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8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的生活〔材料一〕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①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材料二〕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②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材料三〕长幼侪居③,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列子·汤问》【解读】《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家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的文集,对研究先秦思想史尤其是法家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列子》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几条材料是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显示了当时没有阶级和国家,没有私有财产,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从考古发掘看,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极其艰苦,人的寿命也很短,如根据已发现的北京猿人人骨化石鉴定资料统计,当时约有40%以上是死于14岁左右的儿童。【注释】①事:从事。②畜:同“蓄”。③侪居:同辈人共居一处。侪:同类。④缘:沿着。2.井田制〔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①,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地官·小司徒》〔材料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②也……夫仁政必自经界③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④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解读】《孟子》是记载孟子思想言论的著作,对于研究先秦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1.此时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臣民也归国王管辖。2.“井田”是人们把一定地段的田地划成若干面积相等的方块、形如井字而得名。既是计量单位,也可以此授田。3.在井田上劳动的人要向国王交纳各种贡赋。4.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一定要从治理井田开始。关于夏、商、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尽一致和对这些记载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度的看法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制。材料四中孟子对井田制的论述,是先秦典籍中最早关于井田制的材料。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孟子根据井田制的传闻,为了宣传仁政的政治理想而勾画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某些真实的历史情景,也有孟子的理想成分。【注释】①率土之滨:四海之内。②十一:指税率十分抽一。③经界:井田的界划丈量。经,即界划丈量。界,指沟田之类的界限。④慢:打乱。3.劳动者不愿在井田上耕作〔材料一〕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始耕焉……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①之以事,而民不为。──《管子·乘马》〔材料二〕今以众地②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分》【解读】1.“均地分力”,即把土地分配到个体,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共同耕作(指在井田上劳动)的不利之处是人们没有积极性,“有所匿其力也”。春秋时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均地分力的个体耕作逐渐取代了在井田上的集体劳动,共耕井田(公田)时,劳动者没有生产积极性,“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而“均分地力”可以使“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反映了周代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情景。【注释】①道:通“导”。②地:用作动词,耕地。4.各国的税制改革〔材料一〕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籍①,以丰财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三〕桓公曰:“伍鄙②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③,则民不移;政不旅旧④,则民不偷⑤;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陵阜陆⑥,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⑦,则牛羊遂。──〔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材料四〕郑子产作丘⑧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⑨。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⑩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材料五〕秦简公七年,初租禾。──〔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解读】《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对了解春秋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春秋战国的税制改革。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2.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依据土地的肥瘠、面积大小和产物的多少,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收税。3.公元前538年,子产在郑国“作丘赋”,即以丘为单位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均分。4.公元前408年,实行“初租禾”,这是与鲁国“初税亩”相似的改革,但在时间上比鲁国迟了180年。春秋战国的税制改革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的结果。当时进行税制改革的还有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等。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淡化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将公田和私田合并为一,按亩统一收税。这种新税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虽然税制改革受到了保守派的非议,如有人骂子产:“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但税制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注释】①籍:借用民力助耕公田。②伍鄙:伍,古代士兵五人或居民五家之称。鄙,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伍鄙,泛指人民。③衰征:衰,等差,衰征,有等差的征收。④旅旧:旅同“拒”。旧,故旧,老人。⑤偷:苟且。⑥墐:沟上的路。⑦略:夺。⑧丘:古代田地的区划。《周礼·地官·小司徒》:“四邑为丘”。郑玄注:“方四里”。⑨虿尾:蝎子尾巴,有毒,能蛰人,以此比喻子产作丘赋害人。⑩子宽:郑国大夫浑罕的字。愆:过错。迁:改。5.李悝变法〔材料一〕魏文侯问李克①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②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栗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③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三〕(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唐〕房玄龄《晋书》卷三〇《刑法志》【解读】《说苑》是刘向辑录西汉皇室和民间藏书中的有关资料,加以选择、分类、整理而成的杂著类编,对了解先秦及汉代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体例比《史记》更完备,是了解西汉历史的重要史书。《晋书》是唐贞观年间编修的史书,对研究两晋十六国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2.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把所有可耕之地全部加以利用,增加粮食产量。3.实行平籴法,即丰年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食太贱;荒年时由国家平价出售粮食,不使粮食太贵,这样由国家调节,避免“伤民”或“伤农”。4.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在战国变法中,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最早。李悝变法要求废除贵族特权,颁布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事物纪原·水利调度部》说:“井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本起于魏李悝。”可知李悝曾对过去井田阡陌沟洫遗迹进行清理,要求农民按照新的土地占有状况重新规划水道。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一部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律。后来的秦律和汉律,就是以《法经》为基础扩充修订而成的。李悝变法取得成功,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注释】①李克:即李悝。②提封:国内,四境之内。③籴:买入粮食。6.吴起变法〔材料一〕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①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②。”悼王行之期年而毙矣,吴起支解于楚。──〔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扬越,北并陈、蔡,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解读】《战国策》是按国别编排的史料汇编,辑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和谋士的游说之辞和各种计谋的故事。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资料。材料显示了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①废除贵族特权,封君三世而收其爵禄。②整顿吏治,精简机构。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作“选练之士”的俸禄。③破除游说之士。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吴起最初在魏国被用为将,任西河守,治军有方,后到楚国,受到楚悼王重用,任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主要进行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变法随之失败。【注释】①偪:同“逼”。②选练之士:智能之士。
7.商鞅变法〔材料一〕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②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③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④于民。愚者暗于成事⑤,知者见于未萌⑥。民不可与虑⑦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⑧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⑨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⑩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材料四〕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解读】1.围绕要不要变法,商鞅与反对变法的甘龙、杜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指导思想,并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2.在经济上,“为田开阡陌封疆”,即打破原有的土地界限,以法律形式重新确立土地占有制度。3.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凡致力于耕织而生产粟帛较多的家庭,可以免除徭役;从事工商以及不事生产而贫困者,本人及其妻、子都要罚做奴婢。4.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5.建立集权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对百姓实行什伍制,相互监督,严格管理。6.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乡邑大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实力强盛,成为战国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公即位,公子虔等捏造罪名,告商鞅谋反,秦惠公将商鞅车裂。商鞅虽死,但其变法行之既久,深入人心,正如韩非所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注释】①卫鞅:即商鞅,因出身于卫,亦称卫鞅。②疑行:行动犹豫不决。③高人:高出常人。④敖:通“謷”,诋毁。⑤暗于成事:对已成功的事情看不清楚。⑥知:同“智”。未萌:未开始,未发生。⑦虑:谋划。⑧习:习惯。⑨溺:沉浸。⑩五伯:即春秋五霸。制:墨守。牧司:纠举揭发。同赏:即皆赐爵一级。率:一定的标准。僇力:亦作“戮力”。收孥:没收妻子为官奴婢。属籍:宗室公族的簿籍。芬华:尊贵荣华。说:通“悦”。乡、邑、聚:皆居民单位。8.屯田制〔材料一〕是岁(196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裴注引《魏书》曰:自遭荒乱,率①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②。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③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纪》〔材料二〕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唐〕房玄龄《晋书》卷一〇九《慕容皝载记》〔材料三〕魏武故事载令曰: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④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於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兗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⑤,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⑥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⑦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⑧,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⑨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六《任峻传》〔材料四〕是岁(咸熙元年,264年),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四《陈留王纪》【解读】《三国志》是记述魏、蜀、吴三国史实的史书,对研究汉末三国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曹魏屯田的情况:1.屯田的背景。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粮食缺乏,许多军阀因为没有粮食而在战争中失利,“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于196年实行屯田。2.屯田的剥削方式。采用“分田之术”:即按产量分成收租的办法。当时规定,屯田民用官牛者,官收其产量的六成,民得四成;不用官牛者,官民各半。3.屯田的效果。屯田的当年便得谷百万斛,“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4.曹魏末年,罢屯田。屯田制是曹魏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大类。民屯是将流民组织起来,采用军事管理的方式,进行耕种。曹魏于中央政府设大农,统领全国屯田事务,后复称大司农。郡置佃农中郎将、佃农校尉等官,县置典农都尉,下领典农丞、屯司马,每个屯司马掌管50名屯田客。屯田客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随意离开。虽然屯田的农民人身不自由,所受的剥削亦很沉重,但在汉末三国战乱的环境中,屯田制保证了劳动者在较为安定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而且在屯田之初,农民主要从事耕作,其他负担并不多。屯田保证了军粮的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注释】①率:大多。②蒲蠃:蚌蛤。③急农:把农业放在首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强盛。④周旋:回转,在一起共事。⑤计牛输谷:指按屯田民租用官牛的数目以定租额。⑥僦:租赁。⑦荀令君:即荀彧,当时荀彧为守尚书令,故称令君。⑧大田:大兴屯田。⑨副:相称。9.三国的军屯〔材料一〕魏国既建……(司马懿)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①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②,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③。──〔唐〕房玄龄《晋书》卷一《宣帝纪》〔材料二〕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④、项⑤已东至寿春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⑦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⑧,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八《邓艾传》〔材料三〕先帝战士,不给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今之战士,供给众役,廪赐不赡。──〔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卷六一《陆凯传》〔材料四〕(赤乌)八年(242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⑨中道,至云阳西城⑩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二〔材料五〕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卷三五《诸葛亮传》【解读】《建康实录》是唐人许嵩编著的以记载建康为中心的六朝史实,对了解汉末至南朝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实行过军屯。1.司马懿建议曹操实行军屯。军屯完全按照军事编制进行,基层组织称“屯”或称“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晋书·食货志》)2.曹魏军屯规模最大而且最有成效的是邓艾在淮南的屯田。参加屯田的士兵多达5万人,年收入粮食五百万斛。3.东吴军屯的规模也很大,还兴修了著名的破岗渎。开凿破岗渎的目的在于解决建业和三吴的航道,确保三吴的粮食和军用物资顺利运达建业。4.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为解决后方与前线路途遥远,运粮不便而兴办屯田。三国时期的军屯是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屯以士兵为主,也包括士兵的家属。曹操为牢固控制士兵,实行质任制度,即将士兵的家属作为人质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并让他们从事屯田。军屯保障了军队的粮草供应,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曹魏末年废除了屯田,但军屯仍然存在。东晋初年,对军屯仍很重视。王敦之乱后,因“是时天下凋敝,国用不足”,大臣温峤提出扩大军屯的建议。【注释】①陈:陈述。②卷:卷起来,意为结束。③赡:充裕、足够。④陈:今河南淮阳。⑤项:今河南沈丘。⑥寿春:今安徽寿春。⑦蔡:今河南上蔡。⑧分休:即轮休。十二分休即每个士兵在不打仗的时候每年有4/5的时间从事农业劳动,1/5的时间进行戍卫或军事训练。⑨句容:今江苏句容。⑩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西南延陵镇。会:今浙江绍兴。堵:垣墙。安堵,安居如垣墙。10.占田制〔材料一〕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①,少者三世②。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唐〕房玄龄《晋书》卷二六《食货志》〔材料二〕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唐〕房玄龄《晋书》卷二六《食货志》〔材料三〕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引《晋故事》〔材料四〕(张辅)初补蓝田③令,不为豪强所屈。时强弩将军庞宗,西州大族,护军赵浚,宗妇族也,故僮仆放纵,为百姓所患。辅绳之,杀其二奴,又夺宗田二百顷以给贫户,一县称之。──〔唐〕房玄龄《晋书》卷六〇《张辅传》【解读】《初学记》是唐代编辑的类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许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曹魏后期废除了屯田制。西晋实行占田、课田制。材料显示了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1.品官占田及荫族、荫客制。其中一品官占田五十顷,依次每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田十顷。与官僚占田并行的是依据九品荫户、荫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五十户至九品荫一户不等。荫衣食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三人至九品荫一人不等。荫亲属亦按品第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2.农民占田课田。这是将土地和缴纳田租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规定男子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丁)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女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为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的亩数,收租4斛,每亩平均8升。边远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交一定数量的米。3.户调制。这是按户征收的实物税。丁男为户主,每年交绢3匹,绵3斤。西晋的占田制,对官僚而言,其占田数字远远高于农民,并允许其荫客荫亲属,说明封建政府处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又规定了按品占田荫客的限量,具有企图遏制官僚贵族肆无忌惮兼并土地和人口的意图。对农民而言,占田制承认农民自有的土地,并规定了农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额与课田数额,与在屯田制下人身不自由的状况相比,农民获得了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当然,在占田令、户调制实行过程中,官僚贵族依然大肆强占土地,如材料四所说,蓝田豪强庞宗霸占土地二百顷。庞宗虽然被查处,但占田制没有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正如西晋大臣束皙所说:“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较计九州,数过万计。”(《晋书·束皙传》)【注释】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②三世:指祖孙三代。③蓝田:今陕西蓝田。11.均田制〔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①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诸有举户老、小、癃②、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受民田,恆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材料二〕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③则陟用④,陟之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大率十匹为工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杂调。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材料三〕当时四海晏清,八荒⑤率职⑥,缥囊纪庆⑦,玉烛调辰⑧,百姓殷阜⑨,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⑩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解读】《魏书》是记载北魏历史的史书,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史料。《洛阳伽蓝记》是记载北魏国都洛阳佛教寺庙兴衰的地理著作。伽蓝是梵文“僧伽蓝摩”的简称。该书不仅描述寺院的沿革、景观,还记述了北魏全盛时洛阳手工业、商业的情景,以及北魏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和社会风俗人情,还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北魏实行均田制。材料显示了均田制的主要内容:1.15岁以上男子受露田40亩,女子20亩。另有倍田40亩,以备休耕。需要休耕两年的,再加40亩。露田不得买卖,人身死或年满60将露田归还官府。2.受桑田20亩,在所受桑田上须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所受桑田身死不还,传给子孙。在易于种麻的地区,令给麻田10亩。3.拥有奴婢者可与普通民户同样受田,人数不限。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牛死或出卖后还田。4.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居民可向空荒处迁移,土地多处不得随意迁移。5.地方官受与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如调任或免官,将田移交下任,不许转卖。6.实行三长制。均田制是按户口来分配土地的,必须建立在基层行政系统对户籍行使有效管理的基础上。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审定户籍,分配土地和征发徭役、兵役。7.颁布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向官府交纳粟二石、帛一匹。15岁以上未婚男女或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都交纳与一夫一妇相同的租调。8.实行均田制后,北方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能够得以实施,首先是当时北方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其次,北魏建国后,皇权比较稳定,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坚持改革,信心坚定,不断排除阻力,使均田制得以推行。在均田制中所受的桑田,为什么规定必须种植桑、枣、榆等树木,而不能种植其他农作物呢这与农民从事自给性生产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多变异常,尤其北方,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发,种植桑、枣、榆有利于农民度过饥荒,桑椹、枣、榆荚均可食用,榆树成材较快,是农民经常使用的建材。在均田制下,农民所受的剥削,比魏晋的田租户调有所减轻。北魏一夫一妇受露田60亩,(男40亩,妇20亩)桑田20亩,纳租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而曹魏时,“收田租,亩四升(如40亩,则应为二石四斗),绢二匹,绵二斤;”西晋占田课田交纳:“夫五十亩,收租四斛(即四石),绢三匹,绵三斤。”总之,北魏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可耕土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注释】①莳:种植。②癃:手足不灵活之病。③愆:过失。④陟用:升迁。⑤八荒:八方荒远之地。⑥率职:遵循职守。指归顺臣服。⑦缥囊纪庆:文献记载了当时国家的吉庆。缥囊:盛书袋。这里指文献。⑧玉烛调辰:四时风调雨顺。玉烛:《尔雅·饰天》:“四时和谓之玉烛。”⑨殷阜:赋予。⑩焭:没有兄弟的人。12.隋唐均田制下徭役制度的发展〔材料一〕隋文帝颁新令: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以从课役①;六十为老,乃免。开皇三年②,乃令人以二十一岁成丁。炀帝即位,户日益多,男子以二十二岁成丁。──〔唐〕杜佑《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材料二〕(开皇)十年五月,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役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③停放④。──〔唐〕杜佑《通典》卷五《食货五·赋税中》〔材料三〕凡丁岁役二旬⑤;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唐〕李隆基《唐六典》卷三【解读】以上三条材料反映了隋唐徭役制度的一些具体规定和变化,其中《通典》所记两条材料反映了隋代制度,《唐六典》显示了唐代制度的变化。1.隋代制度规定:成丁服役的年龄由北魏时期的15岁变为隋初的18岁,后又改为21岁,炀帝时改为22岁。入老免役的年龄由北魏时期的71岁变为60岁。这样农民一生服役的时间就缩短了。2.隋代年过50的农民,可以用缴纳庸(绢、帛等)的方式代替实际服役,力役征发更为灵活。但隋时这种输庸代役有严格的年龄限定。3.唐代输庸代役在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再有年龄限制,更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注释】①从课役:服徭役。②开皇:隋文帝的年号。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③输庸:输,缴纳。庸,缴纳实物(如绢、帛等)代替劳役称为庸。④停放:停役放归。⑤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13.唐后期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材料一〕开元①之季,天宝②以来,法令弛宽,兼并之弊,有逾③于汉成、哀④之间。──〔唐〕杜佑《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下》〔材料二〕宋……田制不立⑤,圳⑥亩转易⑦,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⑧,故赋入之利视前代为薄⑨。──〔元〕脱脱《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赋税》【解读】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以后,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均田制逐渐瓦解,唐王朝关于土地买卖的限制日益放松,相关法令宽松,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当时人认为严重的程度超过了汉朝。2.唐代后期土地私有土地的发展趋势使得宋代封建国家国有土地所有制无法如前朝那样确立。私有土地的买卖,劳动人口的隐瞒、漏报,富豪之家的兼并欺诈,非常普遍。宋代朝廷对此采取了放任的政策,不再限制,事实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合法。由于国家不再直接控制大量土地和劳力,因此宋朝国家主要通过向私人土地所有者征收间接剥削额来供给国库,而直接向农民征收的赋税收入则比其前代要少。【注释】①开元:唐玄宗年号,共29年,时间为公元713—741年。②天宝:唐玄宗年号,共15年,时间为公元742—756年。③逾:超过。④汉成、哀:指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和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⑤田制不立:没有确立国家控制的土地授受制度。⑥圳:田边水沟。⑦转易:转卖易手。⑧未尝考按:不曾追究查办。⑨视前代为薄:比前代要少。14.明后期以皇室、贵族疯狂土地兼并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发展〔材料一〕明时……为民厉①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②庄田为甚。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宪宗即位,以没入③曹吉祥④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其后庄田遍郡县。给事中⑤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弗听……神宗赉予⑥过侈,求无不获。潞王⑦、寿阳公主⑧恩最渥⑨。而福王⑩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群臣力争,乃减其半……熹宗时,桂、惠、瑞三王及遂平、宁德二公主庄田,动以万计,而魏忠贤一门,横赐尤甚。盖中叶以后,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云。──〔清〕张廷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材料二〕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材料三〕明后期勋戚、官员占地一览表(引自黄冕堂《明史管见》)时间占地者姓名地点占地面积资料靖元年建昌侯张延龄涿州18455顷《明孝宗实录》卷196、210,《明世宗实录》卷20嘉靖二年庆阳伯夏臣不详13800顷《明世宗实录》卷23嘉靖四十年景王朱载圳湖广40000顷《明史》卷120《景恭王传》、《潞简王传》、卷213《徐阶传》万历十七年潞王朱翊镠湖广40000顷《明神宗实录》卷531万历三十九年黔国公沐昌祚云南固原10000顷《明穆宗实录》卷45《明神宗实录》卷480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湖广河南山东20000顷《明神宗实录》卷518万历年间董其昌松江10000顷《民抄董官事实》万历年间富者湖州10000顷谢肇涮《西吴枝乘》天启元年秦府承奉官张清陕西10000顷《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七年瑞王朱常浩陕豫晋川30000顷《明熹宗实录》卷76天启七年惠王朱常润湖广10000顷《明熹宗实录》卷77天启七年桂王朱常瀛湖广10000顷《明熹宗实录》卷77天启七年魏忠贤不详10000顷谈迁《国榷》卷88嘉靖二年隆福寺等宣府1300顷《明世宗实录》卷25嘉靖三年永福长公主不详1400顷《明世宗实录》卷44嘉靖十年吉王朱见浚长沙1297顷《嘉靖事例·议处吉府田租》嘉靖三十四年宁安公主客不详1154顷《明世宗实录》卷420嘉靖三十七年嘉善公主蓟州2595顷《明世宗实录》卷450嘉靖四十四年景恭王妃宝坻1520顷《明世宗实录》卷550嘉靖末年徐阶松江数十万亩《海瑞集》卷下《附录·海忠介公传》隆庆元年兴都中官湖广9100顷《明史》卷210《魏时亮传》隆庆二年驸马李和不详2800顷《明穆宗实录》卷27万历五年成国公朱允祯京畿9600顷《明史》卷232《王国传》万历九年寿阳长公主不详4990顷《明神宗实录》卷110、116万历十年晋王朱敏淳大同7203顷《明神宗实录》卷126万历十一年、十四年德王兖山东党州章邱2840顷(后保留1370顷)《明神宗实录》卷135、170万历二十二年永宁长公主不详2500顷《明神宗实录》卷280万历二十四年太监张诚不详数百所《明神宗实录》卷293万历三十年豪民宝坻1300顷《明神宗实录》卷370万历三十七年宁寿公主顺天府2590顷《明神宗实录》卷459天启六年肃宁伯魏良卿献县1700顷《明熹宗实录》卷66、72天启六年遂平长公主不详7786顷《明熹宗实录》卷70、73天启六年宁德公主不详7786顷《明熹宗实录》卷70、73明末邹望无锡3000顷黄邛《锡金识小录》卷7明末范良彦河南1000顷郑廉《豫变纪略》卷2明末秦王陕西8992顷康熙《陕西通志》卷9【解读】1.明代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之风越来越疯狂,其中对自耕小农威胁和掠夺最厉害的就是皇室、贵族、勋臣和权势宦官的庄田。特别是明宪宗以后出现皇庄,皇帝亲自兼并,前代所无,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规模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2.明后期兼并和土地集中更是恶性发展,遍及全国。宗室贵族占田动辄万顷至数万顷,材料二显示蜀王一府就占去了成都平原70%的土地,材料三表明全国最肥沃的土地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宗室贵族手中,皇室、诸王、勋戚、显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土地的高度集中必然造成大量自耕农破产,明末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尖锐,是引发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原因。【注释】①厉:祸患,虐害。②中官:宦官。③没入:没收。④曹吉祥:明英宗时大宦官,后因谋反被处死。⑤给事中:古代官名。明代给事中为皇帝近侍官,掌侍从、规谏、封驳、监察等事。⑥赉予:赏赐、赐予。⑦潞王:明穆宗第四子、明神宗同母弟朱翊镠的封号。⑧寿阳公主:明穆宗第三女。⑨恩最渥:渥,沾润、浓厚;恩最渥,所受赏赐最为优厚。⑩福王: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封号。桂、惠、瑞三王:桂王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惠王朱常润,明神宗第六子;瑞王朱常浩,明神宗第五子。遂平、宁德二公主:遂平公主,明光宗第八女;宁德公主,明光宗第七女。魏忠贤:明熹宗时大宦官,专权擅政,肆虐天下。明思宗时被罢黜,自缢死。横赐:超常肆意的赏赐。相终:共同终结。此句指庄田侵夺民业之害一直延续至明朝灭亡。蜀昔有……故名焉:四川昔日被称为沃野,主要指的是成都府属下自灌县至彭县十一州县依靠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最肥沃的土地。15.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材料一〕自成以虚誉①来群望②,伪为均田免粮之说,相煽诱③。──〔明末清初〕查继佐《罪惟录》列传三一《李自成传》〔材料二〕伪党牛金星④教以慈声惑众,谓五年不征⑤,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之制。于是人无固志⑥,山西郡县望风解⑦。
──〔明末清初〕《罪惟录》纪一七《毅宗烈皇帝·崇祯十七年春正月朔日》〔材料三〕……贼走间,盛称贼均田赦赈⑧等状,于是望贼若渴,满城结彩,或布或帛,不足,以色纸补之⑨。──〔明末清初〕《罪惟录》列传一二中《朱之冯传》【解读】《罪惟录》,明清之际查继佐撰。此书保存、记录了许多明末史料和事迹,可补《明史》之不足。作者曾任职南明,站在明朝的立场上著述,对明末起义军的态度是敌视的,但从他的记载中可以了解不少有关李自成起义军的史事。1.李自成起义军确实提出过“均田免粮”的口号。2.由于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农民赋役负担尤为沉重,因此李自成起义军的口号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大众的普遍愿望,深得农民群众之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均田免粮”的口号使各地望义军若渴,这是李自成军此后所向披靡的重要政治原因。【注释】①虚誉:虚名,不符实际的声誉。②来群望:在群众中制造声望。③相煽诱:以此煽动诱惑。④牛金星:李自成的谋士。⑤征:征收税粮。⑥固志:坚定的意志。⑦望风解:望风瓦解。⑧赦赈:赦免税粮,赈济贫民。⑨以色纸补之:用颜色彩纸补充代替结彩布帛。16.战国文献中有关重农的论述〔材料一〕后稷①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②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③,大夫士皆有功业④。是故当时⑤之务,农不见于国⑥,以教民尊地产⑦也。后妃率九嫔蚕⑧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⑨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⑩,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爱类》〔材料三〕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解读】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战国是封建地主制经济确立时期,稳定小农经济十分重要。材料一、二均出自《吕氏春秋》,材料一引用后稷之语,强调致力于耕织是教化的根本。并说天子带领诸侯耕种籍田,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都是对农民进行教化,体现了圣人的法度。材料二则用神农的话指出男耕女织的重要性。为了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战国时还有惩处离开土地的农民的法令。如《管子·治国篇》说“逃徙者刑”,说明对逃亡农民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吕氏春秋·上农》说:“民不力田,墨及家畜”,意思是,百姓不尽力农耕就没收其家产。材料所引孟子的话,是告诫统治者不要对农民过分征收,否则会造成农民饿死或离散。【注释】①后稷:周人的始祖,名弃。这里所引之言是古代农学家的假托。②本教:根本的教化。③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④功业:职事。这里指在举行籍田之礼时需要完成的劳动。⑤时:农时。⑥国:都邑。⑦地产:土地的生产。⑧蚕:养蚕。⑨枲:麻的雄株。⑩贸功:交换劳动所得。当年:壮年,成年。绩:绩麻线。把麻纤维析成缕连接起来搓成线。致民利:给人民利益。殍:饿死。
17.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材料一〕(前元二年①)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材料二〕(前元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③,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材料三〕(后元二年④四月)诏曰:“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⑤积,以备灾害。”──〔东汉〕班固《汉书》卷五《景帝纪》〔材料四〕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⑥采黄金、珠玉者,坐臧⑦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东汉〕班固《汉书》卷五《景帝纪》
【解读】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情况。1.为表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倡男耕女织。汉初皇帝、皇后每年春天都参加籍礼、蚕礼,并向全国发布诏令,劝民耕织。2.减轻赋税,让农民安心生产。在《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汉初皇帝“重农”、“劝农”的诏令,说明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对国家至关重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定农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逐步改变了秦末战乱所造成的经济凋敝的局面。【注释】①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②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粢:谷类的总称。③末:指商业。④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⑤畜:同“蓄”。⑥庸:通“佣”,雇工。⑦臧:通“赃”。18.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材料一〕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①,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②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东汉〕班固《汉书》卷二三《刑法志》〔材料二〕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③,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④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⑤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⑥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⑦其清净,民以宁一。”──〔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四《萧相国世家》【解读】1.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曹参任齐国相,采用“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治理方法,使齐国大治。任汉相国后,继续执行“与民休息”、“清净”治国的方针,受到百姓拥护。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由于秦末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社会局面,汉初统治者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方针,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汉初实行“与民休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秦实行暴政而速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注释】①蠚:虫刺。②从:通“纵”。③富于春秋:指年纪轻。④如:而。⑤舍:住宿。⑥:明确。⑦载:乘、行。19.汉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二〕(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②平使游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③耳。”──〔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材料三〕(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项检测合同范例
- 发包造林合同模板
- 厂房大院合同范例
- 买民房合同范例
- 刀具代加工合同范例
- 器械设备采购合同范例
- 委托个人加工合同模板
- 宠物粮销售合同模板
- 固定劳务用工合同范例
- 保底收入合同范例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2023年 评审准则质量记录手册表格汇编(101个)
- 2024年度采购合同管理程序指南
- GB/T 44693.1-2024危险化学品企业工艺平稳性第1部分:管理导则
-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现代教师学导论》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任务一至四)+终结性考核(大作业)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银行考试-征信人员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
- 第四单元 比(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机动车鉴定评估师(中级)技能鉴定理论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