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1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3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4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简教分简学分核素

部版中史七级册第单国晋北时:权立民交第课西晋的短统一和方各族的内教学设计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合19课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宏审:单元的两大关键词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三国鼎立时代使中国走向局部统一;西晋的统一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不久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之间加强着交往、交流和交融,人口大迁徙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开发、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与思想文化有显著的几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微审:本课主要承接16课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点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以来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是西晋统一后,统治阶层政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其腐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八王之乱”加剧了西晋的衰亡。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南越长城,少数民族的内迁加速了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基于上述分析,本课可以分为“西的暂一和北各的迁两学习主将立确定为“重统,向流,以“统”核大念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重构。在“西晋的短暂统一”这一部分,重点讲述西晋统一的过程和统一后的统治情况,西晋的统一对国家发展来说无疑是进步的,但是短命而亡的西晋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在“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部分,重点讲述“内迁带来的民族交融”和“内迁带来的政权交替”,一方面,讲述民族交往带来的变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构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并不完善,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特和习趣面一学生对图片材的感知能力较强,形象思维活跃,喜欢听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些特点有助于这一课的形象化教学但他们抽象思理能力与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未完全培养起来,他们难以对分裂与统一的关系有辩证的认识,对西晋这一朝代有正确的历史认识,对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在认基和学容面国之后的历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且本课涉及的评价性内容难度较大、知识盲区较多,需要老师循序渐进、引导深入。除此之外,这一部分的政权动荡极为频繁,时空线索难以把握,故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时间轴和地图册的使用,进而梳理这一时期的时空线索。1.通阅读地图册和时间轴,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的过程;并结合补充材料认识西晋统一在全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结教师给出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西晋的统治情况及灭亡的原因;并阅读教材梳理八王之乱的始末史解、史料实证)3.结地图册及教师给出的材料,了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并认识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地区各组生产、生活的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4.通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1

教重教难

交融中不断形成的;认识到统一是历史之大势,分裂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少数民族内迁;从西晋到十六国的政权更迭。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和西晋灭亡的原因。环

教设回顾16课、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并呈现两则材料: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代覆亡至年隋朝兴起当中

设意本课内容上承第16课,以三国为背景,是一段长混和令失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以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导新讲新

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于分裂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的路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感情、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交往,也自然而然地孕统的件,使统一为全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结合两则材料一面认识到三时期的分裂动荡一方面认识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立足三国鼎立的历史时空,提出问题分下,中将何建一三之世将何方结,它将来么的代进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大概念分裂与重建统一。一晋短统()史景统的件1.出汉末群雄涿鹿图199年和三国鼎立形势图年问:据材料,描述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政治形势的变,并概括其特点。2.出两则文字材料及图表材料:材料一: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东汉]曹操:《蒿里行》材料二乃民屯田于许地区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西晋]陈寿:《三国志》1:《武帝纪》材料三:翻车图(三国·魏)材料四:公元3世纪国人口对比表2

“乱”。除此之外,作者给出两则对乱世、分裂的历史评述性材料,随即产生新问:三分天下后,中国将如何重建统一?三国之乱世将以何种方式结束,它又将迎来什么样的时代?学生由此产生对新课的探究兴趣。以地图的方式呈现,立足时空观念感受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末年“从割据状态走向局部统一”的这一特点,局部统一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在初一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呈现四则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而分析中原地区从社会破坏、民生凋敝到经济发展、人口繁衍。为此不难得出一方面,社

问:据材料,请立足乱世重建统一国家的时代背景,概括从东汉到三国中原地区的变化,并思考这一变化的影响。3.立乱世重建统一国家的时代背景,小结统一的条件:①从东汉到三国实现的局部统一;②社会动乱,人心思定;③三国末年经济发展,曹魏政权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晋建、一统情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统一条件成熟,进而讲解西晋的统一:三国鼎足而立但是笑到最后的不是国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取代魏国而立的晋国再一次实现统一会安定下来济渐恢复并有所发展。1.结地图册和时间轴,以司马氏家族为线索,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讲解西晋的统一过程:①249年司马懿趁曹爽谒高平发动洛阳政变夺取军政大权。②251年,长子司马师掌权,不久废曹芳,立曹髦(1岁年弟司马昭即位。④260年曹髦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马之路皆)⑤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权全司马氏集团所控制。⑥263年司马昭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不蜀⑦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建立晋,史西。⑧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2.立西晋的初建,出示一则材料和一则史事宏观把握初建后的西晋情况:材料:是时(指西晋建立之初,灭吴前)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治——[唐房龄等:《晋书·食货志》史事西自280年结束分裂实统一公元316年被内迁匈奴灭亡。统一局面仅持续36年。问:(1)结合《晋书》的记载,你为西晋初年社会是怎样的景象?(2)为何一度安居乐业的西晋朝却是“短命”的?3.西的社会风气之考察:材料:(西晋人鲁褒讥讽道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3

会动乱人心思定。另一方面,曹魏政权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西晋统一的重点放在对司马氏家族的讲解上,这一部分笔者重点选择大量人物轶事,并结合地图册和时间轴讲解,将历史生动化、清晰化。教材对西晋统治情况的叙述均是负面的,学生难以全面把握西晋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了西晋初建后出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统一王朝社会安定的局面。但与此同时,教师出示一则史事,形成极大的反差,为西晋统一后统治情况的讲解埋下伏笔。

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说“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西晋鲁褒《钱神论》史事恺崇斗富——西晋族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问:能看出西晋灭吴后的社会风气如何?考结:奢逸追享,钱上4.西的国家治理之考察:阅读86页二子目第一段,思考西晋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制度?历史:曹魏削弱所封诸王势力而至孤立而亡。现实:晋武帝为加强皇权,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问:(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实行过分封诸王?(2)西晋王朝的短命和分封诸有什么关系?考结:侯力大威中统。5.西的统治集团之考察:出示两则文字材料重点聚焦晋帝灭吴后心路历程活作风发生的悄然转变和晋惠帝的昏庸无能。材料一武司马炎)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指宫廷)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唐房龄等书卷31妃列传上》材料二惠帝司马衷)及天荒乱,百姓饿死,帝曰食肉糜?”—唐房龄等书卷4帝记》考结:治团淫化晋帝庸能()晋统危:王乱阅读课本86页二子目第三、四段,梳理八王之乱基本史实。4

对西晋的社会风气、国家治理、统治集团三大方面的考察,进而全方位认识西晋灭亡的原因,突破本节重难点,正是上述三大层面的原因,不难理解西晋的统治危机——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八王之乱的具体原因在上一部分已有详细讲解,在这里仅总结。八王之乱这一部分教师重点讲解八王之乱的内容、危害和影响。而正是八王之乱推动了士族南渡,为18课方经济的开

发埋下伏笔。二数族内()数族迁况1.出示中国地图标出长城的位解读长城一线作为文明分界线的重要意义带学生观察教书图片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和敕勒川狩猎图,说说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汉族的农耕生活的不同。2.简解读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我们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不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活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随时可能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在气候环境巨变的时刻原地区定居的生活对游牧民族有强大的吸引力。3.西晋内迁少数民族情况。

利用地图册和教科书图片,立足教材分析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区别。关于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不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笔者选择简单化处理。这一部分为学生活动,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便于整理记忆,问:察《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并阅读87页右文字,笔选择表格进行用箭头绘制各族内迁的方向,概括内迁分布情况、总结分布特点。4.内迁少书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选用魏晋墓葬壁画从“牧马图”到“农耕图”的变化,看出这一时期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从牧到定居农(由于这一部分高中要深入讲解“封建化”的相关知识,初中阶段仅作简单化讲解焦勒命儒生读史及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两个镜头这一时期文化的双向交融。5.西晋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反。材料为道,奴隶御我——《二十四史全译问:读材料,结合教材87页最后一段文字,思考西晋王朝推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西晋的民族关系如何?结:数族内后由于到晋治的迫,族盾化5

总结归纳。关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问题不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笔者选择简单化处理。

讲解刘渊其人刘是西汉时期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这一事件客观上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梳理时间线:①八王之乱,西晋极速衰落。②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建立汉赵(前赵③316年,晋汉所。6.十六国与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从4世纪初到5世纪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问:读教材88页二段内容思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结:社会动乱,人心思定;②社会动乱,人心思定;苻坚较高的汉文化修养;④任用王猛为相,深化改革。通过王猛改革,前秦国立逐渐强盛,民族矛盾日益缓和。三间梳和课升

紧扣本课课魂建统一”。拉长历史时间线,站在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这300多年的大历史时空下看本课,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梳理西晋短暂统一之后的时间线,中国再度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立足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