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下第四单元整体教材解读_第1页
北师大三下第四单元整体教材解读_第2页
北师大三下第四单元整体教材解读_第3页
北师大三下第四单元整体教材解读_第4页
北师大三下第四单元整体教材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教材解读课程标准2013年的教材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编写的。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的知识技能维度中明确要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且在内容标准的第一学段中指出“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现实情境中受并认识克克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也就是说,教材把“千克、克、吨”的学习都编排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教学2011版新课标更加具体地指出学习常见的量(包括千克、克、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这也使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加清晰的意图。本单元在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之间的关系及千克的简单应用。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一吨有多重”两个情景活动之中。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借助熟悉的物品认识质量单位,积累直观经验。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一些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的认识是比较缺乏。因此教科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如体重等学生熟悉的素材为载体,引出对千克、克、吨的认识和学习。每一个活动的编排都力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接触或看到的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概念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2.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只靠观察无法获得清晰的认识因

此教科书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在估计物品的质量时,能够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初步的质量参照体系。对学生来说,头脑中的参照系越丰富他们理解质量单位和估计物体质量就越有帮助,教科书呈现了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逐步建立起质量概念。那么,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一单元的编写又有什么异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从单元整体编写的角度,梳理了“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青岛版”这些教材的编排,发现在学习内容编排和主情境素材选择上是存有一定差异的。首先是学习内容的编排,(课件)请看1.学习内容编排学习内容的编排方式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克、千克↓认识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克、千克↓估计物品的重量↓三年级上册认识吨

浙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克、千克↓三年级上册认识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认识克↓三年级下册认识吨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克、千克、吨通过表格,我们发现:)北师大版与青岛版把本单元的知识放在了同一册进行集中教学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把本单元的知识分为了两册内容进行螺旋教学了苏教版是把认识千克作为学生学习量与常见量的起始课外,其余各版本教材都是通过先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克来学习有关质量知识的。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在生活中学生虽然接触过质量问题但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体靠观察得到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所以五大教材的编排方式都一致把千克克的认识编排在吨的认识之前这样编排是完全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的。

除了认识克克外教版的教材还增加一课时估计物品重量的内容。无论何种编排教材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成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的最终目标。其次各版本教材在主情境设计上也是有不同的(课件)2.主情境的素材选择北师大版

人教版

浙教版

苏教版

青岛版1.生活中物品主情境

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的质量2.常见物品标

相近物体质量的比较

相近物体质量的比较

动物的质量签上的质量我们北师大版教材采用的素材是生活中的物品教版除了生活中的物品外,还选择了常见物品标签上的质量教版和苏教版选择的是相近物体质量的比较,青岛版则以资料中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们都知道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它是教学进程的有力推手它的设计更是直接影响课堂的生成五大版本教材对主情境素材的选择也是费尽心思数学来源生活和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两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对主情境的对比发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同的是素材选择中,人教版还出示了两个物品标签上的质量教版和苏教版则选择了两个相近物品比轻重的情境来展开教学而青岛版教材安排了一个信息窗通过问题串引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除了能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外还能让素材的选取更加广泛这种情境的呈现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性经验建立质量观念。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北师大新版教材与之前的旧版教材同样有些许不同的。1.在哪一年级施教2003年北师大版教材把“千克、克、吨”安排在第五册即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2013年北师大版教材则安排到三年级下册来学习该内容。2013版的教材把“千克、克、吨”的内容编排与2003相比延后一学期,移至第一学段最后一学期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生活经验缺乏三年级学习这三种常见的质量单位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不过并没有和相应的质量单位相结合去具体感知。尤其对、1克、1吨的实际重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的以在生活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过早去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会对学生的理解增加一定难度此教材在修订过程中把该内容的教学时间向后移了一个学期。②二年级相关内容的学习经验。2013版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安排了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又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学习“时分”验时间的长短、“年、月、日”、“24时计时法”,有了这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的量的认识和关系学生就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通过知识的迁移去理解较为抽象的质量单位。③借助具体操作活动建立质量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只靠观察无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呈现“千克、克、吨”这部分内容时,特别要注重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在估计物品的质量时,能够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初步的质量参照体系材中又呈现了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概念。2.“千克、克”的引入2003年教材“有多重”这一课时用三幅图和完整的三句话引出千克与克。2013年教材“有多重”这一课时沿用三幅图,但文字缩减为一句,关于体重只提供了数字信息。从上面两个不同时期的教材对千克和克的引入的呈现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是:①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唤起生活经验从图片上看三幅图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从学生熟悉的体重入手通过一个同龄小男孩称体重画面认识“千克”,再通过小鸟称体重的画面认识“克”。顺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先学习“千克”为生活中千克的运用更加广泛,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一些更容易把握而“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了解到的

机会并不多。②直截了当地文字表述千克和克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无需绕弯探讨两个时期的教材都用一句话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千克和克”就来自生活,它们表示物体有多重。从上面两种引入方式来看,也有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如下:①2003年教材中男孩和小鸟的体重是用完整的一句话说明的,学生主要从文字中就获取了信息。年教材删去了这两句话,只给出两幅称体重的图片及称上的读数这样编写的意图表明了编者有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会看过或经历过称质量的过程适当地发挥生活中习得的能力也是课堂学习的一种方式体现了知识与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联系。②2013年教材把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提到引入部分,也是以直接的叙述告诉学生,也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3.“千克、克”概念形成正是这些质量单位的抽象性和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对这些单位没有具体的感知与把握。所以两节课都离不开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2003年教材“有多重”中分别出示称两袋同规格的盐和1枚2分硬币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千克和克直接出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并从生活中再去找哪些物体约重1千克。2013年教材“有多重”中很清楚地分成了三步去进一步认识千克、克还有它们之间的关系,层次分明。从以上两套教材的丰富素材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如下:①素材的选取出发点相同每一个活动的编排都力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载体举的例子尽可能是经常接触或看到的,以此帮助学生将千克和克与自己熟悉的物体逐步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②回归生活找数学在学生初步感受到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之后套教材都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他们熟悉的物体重约千克利于作为一个参照物去更加合理地判断其他一些物体的质量。

各自的特点:①2003年教材选取了两种素材,一个是两袋分别重克的盐中千克,一个是枚2分硬币约重1。除了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还揭示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的相等的关系,同一素材里有着双重作用。②2013年教材分三个层次,选取了5不同的素材,分别在认识“千克”的具体活动有称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16鸡蛋大约重1千克;认识“克”的时候分别呈现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3曲别针约重1克;用一瓶食用油重,也表示成1千克来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丰富的现实素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1千克和1克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4.“吨”的引入2003年教材“1吨有多重”这一课时用大象和男孩的对话引出大象的体重大约是3吨,进而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2013年教材“1吨有多重”这一课时以三幅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猜大象的体重,再称的时候体重过重把秤称坏了,最后用了另一把秤称出大象的体重1吨。以上两套教材在“吨”的引入部分编写有着以下共同之处:主要情境是相似的都抓住了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有趣的动物形象和称体重的故事情节为引入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大象的体重是很重的,它的体重用到的单位和我们人不同而感受到“吨”这个质量单位是描述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但是在细节处理上两版教材确有不同以看到对“吨”的认识有着如下不同之处:年教材给出的大象的体重“大3吨重”是直接给出“1”,这也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一头大象重量的正常范围里重在让学生知道“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②2013年教材加入了故事情节,以更加童趣的形式展示。并且三幅图都体现了各自的意图,其中第一幅图先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猜一头大象的体重,在前一节课千克与克的认识之后学生会往大数去猜也可能有学生知道吨这个单位第二幅图的一句话“太重了换秤”可以说明大象的体重远远超出了我们

生活最常见的范围比千克要大很多第三幅图换了一把秤称出体重从称上读数获取大象的体重,并提了一个疑问“1吨是多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引入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不失数学问题的思考性。5.“吨”概念形成2003年教材在“1吨有多重”中先出示4个生活实例大约是1吨的物体学习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最后举举生活中的用到“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例子。2013年教材“1吨有多重”中用一个生活实例认识1吨有多重学习与千克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找到“吨”的使用最后从三个学过的重量单位中给四个实例选择合适的单位。共同点:①生活实例认识1吨到底有多重,丰富感性认识。②去生活中找到“吨”的使用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吨丰富对“吨”的直观感受。不同点:①2003年教材选取的现实素材比较多,用四个例子阐述吨到底有多重②2013年教材在素材的选取上做了删减,只留下之前的最后一个素材,用与学生同龄人的大致一个体重25克去想象多少个同样重的同学合起来约重1吨。编者抓住离学生最近的一个实例去认识吨的质量。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各种称重工具,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感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2.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地活动学生亲眼目睹教学过程的生动形象,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初步建立参照标准。质量观念的建立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反复体验积累估计物品重量的经验步建立质量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把经历积淀成经验,才能逐步建立质量观念,避免出现对质量单位的认知偏差。2.拓展体验途径,多方积累形成量感。对于克、千克、吨等计量单位,尽管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孩子们真正接触的并不多,相关经验还很缺乏。而量感的建立,依赖长时间的积累和运用,需要学习者通过活动充分感受和体验。八、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单元应该通过估掂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质量观念而在本单元中以上这些活动已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组认为本单元无需整合。本单元2课时内容具体如下:课时

课题

教学目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识质量单千克克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