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含详解)_第1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含详解)_第2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含详解)_第3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含详解)_第4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爱”“若”“徒”“宜”四字及次常用字“御”。2.翻译重点句子。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第3段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第7段曰:“何由知吾可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以()②王()答案①不得已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养民而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得分点:保、王、御,宾语前置句)(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第9段)曰:“有之。”(第10段)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第11段)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之()②舍()③易()④诚()⑤褊小()答案①往②释放③替换④的确⑤狭小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得分点:觳觫、就)第12段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第13段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第14段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异()②彼()③恶()④隐()⑤择()⑥庖厨()答案①对……感到奇怪②他们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④痛惜,哀怜⑤区别⑥厨房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得分点:爱、易,主谓倒装句)(第15段)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第16段)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第17段)曰:“否。”7.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忖度()②复()③明()④舆薪()⑤许()答案①揣测②禀报③视力④整车的柴火⑤认可8.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得分点:乃、反、戚戚)(第18段)“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第19段)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第20段)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第21段)“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22段)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第23段)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第24段)王笑而不言。9.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独()②语()③举()④权()⑤度()⑥度()⑦抑()⑧构怨()⑨快()答案①偏偏,却②告诉③拿④称量⑤丈量⑥考虑⑦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⑧结怨⑨痛快10.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跃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得分点:第二个“王”,第一个“老”“幼”)(第25段)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第26段)曰:“否,吾不为是也。”(第27段)曰:“①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第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第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第30段)曰:“可得闻与?”(第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第32段)曰:“楚人胜。”(第33段)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肥甘()②轻暖()③抑()④便嬖()⑤殆()⑥盖()⑦反()⑧涂()答案①美味的食物②轻软暖和的衣服③或者,还是④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⑤恐怕,可能⑥同“盍”,何不⑦回到⑧同“途”,道路1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辟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上树去找鱼。(得分点:朝、莅、中国、若)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下那些想要(表示)憎恨他们的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诉说。(得分点:疾、赴)(第34段)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第35段)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惛()②进于是()③不敏()④尝试()⑤及()⑥刑()⑦赡()⑧治()答案①不明事理,糊涂②达到这一步③愚钝④试行⑤等,等到⑥处罚⑦养活⑧讲求14.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时能丰衣足食,荒年时也不致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得分点:制、畜、妻子、凶)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拿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得分点:谨、申、颁)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爱愛愛爱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夂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义项例句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③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羡慕,欣赏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答案①吝啬、舍不得②疼爱③爱护④喜爱、喜欢识记方法“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2)若若若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若”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跪着的人举着双手在梳理自己蓬乱的头发。表示顺,后借用作“像,假如”等义。义项例句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⑦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⑧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答案①像②如此③如果④你、你们⑤比得上⑥相当、差不多⑦如果⑧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识记方法“若”的本义是“顺从”,“顺从”是按照已有的规定行事,因此可以引申出“如同、好像”义。同样的,和“如”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引申出“及、到、比得上”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韩愈见李蟠若(像)自己年少之时,收为弟子,对其兄曰:“若(你们)虽年长,闻道未必先汝弟,汝弟虽幼,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汝若(如果)勤学不辍,则可智明也。”(3)徒徒徒小篆隶书楷书“徒”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土声(声母、韵母相同),表示步行。义项例句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⑥随从日与其徒上高山(《始得西山宴游记》)⑦步兵帅徒以往(《左传》)⑧步行舍车而徒(《周易》)答案①门徒,弟子②同类的人③囚徒,服役的人④徒然,白白地⑤只,仅仅识记方法“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士卒同甘苦,战时常舍车而徒(步行)。得天下后,邀其幼时之友至,卒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涉徒(空)有帝王之名,而吾心中徒(只)记旧时之谊也。”(4)宜宜宜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宜”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且”字(像古代一种祭祀礼器),里边上下都是“肉”字,合起来指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表示古代的祭祀礼器,后引申为“合适、适宜”义。义项例句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②合适,适宜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史记》)③似乎,大概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④事务,事情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嵇康《述志》)答案①应该,理所当然识记方法“宜”有“适合、适宜”之意,既然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适合)橘生长也,是故,橘宜(应当)植于淮南。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王说,曰:……②为长者折枝③刑于寡妻④盖亦反其本矣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⑦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①同“悦”,高兴②同“肢”,肢体③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同“途”,道路⑥同“矣”,表示确定语气⑦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⑧同“斑”,“斑白”即花白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②妻子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③中国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答案①……的原因②妻子儿女③中原地区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御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以御于家邦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④御旨、御膳答案①阻挡②治理③驾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然后从而刑之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⑦抑王兴甲兵,危士臣⑧朝秦楚⑨以一服八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处罚②名词作动词,穿③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④形容词作名词,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⑥形容词作动词,老,敬爱/幼,爱护⑦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⑧使动用法,使……朝见⑨使动用法,使……臣服6.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⑤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答案①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②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③被动句标志词:见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莫(否定词)、未(否定词)、之(代词宾语)⑤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7.文化常识(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2)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____________,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答案(2)地方学校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节选自《列女传》)A.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B.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C.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答案B解析“织绩而食”中,“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其夫子”作“衣”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应在“其夫子”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参考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很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拓展训练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答案B解析“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应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人名前后一般停顿,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排除D项。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同“横”。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按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所以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仁义: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答案C解析“‘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友爱兄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而是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答案C解析“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孟子并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梁惠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完全洗刷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解析(1)“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后面,把……放在前面;“餍”,满足;“遗”,抛弃;“亲”,父母;第二个“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义;“而”,却;第二个“后”,活用为动词,轻慢、瞧不起。(2)“耻”,意动用法,把……当作耻辱;“愿”,愿意;“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如之何”,对这怎样做(办),“之”代指上面“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之事。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从“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中得出,在物质生产方面,应该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从“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得出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