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冲刺提分卷精选一(带答案)试卷号9_第1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冲刺提分卷精选一(带答案)试卷号9_第2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冲刺提分卷精选一(带答案)试卷号9_第3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冲刺提分卷精选一(带答案)试卷号9_第4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冲刺提分卷精选一(带答案)试卷号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冲刺提分卷精选一(带答案)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5题)1.细菌性痢疾控制关键点

正确答案:对痢疾的防控应加强水源卫生管理,防止污染,并不断改善饮水设施,保证饮水安全。对食品企业、冷饮企业的制品,食品经营单位出售的食品,严格地进行定期监测,提高饮食卫生水平。开展粪便、垃圾、污水处理方法的研究,逐步实现无害化。认真做好饮食、供水、保育等人员定期的带菌检查和治疗管理工作。改善环境卫生,防蝇灭蝇,消灭苍蝇孳生地。

开展腹泻病人、重点人群及外环境的痢疾病原学、痢疾菌型分布、变迁、耐药性分布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以及时发现传染源,为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防止病从口入。2.伤寒和副伤寒防控关键点

正确答案:改善水源卫生设施,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卫生食品;改善环境卫生,粪便、垃圾和污水要无害化处理;组织伤寒和副伤寒病史人员体检及饮水、食品、托幼机构职业人群上岗前与定期体检,对筛检出的带菌者进行登记,定期随访和必要的卫生管理;加强施工工地的卫生管理。开展伤寒和副伤寒疫情、重点人群、水源、食品、病原学等方面的监测,为掌握疫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疫情预测预报。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进一步检查

正确答案:1.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杆菌,墨汁染色找新型隐球菌,除外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

2.脑脊液查新型隐球菌抗原,除外隐球菌性脑膜炎。

3.脑脊液或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刺破涂片找革兰阴性双球菌,明确诊断。

4.脑脊液培养,血培养,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刺破培养,明确诊断。

5.行头颅CT或MRI检查,了解脑实质和脑室系统情况,有无脑水肿和脑室扩张。4.霍乱疫情处理

正确答案:防治霍乱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制订预防和控制规划。要抓早、抓紧、抓落实,抓以"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针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疫情发生后,首先要做好疫情的报告工作,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进行霍乱监测的基础上,做到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当发现患者或疑似患者,一面要进行积极搜索传染源并及时处理,一面要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或以最快(24h内)通信方式(传真、电话等)报告至发病所属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最短的时期内对所报疫情进行核实,然后逐级报告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对于霍乱患者和未排除诊断的疑似患者都必须按甲类传染病隔离。危重患者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凡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应由政府责成公安部门协助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在确定的疫点周围人群中要积极巡诊腹泻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搜索正在暴露的霍乱患者和带菌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霍乱疫情报告后,无论是个案还是暴发疫情,都应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速度(2h内)赶往事发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调查与传染源发病前5天内及病后有过饮食、生活上密切接触的人,进行留验,对其排泄物要进行消毒,特别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留验期限为5天。

霍乱作为甲类传染病,只要发生一例,即视为暴发疫情。在发生疫情后,应迅速组织力量核实诊断,判定疫情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续发、蔓延,并尽快扑灭疫情。视疫情的发生情况,当地人民政府必要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采取紧急措施。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主要是执行"三管一灭"。

(1)确保安全饮用水卫生:疫情发生后饮用河水地区,禁止在河内洗涤及下河游泳;饮用塘水地区,提倡分塘用水;饮用井水地区,水井要有栏、有台、有盖、有专用水桶,要有专人负责饮用水消毒;饮用自来水地区,余氯要符合标准。

(2)加强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的监督管理:应对疫区内饮食行业从业人员有计划地采便检查。当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时,应做出停止食品出售或责令饮食摊点等停业整顿的处理。

(3)做好渔船民和交通运输的卫生管理:以主管部门和所属乡镇为主,卫生、公安、水产、交通、民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渔、船民的管理。应逐步完善船只的卫生设施,发现吐泻患者要及时就近诊治。船舶中发现疑似患者,一定要就近停靠,服从管理。对来自疫区的船舶,要加强观察,必要时可对船上人员进行粪检或服药处理。在霍乱流行季节,应加强车辆、船舶、飞机上旅客的医学观察。一旦发现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就近进行隔离治疗。

(4)强化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对车站、码头、厂矿、企业、收容所和大型建设工地等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

(5)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在城镇,应结合城市建设规划,解决好粪便贮存、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粪便管理以不污染环境,并达到杀蛆灭蝇为原则。

(6)灭蝇和灭蟑螂:积极开展和动员群众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灭蝇和灭蟑螂。

(7)限制人群流动,防止传染源扩散:在疫情流行期间,疫区禁止大型集会,必要时暂停集市贸易。

3.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1)免疫预防:可口服灭活全菌体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2)药物预防:给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各地药敏试验情况选择以下药物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氟哌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

(3)加强健康教育:要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讲卫生防疾病的方法教授群众,自觉同疾病作斗争。

(4)加强个人防护:进行疫点调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防护眼镜、胶鞋、橡胶手套等。

(5)严格对疫区、疫点进行消毒等卫生学处理。5.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6岁,学生,以突起畏寒发热伴头痛,肌肉酸痛为主诉来就诊。2日内,患者周围出现相似症状发热病人50多例。

2006年3月16日至18日,某乡中心学校出现相似症状发热病人50多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畏寒、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波动,头痛和四肢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咽喉干燥和咽喉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其余大多数患者还有面色潮红,眼结膜和咽喉充血,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并有部分并发肺炎,发热一般3~4天后恢复正常,乏力,咳嗽可持续1周。

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无心、肝、肾疾病病史等。月经史、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

查体:T39℃,P120次/分,R25次/分,BP10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病容,咽部轻度充血红肿,无分泌物,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肺部叩诊清音,可闻及干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25g/L,WBC4.6×10/L,N0.50,L0.46,PLT205×10/L,尿常规(-),粪常规(-)。

一个班级患病人数多的达60%,少的有10%~20%不等,患者男女无明显差异,学生和教职员工均有发病,病情呈蔓延趋势。

正确答案: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流行性感冒。

2.诊断依据

(1)发病时间在冬春季,发病地点在人群聚集的学校。

(2)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数量的相似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较重,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较轻。

(3)查体:急性病容,咽部轻度充血红肿,无分泌物,肺部可闻及干性啰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接近正常低限值,淋巴细胞相对增高。6.患者,男性,40岁,河南籍。因"反复发热1年,伴呼吸困难1月余"入院。患者自诉1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右侧面部逐渐出现条带状的小疱疹,伴疼痛,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5℃,全身不适、厌食、恶心,在当地医院以"带状疱疹"予抗病毒对症治疗,皮疹消退,但患者仍间断发热。半年后无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同体位无关,活动后加重。近1个月体温转为高热,最高达40℃,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静卧时气短。体重下降15kg。

患者为个体商人,曾到泰国及马来西亚短期旅游。已婚,否认冶游史。

入院查体:T38.9℃。一般情况差,消瘦。舌边缘有条状白斑。面、胸部弥漫性充血,右颈面部皮肤有斑片状色素脱失,双手杵状指。R30次/分,呼吸急促,稍活动即喘,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05次/分。

X线胸片报告:双肺弥漫性网状结节状间质改变。

血气分析:PaCO36.8mmHg,PaO54.8mmHg,SaO88.1%

正确答案:1.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本例初步印象是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2)诊断依据

1)曾到泰国及马来西亚短期旅游,可有不安全性生活史。

2)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低热>1个月。

3)3个月内体重下降>10%。

4)带状疱疹病史。

5)起病较慢,患者发热、呼吸短促、活动后加重。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

6)血氧分压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

7)胸片为弥漫性或对称性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

2.鉴别诊断

(1)细菌性肺炎一般该病起病较急,经常出现高热、胸痛、咳痰。75%患者胸部X线片可见广泛性浸润或典型的局灶性、单叶或多叶性肺实变。

(2)肺结核纯结核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阳性,胸部X线片显示上肺叶的病变(常有空洞),很少发生肺外播散。而HIV感染晚期的表现则不典型,PPD试验阴性,胸片显示弥散性浸润(常涉及中、下肺叶),甚至有时引起播散性肺外结核,肺结核的诊断依据是从呼吸道标本(常用痰)培养到结核杆菌。

3.进一步检查根据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为确诊应作:

(1)HIV抗体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

(2)血浆中HIV-RNA检测。

(3)CD4+T淋巴细胞数检测。

(4)支气管灌洗液中检查卡氏肺孢子菌。

4.治疗原则

(1)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2)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治疗。

(3)对症治疗。7.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正确答案:1.无菌性脓肿

(1)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疼痛。

2)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3)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经数周至数月可自行吸收。严重者破溃排脓,创口和创面长期不能愈合,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部仍在溃烂,形成脓腔,甚至经久不愈。

(2)治疗

1)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2)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3)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4)有继发感染时,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冲洗伤口,引流通畅。

2.热性惊厥

(1)临床表现

1)热性惊厥是指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一般在38℃以上,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

2)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3)预防接种引起的惊厥,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些儿童可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4)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5)惊厥应与脑炎,脑膜炎,破伤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脑水肿,癫痫,癔症发作等疾病鉴别。

(2)治疗

1)静卧于软床之上,用纱布缠裹的压舌板使口张开,并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

2)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内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岁每次1ml,灌肠。紧急情况下也可针刺人中。

3)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退热。

3.过敏性休克

(1)临床表现: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输入抗原(致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出现胸闷、气急、面色潮红、皮肤发痒,全身出现皮疹,甚之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而弱,血压下降,呈昏迷状。

(2)治疗

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每次0.01ml/kg,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0.125ml(1/8支);5~11岁0.25ml(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

3)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5mg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10ml后静注,并补充血容量;儿童可用阿托品每次0.03mg/kg,或654-2每次0.3~1mg/kg稀释于5~10ml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注,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后重复应用,至病情稳定。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300~500mg,儿童4~8mg/k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渐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4)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内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30mg或尼可刹米250mg,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立即心室内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儿童<1岁0.25mg,1~4岁0.5mg,5~8岁0.75mg,≥9岁同成人。喉头水肿阻碍呼吸应吸氧,并做气管插管。

5)烦躁不安者可肌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小儿5~8mg/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1g。

6)基层单位做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4.过敏性皮疹

(1)临床表现

1)皮疹:接种疫苗后无其他原因而出现的皮疹。①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一般先出现皮肤瘙痒,随后发生水肿性红斑、风疹团。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皮疹周围呈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②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接种后3~7天。色鲜红或暗红。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疹,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或躯干,多少不均,可散在发生或融合成片。③大疱型多形红斑:接种疫苗后6~8小时或24小时内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发生一至数个丘疹,并伴发热,3~5天后发疹处出现水疱,疱液淡黄清晰不浑浊是其特点。有些可伴同侧淋巴结肿大。经治疗均可痊愈,预后良好。

2)其他症状:①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眼痒;②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

(2)治疗

1)轻症仅口服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即可。口服苯海拉明,成人每次25~50mg,儿童每次0.5~1mg/kg,每日2~3次。氯苯那敏(扑尔敏),成人每次4mg,儿童每次0.1~0.2mg/kg,每次2~3次。异丙嗪,成人每次12.5~25mg;儿童每次1mg/kg,每日2~3次。也可用阿司咪唑(息斯敏)或氯雷他定(开瑞坦)治疗。

2)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剂量见"过敏性休克",静脉输液急救,吸氧。也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按5~10mg溶于10%葡萄糖500ml中,7~10天一疗程,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成人每次10~20mg,儿童每天1~2mg/kg;儿童也可使用2.5~5mg加在10%葡萄糖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7~10天后改为口服,同时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

3)必要时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于25%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4)出现以下情况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即喷入或雾化吸入1:1000肾上腺素,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抽搐者尽快用适当药物镇静。

5)病情稍有好转立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5.过敏性紫癜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接种某些疫苗1~7天在接种部位发生紫癜。

2)皮肤紫癜多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双膝关节以下为多,也可见于双上肢、臀部。呈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荨麻疹样丘疹,初起时可为淡红色,压之褪色,数小时即成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于皮肤,压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紫癜分批出现,多于1~4周自然消退。部分病例于数日内,甚至数年内反复出现。有时可伴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性水肿。

3)也可表现为腹部症状,关节及肾脏损害。腹部症状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血便。腹痛也可出现于皮肤紫癜以前数日或数周。可有一过性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关节。肾脏损害可有血尿,甚至水肿、高血压。少数病例呈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

4)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2)治疗

1)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pp等改善血管脆性。

2)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3)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联合应用:可用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或硫唑嘌呤和泼尼松联合应用。每天用量:环磷酰胺1.5mg/kg,泼尼松1.5~2mg/kg,硫唑嘌呤2~3mg/kg。

4)甲基泼尼松龙:对于重症紫癜肾炎宜早期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可使肾小球损伤恢复。儿童剂量每天5~30mg/kg(总量不超过1g),成人每天0.5~1g/kg,每日1次或每周3次,间日静滴,3次为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若效果不佳,过1~2周可再用1~2个疗程。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冲击前停用泼尼松,冲击治疗后48小时重新用泼尼松。

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疫苗接种后2周发生。

2)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也可见皮肤瘀点或瘀斑。

3)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或失血性休克表现。

4)血小板减少多在50×10/l以下。

(2)治疗

1)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2)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2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3)严重出血者可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mg/kg,连用5天;或每天2g/kg,静滴1天。

4)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5)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可以输注血小板。

7.局部过敏性反应(arthus反应)

(1)临床表现

1)重复注射某种疫苗后易于发生。

2)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小血管炎症为特征,其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肿,轻者直径5.0cm以上,严重者扩展到整个上臂。一般持续时向可达月余,愈后不留痕迹。

3)严重者在注射部位有轻度坏死,深部组织变硬。

4)个别严重者局部组织、皮肤和肌肉发生坏死和溃烂。

(2)治疗

1)反应范围较小,仅有红肿或硬块,一般不需处理,可以逐渐消退。

2)症状较重者可以予抗过敏药治疗。可用氢化可的松每天(0.5~2)mg/kg,分3次口服,局部用氢化可的松油膏。

3)若坏死,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促使坏死组织更新。

8.血管性水肿

(1)临床表现

1)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产生。

2)注射局部的红肿范围逐浙扩大,皮肤光亮,不痛,仅有瘙痒、麻木、胀感。重者肿胀范围可以显著扩大至肘关节及整个上臂。

3)水肿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出现的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和后果。发生在皮肤,表现为荨麻疹或水肿,发生在眼睑或眼结膜,则严重妨碍视觉;发生在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暂时性失明;发生在尿道可引起尿闭;发生在咽喉或气管可引起窒息;发生在肠壁、肠系膜可引起腹痛等症状。

4)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损害,消退后不留痕迹。

(2)治疗

1)用干净毛巾热敷。

2)抗过敏治疗,口服苯海拉明,每人每次25~50mg,每天2~3次;儿童每次1mg/kg,每天3~4次。很快痊愈,预后良好。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关键点

正确答案:开展流脑疫情、人群带菌率与抗体水平、病原学及流行因素等内容监测,进行流脑疫情预测。根据流脑流行规律和疫情预测,有计划地组织易感人群进行适时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对病人要认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病人的免疫史、接触史,发病前后活动、接触情况,以追踪传染来源及接触者。同时采取以下措施:病人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起不得少于7天。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可给予利福霉素进行药物预防。病人鼻和喉排出物及其污染的物品进行随时消毒,病人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经过最长潜伏期观察,无续发病例发生,解除管理。9.登革热控制关键点

正确答案:加强国境检疫,严防疫情输入;做好飞机、港口船只等蚊媒消杀与监测工作指导,防止媒介传入;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登革热病人与疑似病人的管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杀灭带毒成蚊及消灭伊蚊孳生地。

对于登革热疫情处理关键点如下:

1.接到疫情报告,进行登记,组织有关专业人员12小时内到达现场(农村不超过24小时)。

2.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及实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依照登革热诊断标准,核实诊断。

3.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病人流行区旅居史、蚊虫叮咬史、发病前2周期间居住处蚊虫种类、密度等,以确定传染来源,查找未发现的病人。同时采取下列措施:

(1)病人隔离治疗,防止蚊媒叮咬传播,至少隔离至病后5天。

(2)对病人发病前2周期间的居住处周围接触人群进行检查,以及早发现和治疗传染源。

(3)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m范围,选择有效方法杀灭带病毒成蚊,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伊蚊孳生地。

4.环境卫生得到改善,蚊虫密度显著降低,无新病人发生,可以解除管理。及时写出调查处理报告。10.暴发疫情调查步骤

正确答案:1.到达现场后,对疾病发生的全面情况进行一般了解,继之开始做初步调查。对初步调查的资料按疾病分布进行整理分析,结合病因推理方法提出疾病发生原因(或因素)的初步"假设"。

2.根据初步"假设"再深入现场做进一步调查分析。可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某个可疑因素进行调查;也可以人群为单位,调查有某因素的人群和无某因素的人群发病的差异。注意排除混杂因素。同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观察并采集必要的材料进行有关检验。弄清具体条件和因素,检查最初"假设"是否正确。

3.根据以上调查所作的结论,采取相应措施,观察疫情发展情况,从评价措施效果中以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11.细菌性痢疾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饮食调整。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①喹诺酮类;②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

(3)对症治疗高热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及颠茄。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情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菌痢

(1)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其他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①应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②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须1~3个疗程;③亦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

(3)对症治疗。

3.中毒型菌痢本型病势凶险,应及时采用综合措施抢救治疗。

(1)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由于病情变化迅速,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作好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

(2)病原治疗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用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

4.对症治疗

(1)降温镇静。

(2)休克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3)脑型①脱水;②防治呼吸衰竭。12.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1)溶血性黄疸有药物或感染的诱因,常有红细胞本身缺陷,有贫血、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清间接反应胆红素升高,尿便中尿胆原增多。

(2)肝外梗阻性黄疸肝肿大较常见,胆囊肿大常见,肝功能改变较轻,有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如胆绞痛、Murphy征阳性、腹内肿块和化验检查特征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胆固醇显著增加、X线及超声检查发现结石症、肝内胆管扩张等。

2.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都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称为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2)感染中毒性肝炎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感染都可引起肝肿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来加以鉴别。

(3)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用过能引起肝损害药物的历史。如为中毒性药物,肝损害程度常与药物剂量有关。如为变态反应性药物,多同时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变态反应表现。初次应用至出现肝损害之间有一段潜伏期,再次暴露于同一药物时迅速发生。

(4)酒精性肝病长期嗜酒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根据个人史和血清学检查加以鉴别。

(5)免疫-结缔组织病如免疫性肝炎、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6)血吸虫性肝病曾到过血吸虫病流行区并有接触疫水史,可从粪便或直肠黏膜活检中寻找虫卵及进行血清学检查加以鉴别。

(7)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眼角膜边缘可检出凯-弗环(KAysEr-FlEisChErrinG)13.鼠疫控制关键点

正确答案:以灭鼠为中心消灭传染源。鼠疫疫源地地区及毗邻地区,要按照国家鼠疫监测方案,开展人间疫情、鼠情、媒介昆虫、病原学等内容的监测,进行疫情预测预报,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流行动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鼠疫疫源地地区的居民,在当地鼠疫流行前1~2个月,或灭鼠队等野外工作人员进入疫区前1个月,完成鼠疫菌苗的接种工作。在鼠疫疫源地地区,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开展鼠疫防治、疫情报告内容和方法等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参加鼠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4.流行过程

正确答案:霍乱包括o群的古典型、埃尔托型和o群霍乱,其流行环节和流行特征基本相同,但埃尔托霍乱常有更多的轻型患者和带菌者,初步资料表明o群霍乱似与埃尔托霍乱无明显差别。

1.传染源霍乱患者及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轻型和隐性感染者不易确诊,往往不被及时隔离治疗,在疾病传播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本病的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7天,一般为1~3日。

2.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携带等方式传播。霍乱弧菌也可通过污染鱼、虾等水产品引起传播。在一般情况下经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3.易感人群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多,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但也有再感染的报告。15.2006年11月8~16日,某县某小学某班发现5个学生出现高热,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发病4~5天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于未对患者隔离和及时进行疫情报告,该小学陆续出现多数病例,累计发病125例。县CDC10月20日接到疫情报告,进行现场调查及疫情处理,经确认为麻疹暴发。

问题:

1.调查处理本起疫情前,请你拟定一个调查方案?

2.控制本起疫情,你将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3.控制疫情的过程中,应向哪些人反馈或通报信息?

4.对本次疫情控制效果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1.调查方案的拟订包括以下几点:

(1)调查目的:核实麻疹疫情,认清疫情严重程度。

(2)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

(3)调查内容:患者临床检查,密切接触者调查、监测。

(4)调查表的设计:病人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疾病转归。

2.控制本起疫情,预防控制措施的原则是边调查、边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如消毒隔离、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等,从一开始调查时就应采取,而不必等实验室确认是否为麻疹暴发。

(1)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麻疹病例发热后5天为隔离期,密切接触者(病人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或有密切接触的同事)医学观察14天。如幼儿园和学校发生麻疹暴发,发生麻疹的学生不能继续上课,应在医院或家隔离,不要去学校、幼儿园、俱乐部、集会等公共场所,直至出疹5天后。

(2)对同一学校及其相邻的学校未患病儿童实施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当怀疑麻疹暴发时,所有1~15岁儿童都应进行接种。如果暴发规模大,麻疹疫苗首针接种时间可提前至6月龄,当儿童满1岁时,对这些孩子再进行复种。此外,应考虑对麻疹病毒传播的高危地区,如军事基地、大学寝室和医院等地的青少年接种麻疹疫苗。最后,应对所有住院和门诊中不能出示麻疹疫苗接种证明的儿童接种疫苗。接种时间确定,当怀疑麻疹暴发时,对既往未接种麻疹疫苗人群的接种工作可立即进行,不必等待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结果。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开展越早、越能有效控制麻疹暴发疫情。接种地点的确定,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补充免疫工作都应集中在免疫工作比较薄弱、具有潜在易感儿童的地区。可选择人口聚集地,如学校、幼儿园、医院作为接种点。

(3)接触者医学观察及早发现病人。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发现并报告疑似麻疹病例。在暴发出现21天内,如果无新病例出现,则可考虑暴发终止。

(4)卫生宣教,开窗通风。

3.控制疫情过程中,应:

(1)及时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调查结果,提出具体建议。

(2)为取得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并避免恐慌,应将暴发的情况和拟采取的措施通告有关部门和居民。

(3)将有关麻疹暴发疫情向相邻的县、地区或相邻的省通报,以便采取共同预防控制措施。

4.效果评价:观察应急接种后疫情是否得到控制;最长潜伏期内有没有新病例发生;区别自然下降还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下降。16.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1.支持疗法为主,强调早期卧床休息。

2.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适当补充维生素。

3.适当使用非特异性护肝药及退黄药,如肝泰乐,茵栀黄注射液等。

4.急性丙型肝炎还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条件具备时)。17.麻疹控制关键点

正确答案:有计划地组织、指导麻疹易感人群进行基础免疫、适时地加强免疫及应急接种等,消灭麻疹疫苗免疫空白点,保持高免疫覆盖率。幼儿是麻疹的易感人群,要做好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同村及附近乡镇未患病儿童实施麻疹应急接种。

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清病人的接种史、外出或外来史及与他人的接触情况等,以便能追踪传染来源、接触范围与易感者。同时采取以下措施:病人采取严格隔离措施,要求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并禁止探访。病人居住的房间充分通风,病人用过的玩具、用具、衣服进行洗晒。采集血清、咽拭标本进行血清学、病原学检测。18.细菌性痢疾

正确答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中毒型和慢性菌痢三种。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带菌者也是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1周方可解除隔离。

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应积极抢救治疗。对所有已发现的菌痢病人和疑似病例,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对重症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及时收治住院,并给予隔离。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治疗病人。隔离治疗点要加强管理,符合传染病的隔离消毒要求,防止交叉感染。解除隔离标准: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粪便培养2次阴性。

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验,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同时粪检2次,搜索带菌者并隔离治疗。

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向外界传播。

对痢疾的传染源应长期监测,从而及时发现传染源,并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具体可分为两种监测:常态监测和非常态监测。

1.常态监测:在平时未发生菌痢突发疫情的情况下,实施常规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菌痢病例和疑似病例,及时进行报告。

2.非常态监测:在发生菌痢突发疫情时,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及防治工作的需要,进入非常态监测。在疫情发生所在的县(市)、区增设肠道门诊的检菌点,要求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到肠道门诊就诊,加强腹泻病人监测,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未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门诊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做好前来就诊腹泻病人的登记和转诊工作。

根据突发疫情的监测需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流动人口聚集地、规模企业、饮食服务场所等重点场所的主动监测工作,主动搜索病人和带菌者。同时,加强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培养连续3次(隔周1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此外,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也可传播细菌性痢疾。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

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

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定。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生素进行预防。另外,也可采用主动免疫预防,可接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不足之处是需要接种的菌量较大。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面积接种。

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19.某工厂有职工2226人,外来民工735人。工人除少数在厂外居住,基本都住在厂内职工宿舍。厂内没有供职工用餐的食堂,饮用厂自备的水源井自来水,平时管理不善,工人与民工多有饮用生水习惯。9月6日有11人发生腹泻,大便呈黄水样,无里急后重,多无腹痛,仅个别有低热、呕吐。至15日共有70人发病,其中本厂职工43例,外来民工27例。同期厂外无类似病人发现,近期无集体聚餐活动。以往厂内每月偶尔发生1~2例腹泻病人。当地防疫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派人员到现场查明原因,从病人的粪便中找到了霍乱弧菌(O1),并及时控制了疫情。

问题:

1.简要叙述本次调查的步骤。

2.应开展哪些调查工作?

3.在什么时候可解除疫点?

正确答案:1.发生霍乱暴发疫情,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霍乱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

病人和带菌者应送当地指定医院隔离病房或专设的临时隔离病房隔离治疗,凡病人停药后连续两次大便培养阴性、慢性带菌者连续7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确诊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的恢复期病人或带菌者,动员隔离确有困难或当地无条件收治时,可以在指定地点隔离治疗观察。

疑似病人立即留观,疫情处理人员在疫源搜索时发现霍乱疑似病人,应立即送到当地指定地点单独隔离治疗,疑似病人与确诊病人和带菌者以及其他传染病人分开隔离,在临床和实验室未确诊前暂按霍乱病人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疫点范围,主要包括患者在发病前3天至隔离时的活动范围、与周围人群的接触情况和其排泄物对外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当地基本卫生设施和卫生状况。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

疫点疫区消毒和灭蝇。消毒范围应包括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发病前3天至隔离时止的活动范围内可能受到污染的所有场所和物品。

水源受到污染或检出霍乱菌株,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设置明显的禁用标志牌和卫生岗。

(2)禁止直接饮用,禁止人畜下水,禁止从中捕捞水生动、植物。

(3)禁止受到阳性水源污染的瓜果蔬菜上市。

(4)拆迁污染水源的厕所、粪坑。

(5)对周围人群进行现症腹泻病人的调查,对腹泻病人进行一次粪检,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6)如在水源中检出流行菌株,则应划定疫点。

(7)对阳性水源应每隔3~5天采样检查1次,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管理。

2.对病人、疑似患者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其接触史,检查粪便、血清等;对水源、食物进行采样抽查;工厂周围环境进行调查。

3.在疫情暴发后,对霍乱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源消灭等工作均已落实后,疫点内所有人员粪便培养连续2次均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征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同意可解除疫点。如有新感染者出现,则重新实施以上措施。20.血吸虫病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表现。

(三)实验室检测

1.下列试验至少1种反应阳性:

(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胶体染料试纸条试验;

(4)环卵沉淀试验;

(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

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

(四)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21.2006年以来,中国部分省份陆续发生多起登革热疫情,广东省部分地区8月份以来发生本地登革热多点暴发疫情。根据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统计,截至8月28日,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89例。

问题:

1.作为CDC工作人员,若派你调查广东的疫情,你应先做哪些准备工作?

2.你将调查哪些内容?

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1.除一般传染病现场处理常备的物资及交通工具外,还要进行如下准备:

(1)防蚊、灭蚊的设备及药物:喷雾器、烟雾机等设备和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及有关生物、微生物灭蚊的制剂。

(2)与当地医院密切联系,准备治疗登革热中、西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药物、设备等物资。准备分离登革病毒和血清学检查的试剂、器材等。

(3)登革热调查、登记等各类表格。包括《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中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和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等表格。

2.对本次疫情将调查以下内容:

(1)对登革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包括对病史、表现、各案例之间的关系、活动范围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调查核实。

(2)对登革热发生、流行前15天之内外来人员可疑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3)追踪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热病人。

(4)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相、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有条件时也可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

3.采取的措施:

(1)应划定疫点、疫区,为采取处理措施的实施范围划定界线。

(2)对传染源的确认与管理。对急性病人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

(3)切断传播途径。登革热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为防止登革热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灭蚊。

(4)保护易感人群。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22.霍乱防控关键点

正确答案:开展腹泻病人与霍乱重点人群、外环境及流行因素等方面的监测,及时发现传染源和外环境污染情况。对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隔离治疗。对疫点内人群要进行登记,采便送检,预防投药,医学观察5天。垃圾、废物、病人的吐泻物及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必须严格消毒,污水须消毒处理后排放。改善环境卫生、药物灭蝇、消除其孳生地。2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正确答案: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的概念并不严格,目前发现a型禽流感有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所有a型流感病毒均可感染禽鸟,而迄今发现感染人类的只有h1、h2、h3、h5、h7、h9亚型,我们所说的禽流感病毒主要是指由h5、h7、h9甲型流感病毒,其可感染人。近年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禽流感被发现12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捕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人类感染禽流感:迄今仅发现h5n1和h9n2及h7n7能直接感染人。

禽流感病毒要想在人间造成流感流行,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将禽流感病毒受体特异性转变成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②它们的基因组中必须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③它们的血凝素重链(ha1)与轻链(ha2)间的连接肽由多个碱性氨基酸变成单个碱性氨基酸(因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缺乏水解多个碱性氨基酸的酶体系)。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人作为禽流感传染源证据不一,候鸟迁徙过程造成长距离、跨越式传播,禽间疫情常年均发生,重点在春秋两季,传播随机性。我国南北跨度大,一年四季中总有适宜流感病毒传播蔓延的地区;候鸟一年两季的迁徙,造成禽间禽流感初春北上和深秋南下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的歇脚,不受河流、山脉、道路、障碍的限制,导致各地随时都有发生禽流感可能。禽间禽流感疫情发生后,一般畜牧部门不惜一切代价,收缴捕埋3km范围内的一切家禽(飞禽),形成了一种环境中存在禽流感病毒(有机垃圾含有细胞),而没有畜牧部门管理的感染对象,更没有发病禽群的局面,所以畜牧部门说疫情得到控制,但短时内,仍会有病毒存在。环境中存在的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禽粪、剩食、禽毛中存活几天,从而造成严重后果:①风搬鸟运造成远距离传播;②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攻击牲畜;③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攻击人。加强人禽流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1.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以下3种:

(1)禽流感病毒在禽间的传播:疫点内传染:主要是气溶胶呼吸道传播;远距离传播:风搬、鸟运、人带;鸡蛋中曾查出禽流感病毒(流行期)。

(2)禽-人传播(病毒未发生重大变异,低亲和力):病禽排泄物形成气溶胶吸入;手口沾染含病毒的排泄物吃入;直接吃没有杀死病毒的病禽尸肉。

(3)人-人传播(种群复制问题),未证实。

2.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规范化的消毒措施。

(1)消毒原则:消毒工作应在疫情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对必须消毒的对象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消毒工作应避免盲目,如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可以使污染物品无害化时,可以不进行消毒处理。

1)仅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应该配合农业部门开展工作,指导现场消毒,进行消毒效果评价。①对死禽和宰杀的家禽、禽舍、禽粪进行终末消毒;②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禽类密切接触者,在停止接触后应对其及其衣物进行消毒;③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对流动水体和较大的水体等消毒较困难者可以不消毒,但应严格进行管理;④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可能污染的物体表面在出封锁线时进行消毒;⑤必要时对禽舍的空气进行消毒。

2)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发生人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控制中心除应协助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外,还应对疫点和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①加强对人禽流感疫点、疫区现场消毒的指导,进行消毒效果评价;②对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发病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可能污染的其他物品进行消毒;③对病人诊疗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既要按肠道传染病又要按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消毒。

(2)消毒方法:消毒工作应该由进行过培训、有现场消毒经验的人员进行,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消毒器械的操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

1)禽舍、厕所和病家的地面、墙壁、门窗: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ml/m,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地面喷药量为200~300ml/m。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

2)纺织品: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放置瓷器或玻璃容器中,加热熏蒸2小时。

3)动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稀薄者,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搅匀放置2小时。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g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可用20%漂白粉乳剂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对厕所和禽舍的粪便可以集中消毒处理时,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小时。

4)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2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5)食物: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分钟,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小时,也可焚烧处理。

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7)家用物品、家具: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8)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也可用75%乙醇或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1~3分钟。

9)人与动物尸体:动物尸体应焚烧或喷洒消毒剂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水源。病人尸体宜尽快火化。

10)运输工具: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1小时。

11)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1小时以上。消毒后深埋。

12)污水:对小水体的污水每10l加入10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g。混匀后作用1.5~2小时,余氯为4~6mg/l时即可。较大的水体应加强管理,疫区解除前严禁使用。

13)饮用水:对疫区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微生物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4)空气:房屋经密闭后,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熏蒸1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0.5%过氧乙酸溶液(8ml/m)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

(3)消毒的形式可以采取:

1)随时消毒:主要是捕埋、收缴禽类,使用手动喷雾器或喷壶随时进行消毒。

2)终末消毒:在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被彻底捕埋后,对环境的终末消毒尤为重要。要组织村民对禽舍、屋子、庭院、街道、垃圾和粪便实施全面地终末喷洒消毒。终末消毒后,可参考土壤样品细菌检验标准对终末消毒效果随机采样检验,进行终末消毒效果评价。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人对禽流感病毒缺乏抗体,故均不具有抵抗力。人类普遍易感,儿童尤甚。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包括:

1.高暴露人群隔离和疫点管理:防疫专业干部和村医实施对高暴露人群进行大居家医学观察;村干部对病鸡户的人、物进行隔离,限制管理;限制疫点村民走亲访友,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疫点村。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病、死禽之日起进行医学观察7天,并填写相应报表汇总、上报。

2.接触病禽人员预防性服药(半衰期):对高暴露人群采用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预防性服药,达菲作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预防价格昂贵;在疫点村进行流感疫苗应急接种起不到预防作用;疫区外正常人群可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可预防病毒变异)。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及现场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可预防性投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具体服用范围、剂量和服用时间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讨论、确定。

3.职业暴露人员防护。

4.捕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禽类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进行个人防护。

5.按照"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诊断为疑似和确诊病例后,立即送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和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6.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通过对社会公众心理变化及关键信息的分析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及时组织相应的科普宣传。24.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正确答案:(一)临床诊断病例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作出诊断。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2.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到CVA16或EV71特异性核酸,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3.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1: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25.简要病史:患儿男性,3岁,高热,头痛伴呕吐3小时。

初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问诊内容:

正确答案:1.现病史

(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1)起病缓急,发热程度、持续时间,诱因,发热有无规律;

2)头痛部位,性质,程度,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呕吐后有无缓解;

3)呕吐次数,量和剧烈程度,是否呈喷射状,与进食有无关系,呕吐物性状,气味等;

4)发病诱因及伴随症状,有无畏寒,多汗,咳嗽,腹泻,腹痛,抽搐,意识障碍,呼吸异常等;

5)饮食,睡眠,大小便等一般情况。

(2)诊疗经过

1)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

2)是否治疗,疗效如何。

2.相关病史

(1)流行病学史:是否到过乙脑流行区,有无被蚊虫叮咬史,有无接种过乙脑疫苗。

(2)有无药物过敏史,既往有无类似情况,有无糖尿病、结核病史等。26.狂犬病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1.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

2.临床表现

(1)狂躁型:狂躁型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逐渐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麻痹型:麻痹型在我国较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者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哑狂犬病"。

3.实验室检查

(1)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ELISA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体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2)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二)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证据。

(三)诊断

1.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项:

(1)符合临床表现(1);

(2)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查(1)、(2)、(3)中的任何一项者。27.简要病史:男性,26岁,低热伴咳嗽40余天。

初步诊断:肺结核。

问诊内容:

正确答案:1.现病史

(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1)发热:体温增高的程度,持续性还是间断性、发热有无规律;

2)咳嗽:咳嗽的性质、咳嗽出现的时间及节律、咳嗽的音调,是否伴随有咳痰、咯血;

3)发病诱因:有无受寒、过劳、雨淋等因素;

4)发病以来饮食、体重、睡眠及大小便等的变化,了解全身一般情况。

(2)诊疗经过

1)发病以来是否到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

2)曾做过哪些治疗,疗程和疗效如何。

2.相关病史

(1)药物过敏史;

(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既往有无结核病人接触史,是否接种过卡介苗,有无疫水疫区接触史等。28.菌痢流行特征

正确答案:菌痢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以夏秋季最为常见。一般5月份开始上升,8~9月份达高峰,10月份逐渐下降;本病主要集中在温带或亚热带地区;在年龄分布上有两个高峰,一个为学龄前儿童,另一个为20~50岁的青壮年。29.流行性出血热

正确答案:流行性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简称ehf)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经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城乡轻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

出血热病毒的血清学分型,至少可分为11型,前4型经who认定:

1型汉滩病毒--野鼠型hantannvirus

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seoulvirus

3型普马拉病毒--棕背鼠型puumalavirus

4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prospecthillvirus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1型和2型,前者毒力强,感染后病情重。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黏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灭鼠防鼠是我国防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成功经验与主要措施之一。

灭鼠应与防鼠紧密结合。采取以灭鼠和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爱卫会和三级卫生网的作用,争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积极配合。认真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鼠类栖息活动条件。坚持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和防鼠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杀灭为主,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为主的灭鼠措施。高发病区每年至少要在春秋季各开展一次突击灭鼠。家鼠型、野鼠型疫区均要在其流行高峰到来1个月之前进行灭鼠。家鼠型疫区可重点灭家鼠。野鼠型疫区必须灭野鼠,也要灭家鼠。混合型疫区春季着重灭家鼠,秋冬季着重灭野鼠。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

所谓鼠密度,也就是老鼠的密度指数,即100个老鼠夹子夹住的老鼠只数,单位为只/100夹。

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

鼠密度指标:城乡居民区内,灭鼠后要求鼠密度(夹夜法,下同)低于1%;流行高峰期低于3%。村外鼠密度应控制在5%以下。

灭鼠率指标:灭鼠前后用夹夜法(≥100夹次)调查鼠密度,灭鼠率应达到90%以上。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主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1.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

(1)接触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我国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产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以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

2.阻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有:

(1)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消毒药可采用3%~5%甲酚皂溶液(来苏儿)、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等。

(3)加强城市社区与农村居民区,尤其是疫点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阻断传播途径,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4)结合灭鼠进行药物灭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主要为: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以减少受感染的危险;对高发病区人群及对其他疫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应根据疫区类型选用相应类型的疫苗。疫苗接种应在流行高峰季节开始前一个月内完成,初次免疫一年后宜加强接种一次。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证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此外,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还应加强疫情监测。

ehf疫情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人群感染及发病情况)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等。通过监测,为确定ehf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人间疫情监测

(1)监测内容

1)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疫情管理,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疫情数字。每年画出当年的疫情分布地图,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2)对临床可疑病例,应采血检查抗体,以确定诊断及核实疫情,并根据确定的误诊和漏诊病例,及时修正疫情报告数字。

3)对需核实诊断的可疑病例,以及新发现疫区,偶发或散发疫区的病例,均应进行个案调查。

4)抽样用分型血凝抑制试验(hi)对病人进行感染病毒型别的血清抗体分型,每隔2~3年用ifat法对正常人群进行一次血清抗体水平(隐性感染)及hi法分型的监测,以确定当地ehfv的型别及人群的免疫水平。

(2)监测方法:首先要把固定监测点所在地区(乡或镇)和所属行政地区(省、地和县)疫情的人群间、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分析疫情分布的方法是:将报来的疫情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和死亡时间等)按人群、地区、时间统计,计算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和病死率。在描述疫情分布时,应观察全人口和全人口中的所有病例。要考虑报来疫情的可靠性,必要时应作疫情漏报调查和个案调查。要求用血清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