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美的继承研究综述》_第1页
《新时代文学美的继承研究综述》_第2页
《新时代文学美的继承研究综述》_第3页
《新时代文学美的继承研究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代文学美的继承研究综述摘要文学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之整体精神面貌与文化身份的印象,在“文学终结”话语不断的后现代知识状况下,我们今后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学的品质?如何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形象,如何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如何确立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身份,这便是本篇论文所研究的点之一,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继承文学的“美”。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化身份,文学的美引言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冲突危机不断而又相互制衡的世界,在地球村里,任何国家想要自外于全球化,不仅不可能,也无异于自寻死路。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世界局势,已不再完全取决于武力、科技与经济现代化等硬实力,更为巧妙和高超的化解冲突与危机,在全球化中夺得先机的有效方法,是各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认同的力量。因此在当今时代如何发扬以及延续中国悠长璀璨的文学美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一、文学创作及发展要求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期望着以后能够有许多接触的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直击人类灵魂的深处,这就要求创作者要针对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形成一种比较长效的并且规范的探索过程。为了能够在今后使得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最主要的是要依附于创作者以及研究者,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研究者要对文学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探索,从人类生活的世纪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文学进行一定的论述和创作黎保荣.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理路及其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黎保荣.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理路及其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二、当代文学标准和文学经典的持久性当代文学文本研究式微,文本规范未能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文化研究和政治文化标准取代并占领了文学阵营。要真正振兴文本研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文学的标准是文学,而不是政治、经济或文化。文学是拥有自身独立精神和品格的产品,拥有自身独特一套评判标准和思想领域。就思想意蕴而言,其内涵比文化批判更为深刻,关注的可能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某个时间段或者是某一个人群。其触动人心的独特审美内涵也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其评价标准也比某一时期的政治文化更高更深刻。失去了文学的独特性,就失去了文学本身。自然,现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难以确立,文本研究难以深化。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真正进行深入的考证,建立文学标准和规范,建立真正的文学经典。以鲁迅为例。鲁迅的经典地位是建立在他的文学成就之上的,他独特的文学意义应该得到充分的承认。他的思想价值具有深刻的意义,如《孤独的人》、《伤逝》、《故乡》、《孔乙己》等作品,表现了新旧时代之交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悲哀,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对人性的体验与表达超越了特定的时空。此外,鲁迅在小说和散文的表现艺术上也取得了自己独特的成就。然而只有从文学本身去理解鲁迅,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才能真正确立鲁迅作品的古典性。从而进行延伸理解。只有从文学本身出发,才能准确定位所有现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建立历史性的文学标准和文学经典崔剑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2(18).。崔剑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2(18).三、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有文学美(一)理性看待外来文学的渗透,保持民族独特性中国现代文化应该从“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中跳跃出来,形成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化文学模式。首先,文学的发展不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否定某些人的价值观,而是为了体现人类的审美情趣和观念,不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应该在世界各地建立各种对话,同时对国家间的先进文化进行持续交流,促进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紧跟时代脚步发展,让“美”不再过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睁大眼睛,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学会扬长避短,共同促进文化的发展。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不是由西方文化驱动的,也不是僵硬的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具有创新因素和独特内涵的新文学精神。这一定是崭新的时代文学精神。因此,只有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我们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快速地发展。比如现代白话式的诗词创作,无论是从题材出发,还是从民歌和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注重通过描绘民间生活群体来表达乡土趣味和思考祖国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作品创作的民族化精神。创作者不断借鉴中国民间的产品。不难看出,创作者们煞费苦心地试图让每个人都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这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媒介革命和媒介文化的流行直接促成了文学性的扩张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性的扩张既是文学向电子媒介文化的渗透,也反映出文学为适应当代审美需要而进行的变革.对此,我们不必过度忧虑文学会在这个过程中会丧失了文学的独特性,用文学的审美张力去规约新媒体文化中存在的价值迷失,树立新的美学规范,才能构建理想的文学生态。无论社会发展进入了什么阶段,文学将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始终思索着生存的困境,始终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数字化生存的新媒体时代,人类依然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生存问题,文学的价值从未消失过,文学在这期间的困惑与迷茫只是暂时的。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底层的人为寻找一个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而历尽千辛万苦,遭遇各种阻隔的故事,小说将人们渴望与人“说话”的心理需求进行了准确的把握,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讲则是表现了人类孤独的精神世界。而在新媒体时代,资讯的发达似乎能在技术上缓解这种困境,社交媒体的火爆也印证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但人们却没有因此而消除孤独感,相反地,时空距离的消失有时会令人感受到更大的孤独孙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J].文学教育(中),2012(2).。《一句顶一万句》中描述的故事在新媒体世界里以更加变本加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未来文学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价值的地方。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新媒介文学”的层面,而是应该充分汲取新媒体文化的精神养分。孙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J].文学教育(中),2012(2).四、结论文学具有强大的张力,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观照,构筑起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既是生命价值的证明,也是一种生命信仰的指向,它更多的是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强调人的生命的完善与健康发展,要求作为主体的人能够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存在价值和意义,能够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要求作为个体的人,能够处理好自身的独立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关系。文学的这种张力正是它的生命活力所在,因而文学能够不断通过越界,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和生活领域中去,并对其施加影响。新时代文学作品的规划是非常明确的,同时前景也是可见的。我们也应该利用自己的能力对作品进行创新,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在与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中盲目学习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特点,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身的文学作品不断得到发展,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新的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在世界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只有通过不断的进步和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才能被世界所看见,同时也才能认识到中国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