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重要是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的主线特性,是教育的志的规定性。四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来源的学说神话来源说,生物来源说,心理来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来源于小朋友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来源说。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国内最早的学校产生夏代,奴隶制社会末期;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核心考点二教育学基本知识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摸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一学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写作于战国晚期。常考名句化名成俗,齐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学不躐等二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理论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成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苏格拉底主张启发式教育,提出产婆术的学习措施。四柏拉图代表作抱负国五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有政治学六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数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创立阶段一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夸美纽斯刊登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二卢梭。代表作是《爱弥儿》三洛克。重要思想,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画。四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18《一般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五杜威。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重要观点:第一,新三中心论,小朋友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发展阶段1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觉得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2赞可夫。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3布鲁纳。强调学科构造的重要性,提出构造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4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5布鲁姆。教育目的分类学,把教学目的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理论,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国内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思想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核心考点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目的的拟定;这些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学校构造;制约教学措施,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增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增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措施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增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顿,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发明文化的作用。核心考点4教育目的1教育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规定,它规定者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鼓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观点:教育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3个人本位论。观点:教育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增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4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4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教师的教学目的。二国内的教育目的1国内目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发明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确立国内教育目的的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国内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措施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国内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规定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国内目前教育目的的主线途径。5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核心考点五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种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互相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在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二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重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英法西德等欧洲国家。单轨制,最先浮现于美国分支型学制,典型国家是苏联。三国内的学制19,国内正式颁布第一种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19,清政府颁布并履行了葵卯学制,又称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重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种现代学制。192年,一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和633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0年》。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规定,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增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四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的特点。核心考点6课程基本知识1课程的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的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成果或目的,3课程即学习经验,4课程即有筹划的教学活动,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二课程的类型1从学科固有的属性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小朋友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线,从小朋友的爱好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2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主导价值在于是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调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指打破老式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3从对学生的学习规定的角度划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陈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爱好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事实上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学校课程筹划的制定,实行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5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6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抱负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四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等。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窗科相应设立课程,通过度科教学,是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措施,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构造。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小朋友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基本观点: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线,强调在活动中学习。3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厄迪等。基本观点:主张环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五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重要体现为课程筹划,课程原则和课程教材。2课程原则是国家根据课程筹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行,评价的指引性文献。课程原则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根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本,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引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则和根据。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涉及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照书,活动指引书以及多种视听材料。国内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构造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六课程资源的分类1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3根据载体分为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课程资源。4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根据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七泰勒原理课程开发目的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学家Taylor。泰勒原理是指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筹划都考虑:拟定教育目的,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筹划。核心考点七基本教育课程改革一理论基本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本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二核心理念。新课程原则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第。2体现课程构造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立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学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伙学习和探究学习。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变化课程评价过程过度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增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四课程构造的改革1整体设立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立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5倡导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核心考点8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主线任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发明性,(因材施教,教育机智)、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特点。三教师合理的知识构造。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基本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四方面的内容。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关注生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与否觉得我干的不错,)、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五小学教师专业原则试行的基本理念。1师德为先,2学生为本,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核心考点九教育科学研究一文献检索。1教育文献的分类事实性文献(文物、教育史学专著、多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工具性文献(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措施论著作等),政策性文献(规章制度、政府文献与记录资料等),经验性文献(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照书、各级各类学校教课书、教学大纲等)。二文献检索的类型。书目检索(以检索工具,如: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等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检索)、事实检索(以事实为检索对象,规定查出文献中的某些基本领实记录)、数据检索。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规定,全面性,放宽视野,检测内容客观全面,精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勤于积累,检索措施要多样性,建立个人资料库,善于思考,用发明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二教育观测法1自然情景中的观测与实验室中的观测。2职工直接观测与间接观测;3参与性观测与非参与性观测第,4构造式观测与非构造式观测。三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旨在教育情景中,由教育实践者(一般指教师)进行,目的在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用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抱负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高的一种研究。四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故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和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五教育研究成果的撰写教育报告的一般构造:题目,引言,正文,结论,参照资料、附录。核心考点10认知过程一注意1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3注意的分派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的对象,同步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二感觉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暗适应和明适应。2联觉,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凉爽。三知觉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辨别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2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四记忆1艾宾浩斯,德国出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根据保持效果‘’绘制了出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白,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不久,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不再遗忘了,因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成负加速型。2前摄克制和倒摄克制。前摄克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克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3根据以往规律合理组织复习:第一,及时复习,常常复习。第二,合理分批复习时间。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第五,复习措施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达到一定限度后,仍继续学习的一种现象,合适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佳。五思维1思维的特性:间接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概括性。2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推理。3头脑风暴法: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期间内采用即迅速的联想措施,产生多种主意。4原型启发:是指从其她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目前问题的启发。5定势: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形成的先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6功能固着:从物体一般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定势,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于某物体的倾向。核心考点11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一情绪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应激(忽然遇到火灾,地震,歹徒的抢劫等)二情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解决一道难题的喜悦,美感)。三意志过程(1)动机冲突: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多重趋避冲突(大学生择业面临的多重顾虑)。(2)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坚决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四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涉及需要,动机,爱好,能力,性格,气质,人格。2性格的构造特性态度特性,(谦虚或自负利她或利己细心或粗心发明或墨守成规)。意志特性(顽强拼搏,当机立断);情绪特性,理智特性。3气质:性格有优劣,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的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人格的特性:独特性(人心不同,个如其面);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整合性,功能性。核心考点12小学生身心发展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发论,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重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的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赛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2外铄论观点:人的发展重要依托外在力量注入环境的刺激和规定,她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她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她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多种类型的人)。斯金纳。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也许性。2环境,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3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增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在小朋友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最为迅速。2故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3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4小学生学习爱好的特点:由直接爱好逐渐转向间接爱好转化爱好广度逐渐扩大,但缺少中心爱好,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四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1皮亚杰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即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零到二岁,前运算阶段二到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到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到16岁。3小学生正处在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小朋友思维的重要特性是一,思维中形成的守恒概念。二,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朴抽象思维。三,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科版遵守规则,不敢变化。四,思维具有可逆性。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在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档向高档的顺序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违背顺序性的。2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能搞一刀切。3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教育要抓住核心期。4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5个别差别性:有人聪颖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教育要因材施教。六近来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了近来发展区的概念,她觉得教学要想获得成果,必须考虑小朋友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小朋友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小朋友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小朋友既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她人特别是成人指引的状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近来发展区。核心考点13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二,强化理论: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映之后给与一种快乐刺激,例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浮现的概率。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映之后,让孩子挣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浮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映后来,呈现一种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和克制此类反映的过程。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二认知学习理论一理论涉及: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构造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的故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倡导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构造,倡导发现学习。三,奥苏泊尔的故意接受学习论:故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教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故意义学习的条件:一,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故意义学习的心向,三,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必须具有合适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三人文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体目前如下三个方面: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积极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三方面。二,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别性。三,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倡导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伙学习。核心考点14小学德育一,德育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某些对偶事故的观测实验,揭示了小朋友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小朋友的道德分为她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小朋友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划分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涉及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阶段三,谋求承认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商定向阶段,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不断迈进的过程。三,学生思想品德构成要素。第一,道德结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第二,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第三,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第四,道德行为:衡量一种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四,德育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第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第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强调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规定学生)。第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第五,因材施教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六,知行统一原则第。第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第八,依托积极因素与克服悲观因素原则。五小学德育的途径一,思想品德课与其她学科教(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六小学德育的措施一,说服教育法,二楷模教育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陶冶教育法,环境,校风,学风,教师自身因素。4,指引实践法(实践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估)6品德修养指引法.核心考点15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小学小朋友意外事故的解决。1,电击: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或干布等,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切不可直接接触触电者,以防自身触电。二,烫伤和烧伤: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诸如汗衫,丝袜之类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减低烫、烧伤的严重限度,等冷却后才可小心地将贴身衣服脱去,以免撕破烫伤后形成的水泡。三,中毒:口服中毒者可根据病情采用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措施迅速排出毒物,吸入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和氧气,保持呼吸道畅通。四,擦伤:用干净的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处的杂物,盖上消毒纱布,按压止血,外用创可贴。五,扭伤:24小时内用冰敷,用冰块或毛巾反复多次冷敷,24小时后进行热敷,增进血液循环。6,肌肉痉挛:一般可以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还可配合局部摩擦,如揉捏等。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足开发她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二,常用的心理辅导措施: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系统脱敏法;放松疗法。核心考点16班级、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集体发展的阶段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二班集体的基本特性共同的奋斗目的;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三,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民主管理,目的管理。四,班主任工作内容一,理解学生: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本。班主任对学生个体的理解涉及如下几种方面: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二,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三,建立学生档案。四,个别教育工作。五,开展班会活动。六,协调多种教育影响:学校联系的常用方式重要涉及,家访,班级学生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7,操行评估。8写好工作筹划与总结。核心考点17,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1,学科知识涉及各学科的课程原则以及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和思想措施。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重要涉及: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专家,巩固提高,小结与作业。5板书设计三,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的内容重要涉及:课题、教学目的、课型、学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措施;教具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核心考点18,教学概述1,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联系的关系。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重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三,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支持和基本技能。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核心考点19教学原则和措施。一,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步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直观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结识,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她们独立思考,积极摸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5,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结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6,因材施教原则:要坚持课程筹划和学科课程原则的统一规定,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取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8,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教学措施一,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措施。二,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她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规定校学生提出问题,规定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措施,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措施,其长处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体现能力,增进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4,读书指引法:教师指引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照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5,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师范性实验和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引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措施。6,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规定,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测,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措施。七,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运用知识去完毕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措施。8,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措施。9,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规定,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在校内和校外一定场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她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协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措施。10,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措施。11,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协助学生理解教材,并视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措施。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措施: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措施,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摸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志和探究精神的措施。核心考点20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教学的实行。1,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史上先后浮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2,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3,复式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她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种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限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措施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4,分组教学: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她们提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外部分组是指打乱老式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能力和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指在老式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编组。二课堂教学实行的环节教学实行重要涉及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估五个基本环节。1备课:钻研教材(备教材)、理解学生(备学生)与设计教法(备教法);写三种筹划:编制学期教学进度筹划、编制单元教学筹划与编写学时筹划(教案)等。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3,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重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辨别度。核心考点21学习动机1,奥苏泊尔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奥苏泊尔觉得,学校情境中的成教动机重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內驱力构成,即认知内驱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科室护理工作方案
- 个人2025年下半年工作方案演讲稿模板
- 公司保洁服务协议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13 用户注册-前后端数据交互
- 2025年电子政务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职计算机全国大赛题库
- 2025年电动叉车牵引电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玻璃钢车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煮漂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育研习(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第七章-第九章)
- 维修人员管理奖惩制度3篇1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产品推广活动策划方案详解
- 手卫生知识宣教培训
- 上门催收技巧培训
- 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 与信仰对话 课件-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速凝剂技术规格书
- GB 1886.333-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二氢钙(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