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课件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课件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课件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课件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虚词 推断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之一、回顾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才竟表祈使例如:公【为我】献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请【以剑】舞。 【以资政殿学士】行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目的、原因、对

2、象、范围、排除、被动、比较等意义的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介词时地介词(于):在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原因介词(因):则无因喜以谬赏 (因为)方式介词(以/因):何以战(凭)因势利导(根据)对象介词 (于/与):于其身也(对于) 乃与平原君计(跟) 例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连词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分句的词。连词,表让步“况且”连词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例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前后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连词)连词与介词的辨析 与:译为“和”时,作介词的时候,“与”前后的成分不

3、能互换。例如:我和他提起过你 。介词( “和”前后的成分互换后,变成“他和我提起过你”)练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助词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学法指导一、看语法结构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

4、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词组结构判断法1:某虚词与前文词语形成特定词组(1)所+之,“之”用作动词,翻译成“到”“去往”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往)(2)时间副词+之、而、者,三者均作音节助词,无实际含义顷之、久之、继而、既而、久而、俄而、今者、昔者(3)形容词+于,“于”表示比较,翻译成“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5、之而寒于水(4)形容词+乎、焉,二者均用作助词,表示“的样子”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盘盘焉,囷囷焉(5)动词+名词+焉,“焉”用作语气词,翻译词“了”、“啊”等于是余有叹焉(6)动词+焉,动词为及物动词时,“焉”用作代词,翻译成“他”、“那”;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焉”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某虚词与后文形成特定词组(1)以、因、为、与+名词+动词,当名词为该动词的主语时,四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晉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勿因喜而谬赏(表示因果关系,因为)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夫

6、六国与秦皆诸侯(表示并列关系,和)当名词不是该调查主语时,四者均用作介词,意思随语境而定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过)为(吾)击破沛公军(替、给)竖子不足与谋(和)(5)何+动词+名词,“何”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什么”、“怎么”等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6)何+形容词,“何”字用作程度副词,翻译成“多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焉+动词,“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怎么”、“哪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8)而、乃+称谓,二者均用作人称代词,翻译成“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某虚词与前后文词语共同组合成为特定词组(1)非动词+

7、而+动词,“而”字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泉涓涓而始流(2)动词1+而、以+动词2,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已经停止,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系登高而招.(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成“然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翻译成“而且”)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示因果关系,可翻译成“所以”)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任然持续,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木欣欣以向荣二、看对应位置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噫吁嚱,

8、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三、看特殊标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嗟夫!予尝求

9、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使小人在侧,臣

10、之罪也。【该句是“判断句” ,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是陈述句,“也” 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晏子见疑于景公。【“见”和“于”表被动。】婴之亡,岂不宜哉。【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四、看句位分析(句位分析法)其: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2、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吾其还也。【“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其”作代词】(一):字面位置判断法(1)用在句子末

11、尾,作语气词(为,与,乎,也),意思语境而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呢)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疑问语气,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疑问语气,呢)古之人不余欺也(感叹语气,啊)(2)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也),不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不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翻译成“的”鄙贱之人(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

12、构助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译成“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五、看具体语境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

13、,是语气助词。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六、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

14、“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句式判断法1:判断句(1)乃、则,用在判断句中,二者均起到加强判断的作用,可翻译“就”、“就是”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者,用在判断句中,用作助词,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也,用在判断句末尾,表示判断语气 蔺相如者,赵人也2、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式 之:用在宾语前置句式中,用作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2):定语后置句式 之:用在定语后置句式中,用作定语后置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

15、,所在皆是也3):状语后置(介宾后置),“于”,根据具体语境解释。3:被动句 为、于:用在被动句中,表示被动,可翻译成“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4:疑问句 也: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可翻译成“呢” 谁得而族灭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5:感叹句 也:用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可翻译成“啊” 古之人不余欺也6:陈述句 也: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7:特定句式 “其 疑问语气词?”“其”字用作语气词,表示特定语气,意思随语境而定 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其皆出于此乎?(表示猜测语气,翻译成“大概”)七:复句关系判断

16、法以、因、为、与、而、乃、则、且(共8个连词):上述8个虚词作连词使用时,必须:(1):找出该连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2):根据句子意思,判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此语意关系就是该虚词的用法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关系,翻译成“因为”)因拔刀斫前奏案(承接关系,翻译成“于是”)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因果关系,翻译成“因为”)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并列关系,翻译成“和”)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关系,翻译成“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承接关系,翻译成“然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关系 ,翻

17、译成“却”、“可是”)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让步关系,翻译成“尚且”)虚词判断技巧总结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