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酶学授课用课件_第1页
诊断酶学授课用课件_第2页
诊断酶学授课用课件_第3页
诊断酶学授课用课件_第4页
诊断酶学授课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诊断酶学诊断酶学1主要内容六、工具酶及其临床应用一、酶的一般特征二、酶促反应动力学三、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四、酶的免疫化学测定五、同工酶和亚型的测定七、血清酶八、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主要内容六、工具酶及其临床应用一、酶的一般特征2一、基本概念

第一节酶的一般特征

三、酶的命名分类及编号

二、酶的结构与催化作用

返回章一、基本概念第一节酶的一般特征三、酶的31.酶、核酶。2.酶的催化特性: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度的特异性、催化作用的可调节性。3.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酶活性:酶催化反应的能力。

酶活性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使酶促反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要的酶量。底物(S):酶所作用的物质。

产物(P):酶促反应的生成物。酶的激活剂:

加速酶促反应的物质。酶的抑制剂:

减慢或终止酶促反应的物质。

一、基本概念

返回节1.酶、核酶。一、基本概念返回节4二、酶的结构与催化作用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只含多肽链,是单纯蛋白质。

结合酶:由酶蛋白和辅因子组成。两者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的称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牢固的称为辅基。

酶的活性中心酶与底物结合并将底物转变成产物发生在酶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诱导契合学说。返回节二、酶的结构与催化作用单纯酶和结合酶返回节5临床应用酶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1.1.1.27乳酸脱氢酶LD、LDH2.7.3.2肌酸激酶CK、CPK1.1.1.37苹果酸脱氢酶MD、MDH3.1.1.3脂肪酶LPS1.1.1.41异柠檬酸脱氢酶ICD、ICDH3.1.1.8胆碱酯酶CHE1.1.1.49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3.1.3.1碱性磷酸酶ALP、AKP1.4.1.3谷氨酸脱氢酶GLD、GLDH3.1.3.2酸性磷酸酶ACP1.4.3.4单氨氧化酶MOD3.1.3.55'-核苷酸酶5'-NT2.1.3.3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3.2.1.1α-淀粉酶AMY、AMS2.3.2.2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GGT3.2.1.30β-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4.1.1糖原磷酸化酶GP3.2.1.51α-L-岩藻糖苷酶α-FU、AFU2.5.1.18谷胱甘肽转移酶GST3.4.23.1亮氨酸氨基肽酶LAP2.6.1.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4.1.2.13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LD2.6.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三、酶的命名、分类及编号返回节临床应用酶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16一、米-曼氏方程酶促反应动力学

三、酶促反应进程曲线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二、Km与Vmax返回章一、米-曼氏方程酶促反应动力学三、酶促反应进程7如果能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v),采用标用来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AMY总活性测定:化学法、酶偶联法。Regan、NagaoALP等。男:12~15岁750U/L,LD-P法:以丙酮酸为底物(反应方向PL)的逆向反应(称LD-P法)。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稀释水量、试剂吸光度上下限、空白速率、反应孵育时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LD-L法:以乳酸为底物(反应方向LP)的顺向反应(称LD-L法)。伤时ASTs显著升高。AMI后2~4h开始升高,10~24h达峰值,3~4天恢复正PL,即LD-P法正常和病理状况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血清CK同工酶可能出现的酶带基于NADH或NADPH的反应原理:LD、α-HBD等原、ChE、Cp及LPL等。物沉淀的原理,减去法可算出同工酶的活性。ChE活性在50%~70%为轻度中

Michaelis和Menten提出的酶作用的中间产物学说:

一、米-曼氏方程E+SK1K2K3返回节1913年提出了著名的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equation):E+PES如果能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v),采用标

Michaelis8二、Km与Vmax

Km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即V=½Vmax时,则Km=[S]。Km

在临床上的应用: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合力,且与亲合力成反比。用来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大反应速度的百分率。根据Km值选择酶的最适底物。确定工具酶用量。确定代谢酶系中的限速反应和作为鉴别酶的依据。

Vmax: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代表了在一定酶量下的最大反应速率。返回节二、Km与VmaxKm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9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S为底物,P为产物)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S为底物,P为产物)10

三、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如将酶反应过程中测得的产物[P]或底物[S]变化量对时间作图,可得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图中产物[P]或底物[S]变化曲线的斜率就代表酶促反应的速率。延滞期线性反应期底物耗尽期——必须根据线性反应期的反应速率才能准确计算出酶活性浓度。返回节三、酶促反应进程曲线如将酶反应过程中测得11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当[S]<<Km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呈一级反应,

V=Vmax[S]/Km=K[S]

用工具酶来测定各种代谢物浓度的方法学基础。(2)当[S]>>Km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S]无关,

V=Vmax=K[E]

称为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酶浓度[E]成正比。酶学测定时一般底物浓度可选择为Km的10~20倍。

返回节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返回节12常见酶温度转化系数25℃30℃37℃CK0.641.001.56LD0.751.001.44ALT0.761.001.38AST0.731.001.52ALP0.781.001.30GGT0.731.001.31CHE0.811.001.26HBDH0.851.001.10常见酶温度转化系数25℃30℃37℃CK0.641.00113

酶活性浓度测定就是要使酶促反应的初速度(v)达到最大速度Vmax,即在过量底物存在下的零级反应期的速度,此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E]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第二节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

一、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二、酶偶联法三、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选择四、酶活性浓度的单位五、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六、临床酶学测定的标准化返回章酶活性浓度测定就是要使酶促反应的初速度(v)141.按反应时间分类:

定时法连续监测法2.按检测方法分类:量气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其它方法(放射性核素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旋光法、极谱法、HPLC或生物发光法等)。一、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返回节1.按反应时间分类:一、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返回节15按检测方法分类——底物或产物浓度的检测

测定项目方法原理测定手段胆碱酯酶氯化乙酰胆碱做底物产生乙酸根电位滴定法脂肪酶三油酸甘油酯悬乳液做底物,生成油酸甘油一酯,浊度下降浊度法淀粉酶淀粉做底物,一定时间后,剩余的淀粉不足以使碘呈兰色时间滴定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赖氏法比色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FCC推荐法分光光度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固定化谷氨酸氧化酶膜生成过氧化氢,利用过氧化氢电极生物传感器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4-甲基伞形酮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做底物荧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NADPH在365nm激发下产生荧光荧光返回节按检测方法分类——底物或产物浓度的检测测定项目方法原16定时法(固定时间法)

测定酶与底物作用反应一定时间后底物或产物变化的总量,计算酶促反应平均速度。优点:比较简单,最后测定时因酶促反应已被终止,故所用仪器无需恒温装置,显色剂的选择也可不考虑对酶活性的影响。缺点:无法知道在整个酶促反应进程中是否都处于线性期。

利用该法测定酶活性浓度,必须保证酶和底物在所选定的温度下作用时间要非常精确,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返回节定时法(固定时间法)返回节17连续监测法

又称速率法或动力学法,指在酶促反应过程中用仪器监测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量,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优点:无须终止酶促反应,不需添加其它成色试剂,就反应物变化的多点测定结果连接成线,观察到整个反应过程,选择线性反应期来计算酶活性,结果准确可靠。

要求检测仪器具有恒温装置及自动检测功能,自动生化分析仪都能达到这些要求。返回节连续监测法返回节18连续监测法的种类

直接法

是指待测酶酶促反应的底物或产物有特征性的理化性质,然后通过特殊的仪器直接检测。基于NADH或NADPH的反应原理:LD、α-HBD等基于人工合成色素原底物:ALP、GGT、AMS等基于氧的消耗:各种氧化酶

间接法

是指酶促反应底物和产物之间没有特征性的理化性质,需通过另一个化学反应或生化反应,将底物或产物转化为有明显特征理化性质的另一个化合物。用直接法来测定的酶类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使用间接法。化学法:如ChE的丁酰硫代胆碱测定法。酶偶联法

返回节连续监测法的种类直接法返回节19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一酶,条件固定时,从理论上来讲V、v和L均为固定值,为常数,则将公式简化为如LD活性浓度,已知NADH的为103·cm-1.mol-1,血清量为50l,底物液为1ml,比色杯光径为1cm,则

1061031=3376五、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返回节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一酶,条件固定时,从理论20连续监测法中常数K值的设置测定酶的判断值或参考范围上限,保证测定的可靠,所以转氨酶的常数K一般在3000左右,不少人宁愿在1500

左右。应考虑到测定时间,测定时间短到分,此时嗓音对每分钟△A误差将是,反之,测定时间延长到2分钟,误差也小一半。即测定时间长,则K值可以设置大一些,如测定时间只有分钟,K值一般不超过4000。改变K值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改变标本稀释度,稀释倍数愈大,K值愈大。返回节连续监测法中常数K值的设置返回节21

第七节工具酶及其临床应用

一、工具酶二、代谢物的酶法测定返回章第七节工具酶及其临床应用一、工具酶二、代22概念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的酶称为工具酶。工具酶参与的指示反应

偶联H2O2工具酶及指示反应:如常用的Trinder反应。

NAD(P)+或NAD(P)H偶联的脱氢酶及其指示反应: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直接测定NAD(P)H的变化量。一、工具酶返回节概念一、工具酶返回节23工具酶的其他应用酶循环法固相酶酶循环法测定胆汁酸返回节工具酶的其他应用酶循环法测定胆汁酸返回节24多酶体系中酶促偶联反应分析多酶体系中酶促偶联反应分析25二、代谢物的酶法测定终点法概念:在代谢物酶促反应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待测物浓度逐渐减少而产物逐渐增多,一定时间后待测物全部转化为产物,反应趋于平衡,测定反应完全后待测物或产物变化的总量,即终点法(又称平衡法)。测定的基本条件:待测物浓度[S]应远小于其米氏常数Km,此时任何时刻的反应速度v=V[S]/Km,呈一级反应。反应配方中所用酶量(V)应足够大,而Km应小,以保证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完成测定。返回节二、代谢物的酶法测定终点法返回节26直接法

待测物与产物在理化性质上有可直接进行检测的差异,这种是最简单的代谢物浓度测定方法。

如尿酸在尿酸氧化酶作用下生成的尿囊素在293nm有特异的吸收峰,胆红素在胆红素氧化酶作用下生成胆绿素造成450nm处的吸光度下降等。体内还有很多代谢物可以直接测定,关键是需要相对应的酶。

代谢物的酶法测定—终点法的类型返回节直接法代谢物的酶法测定—终点法的类型返回节27酶偶联法

与酶活性测定一样,直接法测定的项目是有限的。每种代谢物可以使用不同的酶而建立多种检测方法。

如甘油三酯、肌酐都有多种酶试剂法。指示反应主要分两大类:NAD(P)H和过氧化物酶(POD)系统。代谢物的酶法测定—终点法的类型返回节酶偶联法代谢物的酶法测定—终点法的类型返回节28

Ex为待测酶,A为底物,B为中间产物。

A、B二物质的变化无法直接监测,此时可外加第二个酶Ei(为指示酶),其底物为B,反应产物为P可直接测定。二、酶偶联法返回节

酶偶联反应

最简单的模式为:Ex为待测酶,A为底物,B为中间产物。A、B二物质29辅助反应如果一些酶促反应找不到合适的指示酶与其直接偶联,此时还可在始发反应和指示反应之间加入另一种酶,将二者连在一起,此反应称为辅助反应。模式为:返回节

其中,B、C均为中间产物,Ea、Ei都为工具酶。最后一个酶称指示酶Ei,其他外加的酶都为辅助酶(Ea)。返回节30酶偶联反应原理

(1)

当用酶偶联法测定时,在偶联反应中存在几个时期:

预孵育期、延滞期、恒态期、非恒态期。

(2)

延滞期是酶偶联反应与一般酶反应的一个重要区别。从酶反应开始至稳态期间,指示酶反应较慢且不稳定,称为延滞期。在这期间指示酶反应速度不能代表测定酶量多少。

(3)

设计和选择酶偶联测定方法时,延滞期越短越好,测定时间要避开此期。返回节酶偶联反应原理返回节31

对酶偶联反应的要求

指示酶反应必须是一级反应酶反应速度与指示酶底物浓度相关。工具酶催化的最大反应速度必须远远大于测定酶,其所催化的反应必须在中间产物浓度很低的条件下进行,并且将此很快转变为最终产物,反应体系中不应有中间产物堆积,否则导致误差。

工具酶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的酶称为工具酶。返回节对酶偶联反应的要求返回节32酶偶联法测定ALT的吸光度变化图

返回节酶偶联法测定ALT的吸光度变化图返回节33动力学法概念:根据米氏方程,当[S]<<Km,一般,最好,[S]+Km≈Km,此时呈一级反应,反应初速度v=k[S]。如果能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v),采用标准浓度对照法即可求得待测物的浓度。实际操作中,测定两个固定时间的吸光度差值,只要此期间待测物消耗<5%,就可以采用标准浓度对照法计算样本浓度,所以动力学法有时又称为定时法。

返回节动力学法返回节34与终点法相比,动态法测定中待测物无需完全转化,故工具酶的用量较少,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测定线性,所用酶的Km应足够大。两者对于测定仪器的要求不同。终点法测定对于仪器的电噪声和温控要求不严,而动态法要求仪器的电噪声小,吸光度应读准到,温度变化<0.1%。产物的堆积和样品色原对动态法影响较小,而对终点测定法影响较大。如碰到乳糜或溶血,在做终点法测定时,有时需设样本空白。终点法与动力学法的主要区别返回节与终点法相比,动态法测定中待测物无需完全转化,故工具酶终点法35

第六节同工酶及亚型的测定

一、同工酶的概念及分类二、同工酶的分析方法返回章第六节同工酶及亚型的测定一、同工酶的概念及分36概念:同工酶是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亚型指基因在编码过程中由于翻译后修饰的差异形成的多种形式的一类酶。往往在基因编码产物从细胞内释入血浆时因肽酶作用降解而形成。分类:简单分类——原级同工酶和次级同工酶。基因分类——单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复等位基因同工酶、多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和修饰的同工酶等四类。

一、同工酶的概念及分类返回节概念:一、同工酶的概念及分类返回节37二、同工酶的分析方法方法同工酶(或亚型)的性质差异同工酶、亚型电泳法电荷不同所有同工酶、亚型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电荷不同CK,LD,ALP免疫分析法免疫抑制法特异性抗体反应性不同CK、LD、ACP免疫化学测定法特异性抗体反应性不同CK、LD、ACP、ALP、AMY动力学分析法底物特异性分析法底物Km、亲和力不同ACP、CK、LD(-羟丁酸)抑制剂分析法对小分子量的抑制剂的特异性抑制不同LD(草酸)、ACP(L-酒石酸)、ALP(L-苯丙氨酸)

pH分析法最适pH不同AST热失活分析法热稳定性不同ALP蛋白酶水解法对蛋白水解酶敏感度不同LD、AST返回节二、同工酶的分析方法方法同工酶(或亚型)的性质差异同38电泳法

电泳材料: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及毛细管电泳等。

区带显色:各同工酶区带进行酶促反应显色后,扫描定量,而颜色的深浅与同工酶活性成正比。

巨分子酶产生的原因:酶与免疫球蛋白形成复合物,如CK-BB-IgG。

酶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如LD-β-脂蛋白。

酶亚基或分子之间形成聚合物,如CK-Mt聚合物、LD亚基自身聚合等。返回节电泳法电泳材料: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糖凝胶、聚丙烯39层析法:利用同工酶分子量大小、所带电荷多少的不同,以及受某些离子交换剂吸附的强弱程度不同来进行分离鉴定的方法。柱层析,如离子交换层析和亲和层析等。因操作方法费时繁琐,一般不用于临床同工酶常规检测,而主要用于同工酶的分离、制备、纯化。层析法返回节层析法:利用同工酶分子量大小、所带电荷多少的不层析法40

免疫抑制法根据同工酶的某一种亚基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酶活性受到抑制,可算出该型同工酶的活性。如CK-MB活性测定。免疫沉淀法该法利用同工酶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的原理,减去法可算出同工酶的活性。其他免疫学方法测定酶蛋白利用酶是蛋白类抗原但含量极微的特点,可应用免疫电泳、RIA、EIA和

CLIA等方法。这类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与酶活性无关,测定酶的质量。免疫分析法返回节免疫抑制法根据同工酶的某一种亚基与相应的抗体免疫分析法41底物特异性分析法利用不同的同工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的差异即可进行分析。抑制剂分析法利用同工酶之间结构的不同而对同一种抑制剂有不同的亲和性和反应性来进行分析。pH分析法利用不同的同工酶可有不同的最适pH进行分析。热失活分析法利用不同同工酶的耐热性不同来进行分析与鉴定。动力学分析法返回节底物特异性分析法利用不同的同工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动力学分析42一、血清酶的来源

第七节血清酶

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二、血清酶的去路返回章一、血清酶的来源第七节血清酶三、血清酶的43血浆特异酶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入,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起作用。与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ChE、Cp及LPL等。非血浆特异酶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P-AMY、P-LPS、前列腺ACP等。

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一、血清酶的来源返回节血浆特异酶一、血清酶的来源返回节44二、血清酶的去路

血清酶的半寿期(T1/2)

定义:酶失活至原来一半时所需时间。

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血清酶的失活和排泄

酶的清除主要是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血清酶经蛋白酶水解产物(多肽或氨基酸)可经小肠粘膜排至肠腔,再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后被重吸收,其中大部分可被组织利用,不能利用的氨基酸则随尿排出体外。返回节二、血清酶的去路血清酶的半寿期(T1/2)返回45

方法条件的选择尽可能采用连续监测法;减少步骤,

化学试剂有一定纯度,双蒸水,使用双试剂。测定参数的设置方法类型、波长、样品量与试剂量、稀释水量、试剂吸光度上下限、空白速率、反应孵育时间、延迟,监测时间、底物耗尽限额、线性范围及计算因子F值。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

影响因素:溶血、抗凝剂、温度等。干扰因素的控制反应干扰。污染。底物自行发生反应。三、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选择返回节方法条件的选择尽可能采用连续监测法;减少步骤,三、血清46不同贮存温度时体液酶的稳定性

酶室温(25℃)冷藏(0~4℃)冰冻(-25℃)LD1周1~3d§1~3d§-GT2d1周1月ALD2d2d不稳定*ALT2d5d不稳定*AST3d1周1月CK1周1周1月ChE1周1周1周ALP2~3d2~3d1月ACP4h※3d#3d#5’-NT24h1周3月AMY1月7月2月LPS1周3周3周LAP1周1周1周*酶不耐融化;§与同工酶类型有关;※标本未酸化;#标本加枸橼酸或醋酸至pH5不同贮存温度时体液酶的稳定性酶室温(25℃)冷藏(47临床常用血清酶的测定方法与参考范围(37℃)

*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参考方法;

#实际为拟胆碱酯酶(PChE)酶方法参考范围ALT连续监测法底物中含磷酸吡哆醛底物中不含磷酸吡哆醛男:≤45U/L;女:≤34U/L*5~40U/LAST连续监测法底物中含磷酸吡哆醛底物中不含磷酸吡哆醛男:≤35U/L;女:≤33U/L*8~40U/LALP连续监测法(磷酸对硝基苯酚法)1~12岁;500U/L;男:12~15岁750U/L,25岁40~150U/L;女:15岁40~150U/LACP比色法(磷酸麝香草酚法)0.5~1.9U/LLD连续监测法LP,即LD-L法

PL,即LD-P法≤252U/L*200~380U/LCK连续监测法(酶偶联法)男:≤169U/L;女:≤143U/L*-GT连续监测法(L--谷氨酰-3-羧基-对硝基苯胺法)连续监测法(L--谷氨酰-对硝基苯胺法)男:≤55U/L;女:≤38U/L*

男:≤50U/L;女:≤30U/LAMY连续监测法[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4NP-G7)法]≤220U/LLPS固定时间法(乳化液比浊法)≤110U/LChE#连续监测法(丁酰硫代胆碱法)5000~12000U/L返回节临床常用血清酶的测定方法与参考范围(37℃)*国48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1.性别少数酶如CK、ALP及GGT等有性别差异,与血清酶的来源组织有关。2.年龄血清酶的活性随年龄而变化,ALP和GGT到老年时可有轻度升高。年龄差异也见于同工酶。3.进食过量饮酒可使血清GGT明显升高。4.运动多种血清酶活性升高,如CK、LD、AST、ALD和ALT

等,其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及骨骼肌所含的酶量有关。5.妊娠胎盘组织可分泌一些酶进入母体血液,如耐热ALP、

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高。6.其他一些酶活性与体重、身高的增长、体位改变、昼夜变化及家庭因素有关。返回节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1.性别少数酶如CK、ALP及49

酶合成异常合成减少合成增多

酶释放增加:

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原因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酶的组织分布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

酶的清除异常不同疾病和不同的酶从血中清除时间和机制不同。如AMY和ALP经肾脏或胆道排出异常而致血清酶升高。返回节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酶合成异常返回节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50一、血清酶的来源

第七节血清酶

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二、血清酶的去路返回章一、血清酶的来源第七节血清酶三、血清酶的51血浆特异酶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入,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起作用。与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ChE、Cp及LPL等。非血浆特异酶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P-AMY、P-LPS、前列腺ACP等。

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一、血清酶的来源返回节血浆特异酶一、血清酶的来源返回节52二、血清酶的去路

血清酶的半寿期(T1/2)

定义:酶失活至原来一半时所需时间。

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血清酶的失活和排泄

酶的清除主要是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血清酶经蛋白酶水解产物(多肽或氨基酸)可经小肠粘膜排至肠腔,再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后被重吸收,其中大部分可被组织利用,不能利用的氨基酸则随尿排出体外。返回节二、血清酶的去路血清酶的半寿期(T1/2)返回53

方法条件的选择尽可能采用连续监测法;减少步骤,

化学试剂有一定纯度,双蒸水,使用双试剂。测定参数的设置方法类型、波长、样品量与试剂量、稀释水量、试剂吸光度上下限、空白速率、反应孵育时间、延迟,监测时间、底物耗尽限额、线性范围及计算因子F值。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

影响因素:溶血、抗凝剂、温度等。干扰因素的控制反应干扰。污染。底物自行发生反应。三、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选择返回节方法条件的选择尽可能采用连续监测法;减少步骤,三、血清54不同贮存温度时体液酶的稳定性

酶室温(25℃)冷藏(0~4℃)冰冻(-25℃)LD1周1~3d§1~3d§-GT2d1周1月ALD2d2d不稳定*ALT2d5d不稳定*AST3d1周1月CK1周1周1月ChE1周1周1周ALP2~3d2~3d1月ACP4h※3d#3d#5’-NT24h1周3月AMY1月7月2月LPS1周3周3周LAP1周1周1周*酶不耐融化;§与同工酶类型有关;※标本未酸化;#标本加枸橼酸或醋酸至pH5不同贮存温度时体液酶的稳定性酶室温(25℃)冷藏(55临床常用血清酶的测定方法与参考范围(37℃)

*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参考方法;

#实际为拟胆碱酯酶(PChE)酶方法参考范围ALT连续监测法底物中含磷酸吡哆醛底物中不含磷酸吡哆醛男:≤45U/L;女:≤34U/L*5~40U/LAST连续监测法底物中含磷酸吡哆醛底物中不含磷酸吡哆醛男:≤35U/L;女:≤33U/L*8~40U/LALP连续监测法(磷酸对硝基苯酚法)1~12岁;500U/L;男:12~15岁750U/L,25岁40~150U/L;女:15岁40~150U/LACP比色法(磷酸麝香草酚法)0.5~1.9U/LLD连续监测法LP,即LD-L法

PL,即LD-P法≤252U/L*200~380U/LCK连续监测法(酶偶联法)男:≤169U/L;女:≤143U/L*-GT连续监测法(L--谷氨酰-3-羧基-对硝基苯胺法)连续监测法(L--谷氨酰-对硝基苯胺法)男:≤55U/L;女:≤38U/L*

男:≤50U/L;女:≤30U/LAMY连续监测法[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4NP-G7)法]≤220U/LLPS固定时间法(乳化液比浊法)≤110U/LChE#连续监测法(丁酰硫代胆碱法)5000~12000U/L返回节临床常用血清酶的测定方法与参考范围(37℃)*国56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1.性别少数酶如CK、ALP及GGT等有性别差异,与血清酶的来源组织有关。2.年龄血清酶的活性随年龄而变化,ALP和GGT到老年时可有轻度升高。年龄差异也见于同工酶。3.进食过量饮酒可使血清GGT明显升高。4.运动多种血清酶活性升高,如CK、LD、AST、ALD和ALT

等,其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及骨骼肌所含的酶量有关。5.妊娠胎盘组织可分泌一些酶进入母体血液,如耐热ALP、

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高。6.其他一些酶活性与体重、身高的增长、体位改变、昼夜变化及家庭因素有关。返回节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1.性别少数酶如CK、ALP及57

酶合成异常合成减少合成增多

酶释放增加:

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原因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酶的组织分布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

酶的清除异常不同疾病和不同的酶从血中清除时间和机制不同。如AMY和ALP经肾脏或胆道排出异常而致血清酶升高。返回节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酶合成异常返回节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58

第八节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

二、-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三、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五、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六、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七、淀粉酶及其同工酶八、脂肪酶九、胆碱酯酶一、转氨酶及其同工酶返回章第八节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二、-谷氨酰59

一、转氨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

ALT、AST

以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作为辅基,单纯的酶蛋白无催化活性。组织分布

ALTs、ALTm,AST、ASTm正常血清主要为ASTs,当细胞受到轻度损伤时ASTs显著升高。若血清中出现大量的ASTm,则表示细胞严重受损。返回节

一、转氨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60转氨酶的测定方法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多采用连续监测法进行测定。返回节AL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AS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

转氨酶的测定方法返回节AL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61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急性肝损害

ALT的升高常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可作为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指标。常是肝坏死的前兆。心脏、骨骼肌等组织受损、肝胆疾病时

血清ALT水平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AMI患者胸前区疼痛发作后6~8h,血清AST可明显升高,发病后48~60h达峰值,4~5天可降至正常。转氨酶轻度增加(1~3ULN):胰腺炎、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肉芽肿、肿瘤等。中度增加(3~10ULN)的疾病:传染性淋巴增多症、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外胆道梗塞、心肌梗死等。重度增加(>20ULN)的疾病: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返回节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62二、-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

-GT或GGT是一种含巯基的线粒体酶。组织分布

分布于肾、胰、肺、肝、肠和前列腺等多种组织中,其中以肾脏含量最多。

GGT在细胞中有膜结合型(疏水型)和可溶型(亲水型)两种。血清中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返回节二、-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63GGT的测定方法

以往国内多以L--谷氨酰--萘胺或L--谷氨酰-对硝基苯胺等人工合成底物进行比色法测定(即重氮试剂法)。由于底物水溶性差,缓冲液和pH对结果影响较大,现已较少应用。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GT活性。返回节GGT的测定方法返回节64IFCC参考方法采用L--谷氨酰-3-羧基-对硝基苯胺(GCNA)作为底物,以甘氨酰甘氨酸(双甘肽)作为-谷氨酰基的受体。在的条件下,-GT催化底物生成-谷氨酰双甘肽和黄色的2-硝基-5-氨基苯甲酸,在410nm波长处直接连续监测,吸光度的增高速率与-GT活性成正比关系。返回节IFCC参考方法返回节65GGT测定的临床意义(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炎症、肝外梗阻等升高明显。(2)肝实质疾病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时中度升高。慢性肝炎活动期GGT多增高,非活动期则多正常。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不同程度的增高。(3)诱导作用对乙醇性中毒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长期接受巴比妥类药物、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者升高。(4)同工酶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可将GGT同工酶分为GGT1、GGT2、GGT3和

GGT4四种,正常人只有GGT2和GGT3。重症肝胆疾病和肝癌时有GGT1出现;乙醇性肝坏死、胆总管结石及胰腺炎时GGT2增加;GGT4与胆红素增高相关。返回节GGT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66三、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肌酸激酶为巯基酶,易受金属离子Ca2+、Cu2+、Zn2+、Mn2+等的抑制,Mg2+是CK的必需激活剂。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按电泳速率的快慢分为:CK-BB(CK1)、CK-MB(CK2)、CK-MM(CK3)和CK–Mt(CK4)四种同工酶。组织分布广泛分布于全身,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是心肌和脑组织。

CK-BB在脑和脊髓内含量最高称为脑型同工酶。分为氧化型、中间型和还原型3种亚型。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称为心型同工酶。分为CK-MB1\CK-MB2亚型。骨骼肌中几乎全部为CK-MM,称为肌型同工酶。分为CK-MM1\CK-MM2\CK-MM3亚型。返回节三、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67CK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等。由于以磷酸肌酸为底物的逆向反应速度快,约为正向反应速度的6倍,所以采用逆向反应进行测定较为普及。如肌酸显色法和酶偶联法,其中以后者最常用,有两种工具酶及指示酶参与反应。IFCC测定CK的参考方法为酶偶联法。

返回节CK的测定方法返回节68CK同工酶和亚型的测定方法临床常规测定CK同工酶多用电泳和免疫抑制法,但二法均会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免疫抑制法还会受到CK-BB的干扰。现推荐用免疫化学方法直接测定CK-MBmass,可不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

CK同工酶亚型(CK-MM亚型和CK-MB亚型)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返回节CK同工酶和亚型的测定方法返回节69CK同工酶亚型(CK-MM亚型和CK-MB亚型)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一类以乙酰胆碱为底物,测定水解反应生成的酸。GGT4与胆红素增高相关。4-氨基安替比林(4-AAP)4-氨基安替比林(4-AAP)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时的底物浓度,即V=½Vmax时,则Km=[S]。比浊法(以橄榄油悬液为底物),以连续监测法为常用。用来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量气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必须根据线性反应期的反应速率才能准确计算出酶活性浓度。女:≤30U/L连续监测法(酶偶联法)三、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运动多种血清酶活性升高,如CK、LD、AST、ALD和ALT正常和病理状况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血清CK同工酶可能出现的酶带

返回节CK同工酶亚型(CK-MM亚型和CK-MB亚型)多用琼脂糖凝70CK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早期诊断AMI(1)血清CK总活力

AMI后2~4h开始升高,10~24h达峰值,3~4天恢复正常。(2)CK同工酶及亚型

AMI胸痛发作后,血清CK-MB的上升先于其CK总活性,CK-MB/CK>可诊断为AMI。

CK-MM亚型的测定:以CK-MM3/CK-MM1>作为诊断AMI的标准。

CK-MB2亚型:在AMI早期诊断和判断有无再灌注上同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一般以CK-MB2>或CK-MB2/CK-MB1>作为AMI的诊断标准。返回节CK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71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

乳酸脱氢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种重要酶。LD除催化L-乳酸外还可催化α-羟丁酸、γ-酮丁酸进行脱氢反应。组织分布

LD位于细胞质中,是一种含锌的糖酵解酶。LD是由H(心型)和M型(肌型)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四聚体。5种同工酶。若用-羟基丁酸作为底物,可测定H亚基的活性。返回节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72LD的测定方法目前多用连续监测法。LD-P法:以丙酮酸为底物(反应方向PL)的逆向反应(称LD-P法)。LD-L法:以乳酸为底物(反应方向LP)的顺向反应(称LD-L法)。为IFCC参考方法(pH为)。通过在340nm波长处监测NAD+

还原成NADH吸光度的增加速率而计算LD活性。返回节LD的测定方法返回节73LD同工酶的测定方法常用电泳法、免疫沉淀法和免疫抑制法等。目前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更多用。一般成年人存在如下规律:LD2>LD1>LD3>LD4>LD5,部分正常儿童血中可见LD1>LD2。返回节LD同工酶的测定方法返回节74LD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心肌梗死

LD心肌酶中升高最晚,持续时间长。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癌(尤其转移性肝癌)时,LD明显升高。LD同工酶主要用于AMI和肝病的诊断AMILD1升高最为显著,LD1/LD2>1,视为诊断AMI的一个特异指标。肝胆疾病LD5升高常表示有肝细胞坏死。肝细胞性黄疸时LD5>LD4,阻塞性黄疽时LD4>LD5。肿瘤肝癌(尤其转移癌)时可伴有LD4和LD5明显增高;白血病、胶原病时以LD3、LD4增高为主。恶性贫血LD活性极度升高(原始巨幼红细胞可产生并释放LD),伴有LD1明显升高,LD1>LD2。返回节LD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75AMI时心肌酶时相变化返回节AMI时心肌酶时相变化返回节76五、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碱性磷酸酶是一组底物特异性较低,在碱性条件下(最适pH为10左右)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的酶。组织分布

ALP广泛分布定位于细胞膜表面,其含量依次为肝、肾、胎盘、小肠、骨骼等。血清中的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是胆汁淤滞的酶学指标。根据ALP的来源不同可以3大类,即胎盘ALP、肠ALP和肝/骨/肾ALP同工酶。在病理时还可能出现肝ALP和胆汁ALP等“高分子ALP”

,以及一些和肿瘤有关的变异ALP,如Regan、NagaoALP等。返回节五、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77ALP的测定方法(1)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ALP水解底物产生的酚。(2)连续监测法:我国及IFCC的推荐方法。

返回节ALP的测定方法返回节78ALP测定的临床意义肝胆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胆汁淤积性疾病,ALP明显升高,且ALP升高与胆红素平行甲亢、恶性骨损伤、佝偻病、Pagets病、骨折、指端肥大症所致骨损伤等,均可引起ALP活性升高,尤其是骨ALP同工酶的增高妊娠后期及儿童生长期ALP增高血清ALP活性降低:主要见于呆小病、维生素C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贫血等。返回节ALP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79六、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酸性磷酸酶是一组对底物专一性不强、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各种正磷酸单酯的酶。组织分布

ACP主要存在于体内所有细胞的溶酶体中。血清中ACP主要来源于前列腺,称为前列腺ACP(PAP),它可被酒石酸抑制;其活性约为其他组织中酶活性的100倍。非前列腺ACP,不被酒石酸抑制。正常男性血清中的ACP约有1/3~1/2来自前列腺,其余则与女性血中的ACP一样可能来自血小板或破骨细胞。返回节六、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80ACP的测定方法

ACP的测定底物、原理和方法与ALP相似,只是反应pH为酸性。如利用磷酸苯二钠法和磷酸对硝基酚法等在酸性条件下测定ACP。国外多推荐使用磷酸麝香草酚为底物的比色法。可通过用L-酒石酸这类抑制剂鉴别和估量PAP活性。由于ACP不稳定,酶活性测定困难,目前已发展一些免疫学方法特异而灵敏地测定ACP(特别是PAP)。血标本采取后必须尽快分离血清并立即测定。不同方法参考范围也不同。返回节返回节81ACP测定的临床意义前列腺疾病血清PAP测定是诊断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急性尿潴留时亦可升高。酒石酸抑制试验可区别PAP与非PAP。骨病恶性骨肿瘤、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等轻度增高。肝病肝癌、肝硬化肝炎时ACP增高。血液病溶血性疾病、白血肉、血小板疾病等,AC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返回节ACP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82七、淀粉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

α-amylase(AMY或AMS)是一种不均一性的钙依赖金属蛋白酶。AMY作用的最适pH在~,卤素和其他阴离子有激活作用(Cl>Br>NO3>I)。分子量40000~50000,易从肾脏排出。半寿期很短,约为2h。返回节七、淀粉酶及其同工酶生化特性返回节83组织分布

α-AMY分为两种同工酶:S-AMY和P-AMY。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或琼脂糖电泳可将S-AMY分为S1、S2、S3和S4四个亚型;P-AMY分为P1、P2、P3三个亚型。

P-AMY和S-AMY可单独或联合与抗淀粉酶自身抗体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形成高分子循环复合物,称为巨淀粉酶(M-AMY)。M-AMY的分子量较大,不易从肾小球滤过,因此容易造成高淀粉酶血症。返回节组织分布返回节84AMY的测定方法

AMY总活性测定:化学法、酶偶联法。根据底物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天然淀粉为底物的测定方法。如碘淀粉比色法等。另一类底物是人工合成的麦芽多糖为底物的测定方法,这类方法是国内外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如2-氯-对硝基苯麦芽三糖苷(CNP-G3)和亚乙基封闭的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4NP-G7)法(亦称EPS法),以后者最常用。EPS法测定AMY返回节AMY的测定方法返回节85AMY测定的临床意义AMY活性增高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3~6h开始升高,12~24h达峰值,2~5天下降恢复至正常。超过500U有意义。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等AMY升高。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溃疡现穿孔等,血清AMY可升高。这些病变可波及胰腺,较急性胰腺炎为低。AMY活性降低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等。AMY同工酶增高

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P型增高。腮腺炎、肺癌、卵巢癌等S型增高。返回节AMY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86八、脂肪酶生化特性

脂肪酶(lipase,LPS)又称甘油三酯酶,其专一性不高,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可被巯基化合物、胆汁酸、Ca2+及辅脂肪酶等激活剂激活,而被重金属、丝氨酸所抑制。组织分布

血清中LPS主要来源于胰腺的腺泡细胞。返回节八、脂肪酶生化特性返回节87LPS的测定方法比浊法(以橄榄油悬液为底物),以连续监测法为常用。分光光度法:酶偶联显色比色法(多用1,2-甘油二酯为底物)采用人工合成底物1,2-二月桂基-rac-丙三氧基-3-戊二酸试灵酯设计的连续监测法。此法为一步速率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稳定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返回节LPS的测定方法返回节88LPS测定的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疾病,血清LPS在急性胰腺炎时活性升高的时间早,上升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故其诊断价值优于AMY。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后2~12h,血清LPS可显著升高,24h至峰值,48~72h可能恢复正常,但随后又可持续升高8~15天。在酗酒、乙醇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胆疾患等血清LPS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返回节LPS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89九、胆碱酯酶

生化特性

胆碱酯酶(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又称酰基胆碱水解酶。人体主要有两种,即乙酰胆碱酯酶(AChE)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胆碱酯酶Ⅰ、丁酰胆碱酯酶(BuChE)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称拟乙酰胆碱酯酶(PChE)或胆碱酯酶Ⅱ。临床常规检查的胆碱酯酶(SChE)即指后者,通常简称为ChE。返回节九、胆碱酯酶生化特性返回节90

组织分布

AChE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肌肉、红细胞、肺等处,其生理功能是催化水解乙酰胆碱,能使神经细胞反复去极化。ChE/BuChE主要在肝脏合成,也分布于胰脏、心脏、小肠黏膜、大脑灰质、血浆及淋巴液等处。

返回节组织分布返回节91ChE的测定方法测定方法有两类:一类以乙酰胆碱为底物,测定水解反应生成的酸。常用指示剂(如间-硝基酚或溴百里酚蓝)测pH法。特别是纸片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急诊有机磷中毒的快速筛查。但此类方法准确度较差。另一类是以人工合成的底物测定胆碱衍生物的生成。丁酰硫代胆碱法是目前测定血清ChE最常用的方法。返回节ChE的测定方法返回节92ChE测定的临床意义用于肝脏损伤和有机磷中毒的诊断。

有机磷中毒两种ChE活性均减低,因为有机磷与ChE活性中心结合,使其丧失催化能力。ChE活性在50%~70%为轻度中毒;30%~50%为中度中毒;30%以下为重度中毒。亚急性及慢性中毒,AcbE可降至O。

肝实质损害肝脏具有合成胆碱酯酶的功能。肝实质性损伤时,ChE合成降低;当肝功能恢复后,ChE合成亦随之逐渐转为正常。

增高肾脏疾病(排泄障碍或合成亢进);脂肪肝、甲亢、糖尿病等可出现ChE的增高。

返回节返回章ChE测定的临床意义返回节返回章93酶学检测项目的选择及应用检测项目应用肝病有关酶ALT与AST肝细胞损害轻、中度损伤ALT升高为主,重度损伤以AST升高明显。ALP与GGT胆汁淤滞,在胆汁排泄受阻的肝胆疾病时升高。骨疾病时升高。

MAO肝脏纤维化,肝纤维化病变及肝硬化时可升高。

ChE肝实质细胞功能,肝实质损害致肝功能不全时,ChE减低。心肌损伤有关酶CK与CK-MBAMI、心肌炎和肌病、骨骼肌损伤指标。AMI时出现变化及达峰值时间早,但持续时间短;CK-MB敏感性高于CK。

ASTAMI时可升高,其变化仅晚于CK和CK-MB,但早于LD及LD1。LD及LD同工酶AMI等心肌病变、肝脏及骨骼肌病变的指标。AMI时LD及LD1升高,持续时间长,晚于CK、AST;肝脏病变时LD及LD5升高。胰腺疾病有关酶AMS血、尿AMS升高反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和胰腺导管阻塞。血AMS变化早于尿,但尿AMS升高持续时间长。

LPS急性胰腺炎时LPS明显升高,但晚于AMS,而持续时间比AMS长,可用于急性胰腺炎晚期诊断。与AMS同时测定可提高诊断敏感度。其他酶

ACP血清ACP升高反映前列腺癌等前列腺疾病;骨病、肝病和血液病时,ACP也可升高。酶学检测项目的选择及应用检测项目应用肝病有关酶A94谢谢!

退出谢谢!退出95临床化学中常用的共通性呈色反应呈色系统酶底物显色剂呈色氧化酶oxidase过氧化物酶(POD)供氧体(oxygendonor)邻联甲苯胺(OT)四甲基联苯胺(TMB)四甲基联苯胺加硫酸邻联茴香胺(ODA)邻联茴香胺加硫酸4-氨基安替比林(4-AAP)3-甲基-2-苯并噻唑酮腙(MBTH)蓝色蓝色黄色黄色红色红色深红色脱氢酶NADH/NADPH过氧化氢酶(catalase)

脱氢酶dehydrogenase甲醇

NAD/NADP变色酸(CTA)Hantzsch反应

[紫外光比色]吩嗪甲酯硫酸盐(PMS)硝基四氮唑蓝(NBT)红紫色黄色

无色红色蓝紫色返回节临床化学中常用的共通性呈色反应呈色系统酶底物显色96感谢观看感谢观看97诊断酶学诊断酶学98主要内容六、工具酶及其临床应用一、酶的一般特征二、酶促反应动力学三、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四、酶的免疫化学测定五、同工酶和亚型的测定七、血清酶八、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主要内容六、工具酶及其临床应用一、酶的一般特征99一、基本概念

第一节酶的一般特征

三、酶的命名分类及编号

二、酶的结构与催化作用

返回章一、基本概念第一节酶的一般特征三、酶的1001.酶、核酶。2.酶的催化特性: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度的特异性、催化作用的可调节性。3.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酶活性:酶催化反应的能力。

酶活性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使酶促反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要的酶量。底物(S):酶所作用的物质。

产物(P):酶促反应的生成物。酶的激活剂:

加速酶促反应的物质。酶的抑制剂:

减慢或终止酶促反应的物质。

一、基本概念

返回节1.酶、核酶。一、基本概念返回节101二、酶的结构与催化作用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只含多肽链,是单纯蛋白质。

结合酶:由酶蛋白和辅因子组成。两者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的称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牢固的称为辅基。

酶的活性中心酶与底物结合并将底物转变成产物发生在酶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诱导契合学说。返回节二、酶的结构与催化作用单纯酶和结合酶返回节102临床应用酶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1.1.1.27乳酸脱氢酶LD、LDH2.7.3.2肌酸激酶CK、CPK1.1.1.37苹果酸脱氢酶MD、MDH3.1.1.3脂肪酶LPS1.1.1.41异柠檬酸脱氢酶ICD、ICDH3.1.1.8胆碱酯酶CHE1.1.1.49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3.1.3.1碱性磷酸酶ALP、AKP1.4.1.3谷氨酸脱氢酶GLD、GLDH3.1.3.2酸性磷酸酶ACP1.4.3.4单氨氧化酶MOD3.1.3.55'-核苷酸酶5'-NT2.1.3.3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3.2.1.1α-淀粉酶AMY、AMS2.3.2.2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GGT3.2.1.30β-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4.1.1糖原磷酸化酶GP3.2.1.51α-L-岩藻糖苷酶α-FU、AFU2.5.1.18谷胱甘肽转移酶GST3.4.23.1亮氨酸氨基肽酶LAP2.6.1.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4.1.2.13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LD2.6.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三、酶的命名、分类及编号返回节临床应用酶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EC编号习惯用名英语缩写1103一、米-曼氏方程酶促反应动力学

三、酶促反应进程曲线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二、Km与Vmax返回章一、米-曼氏方程酶促反应动力学三、酶促反应进程104如果能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v),采用标用来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AMY总活性测定:化学法、酶偶联法。Regan、NagaoALP等。男:12~15岁750U/L,LD-P法:以丙酮酸为底物(反应方向PL)的逆向反应(称LD-P法)。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稀释水量、试剂吸光度上下限、空白速率、反应孵育时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LD-L法:以乳酸为底物(反应方向LP)的顺向反应(称LD-L法)。伤时ASTs显著升高。AMI后2~4h开始升高,10~24h达峰值,3~4天恢复正PL,即LD-P法正常和病理状况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血清CK同工酶可能出现的酶带基于NADH或NADPH的反应原理:LD、α-HBD等原、ChE、Cp及LPL等。物沉淀的原理,减去法可算出同工酶的活性。ChE活性在50%~70%为轻度中

Michaelis和Menten提出的酶作用的中间产物学说:

一、米-曼氏方程E+SK1K2K3返回节1913年提出了著名的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equation):E+PES如果能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v),采用标

Michaelis105二、Km与Vmax

Km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即V=½Vmax时,则Km=[S]。Km

在临床上的应用: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合力,且与亲合力成反比。用来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大反应速度的百分率。根据Km值选择酶的最适底物。确定工具酶用量。确定代谢酶系中的限速反应和作为鉴别酶的依据。

Vmax: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代表了在一定酶量下的最大反应速率。返回节二、Km与VmaxKm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106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S为底物,P为产物)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S为底物,P为产物)107

三、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如将酶反应过程中测得的产物[P]或底物[S]变化量对时间作图,可得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图中产物[P]或底物[S]变化曲线的斜率就代表酶促反应的速率。延滞期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