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兰博文短论(106)折扇肇始_第1页
仲富兰博文短论(106)折扇肇始_第2页
仲富兰博文短论(106)折扇肇始_第3页
仲富兰博文短论(106)折扇肇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图说(105)折扇肇始昨天说扇,意犹未尽,今天再说折扇的肇始,抛砖引玉,恳请文史学家和器物专家批评指正。诺大的扇子,携带总是不便,于是民众发明了折扇,这项发明主要发生在唐宋时代。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贵象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红木、鸟兽骨大边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 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和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 、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古代称折扇为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使用时则敞开,不用时可叠起,因取其名。自唐宋以来,中国和其东邻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交流的物品是多方面的,扇子仅是其中之一。明代郑舜功《日本一鉴》中所谈到的中国“五明扇”(掌扇或称仪仗扇)、团扇(左右对称的合欢扇)传入日本;日本的蝙蝠扇,也于宋太宗端拱年间(988—989)传入宋朝。从历史上看,唐代文化兴盛,与日本、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是历史上空前的,故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云:“掐扇(折扇)则唐人已有矣!”当时是宫中留用,因此,把掐扇列入“宫扇类”,这一分类是符合折扇在唐朝初期传入中国时的实际情况的。到宋元时代,我国的扇子史上出现了两件新事:一是扇坠的出现;二是折扇的传入。出于对美的爱好,人们往往在扇柄下挂一装饰品,这就是扇坠,如玉坠、香坠、琥珀坠之类。《五杂俎》上说,“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离帝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夷坚志》上也说:“宋高宗有折叠扇,以玉孩儿为扇坠。”《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也有“生解水晶双鱼扇坠酬之”之句。此后,扇坠作为扇子的附属物一宜相当流行。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章太炎把窃国大盗袁世凯赠给他的大勋章作为扇坠, 以表示他对袁世凯的蔑视,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至于折扇的传入,高江村《天禄识馀》认为,“今之折叠扇,初名聚头扇。元时,高丽始以充贡。明,永乐间,稍效为之,今则流传授广,团扇废矣”。高江村认为折扇是在元朝从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清代另一位学者赵翼不同意这一看法,他在详细考证史料之后,认为“折扇非始于元,盖宋金时已有之,特其时尚未盛行,民间就多用团扇”。元代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学者胡三省认为,在汉魏六朝时代,就有佩在腰间的腰扇,这就是折扇。但赵翼否定这一看法,说:“此恐误矣,唐时尚未有折扇,何得六朝已有之,胡三省盖以后世之物,妄为附会耳。”参照赵翼的考证,我们再看前述宋高宗已有折叠扇的史料,可知折扇源于我们的兄弟邻邦朝鲜和日本,北宋宣和年间开始传入我国,到明朝初年,明成祖喜欢折扇舒卷展开颇为方便,“命工如此为之”,从此折扇风行天下,制作也转加华侈,备极精巧。折扇传入后,大约在南宋时又开始了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的风气,到明清愈加盛行。折扇与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一经结合,就不仅只是日用品,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此后各地又陆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湘记扇、罗汉扇、平板竹扇、黑金冲扇等等。今天苏州檀香扇厂生产的檀香折扇、象牙折扇,其精、新、奇、巧,出入意料,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宋代折扇作为入贡礼品渐渐增多,有的官吏可以看到或得到。苏东坡所记述的折扇样式,正是这一历史状况的反映。此后使用折扇的人逐渐增多。凡“高丽国使人至中国,每用折叠扇为私瞌物”,(《图画见闻录》)据《雨山墨志》记载:“元初,东南使有援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折扇在元初尚被视为奇异物,然而也有人为收名家手迹字画,而收藏扇面的,如元郑元祐收藏“题赵千里聚头扇上写山诗”的扇面(《知寒轩谭荟》下)。从上述情况可知,折扇在元代并没有广泛使用。折扇盛行于明代。明永乐年间(公元 1403年一1424年),“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使,命工部如式为之”。(刘元卿《贤奕编》)永乐帝也曾把“朝鲜充贡”的折扇“遍赐群臣”。自制折扇,为全国普遍使用提供了方便条件。从目前考古等发表的资料看,现存有明代宣德帝朱瞻基书写的大折扇(故宫收藏) ,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折扇之后的实物。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一1521年),又专门派入去日本学习制扇技艺,从而为在全国各地发展制扇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嘉靖时(公元1522年—1566年),全国已有很多地区可以自制折扇,江阴出土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剪纸艺术折扇,江两南城明益宜王朱翊引夫妇合葬墓出土四把折扇,均是当时自制折扇的精品。由于折扇使用、收藏方便,乃渐渐为广大庶民所喜用。清光绪年间( 1875—1908),“仆隶所持皆此物”(《知寒轩谭荟》),从而可见折扇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普遍使用。至今,折扇、团扇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扇子是古典的,当扇子成为女性饰物时,尤其是个古典的命题。扇子让我们想到那些才子气十足的诗句:“春色撩人,柳烟成阵。”这是长生殿里的戏词,花团锦簇里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有:“红烛秋风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句子,让我们能想到冷色中一种越来越升值的风韵。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不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与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老矾面、泥金等,这此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珍品。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扇子是丹青墨客的偏爱,如今又成为收藏家的珍品。扇子既是消暑良友,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入戏,脍炙人口的《桃花扇》、优美的《扇舞》都是用扇子表现内涵的;扇子还可以入画,《清暑图》中的扇子正是画中的“点睛”之物。郭沫若曾誉:“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扇子,不但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趣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子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传说和赠扇题诗等,都反映着扇文化内涵。数千年扇文化,积累了很多扇诗、扇词、扇联、扇谜,不可胜数。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扇舞,以扇为名或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扇子逐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还作为定情信物,扇子是友谊的纽带。在扇子上题诗作画首次出现于三国时期。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操的主簿杨修与其“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可见,扇子主要用于驱暑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在扇面上绘画、书写文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的普遍。这不仅美化了扇面,而且人们也常以手持社会名流书绘的扇子,来表示自己高尚的文明修养。又如《宋书》记载,范晔善隶书,皇帝亦慕其名;送去白团扇,令书诗赋美句。从而可知,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皆喜名家书法。随着书写文字进入扇面的是人物、山水画等。南朝时即有人“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为遥”。(《齐书》),这是文献上记载较早的山水扇面。又南朝著名画家陆探微、顾宝元等名画家,也经常为他人绘画扇面。随着书字、绘画扇面的流行,社会上也出现了与此有关的新的行业,如缚笔、织扇等,据《太平彻览?服用》记载,“何植⋯⋯常以缚笔、化事织扇为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文业的兴旺发达。“羽扇”在魏晋时期的流行,如同今日的时尚。古代的羽扇,其形类飞禽的单翅,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再如时人目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手中常持羽扇,其形仍保留了飞禽翅的原样。明代陈老莲木刻“娇娘”,其所持的扇面也是切扇面的一例,饰以羽毛。这种绫、羽复合扇面,保留了古代单翅扇的原始形态。古文献对羽扇,多描述其色和用途,很少谈及羽扇的样式,如谈及诸葛武候时“乘素舆,葛巾,以白羽扇指挥三军进退”。又晋张载《羽扇赋》云:“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至洁,飘缟羽于清风,拟妙姿于白雪”,都没有描写扇形,但由此可知在三国、魏晋时,社会上流行素白色的羽毛扇,而其形态应是单翅式。魏晋时期,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用扇子,甚为讲究,而一般的百姓多使用以竹、葵、蒲等为原料的扇子,例如,晋朝时谢安是京都中很有名望的人士,其同乡到岭南经商,贩运回“五万蒲葵扇”(《晋书》),但已是非时不售之货。谢安为解决其出售之难,乃取其一执之,于是京都士庶竞相争购,扇子“增价数倍”,旬日则无所卖矣。可见,名人效应对于拉动当时扇子销售的作用。唐代司空图在《扇》一诗中有言:“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他仿佛在警策人们,对扇且应如此,对人岂可薄情寡义。自汉唐至明清,凡表示皇帝、后妃以及达官贵人等起居、住、行的场所,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表示其高贵的社会地位。从汉代画像石、历代人物绘画以及清代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持扇的往往立于主人身边,如唐阎立本《步辇图》。因此仪仗扇可做为表明古代贵族身份、权威的一个标志。在清代及民国年间,民间婚丧嫁娶也有用掌扇作仪仗的风俗习惯,如苏州人娶妇“不论家世何等,辄取掌扇、黄盖、银瓜等物,习以为常,殆十室而九,而掌扇上尤必贴‘翰林院’三字”。为此,有一扬州人问苏州人,为什么“苏郡庶民俱不娶妇,⋯⋯所见迎娶考,无非翰林执事,何尝有一庶民邪!”(《柳南随笔》)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标志高贵社会地位、权威的掌扇,到清末已成为民间婚嫁的仪仗。数千年扇子的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使扇子发展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