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锦集5篇_第1页
关于科学教案锦集5篇_第2页
关于科学教案锦集5篇_第3页
关于科学教案锦集5篇_第4页
关于科学教案锦集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关于科学教案锦集5篇

科学教案篇1

1、观测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外形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测、去比较,掌控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究的爱好。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预备:

1、老师在学校内选择一个观测地点,供同学观测。2、观测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开展讨论。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测,猎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外形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同学的已有阅历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学校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同学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查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测。在观测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同学事先观测到的学校植物:说说你认识的学校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形状。〕

师生沟通。

2、指导如何观测,提出观测要求:下面我们要到学校里去观测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学校

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次排出〕

……

3、同学实地观测,老师随时指导。

4、汇报沟通。

5、小结:植物的外部外形是各式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测任务:我们要去观测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测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测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测花:比较两种花外形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测后沟通。

6、提出问题,进行思索:我们观测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科学教案篇2

试验内容:观测讨论土壤

班级:三班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试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试验类型:同学操作试验和老师演示试验

试验步骤

操作要点

1.分组讨论土壤成分

1、让同学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用劲握一握,观测餐巾纸的改变。假如观测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同学观测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同学认真观测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觉与改变。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同学边搅拌边观测,停止搅拌,耐烦观测3——5分钟。

4、同学分组试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试验现象。

5、沟通试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老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应同学观测,让同学有个完整的认识。〕

2.演示讨论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运用:

〔1〕运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

〔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

〔3〕用外焰加热。

〔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假如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同学观测改变,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同学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示同学不能径直去闻,应当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沟通试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同学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试验总结

对所观测、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整理运用过的试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打结后涌现的有趣现象。

2.大胆猜想游戏结果,能用符号记录并清除表达自己的发觉。

3.体验在科学游戏中小组合作带来的胜利与欢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爱好。

活动预备:

材料预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和线

阅历预备:幼儿基本学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

师:谁有方法把两根线拼起来?

幼:打个结

要求:小组三人合作,试一试怎样打结起来。

提问:两根线连胜利后是个什么状况?

状况1:变长了;状况2:变成了圆圈;

小结:原来线连接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承上启下:

刚才我们用两根线连接起来涌现了不同的结果,假如有更多的线连接起来,会涌现怎样的状况呢?

二、六根线的连接

1.提出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6根线,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需要三个人合作,请两个小伙伴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试验。

试验方法:一人抓住线的中间,两边两人按两根两根的方法连接。

师:试验在进行中,请下面的孩子猜一猜会产生什么结果?

幼:可能会有不同的圈、可能变成很长的一根线。

2.猜想记录

师:三人一小组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贴到大记录单上。

3.沟通争论

师:请小组沟通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后会涌现怎样的结果?

有哪个小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相同的想法有不一样的记录〕

4.动手试验

要求:三人合作;不会打结的可以拿线,但要握紧线、不松手;两边的小伙伴两根两根打结;全部打好后松开把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沟通

提问:哪个小组来介绍沟通一下?有小组和他们一样吗?和你们猜的状况一样吗?

6.揭示老师的6根线

师:原来,可*组是一样的。

承上启下:

我们用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涌现了很多不一样的结果,假如我们用更多的线打结会涌现怎样的结果呢?

三、多根线的连接

1.分两组游戏:

要求:每人占一个位置,每人打一个结

2.两组展示结果,幼儿入座。

结束语:

原来,许多线连接在一起,涌现的不一样的结果,还会有不同结果吗?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科学教案篇4

设计背景

通过野外孩子对小草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孩子喜爱小草,喜爱小草以至于学习小草坚韧的生命力,鼓舞幼儿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勇猛。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发觉各式各样的小草,留意野草和植物草的不同,知道爱惜草坪。

知识目标:丰富有关小草的知识,了解小草的生长于改变状况。

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小草与人类,动植物及环境的生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各式各样的草,培育爱惜小草的良好行为。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学习小草的精神:坚韧的生命力,百折不挠。

活动预备

阅历预备:活动前老师带幼儿到野外查找各式各样的小草,让幼儿摸摸松软的叶子,闻闻小草的芳香,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春的气息。

物质预备:

1、找一处野草较多的地方。

2、收集有关小草和人类、动物、环境的图片。

3、画笔,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出示图片,让小伙伴们说一说图片上都有什么。

二、基本环节:

(一).户外观测

今日我们一起去找小草,把你们的发觉告知大家。

(幼儿分散观测,老师个别指导。)

(二).阅历共享

1、小草是什么颜色的?气味如何?

2、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

3、你认识那些草?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三).引导思索

1、这么多的草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呢?是它们自己长出来的,还是人们种的?

2、草坪里的草和野草有什么不同?

3、我们应当怎样爱护草坪?

三、结束环节:

这节课我们观测了小草,大家都很喜爱小草,说说这是为什么?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想一想大地上假如没有一棵草会是什么样子。

三、活动延伸:

绘画练习,指导幼儿拿起小画笔,按《幼儿操作材料》中的要求,为城市、草原增加绿色。

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同学掌控杠杆尺的探究性试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控杠杆尺的探究性试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同学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技能目标:通过同学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同学能够观测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运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觉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运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受是许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运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历的积累,同学可能并不清晰或者没有思索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同学的阅历,以杠杆尺作为讨论材料,采纳试验的方法,让同学发觉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立场、价值观:使同学能够合理说明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预备:

1.同学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试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试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试验1〔用直尺撬砖〕。

试验时先让同学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一般棍子了。它是一种简约的机械,这种简约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同学认识扛杆的作用

〔1〕争论:

通过以上的试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运用杠杆是不是肯定能省力?有什么状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试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转变支点位置或转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试验后争论:运用杠杆肯定省力吗?什么状况下省力?

〔3〕分组试验3〔杠杆尺定量试验〕。

讲解:为了精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试验。

师:为了更精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试验。

试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试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试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试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试验记录表:

试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试验1

试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