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题23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_第1页
2022版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题23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_第2页
2022版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题23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_第3页
2022版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题23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_第4页
2022版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题23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

必备知识·拓展融合【思维引领】1.要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土地制度基本上包括国有与私有两种形式,要从制度上理解土地兼并的根源。2.要从唯物史观上理解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土地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括:阶段内容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的_________,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土地私有商鞅变法2.抑制土地兼并:(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3)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_______,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___________的多寡收取赋税。(4)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均田制人丁和田亩【易错陷阱】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而小农经济下的小农也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产。【关键词汇】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思维引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如何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_______的发展。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_________。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_________。工商业政权统治封建统治4.表现:(1)战国:_____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2)西汉:_______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政府沿袭“厚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_____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5.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_____________的发展。商鞅汉武帝专卖资本主义萌芽【知识补遗】“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织,到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并非在任何时期都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图解史】“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素养点拨】要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但是也使中国与外界隔绝,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____,危及统治。(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_____,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3)危害。①妨碍________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_________。倭寇互市海外市场世界潮流【易错陷阱】“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情境素材】1.土地制度的变化材料思维交互: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微点拨提示: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关键信息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土地兼并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①。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②。——陶煦《租核·推原》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微点拨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历史影响的能力关键信息由画线①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画线②中“志在良田”得出观念【史论阐释】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1.特点:(1)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主要形式:(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2)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3)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名家评史材料明代宗室贵族占田动辄万顷至数万顷,蜀王一府就占去了成都平原70%的土地,全国最肥沃的土地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宗室贵族手中,皇室、诸王、勋戚、显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土地的高度集中必然造成大量自耕农破产,明末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尖锐,是引发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原因。——《历史材料与解析》【解读】明代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之风猖獗,其中对自耕小农威胁和掠夺最厉害的就是皇室、贵族、勋臣和权势官宦的庄田。特别是明宪宗以后出现皇庄,皇帝亲自兼并,前代所无,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规模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明后期土地兼并和集中更是恶性发展,遍及全国。探究点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情境素材】1.重农抑商材料(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①。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②。——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思维交互:概括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微点拨提示:现象: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归纳历史变化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读材料注意划分层次。①处画线信息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②处画线信息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2.“海禁”政策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②。朝廷“禁濒海民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微点拨提示:明初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概括历史背景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关键意思分两层:画线①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画线②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史论阐释】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农业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备选要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名家评史材料在《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汉初皇帝“重农”“劝农”的诏令,说明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对国家至关重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定农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逐步改变了秦末战乱所造成的经济凋敝的局面。——《历史材料与解析》【解读】汉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为表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一是提倡男耕女织,汉初皇帝、皇后每年春天都参加籍礼、蚕礼,并向全国发布诏令,劝民耕织;二是减轻赋税,让农民安心生产。研透高考·命题前瞻【真题体验】角度一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古代佃户的农业经营模式1.(2020·天津新高考·T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解析】选D。由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为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再分析材料,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由此可知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故D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份地)都不能买卖,A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私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私田)的主人,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错误。2.(2020·全国卷Ⅲ·T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置田官主要是管理农业和农民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通过屯田达到仓廪充实的效果,这说明一些流民与土地相结合,成为屯田户,有利于缩小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正确。屯田属于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其中大部分土地不允许买卖,因此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A错误,排除;屯田的主观目的是解决军粮和民生问题,因此对农业商品化的推动并不明显,B错误,排除;其目的是解决南迁的流民问题而不是促进南迁,C因果颠倒,排除。3.(2019·全国Ⅲ卷·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租佃经济很普遍,佃农是一种自己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小农生产形式,故C正确;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只是使用权归佃户,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故B错误;佃农经济也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且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是否流入市场成为商品,故D错误。4.(2016·全国Ⅱ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角度二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古代自耕农经济的状况5.(2018·全国Ⅱ卷·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角度三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汉代的田庄经济6.(2016·全国Ⅰ卷·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个体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图片中有多人进行集体劳作,故A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错误;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先秦时期,C与题干“汉代”不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豪强地主将贫民和破产自耕农禁锢在土地之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办法,故D正确。角度四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古代经济政策7.(2020·山东新高考·T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解析】选B。西汉中期以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B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山东东部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发展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备选题组】1.(2020·江苏高考·T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解析】选D。根据潘允端的日记内容可知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生产的产品除自用外还有一部分投入市场,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并不局限于一种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正确;潘允端的日记中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存在雇佣关系,但雇佣劳动基本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情况,看不出剥削程度是否减轻,排除B;材料仅反映了潘允端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C。2.(2019·江苏高考·T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选A。由“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说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已经松动,A正确。题干的材料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无法反映世袭制度的解体,B错误。抑商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中,这与题干的“西周中后期”不符,C错误。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与西周的礼乐制度无关,D错误。3.(2019·北京高考·T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官员的思想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研读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材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张咏砍掉茶树、怒斥买菜人的原因在于强迫民众固守耕织的小农模式,这体现了其重农抑商的思想特点,C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茶叶由官方垄断的信息,A错误;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使用率高的现实,B与史实相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强迫经商的农民回归农业,与商人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新题预测】1.西汉前中期社会流传“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为此汉武帝时颁布法令规定:凡二缗(一缗为一千钱)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说二百文)。这一规定 (

)A.抑制商品经济活力 B.使得商业规范发展C.抑制土地兼并活动 D.政府商业政策改变【解析】选A。由材料“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有效途径,而“凡二缗(一缗为一千钱)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说二百文)”体现政府对商业征收重税,因而抑制商品经济的活力,故A正确。2.“客户”在唐朝前期主要指流浪或客居他乡的民户;北宋时期则指“不占田,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之”的农民。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

)A.土地政策发生变化 B.农业生产逐渐衰败C.农村人口流动频繁 D.雇佣关系开始出现【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唐朝客户指的是失地小农,而北宋指佃户,实际上反映了唐宋时期,均田制被破坏后,土地兼并加剧,北宋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使北宋租佃关系发达,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衰败,排除B;唐代客户更多是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界定含义,北宋则从土地经营关系的角度界定,排除C;“开始”一词说法不准确,且租佃关系不等同于雇佣关系,排除D。3.从《明史》所载田赋征收的项目来看,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对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现象 (

)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B.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D.导致税收政策的变化【解析】选B。田赋征收和里甲征派中绝大部分用实物,很少用钱钞,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故选B。4.明朝为防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勾结为乱。政府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