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课件_第1页
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课件_第2页
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课件_第3页
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课件_第4页
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本章学习目标掌握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及特点掌握人际交往的原理、原则了解人际交往的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人际交往过程的相关理论掌握群体的定义及特征,了解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掌握群体的社会影响,了解群体中的相互作用掌握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学习内容第一节交往与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交往与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第三节应用交往与群体心理规律解决教学问题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第一节交往与群体心理概述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交往的意义二、群体心理概述何谓群体群体的特征群体的类型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一)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intercourse)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人际交往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及行为方面的全部交往。其基本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人际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交往动机)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好恶喜厌,远近亲疏,即心理距离。)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二)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偏见、歧视)行为则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个体外在表现,如语言、动作、表情等。如果行为表现是发自内真心时,可将其当作人际交往一个比较灵敏的指标;但如果行为是一种经过掩饰的表演的话,需要从其他角度来考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经典实验:恒河猴实验人际交往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意义,而且还具有心理学意义。

人类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依恋行为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主要照料者)亲密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依恋表现为三个特点:①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婴儿。②婴儿更多地趋向依恋目标。③当依恋对象在旁时,婴儿较少害怕;当婴儿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

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依恋行为实验依恋行为是有生物学根源的,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动物有依恋行为吗?哈罗的“罗猴实验”.

实验证实,身体接触比食物喂养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2.合群需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然后,在被试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沙赫特的实验研究结果选择的百分比条件与别人呆在一起无所谓单独合群程度高恐惧组62.528.19.40.88低恐惧组33.060.07.00.35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3.自我肯定需要

每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当婴儿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时,他们就有了了解、认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和他人的评价(镜子)。(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经典实验:动物和婴儿的照镜子研究CooCooley(高格里)认为他人对我们建立自我概念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不能透过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那我们的自我意识就会是模糊的,因为我们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去看自己。Gallup(盖洛普,1977)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观察黑猩猩、猫和狗等动物在镜子面前的表现,发现黑猩猩比猫、狗等动物在镜子前的自我注意更长久,而且还会用镜子来整理仪容和自娱、扮鬼脸等。Gallup将黑猩猩麻醉后,在其眉毛和耳朵上抹上红颜色,发现黑猩猩醒来后再照镜子时,能够马上摸到自己的红眉毛和红耳朵。后来,这项实验也在婴儿身上做过,Lewis等(1978)发现,21-25个月大的婴儿中有四分之三能够摸到抹有胭脂的鼻子,但在9-11个月大的婴儿中,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做到。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四)人际关系的意义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交往与个性发展(狼孩)交往与心理健康(不想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交往与成才(情商)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概述(一)何谓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感情联系的人群。如:家庭,学校,班集体,球队等。(二)群体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目的导向交流的人员组成的集体,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共同目标、结构和规范、归属感和交互作用。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根据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是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也称初级群体。(家庭、班级、邻里)

次属群体指的是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隶属群体是指有正式成员的群体,而且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感。参照群体是与隶属群体相对应的群体形式,是指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为个体提供如何评价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和目标的群体。(追星族)

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第二节交往与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理人际交往的理论人交往的原则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一)人际交往的理论

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人群关系理论、角色理论、戏剧交往理论等。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根据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社会学家霍曼斯(1958)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社会交换过程中,包含了深层的心理估价的问题。个体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他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是根据物质的绝对价值来估计的。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群关系理论(梅奥)美国心理学家梅奥1933年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影响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理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特别是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因此,主张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职工士气着手,即要注意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掌握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来提高生产率。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戏剧交往理论(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1959年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愿意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整饰自己,以便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由于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化做戏剧表演艺术,并且借用艺术的范畴和术语来解释人际互动和印象整饰,故称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又称为印象整饰理论。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交往目的

每个人都有各种社会需求,而这些社会需求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满足的。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种:被他人接纳的需求、影响他人的需求,以及情感的需求。2.交往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交往的工具大致可分为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3.交往情境

情境是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有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客观情境和心理情境之分。

4.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attraction)也称人际魅力,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相互悦纳的现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时空接近性(空间距离)、相似性与互补性、特质因素,以及外表吸引力。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空间距离个体的空间距离越近,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远亲不如紧邻)

人际空间是指交往双方面对面交往时所保持的客观距离,它直接反映交往的亲疏程度和接纳水平。亲密距离,亲近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四种:亲密距离:0—46cm

个人距离:46cm—1.2m

社会距离:1.2m—3.6m

公共距离:3.6m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相似性吸引相似性能够使人们产生吸引力,从而影响人际交往。朋友之间

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互补性吸引另外,人们之间的相异也影响人际交往,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恋人、夫妻之间如:支配型性格的人容易与被动型性格的人相处。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特质因素(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属于心灵美的组成部分,心灵美对他人的吸引是永久的。安德森的实验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外表吸引力(个人魅力吸引)仪表(外表和容貌)人们的外貌越吸引人,就越为他人所喜爱,尤其在初次交往时更明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宽容与热情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二、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互动与共同目的

一般情况下,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2.隶属需要

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能仅仅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之中。(安全、地位、自尊、情感、权利需要)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以使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而通常此目标与群体的共同目标不相吻合。

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二、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群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属感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比如落叶归根就是个人归属感的体现。(民族情感、国家情感、家庭情感)2.认同感

指团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团体的要求相一致,个体往往把团体做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二)群体的心理功能3.社会支持

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得到团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三)群体的社会影响1.群体规范的作用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约束保持群体的一致性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规范的惰性作用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groupcohesiveness)是指能使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高凝聚力带来高自尊)(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3.社会促进(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社会助长作用,仅仅是由于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为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的帮助的结果。特里普利特实验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社会致弱作用:个人在团体中由于他人在场,工作效率比单独一个人要低。皮森的实验

一般来说,简单容易的工作,熟练的工作,他人在场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复杂困难的工作,生疏的工作,他人在场会产生社会致弱作用。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4.社会懈怠(社会惰化作用)

社会懈怠(social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社会懈怠团体大小声压(达因/平方厘米)

图13-1社会懈怠的证据(实线代表大声叫喊,虚线代表鼓掌)(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5.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现象,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对不良风气的跟进)

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四)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集体讨论)

群体思维(groupthink)指的是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是群体极化的一种表现。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群体讨论前后态度的变化倾向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第三节应用交往与群体心理规律解决教学问题一、师生间人际交往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育理念的实现。受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制约,师生关系具有独特的社会心理结构、鲜明的人际关系特点。 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一)师生人际关系特点

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特殊社会角色,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可以从领导与服从;民主与合作;关爱与依赖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交往情境

师生交往经常在不同的情境里发生,如课堂、办公室、校园、宿舍等。很多时候,人们需要做出不同的人际行为,因而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 2.认知差异

从正面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学第十三章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三)师生关系对立的常见原因1.教师方面

师生关系紧张与教师的素质有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常见的心理原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没有反映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做到;要求过于频繁,且不严格检查执行,“言而无信”;偏爱某些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采取压制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式;不尊重学生家长;陈旧的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