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对仗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鲁迅旧体诗《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1.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横线上的内容。(1)合抒情承转(2)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句渲染气氛)③_____(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①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②____________)下阕(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主)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片),表达主旨承接上阕根据下列标题,挖掘蕴含信息。标题蕴含信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苦笋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②表明诗的题材或体裁(奉和诗)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①表明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赠别郑炼赴襄阳投长沙裴侍郎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交代诗的题材(赠别诗)②交代别之缘由(赴襄阳)①点明写作目的(投)②交代写作对象(裴侍郎)③暗示诗的题材(干谒诗)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抓情语,明主旨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还有词的下阕。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通过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类型阐释示例显性词语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隐性词语(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
“只”二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一、题画诗题材特征题画诗指题在画作上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把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使画意与诗情互相补充、互相延伸、互相丰富,从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题画诗的特点大致有三点:①化静为动;②变无为有;③借题发挥。常见标志①标题:常含有“题(书)”“题(书)……画(图、卷)”“丹青”等字词。②诗歌内容:常描述题目中涉及图画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借助图画表达的情感等。主旨倾向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个人看法。常用手法①常用比喻、夸张、比拟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连接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③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画面内容。④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⑤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丰富绘画的内容和意境。⑥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绘画更丰富的表达空间等。二、山水田园诗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喜欢田园。②表达对田园、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③直抒胸臆。教材链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杜甫《望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陆游《游山西村》、曹操《观沧海》、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边塞军旅诗题材特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内容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赞美。常用手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教材链接王翰《凉州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塞下曲》、高适《燕歌行》、王维《使至塞上》、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四、怀古咏史诗题材特征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常见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等字样,或以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内容情感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常用手法对比、用典、以小见大。教材链接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咏怀古迹(其三)》、姜夔《扬州慢》。五、托物言志诗题材特征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常见标志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常用手法①从具体的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教材链接贺知章《咏柳》、于谦《石灰吟》、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六、羁旅思乡诗题材特征借诗人旅途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常见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叶、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教材链接李白《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登高》《阁夜》、马致远《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苏轼《水调歌头》、周邦彦《苏幕遮》。七、送别怀人诗题材特征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内容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却不杂乱无章。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情绪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教材链接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附:其他类诗词哲理诗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类诗词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隐逸诗隐逸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因对封建统治不满而归隐田园生活,或者描绘田园自然风光,或者描绘一些隐者人物形象,以隐居生活为题材的一类诗词。这类诗词中既有对秀美风光的描写,也有对时代的不满,还有表现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如陆游的记游之作《游山西村》。民生诗“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关注民生就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古代不乏关注民生的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能看到诗人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用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写。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贬谪诗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剧。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贬谪诗一般有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遗民诗一般特指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这两个时期的遗民诗歌。宋元易代后,在异族政治统治和中原文化沦丧的双重失落之下,遗民诗人产生了对故国浓重的依恋情怀。由于复国无望,遗民们避居山中,不食周粟,保持气节。由明入清的诗人,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出仕为官;另一方面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讽喻诗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既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也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1.从教任凭。如: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2.等闲(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读懂诗歌中需要注意的特殊词语(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又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3.风流(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4.将(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2)读qiānɡ,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5.可、可堪可: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岂”“哪”讲,表反问。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可堪:岂堪,哪堪。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可怜(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7.肯(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8.来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9.漫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10.那堪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11.凭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12.其(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13.却(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14.忍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15.煞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16.生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17.无端无因,无缘无故。如: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18.无赖(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2)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一、理解炼字必备知识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类别主要功用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名词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特殊词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色彩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副词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畅的美学效果1.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写江涛冲击堤岸后激起的浪花像一堆堆雪,形容力度之大。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2.(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3.请赏析《琵琶行并序》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半”字的妙处。答案
“半”字写出了琵琶女在“千呼万唤”形势下一方面盛情难却,一方面又有几分羞涩、戒备的形态与心态,非常传神。4.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片,然后回答问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1.找准诗眼情感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技巧上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答题规范一、理解炼句必备知识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所炼句子,多是能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炼句形态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炼句内涵着眼于修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着眼于声韵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炼句位置起承转合起开门见山,当头棒喝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承“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转“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第三句以及词曲的“过片”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合“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①浑圆章法,呼应句首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答案
该句运用互文手法,组成了一幅画面: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的四个意象“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意境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的凄凉哀伤之情。(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案
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答案
以景代情作结,结束全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风格类型类型解说代表人物豪迈雄奇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苏轼、王昌龄沉郁顿挫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杜甫悲壮慷慨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辛弃疾、陆游朴素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陶渊明、白居易婉约细腻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李清照、柳永含蓄委婉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将情感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李商隐清新明丽意境上,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语言上,生动活泼;构思上,新颖轻巧王维、杨万里浪漫飘逸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李白请判定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豪迈奔放婉约细腻朴素自然沉郁顿挫语言风格分析角度:角度分析题材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意象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用词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情感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作者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慷慨悲壮。答题规范(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一、修辞手法分类效果赏析要点比喻明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暗喻借喻比拟拟人使被描写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拟物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借代代人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引发读者的联想。赏析时,可用“用……代指……”的句式。代物代地代事夸张夸大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缩小对偶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双关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互文使语句简练、含蓄。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1.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徳。2.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①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③终岁不闻丝竹声。(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⑧主人下马客在船。()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比喻、夸张比喻、夸张设问、借代对偶、双关互文对比、借代比喻、夸张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①“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赏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②“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③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④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也可以是想象、虚写。2.对比3.虚实结合4.衬托5.用典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6.联想想象7.托物言志(托物言情)8.比兴9.对写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1.描写类型简释观察角度的变化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明暗角度。多感觉的结合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结合等。正侧结合正面描写指直接表现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动静结合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工笔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细节描写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视听结合、绘声绘色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侧面描写反衬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神态描写重点描写技巧(1)正侧结合(2)动静结合(3)写人手法2.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借物抒情通过描写某物来表明心迹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感悟。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来抒发感情,多为叙事诗。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抒发感情,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借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说明:间接抒情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四、结构技巧1.思路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具体参见本专题Ⅰ读懂古诗“古诗结构”部分)2.具体结构技巧特点效果巧设线索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抑扬结合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伏笔铺垫伏笔:为下文行文所做的准备,常常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主要情感的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铺垫。首尾照应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境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古诗常见六种意境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2万有引力定律+课件+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邮件系统性能评估
- 优化施工方案提升硫化床锅炉施工效率
- 企业在线内训课件
- 财务培训与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合同
- 绿色建筑材料采购合同担保公司环保协议
- 经理股权分红方案
- 金融产品设计与财务风险评估合同
- 食品生产售后保障方案
- 社区楼宇封控方案
- 广州市艺术中学招聘教师考试真题2024
- 工业自动化设备保修及维修管理措施
- 期末作文预测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5-2030中国儿童鱼油行业销售动态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统编版五年级升六年级语文暑期衔接《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 小小理财家课件
- DB43-T 2622-2023 医疗导管标识管理规范
- 译林版一年级下册全册英语知识点梳理
- 案场物业制度管理制度
- 护理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
- CJ/T 316-2009城镇供水服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