路是指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各〔一〕本体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是指肌腹、肌腱、关节等结构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其位置较深,亦称深部感觉。另外,此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区分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一〕本体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是指肌腹、肌腱、关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是指传入大脑的本体感觉传导路,亦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其传导路为:肌、腱、关节的深感受器等周围突(Ⅰ)中枢突后根脊髓后索<<薄束椟束●●薄束核椟束核(Ⅱ)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Ⅲ)丘脑腹后外侧核

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和中央前回中上部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是指传入大脑的本体感意识性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意识性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是指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传导路,亦称反射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由二级神经元组成。其传导路为:肌、腱、关节的感受器等周围突(Ⅰ)中枢突后根脊髓<●后角神经元(Ⅱ)脊髓小脑前束经脑干(延髓)<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纤维小脑皮质●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是指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二〕皮肤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觉、压觉和粗略触觉等神经冲动,由3级神经元组成。躯干、四肢皮肤内感受器周围突(Ⅰ)中枢突后根<●脊髓后角(Ⅱ)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Ⅲ)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二〕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又皮肤感觉传导路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髓核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皮肤感觉传导路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髓核脊髓丘脑前束脊髓1.躯干和四肢皮肤感觉传导路皮浅薄感受器周围突〔Ⅰ〕中枢突后根<●后角固有核〔Ⅱ〕脊髓丘脑束〔即脊髓丘系〕<●〔Ⅲ〕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1.躯干和四肢皮肤感觉传导路皮浅薄感受器周围突〔Ⅰ〕中枢突后2.头面部皮肤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皮肤、粘膜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Ⅰ〕中枢突三叉神经根<●〔Ⅱ〕

三叉丘系<●〔Ⅲ〕丘脑外侧核

经内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2.头面部皮肤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皮肤、粘膜感受器周围突〔Ⅰ〕中〔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四〕听觉传导通路〔五〕平衡觉传导通路见第九章感觉器官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二、运动传导路亦称下行传导路,是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调节的传导路,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局部。虽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功能有所不同,但两者是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各项复杂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锥体外系二、运动传导路亦称下行传导路,是大脑皮质对躯体〔一〕锥体系

锥体系是控制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路,由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锥体束。此束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脑干束或称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一〕锥体系锥体系是控制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1.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大脑脚、脑桥、延髓锥体交叉不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下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脊神经支配躯干、四肢的骨骼肌1.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2.皮质脑干束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脑干<<两侧脑神经运动核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发出相应的脑神经支配头面部的骨骼肌2.皮质脑干束▲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皮质脑〔二〕椎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身体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动作的传导路。主要包括皮质-纹状体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一纹状体系皮质--脑桥--小脑系〔二〕椎体外系锥体外系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1.皮质一纹状体系自大脑皮质〔额叶和顶叶〕发出纤维直接或间接地止于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由此发出纤维止于苍白球,由苍白球发出纤维分别止于红核、黑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等。再由红核和网状结构分别发出纤维组成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神经元,管理骨骼肌运动。1.皮质一纹状体系自大脑皮质〔额叶和顶叶〕发出纤▲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额叶)<●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神经元脊神经支配骨骼肌尾状核和壳<<苍白球红核、黑质脑干的网状结构<脊神经前根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额叶)<●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神经元脊神2.皮质--脑桥--小脑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由大脑皮质发出纤维,下行经内囊入脑桥,止于同侧脑桥核。由脑桥核发出纤维经对侧小脑中脚入小脑,止于小脑皮质。由小脑皮质发出纤维至同侧齿状核。由齿状核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至对侧中脑的红核。由红核发出纤维交叉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此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由脊髓前角细胞发出纤维组成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四肢骨骼肌,管理它们的随意运动。2.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由大▲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额、枕、颞叶<●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神经元脊神经支配骨骼肌<脑桥核脊神经前根额桥束、枕颞桥束经内囊小脑中脚小脑皮质齿状核小脑上脚红核红核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额、枕、颞叶<●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神经元〔三〕锥体系、锥体外系与运动的关系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功能上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肉张力保持适度稳定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些精确的随意运动。如篮球的传球、投篮等。而锥体外系也离不开锥体系。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存,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随意运动。〔三〕锥体系、锥体外系与运动的关系锥体系和锥体外第五节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运动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一〕运动对神经元的影响〔二〕运动对脊髓和脑的影响二、运动中的神经系统损伤在运动中,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可能发生外伤。骨折、关节脱位或锐器切割等可能使外周的脊神经发生局部或完全断裂。第五节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运动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复习与思考1、试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2、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有何不同?3、神经元可分为哪几类?4、什么叫突触?其结构与信息的传递是怎样的?5、人类神经系统是如何划分的?6、脑可分为几部?脑干包括哪些局部?7、每侧大脑半球分为几叶?主要的皮质机能中枢分布在哪里?8、脊髓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9、依次说出脑神经的名称。

复习与思考1、试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复习与思考10、指出以下神经属于哪一神经丛的分支?各神经的肌支与皮支分布于何处?膈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11、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有何区别?1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有何区别?13、肢体的痛觉是如何传到大脑的?14、试述篮球运发动投篮时的神经传导通路。15、试述听枪声起跑的神经传导通路。复习与思考10、指出以下神经属于哪一神经丛的分支?各神经的肌第八章神经系统第八章神经系统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2、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3、掌握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网状结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常用术语。4、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5、掌握大脑的内部结构、大脑的分叶和主要皮质机能区的位置。6、掌握脑神经的总称和脊髓神经的组成。【学习目标】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学习目标】7、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痛觉传导路、皮质脊髓束传导路。8、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功能。9、了解脑干的组成与功能。10、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11、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学习目标】7、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痛觉传导路、皮质脊髓束第一节概述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第一节概述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1.结构〔1〕胞体①细胞膜位于细胞的外表,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②细胞质含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③细胞核多为一个,呈球形,位于细胞中央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1.结构〔2〕胞突①树突:接受胞外刺激,将神经冲动向胞体传导。②轴突:将神经冲动由胞体向胞外,传至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2.分类〔1〕形态分类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极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2.分类〔1〕功能分类①感觉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③联络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3.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非神经元〔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局部组成,通过这种结构,神经信息可以由神经元往其他细胞单向传递。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与神经系统,其数量比神经元多10倍以上。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样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树突和轴突,不具备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其功能是对神经元发挥支持、保护、营养、绝缘和修复等作用。一、神经系统的根本结构〔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其中内脏运动性神经又称自主神经,即植物性神经,依其结构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按连结部位分按分布范围和功能分脑神经脊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按连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中的局部叫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中的局部叫白质。神经核和神经节:中枢神经内,机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团叫神经核。在周围神经系内,神经元胞体集团叫神经节。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杂而成,其中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块散在其中。神经和神经束:在周围神经系,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由结缔组织包裹称为神经。在中枢神经内,起始、终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中在一起形成神经束。传导路:是指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其传入局部称为感觉传导通路,传出局部称为运动传导通路。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杂而成,其中神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效应器运动神经元中枢〔中间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感受器反射: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响,这种神经调节过程称为反射。反射弧:执行反射过程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局部,即: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效应器运动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运作模式神经系统运作模式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二、脑一、脊髓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二、脑一、脊髓一、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三〕脊髓的功能一、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外形:脊髓呈略扁圆柱状,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下端变细称脊髓圆锥,下连终丝,周围腰骶神经根构成马尾。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及前、后外侧沟〔分别有前、后根附着〕。后根有脊神经节。前后根合成脊神经,共31对,脊髓相应也分为31个节段。每一对脊神经根附着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脊髓节段:共31节段,即颈节8个,胸节12个,腰节5个,骶节5个,尾节1个(单节)。〔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在枕脊髓位置:形态6条沟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终丝31对脊神经脊神经前根和后根31个脊髓节段脊髓位置:形态6条沟两个膨大:颈膨大脊髓圆锥终丝

在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脊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并通向相应的椎间孔。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脊髓的生长速度慢于椎管的生长速度,由于脊髓上端与脑相连,是固定的,下端缩短至第1腰椎下缘(女子为第2腰椎水平),因此,腰、骶、尾各脊髓节的脊神经根都不能保持水平地走向相应椎间孔,而要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距离再通向椎间孔。这些在椎管内垂直下行的腰、骶、尾脊神经根,围绕终丝一起形成马尾。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C1C7C2C3C4C5C6T12T1T2T3T4T5T6T7T8T9T10T11L5L1L2L3L4S5S1S2S3S4Co1C1C4C2C3C5C6C7C8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L1L2L3L4L5S1S2S3S4S5Co1在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所有脊神经根呈直角自第一腰椎体的下缘枕骨大孔C4T1T12S3第一腰椎体的下缘枕骨大孔C4T12〔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脊髓中央有纵行的细管称中央管。中央管周围是灰质,白质在灰质周围。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脊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

前角:聚集着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组成前根,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运动。α-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外骨骼肌;-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骼肌,调节肌张力。

后角:聚集着与传导感觉有关的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由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发出纤维走向中枢。

侧角:仅见于胸1—腰3脊髓节段,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轴突经前根穿出,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聚集着内脏运动神经元。〔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聚集着前角

脊髓的内部结构C8T6T3T12L2L5S2脊髓的内部结构C8T6T3T12L2L5S2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或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1.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或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前〔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神经纤维构成。它借外表的沟裂每侧分为三索,即:前索: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外侧索:主要有皮质脊髓侧束〔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传导反射性的本体感觉〕及红核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等。后索:有薄束和楔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二〕脊髓的内部结构2.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神〔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上行〔全身浅感觉、深感觉及大局部内脏感觉〕,下行〔躯干、四肢运动的控制和对局部脏器的管理〕传导路的中继站,是脑和周围神经联系的重要通道。2、反射功能:深反射〔牵张反射、腱反射、屈肌反射〕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内脏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亢进减弱尿失禁大便失禁〔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上行〔全身浅感觉、深感觉及大局二、脑脑分为:中脑脑桥延髓间脑小脑大脑脑干二、脑脑分为:中脑脑桥延髓间脑小脑大脑脑干

脑脑《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一〕脑干脑干腹侧面脑干背侧面〔一〕脑干脑干腹侧面〔一〕脑干1、脑干的外形〔1〕腹侧面延髓:前正中裂、前外侧沟、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在橄榄背侧,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根附着。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穿出。脑桥: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延髓脑桥沟。在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之间有三叉神经根,在延髓脑桥沟,自内侧向外侧依次是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中脑:大脑脚和脚间窝〔有动眼神经穿出〕。

〔一〕脑干1、脑干的外形〔一〕脑干〔2〕脑干的背侧面:延髓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纵行隆起,内侧的称薄束结节,外侧的称楔束结节,其深层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薄束和楔束的终止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小脑下脚,是由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且形成第4脑室侧壁的一局部。延髓上部构成菱形窝,即第4脑室的底的下半局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第4脑室的上半局部,菱形窝的上侧壁为小脑上脚。中脑的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称四叠体。上一对为上丘,下一对为下丘。向两侧分别借上丘臂和下丘臂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相连。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根出脑。〔一〕脑干〔2〕脑干的背侧面:〔一〕脑干2、脑干的内部结构〔1〕延髓的内部结构延髓内部主要有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有1对薄束核,位于薄束结节内;1对楔束核,位于楔束结节内,它们分别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一〕脑干2、脑干的内部结构〔一〕脑干〔2〕脑桥的内部结构脑桥的内部有与三叉神经〔Ⅴ〕、展神经〔或外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或位听神经〕〔Ⅷ〕相连的神经核。此外,脑桥基底部有大量散布于纵横纤维之间的神经元群称脑桥核,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到小脑的中继站。〔一〕脑干〔2〕脑桥的内部结构〔一〕脑干〔3〕中脑的内部结构上丘内有上丘核,是视觉反射中枢,参与完成由声、光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下丘内有下丘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重要的中继核,传递听觉信息。在中脑上丘平面有动眼神经核,由此核发出纤维构成动眼神经;在中脑下丘平面有滑车神经核,由此核发出纤维构成滑车神经。此外,中脑内还有红核和黑质,它们对调节骨骼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着重要作用。〔一〕脑干〔3〕中脑的内部结构〔一〕脑干〔1〕传导功能:大脑皮质与脊髓、小脑相互联系的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都要经过脑干。〔2〕反射的低级中枢:脑子内具有多个反射的低级中枢。延髓内有调节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生命中枢〞;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3〕网状结构的功能:具有维持大脑皮质醒觉、引起睡眠、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调节某些内脏活动等功能。3、脑干的功能:〔一〕脑干〔1〕传导功能:大脑皮质与脊髓、小脑相互联系的上行〔二〕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小脑位于脑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小脑的两侧膨大,称半球。中部狭窄变细的局部称蚓。小脑借3对小脑脚与脑干反面相连接。小脑的分叶:小脑外表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横沟,其中有深沟将小脑分为三个叶。在小脑上面,原裂,将小脑分为前叶和后叶。在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将后叶与绒球小结叶分开。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的前部,体积最小,其纤维主要与前庭神经核联系;小脑上面的前部,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其他局部,主要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的纤维。〔二〕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小脑上面小脑上面小脑水平切面小脑水平切面《运动解剖学》(第三版)8第八章神经系统课件〔二〕小脑2、小脑的内部结构大量的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小脑的表层,形成小脑皮质。小脑的深层为白质,白质内还含有灰质团块,称小脑核。主要的核有:项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3、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运动调节中枢,与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关。〔二〕小脑2、小脑的内部结构〔三〕间脑位置: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其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仅次于大脑皮质。间脑的两侧和反面被高度开展的大脑皮质所掩盖。间脑的主要局部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分部:丘脑〔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三〕间脑位置: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其结构和功能较为复〔三〕间脑1、丘脑丘脑又称背侧丘脑,是位居间脑背侧局部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块。背侧丘脑被Y形白质板分隔为3局部,即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后部的腹侧局部,称腹后核。全身各部的躯体性感觉冲动,都需要经过此核中继,才能传到大脑皮质。〔三〕间脑1、丘脑〔三〕间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和侧壁的下局部。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给节、漏斗、垂体柄和乳头体等。下丘脑体积虽小,但结构比较复杂,含有许多孩团,神经元与端脑、间脑、脑干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下丘脑主要的核团有位于视交叉上方的视上核和位于第三脑室侧壁的室旁核。此核能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经神经元的轴突运输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到血液。下丘脑的功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