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中的国家读书报告_第1页
村落中的国家读书报告_第2页
村落中的国家读书报告_第3页
村落中的国家读书报告_第4页
村落中的国家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读书报告一、 作者简介李书磊,1964年生,河南原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文学专业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著作有:《1942:走向民间》、《文学的文化意义》、《杂览主义》和《都市的迁徙》等8部著作。二、 作品背景介绍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研究。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深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州胡麻营乡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希望小学”以及丰宁一中等学校了解到的当地教育的所有情况。通过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的描述,通过与教委领导、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在文化变迁中的面貌。当然,由于各地经济、教育状态的很大差异,我认为这只能是代表一类地区和一类学校。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简易朴实,在通俗的语言中却埋藏着作者深刻的见地,一段段精辟的分析,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真是难能可贵,我很佩服。(一)为什么是村落中的国家?摘录:丰宁作为国家政权建制的一部分与中国人和一个县份都没有二致。“六大班子”,部局委办,公检法司,一应俱全。高中、初中、小学三级学制基本上与县、乡、村三级政制相平行。虽然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说法,村小应该从属于村里了,但实际上,村小的校长都是由国家机构任免,都是国家干部、且学制、课程与教材都是国家教育部颁布。村里只负责修建校舍、购置桌凳,对人事、教学与日常管理则没有权力。正式教师是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教师。草场上的队列,按时响起的铃声,都是人有一种军事化的组织感。围墙内测几乎贴的不留隙地的各种标语,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闯入你的眼界,而学童们震耳欲聋的齐声朗读,更使这种话语生出声色。从操场眺望可以看见不远处的荒山,与学校比邻而显得有些凌乱的农舍,对比之下使你感到这所学校就是在自然散漫的村居人中认为设置的国家环境。它是国家培育人才的工厂,它自身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展现。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教育系统更有效的自治手段,由于教育从业者更纯粹的信念和更严谨的行为,由于学校与村落生活的相对隔离性,使小学比这里的国家行政机构-乡政府倒更具国家的色彩了。从组织与职能来说,小学就是深入村落的国家机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路易斯奥尔瑟撒“学校是一种国家”机器的判定。校服、校园、校礼、校歌,这些全是国家意志与形象的展现。丰宁希望小学在成片的农舍与田野中显得既特别又独立,它居于乡村,为乡村而设,却又不属于乡村。农民们从学校边走过,总带着关注而又疏远,陌生但又不无艳羡的眼光看着那漂亮的楼房与高高飘扬的国旗。村小是“村落中的国家”,它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乡土,此时学校将力量专注于学生本身,它作为国家文化机器的功能在校园围墙之内实现。从作者所言,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之所以称为村落中的国家,是因为所面对的学校从设立、运营、管理、设施、人员、目的、课程、教学种种都与农村的农民的生活无关,却无时无刻不与国家有关,在这个层面上,学校是一个缩小了的“国家”,只是地址在农村而已,它是为国家服务的,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但是这个地区之所以完全这么典型,跟它起初建立的过程有很大的关系。(二)为什么是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作者在当地显然是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所以也在这当中经历着当地文化的变迁。比如刚开始作者接触的老师全是中专居多的毕业生,可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从师范毕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开始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之前一直处于“优势”的土派教师的地位也开始受到威胁,这些从城市里回来的年轻的教师们开始把城市里的一些东西带进来,洋派教师开始发挥主力军作用。总之,作者可以说对这个地方的教育做了很深入的了解然后成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在变,文化也在变,所以谓之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三、教师生存状况一个好老师的案例:出家乡今北京的闯荡使她(一个女教师)的脸上有了一些沧桑感,说起大学毕业生在县里的命运,她闪现出一种幽幽的眼神。不过当她站在讲台上用小学教师特有的高声高调教英语时,她个人坎坷命运的痕迹从脸上神奇地消失了,表情舒展了,气度雍容了,眼角眉梢生出些与她的年龄不相称的慈祥与威严。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课,惊讶于师性会有这样的力量,心想这个人进学校才算是真正地回到了本行。这么样一个经历坎坷的老师,却全心做着教育的事业,当一茬茬的毕业生培养出来为城市做着贡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想想为这些老师做些什么呢?本书中对教师状况的描写其实反映了我国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是当下教师热点问题的集中反映。首先是教师待遇问题。在丰宁希望小学(1999),教师工资比那些失业、下岗、拿半薪或者工资被企业长期拖欠的好一些,但是比企业职工和政府人员相差很多,一个教师通常一个月只能拿到300元,而那时到北京打工的丰宁青年一个月也能挣到500元。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当时教师的工资之低,而在世俗社会,尤其是现在这样的社会,一个人的工资直接决定了他的经济地位,由此看来,那些乡村教师当时的生存状态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举例子来说,“研究型”教师赵瑞银因为其突出的工作成绩曾经去市里参加讲课大赛,还被邀请做讲座,在学校也是以城市的身份向农家子弟作现代生活的言传身教,但是回到家里,在作者拜访她家时,她向外人自觉展现的又是乡村形象,这就造成了乡村小学教师特有的冲突与尴尬!让很多教师难以转换角色。此外,在这样一所乡村学校,除了教师、办公室等公共用房,老师都是没有房子的,没有自己的房子,教师就成了村里没有恒产的人,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恒产是很难有恒心的。所以这些教师很多都缺乏安全感,也成为丰宁最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和最大的寄居者群体。工资低,生活水平不高,没有房子,缺乏最基础的安全感,因为就造成了一个悲惨的问题就是女教师普遍不愿意嫁给男教师,因为她们对教师职业的辛苦与贫寒、对教师这一职业前途的有限性看的很清楚。有一位女老师过了30还不远嫁给男教师,最后嫁给了一位县法院的副院长。在作者看来,女教师的这种倾向性在当时肯定深深地刺激了他们男同事的同时,也会让她们自卑,因为这种倾向变成了女教师群体相互示范的一种显性社会行为模式之后,又会引起她们自己的自卑心理。毫无疑问,看不起男教师再推一步就是看不起自己,一个连自己的看不起的职业能有多少吸引力呢?这个我们需要去好好思考。“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都变成了乐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这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写下的是泪滴。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是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才知道,这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确实反映了教师的生存之难和工作之苦。当时如此,尽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农村教师的情况依旧如此,而且可以说,教师待遇低已经成为教师行业缺乏安全感的一大因素,不仅仅限于农村教育。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状况调查分析》中我们了解到,1对教师职业期待的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工作安全稳定、获得优厚的工资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是教师最关注的内容。教师这个职业最具吸引力的是工作安全稳定,收入待遇成为重新择业的首要考虑。但是调查中显示现在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在当地居民中属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而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师离职成为一种可能。学校作为一所生产人才的工厂,教师就是工人,没有好的且处于良好状态的教师,就没有学校的一切,不能培养且善待好教师,即使将教师盖成人民大会堂也无济于事。“奉献”“圣贤”云云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可以激励某些人一时,也可以激励所有人一时,但不可永远激励所有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是现实当中,这个目标一致未能实现。因此,在《纲要》中,教师待遇这一问题又重新提出,我们希冀能够得到落实,也希望真正有一天我们唱的歌能够变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因为你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四、课程与教学课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经验。在奥恩斯坦的《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中,他认为课程在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所作的处理。2杜威也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普遍的定义来衡量我们现在的课程,那显然是做不到把经验给孩子的。首先从课程本身编制内容来说,很多内容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经验的。尤其是显然不能够适应我们这么多地区,这么多民族所有人的需要的。起初通行全国的国家教材明显带有主流文化的印迹。大多数内容都是反映城市生活的。就举个作11周玲,洪瑾等.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状况调查分析[J].成人教育.2007(9):19-21.2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页。者说的例子吧!在小学,通常会教孩子要有戒备,要注意保护自己,所以就会这样的题目:小青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说是修水管的,让小青开门,你会怎么做。这道题显然就是出给城市孩子的,因为农村的大门有的时候就根本不关,而且都是亲戚熟人,这中题目对他们根本就没有意义。再比如,让大家写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的城市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见识很广,所以想象力丰富,对他们这是小菜一碟;而对于农村的孩子,他们什么也没有见过,只在地里打过滚,你指望他们能写出多么生动的东西来呢?虽然现在建立了三级课程体系,但是从实施情况来讲,似乎由于经费等各种问题,似乎还是难以推行,所以我们当下要好好去总结到底需要给孩子什么?除此之外,法定的课程不论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与意向,它都仅仅是一种势能,必须经由课堂的媒介才能转化为动能。而这种媒介本身又有它各不相同的状态,这些转台作为重要的参数会强化或减弱、补充或删除课程的本来内涵。所以还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作者在本书中就专门完整地记录了这所学校几堂语文课的整个过程。在看完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语文课变成了思想课,其渗透的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再去想想,似乎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范式。相当于是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课文情节、字词、非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是丰宁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四种基本要素。这里的小学语文课基本没有文学的位置。对文学性也即审美性的忽视是作者在听课中感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这里的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应有的文学性是缺少意识的。这种欠缺使学生们对语文课本没有真正的欣赏与精神性的感悟,而只能从课文的情节中获得乐趣-如果他真有什么乐趣的话。本来语文课应包含语言文字与文学两部分。现在文学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基本上被排除了,而排斥了文学就会给语文课留下大量的声誉时间。教师们只好用“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的方法来填充。这可又说是一种不得已的消极怠工形式。这原因不全在老师身上,因为从小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思路上就没有给文学留下什么位置。语文课上这种与文学性相剥离的“思想教育”,实际上也是中国目前全社会“思想教育”的缩影:通过对外在的、贫乏的道德与政治教条的反复重申来求改造思想之效。但是结果如何呢?这个就不得可知了。作者因此也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文学性的删除正是文化衰落的一种表现。仔细推敲语文体制对语文课中文学性的排斥,作者认为其表现与缘由可以从两方面来总结。一是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育管理上的有意排斥,这归因于一种简单化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因为文学性就意味着丰富性与复杂性,就意味着对真实人生的勇敢面对,意味着对人的真实情感与真实体验的正视与同情。这恰恰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所恐惧与防范的。排斥文学性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语文教学中过分突出的知识取向,这种取向由教材与教参确定,而由高考题示加以强化。我对于他精辟地揭示问题实在敬佩。师生们都善于以仰视的态度来对待课本,而绝不会以审视与批评的眼光。再加上学校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完全传达,我们很难让课堂活起来,很难让学生走出桎梏。但随着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渐世俗化,经济与利益越来越变成生活的强音,而课堂上传授的社会知识与人文文化还是前世俗社会的东西。电视消解了老师的权威,消解了老师所传授给学生的。这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正常的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打开农村学生的一扇窗,利是大于弊的。另外,作者还专门对我们通常说的方言和普通话以及他们怎么影响教育及其效果做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两种语言状态:文语状态和口语状态。文语以书面词汇、正规词汇、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词汇以及完整的句式为特征,而口语则以方言词汇、家常词汇以及自然的语调为标志。由文语所构建的世界正是教育体制、教育机关与教育者所要强加于孩子们的世界。这个世界由规范的知识、正统的思想与正当的情感所构成,它来自国家、来自城市、来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文化传承;而由口语所构建的世界则是在教育进入之前已经存在的世界,它的主要成分是区域与阶层方言(省城的、乡村的、农民的方言)它代表着一种朴素的、乡野的、未经过文化体系系统改造的过的思想、情感、智慧与生活方式,它就来自村头与田间的交谈,来自夏夜纳凉、冬日向火时的闲聊,来自花会与戏楼上演出的梆子戏。文语与口语这两套语言系统及其所代表的两个世界的分立与互动是乡村教育中显著存在的现象。文语世界在口语的对比之下从性质上看是一个人工化的世界,它不是乡村土生的二十外来的,所以它不仅在广阔的环境中,哪怕是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也是一种不自然的东西,必须依靠一种非常的方式来推广。学习的组织、纪律、课堂方式、学生的模仿,背诵与重复都是这些非常方式的一部分。由于对这种人工化、不自然性质的自知,学校系统对这种非常方式的实行是十分坚定的、各种仪式的规范化、学校纪律的准军事化、课堂灌输的强制化都是这种坚定意志的表现;而同样由于文娱世界的人工化与不自然的性质,它对生长于田野的学童们来说是外来的、陌生的,因而对它的接受就往往伴随着生硬、死板与了无生气的弊端。课堂上学生答问不用课本原话就开不了话也正是这个原因。课堂答问如此,在学生的作文中,文语体系作为一种外来的东西所带来的不适应,由不适应所产生的生搬硬套、公式化与模式化的痕迹更重。作文这种行为本身在乡村自然的生活中就是不需要、不存在的,它完全是文语世界根据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乡村百姓的需要设计出来的。在乡村环境中它凭空而来的、不自然的色彩就更明显。丰宁小学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对文语世界的依赖性更重,他们在写作时普遍缺乏调动口语资源来丰富、改造文语的意识,从这一点说他们被文语世界的权威所征服的程度是很深的;但他们对文语世界的熟悉程度却又追不上他们对其的崇拜程度,所以作文中模仿、照搬、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对主课与复课的态度往往体现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喜欢妇科的学生过多则说明这个学校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只能以带有游戏性质的课程自娱,而喜欢主课多者则说明学校教学比较正规,能偶正常的实现教学的功能。学前班不能唱流行歌曲,暗含着一种抗拒流行趋势“反潮流”意念,暗含着一种想用观念的力量对抗真实生活的意念:这也从一个角度反应车学校系统的正统文化立场与文化保守特性。这种文语系统使孩子认识到了一些世界的真实,但也掩盖了一些真实:这种温情化的方式使孩子减少了一些残酷,但也对他们粉饰了一些残酷。因为这两套系统及其代表的两种人生方式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文语系统才能兼容于体制与主流,才能进入现代与潮流,而只有通过口语系统才能抓住并依凭世界与人生不变的真实与真谛,才能脚踏实地得获得真正的力量与智慧。只掌握文语,被排斥在主流之外,而只拥有文语,则会被去掉真实的生存能力、被置于一个半真半假的概念的世界之中。文语与口语的选择和接受似乎已经成为判别你是否是主流的一种标志。可是,反过来想,为什么必须要口语来配合文语呢?为什么不能相互配合来保留这种多样性呢?五、培养出去的人才为什么不回来?作者在中间给我们列出来了好几年的名单,就是毕业大学生的名单。我惊讶于一个小小的丰宁一中给国家培养了那么多的人才,可是偏偏与此相反,丰宁县的发展速度却是依旧缓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