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_第1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_第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_第3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_第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编)重点关注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重点关注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时空坐标1644(呷1665711AM世纪

申期I36S程110订和元般农起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完成表格后面的内容比较项宰相明朝内阁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职权行政、决策任职方式选拔任命本质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对君权的影响制约君权【教师拓展】1、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本质区别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史料实证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深化理解】明代出现宦官专权局面的原因参考答案:(1)(2)(3)(4)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1)(2)(3)(4)【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天阶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思考:同学们讨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教师}:明朝派郑和下西洋曾有找建文帝下落的秘密使命,但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深化理解】1、明朝前期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1)(2)(3)(4)明朝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1)(2)(3)(4)【教师拓展】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远洋航海之比较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员多、组织严密、历时长,欧洲远洋航海远不能比拟。动机、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经济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和后果不同。郑和是最早的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文明和进步的传播者,这与西方航海家为了夺取殖民地和贵金属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目的截然不同。但郑和这种“厚往薄来”的方式也注定了这种航海壮举无法持久,而西方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却开启了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影响较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三外内容: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首行我们关注学习聚焦:了解明清时的内陆边疆基本史实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明朝对外政策(1)明朝措施:(2)结果:()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西南:藏族措施:东北:女真族(1)措施:(2)女真族发展历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为海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同学们思考:清军入关并确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参考答案:(1)(2)(3)⑷_…。(5)课堂精练1、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旋置春、夏、秋、冬四辅官,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没有政治背景和经验。任职者于一月内分旬轮流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这一举措A.未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B・表明内阁制度的形成C.解决了宰相制度的弊端D改变了中枢权力机构2、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85%;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3、在完成藏族地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族人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这表明A.藏汉民族实行相同的赋税政策时B・政府施以因俗而治的治藏政策C.朝贡贸易有利于汉藏间友好关系D.政府对藏族地区实行必要的管理4、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皇权高度集中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5、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6“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其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7、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其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bK-fZ,裁定者。材料二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征,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朱元璋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摘编自《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制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希望列强侵华与中国的近代化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论证:(1)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权沦丧,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总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2)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革命或运动前赴后继,在探索与抗争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希望。所以说,近代的这种大变化也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近代带来苦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前途。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解析】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论题。然后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来进行论证。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几乎涵盖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能力水平高。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其次要选准论据,论据要准确而典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作为中国近代期刊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性综合杂志,《东方杂志》曾刊发过大量商业广告。下表为部分广告摘录。某公司广告声明:“本公司专为辅助华商期间,并非志在牟利。各商家自本公

1912年9卷6期司接洽,自当一律待遇,托办之事,亦当严守秘密。”1915年12卷4期进步杂志社:“本杂志以输入欧美新文明、新思想…为宗旨。凡政治上教育上经济上事业上社会上各种问题,能促进我国进步,有益于国民者,无不捜辑登载。”精益眼镜公司:“本公司自制各种光学镜片,颇承各界交口称美,即西洋各国光学专家亦称为中华民国独一无二之新制品。”1920年17卷17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人生在世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没有觉悟,若是已经觉悟了,就应该实行爱国,爱国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倡国货,挽回利权。”1924年21卷10期吉利刀片:“吉利保安刀片在美国制造,每片均用蜡纸固封,久藏不朽,真正的吉利保安刀片上均有灵性钻石危机,欲辨真伪只须认此。”Pro-phy-lac-tictoothbrush:“凡真正之保齿去病牙刷,为美国发劳伦公司所制造,其盒上及柄上均有Pro-phy-lac-tic西文,购时务加注意,勿为恶劣之贋品所欺蒙。”——根据王玉蓉、宋伟龙、张晓宇《民国时期商业广告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涵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看法:民国时期商业广告受政治时局的影响说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东方杂志》1912年9卷6期某公司广告声明强调“专为辅助华商”“并非志在牟利”即体现了振兴民族工业的热情。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东方杂志》1915年12卷4期所刊进步杂志社的商业广告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宣传新思想的作用。随着一战的结束,列强又卷土重来,同时,政治上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面对内忧外患,爱国情怀在商业广告中蔓延。例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广告中提出爱国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倡国货,挽回利权”。示例二看法:民国时期的商业广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说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也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在中国广泛传播。中西双方各自的文化认同加剧了文化的冲突,并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表现出来。由材料可以看出,吉利刀片强调自己“在美国制造”,而Pro-phy-lac-tictoothbrush不仅强调“为美国发劳伦公司所制造”,更以西文为标志。面对内忧外患,关注民生、家国至上的爱国情怀在民国时期的商业广告中蔓延。例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提倡国货”,更有一些机构刊载的商业广告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科学知识、启迪国人的作用【解析】【详解】说明:首先根据材料中(1912年)“辅助华商期间,并非志在牟利”,(1915年),(1920年)“爱国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本杂志以输入欧美新文明、新思想…为宗旨”,(1924年)“凡真正之保齿去病牙刷,为美国发劳伦公司所制造,其盒上及柄上均有Pro-phy-lac-tic西文,购时务加注意,勿为恶劣之贋品所欺蒙等信息,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出“民国时期商业广告受政治时局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商业广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等看法,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说明,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参考示例如下:示例1: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改革”的使用次数明显多于“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影响的扩大,“革命”一词的使用出现了两次高潮。1906年清廷推行预备立宪这一重大改革,遏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示例2:革命最终取代了改革,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维新改良仍是主要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尽管清廷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用改革来抵制革命,但最终还是被辛亥革命所推翻。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示例3:革命与改革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论述部分:可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史实,说明其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作用。)示例4:改革与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1905年孙中山等革命者成立同盟会,鼓吹革命共和。立宪派与革命派进行激烈的论战,“改革”与“革命”的使用出现了两个高峰,改革与革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据材料“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例如: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出现高潮、1919年五四运动、1924年国民大革命等方面加以论述。观点合理,史论结合即可。5.阅读材料。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西周推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掌握较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与诸侯间的血缘关系疏远,衰微的周王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天下陷入诸侯割据和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总而言之,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解析】【详解】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得出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结合所学西周推行分封制,结果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说明分封制的局限性。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联系所学,可从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等说明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提升:说明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的变更,换则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一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时……欧洲在专制官僚政治的历史阶段,曾经发生过两大运动,其一是启蒙运动,又其一是加尔文主义运动,这两种运动,就它们反封建的立场来说,虽然有某些场合是站在专制官僚统治方面,但他们在大体上,却是主张自由、强调人权、反对专制主义、反对官僚政治的,换言之,即欧洲专制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教育并不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反之,与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论述:秦代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的各个朝代都是在前代的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达到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