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_第1页
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_第2页
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_第3页
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_第4页
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16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摘要: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人情、世情、时情来抒写诗歌,创造了唐诗史上的新篇章,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美,寄寓遥深。李诗通常喜欢用一些朦胧、残缺甚至是不确定的意象,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采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这些个体独立的意象串联着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诗歌意境进行渲染烘托,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深、让人咀嚼无穷的诗境,从而登上了唐代诗歌史上抒情艺术的高峰。关键词:李商隐朦胧意象残缺意象色彩诗境的宽阔性一首好诗总是有那么一些因素能引起人的情感的效应,而情感效应无非来自于诗歌营造的意境,诗歌意境营造主要来自于诗人

2、所捕捉的意象。唐代是我国诗歌旺盛的发展时期,李商隐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诗人。在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诗歌总是以其善感的心灵,不幸的经历,丰富的情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捕捉意象,创造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表现蒙胧的情思与蒙胧的诗境。从而把诗的意境推向更深层的世界,既可亲可感,又蒙胧绮丽。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一、意象的捕捉、组成诗歌意象本身的缥渺、不确定性在自然界中,景物往往因为其朦胧而愈增其美。诗歌中的意象则通常是“意象化了的物像”,是构建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由于与众不同的阅历和审美观的不同,李商隐在捕捉诗歌的意象时,常借助一些具有蒙胧美感的物像、事象。如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月、

3、夜、梦、雾、雨等。这些意象就都具有模糊、朦胧感。梦是虚无缥缈的;月是若离若隐的,也是神秘模糊的,而雾是更加朦胧的。它们的出现给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又是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部件。是诗歌的艺术的精灵。一般意境是在意象过烘托出的氛围。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朗清晰的意象往往显得直白、而朦胧的意象则常带有想象的韵味。诗人在追求诗境朦胧的审美效应时,常常选择后者。自然界的物像可以说都被诗人赋予了灵性,人的情感。如:梦雨

4、、灵风、飘灯、迷蝴蝶等。它们的诞生是被诗人心里化,是多种体验的复合。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的来自外部的自然界,而是愿自于内心感触的内化。又“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1中,据了解“珠箔”本是一种用珠串编织而成的帘子;在这里,诗人以珠帘比喻雨“灯影、珠箔、雨丝”等意象组合在一起,美丽而迷蒙,创设了一个凄美、朦胧的意境。为了给意象和意境裹上一层神秘的迷雾。据不完全统计,李商隐诗歌采用神仙传说有一千二百多处,如:望帝托鹃、星沉海底、弄玉吹萧、楚宫云雨、蓬莱三山、望帝托鹃、王母下凡、庄生蝴蝶、仙人采芝、北极七星、嫦娥奔月、麻姑搔背、佛爷世祖、东方塑、等等意象。这些虚无、飘忽不定的意象,给诗歌意境披上了

5、一层蒙胧而感伤、典雅而惘然的轻纱。如:重过圣女祠中就用了五个神仙界的意象这些都使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间接的为诗歌渲染了诗境的朦胧美感。、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朦胧衔接及组合李商隐的诗歌不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外部联系,更多的是关注辞藻与用典的典雅当其受到外界某些刺激触动时,总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隐隐约约的出现在他的脑中,发而为诗。其意象的组合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受现实生活和时空或因果的顺序限制,意象与意象之间有很大的跳跃间隔和省略。带有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如无题二首2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

6、蓬。“昨夜”与“彩凤”与“灵犀”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一联又跳跃到“酒暖”“灯红”;这些意象并没有出现一个关联词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身无”与“心有”相对应,可见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跳跃性之大;整首诗歌短短56个字却用了十多处意象。由此可见,其诗歌意象的密度之大,如电影般一个个为我们播放,扩散我们的联想的宽阔性,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意象进行处理与运用;创造幽美朦胧的诗境。二、意象的跳跃性转换意象是个体、局部,它是组成诗歌的元素。李商隐善于把残缺、空白、看似无联系的意象巧妙的串联起来,形成一片宽阔的海洋无边地遐想;从而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的宽阔性与朦胧性。如碧城三首3之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

7、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仅仅八句诗就用了八个独立的意象;给诗歌笼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障。这些意象一会是天上的,一会是地下的,一会是人。一会又是神,甚至是神人合一。意象与意象之间看似无联系,但仔细品读,你就会发现这些意象之间的脉络潜在着一条线索,那就是诗人的情感,它牢牢的把各种毫无联系的独立意象锁在一起。也正是这一条情感的线索,才让读者在解读的时候可以自由的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在两个意象之间穿梭,不用受逻辑关系的栓绑,可以说给了我们读者充分再创造的空间。、残缺的意象营造虚无的朦胧意境。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被卷入一场“

8、牛李”党争的漩涡而不能自己,党人的成见加以自身的个性孤僻,使得他抑郁而沉闷一生。虽然不断探求追求,可依然无法抓住前途。在任职30年其间,有20年是辗转与各处幕府的。漂泊异地,远离家室。最后一次在赴梓州长达五年的幕职之前,妻子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时世、家世、身世迎面的袭向他,原本就“多情”“多感”的他在这个时候却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仕途上的失意,嫁女引起牛党要员令孤绹的不能谅解,妻子王氏的早逝等种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这些复杂的情绪都涌在他创作的诗歌里面,毫无隐藏,为排解心中这种想倾诉又无好的倾诉对象的愁绪,秉情才赋的李商隐只能把心中这种郁愤甚

9、至怅惘的矛盾情绪倾宣泄在诗歌的意象上来抒发。如春雨4: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意象“红楼”“灯影”“云锣”“孤雁”与心象“怅卧”“意多违”“寥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把无法用清晰的形象来表达的情感借用朦胧的意象群来宣泄抒发。更添诗歌意境的暗淡迷惘,凄美婉约。在我看来,李商隐在创作时是比较喜欢用那些伤残、朦胧的残缺意象。所谓残缺意象就是诗人把现实生活中有缺陷不完美的物像作为情感的载体。李商隐的残缺意象往往带有较强的美感,曲折委婉而琢磨不定,悲剧意味也较浓,不同的读者看了有不

10、同的审美效应。如在其诗歌中常出现“残”“断”“恨”“空”像这一类带有伤感的字眼很多。如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5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6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7无题四首其一:“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8等等这些残的诗句随处可见。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漂泊,仕途无路,怀才不遇。但由于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佛家思想的影响,他采用的发泄方式是文雅的,并不是大哭大喊,更不是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而是通过一写自然物像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的残缺意象,有意识的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从而释放出压抑在心中的痛苦。用美来节制悲愤,用美来装饰的苦闷。如无题9:相见时难别亦难,

11、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且不说他的主旨说的是什么,就单它的残美意象已经有很的支解了。“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蜡烛成灰”“蚕吐丝亡”春花的凋残往往带有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春风本是和煦给人朝气的景象,在这里却是那样的“无力”!可见连自然界也如此之困顿、怅惘。尾联又出现了“蓬山”“青鸟”两组唯美的意象,似要给人一点希望,但紧接着“此去无多路”,现实却是这样的残酷,找不着路也改变不了命运。让人置身于“闲愁万种”的痛苦中。这些意象,虚虚实实,错落有致,似有暗示性却又无法确定其表达的意蕴。李商隐是处于晚唐衰落朝代,

12、诗歌的色彩多少带有点感伤的主义色彩。或尤叹离怀,或哀婉异地,或缠绵两情。通常是无望中带有执着,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但不低迷,似茫然却又固执。传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感、目标感,飘忽迷离的生活感受。“社会现实,人事自然,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带有衰落的情调并成为感伤的衰苦的心象。”如流莺“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0登霍山驿楼“弱柳千条露,衰荷一向风。”11本来是美好事物,在诗人悲剧性的气质深化下变得如此衰落残缺。人生的吟咏,情感的感伤,痛苦的超越,浓缩了无题诗歌多义的诗歌意境。可谓“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色彩搭配的朦胧化李商隐在营造诗歌意境美,捕捉意象的同时还不忘营造色彩的诗

13、境。如李花12:李劲独来数,愁情相与悬。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减粉与园箨,分香沾渚莲。徐妃久已家,独自玉为钿。“李花”“园箨”“池莲”“玉钿”这些意象皆为白色,由李花洁白的容颜连及到新竹的粉霜,莲花的花冠,徐妃的玉钿来构成一个洁白风韵的诗境,令人神往。根据资料的显示,李商隐有色癖,之所以会这样说它,主要是从他的作品解读而来的。如:“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滴得归迟。”13“一夜芙蓉红泪多”。14“青雀西飞竟为回。”15“黄竹歌声动地衰。”16“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17这些都是诗人在创作时直言的色彩。又如“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18从这些诗句显示的颜色来看。似乎诗人有偏爱颜色的

14、洁癖。从色彩上来分析,红色,是最引人注目的颜色,火的嫣红,血的殷红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颜色,在色彩的世界中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青色,多指绿色,墨青色,深蓝色。象征希望,和平。同时也存在冷淡、消极的韵味。白色则象征纯洁又带有种空洞的渺茫。在我看来,李商隐是比较偏爱这三种颜色的如在其诗歌常出现“白石”“青鸟”“红楼”等有关意象。无不体现他对色彩的喜欢。在李商隐的诗歌里,色彩总是以一种稀有,矜贵与心灵神秘领域相同的方式出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与红蔷薇。”19绿色与红色相对应,营造了一种孤寂、忧伤的霏微。“红楼隔雨相望冷”20一句就把小楼暗红的颜色和雨的抑郁色

15、彩凝结在一处,显的那样虚无缥缈,似梦中情,又似雨中梦。李商隐的诗歌色彩总是无大肆渲染,却尽显风流。字句间自然流露,有一种无法言喻的黏合美。、诗句与诗句、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空白读了李商隐的诗歌后,我认为李商隐的诗歌更加注重心里体验和情感信息传递。他追求的不是完美、鲜明的意境,而是有意识采用个体意象把不相关的物像粘辑在一块,通过不完整的画面营造一种空白、迷离的诗境。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虽然交代时间、地点、天气,但这并不能确定“昨夜”是特定还是泛指的,仍是一个未知数。“画楼”“桂堂”可以是府邸也可以是庙观。颔联与劲联之间又没有关联词语衔接,只是仅仅几组极具感情色彩的独立意象。句与句之间,意象

16、与意象之间空出了一大处思维的空间让我们想像、填补。由此可见,李商隐是很少通过特写的镜头来为我们展开一个具体的画面。他只是通过准确的“对应物”来传达,从而塑造情感的朦胧形象。如无题二首中“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21“金蟾”是一种蟾状的香炉;“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的辘轳。香炉与装饰品又怎么会牵涉到一起呢这无疑又留下了空白点让我们解读、想像。塑造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意境。意象与诗句之间的衔接空白,其实就是利用汉语缺乏时态词性不定的特点。使得诗句与诗句、意象与意象之间留下许多的空白点,引起人们有宽阔想像的空间。意象与诗句之间的情绪跳跃性大。如无题22: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

17、成冰。如何雪月叫光夜,更在催台十二层从诗歌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中意象之间转换跳跃的距离之大,“如何”二字更是突出其间跳跃性变化。令整首诗歌更具有张力与内涵。梁启超曾说过:“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可见李商隐诗歌中联与联、句子与句子、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转换的幅度之大,但却总能给人以揣摩不尽的美感。三、诗歌环境的宽阔性李商隐的诗歌所体现的常常是通过生活的原料提炼后生化到只剩下感情的一杯醇酒,从而把我们引入一个无限丰富的情感境界里。给我们多角度的联想的天地。如锦瑟2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8、。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一首争论最多的诗,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作者的自序,是诗歌内容的总括,有人认为是追忆旧欢之作,有人认为是亡悼只诗,有人认为是纯咏特诗,形容瑟者适、怨、清和四种情调作家王蒙曾在解读锦瑟这类诗时,说过“没有定解也就是多种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李商隐的诗歌大多以“无题”作为题目,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时带来的束缚。且诗歌中大部分是没有叙述“事情”的缘由。他只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动人而又朦胧的独体意象,或彼或此,忽断忽续,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至此,我们可得知李商隐的诗歌确实具有无边的宽阔性。美学上,

19、诗歌中的朦胧是与直白的意象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清晰的意象往往给人以直接形象,一眼就能戳穿无回味的余地。依次,人们通常更喜欢一种带有朦胧的美感。在某中情况下,朦胧是比清晰来得美丽神秘些。李商隐正是迎合了人们这种审美需求,写下了大量像水中月、雾中花的朦胧诗章。所谓朦胧是掩饰内容的苍白、营造神秘的色彩,不让人家一眼就明,欲显不显,令人魂牵梦绕。创作的主体要给审美主体留尽量多的空白,以使审美主体有遐想的余地。李商隐利用意象的残缺、朦胧、空白来扩大诗歌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尽情的在已有的意象中自由遐想。如巴山夜雨2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简单的一问一答却韵

20、味无穷。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有八个字是相同的。往日的苦思如今回味,已经化为温馨的记忆,“巴山夜雨”“涨秋池”,已知和未知,现在和未来,两两相对照,更是深刻地表现诗境的宽阔性。李商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把诗歌的朦胧美演绎得最好的一位诗人。朦胧的意象、朦胧的意境,无不体现了朦胧的诗歌意境。他以瑰丽,残美,朦胧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审美艺术,把诗歌的意境从朦胧引向一个更高的欣赏阶段,在历代的诗坛上熠熠闪光,永垂不朽。附注:1、4、20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31页。2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37页。3刘学锴余恕诚诗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第3版,第257页。5、9、10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29页。6、15刘学锴余恕诚诗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第3版,第78页。7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28页。8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35页。11刘学锴余恕诚诗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第3版,第72页。12袁行霈、罗宗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