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 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3.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素养目标齐桓晋文之事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
2、重用。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
3、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 课文探究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无以,则王乎”说法婉转,使齐宣王难以拒绝
4、,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来。由问“霸道”开始,然后避开“霸道”引出“王道”,文势曲折生姿。 课文探究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无以,则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原因:眼见那牛惊恐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没有见到羊恐惧的样子,故以羊换牛。联系:这足以说明齐宣王有仁慈怜悯之心,这与施行王道有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宣王缺乏信心的问题。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原因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宽慰齐宣王,为的是坚定其已有的“不忍”之心。这
5、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施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3.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进一步宽慰齐宣王,有何用意?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宽慰齐宣王,为的是坚定其已有的“不忍”孟子在这段话中巧妙地设喻,旨在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钧”与“举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见舆薪”为喻,引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4. 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则王许之乎”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孟子在这段话中巧妙地设喻,旨在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的比喻,进
6、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进一步说明齐宣王能王天下而不去做。5.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有什么用意?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的比喻,进一步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孟子强调唯有推恩,才能保民;唯有保民,才能保四海;唯有“善推其所为”,使普天下之民均受其泽,才能成为“大过人者”的贤明之君。明确指出“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从而将王道的概念具体化。6.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这段话有什么用意?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孟“笑而不言”四字写出了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
7、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7.“王笑而不言 ”中的“笑而不言”四字有何妙处?请赏析。“笑而不言”四字写出了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之不可取,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粉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8.孟子以“缘木求鱼”为例说明了什么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以上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即使天下的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都闻风而至,从而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现出一幅“保民而王”的
8、美丽远景,与行“霸道”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富有音乐性。9.赏析“今王发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这几句。以上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即使天“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提升品德修养。10.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他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内容?“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内容小结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孟子通过这次对话劝说齐宣
9、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自愿受教,从而宣扬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主题归纳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孟子通过这次对话劝深入探究对话一开始先避开齐宣王提出的“霸道”问题而举起“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王的心理,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其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来,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指出齐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列举“霸道”的种种危害,从而论述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齐宣王急于知道如何施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
10、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1.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深入探究对话一开始先避开齐宣王提出的“霸道”问题而举起“王道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者,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着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
11、,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2.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的。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2.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文是怎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第三个波折:在孟
12、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且要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
13、点,千回百转,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所接受。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现象,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事情之实。3.本文长于譬喻,气势充
14、沛,试进行分析。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 孟子的文章表面看似散漫无章,铺张扬厉,纵横恣肆,而实际上,其文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却仍然是浑然一体的,只不过有的是从侧面讲,有的是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 文章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质疑辩理,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比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 孟子的文章表面看似散漫无章,铺张扬厉,纵横恣 孟子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
15、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贾、行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其;再次,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4.孟子认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胡龁(h) 衅(xn)钟
16、觳觫(h s)褊(bin)小 彼恶(w)知之 忖度(cn du)舆(y)薪 便嬖(pin b) 莅(l)中国商贾() 赴愬(s) 惛(hn)放辟(p) 邪侈(ch) 畜(x)妻子豚(tn) 彘(zh) 庠(xin)序孝悌(t) 颁(bn)白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2.通假释义。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王说(“说”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7、愬”同“诉”,诉说)是罔民也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2.通假释义。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3.古今异义。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爱护,喜爱。)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痛惜,哀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3.古今异义。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4.一词多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动词,揣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动词,计量长短)王
18、请度之 (动词,考虑)关山度若飞 (动词,越过)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名词,限度)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名词,制度、法度)可得闻与 (助动词,能)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动词,领会、理解)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动词,得到、找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同“德”,感激,感恩)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形容词,得意,满足)得度4.一词多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动词,揣测)可得闻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名词,表现)视之,形若土狗 (名词,形状)无案牍之劳形(名词,形体、身体)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 (动词,比较,对照)形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动词,像)若无罪而就死地
19、(代词,这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如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代词,如此)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及,比得上)更若役,复若赋 (代词,你的)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名词,表现)形若寡人者,可以保以羊易之(代词,代“牛”)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牛何之(动词,往)夫子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未之有也 (代词,代“这样的事”)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连词,那么)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连词,表假设,如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则则”并用,加强对比)则以羊易之(代词,代“牛”)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
20、地,则牛羊何择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动词,述说,谈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挡,抵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惜,舍不得)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走向)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痛惜,哀怜)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动词,替换)有复于王者 (动词,禀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视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及,推广到)犹缘木而求鱼也 (动词,攀援,攀登)殆有甚焉 (副词,恐怕,可能)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动词,述说6.词类活用。(1)名
21、词的活用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用作动词,称重)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2)动词的活用危士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3)形容词的活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爱”“爱护”的意思;第二个“老”字及下句第二个
22、“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是“老人”“小孩”的意思)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肥甘,美味的食物;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小固不可以敌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寡固不可以敌众(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寡,人少的一方;众,人多的一方)弱固不可以敌强(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弱小的力量;强,强大的力量)(3)形容词的活用7.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 (“乃也”表判断)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也”表判断)非不能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是诚不能也 (“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2)省略句臣闻之(于)胡龁曰 (省略引出对象的“于”)有牵牛
23、而过(于)堂下者 (省略引进处所的“于”)将以(之)衅钟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7.文言句式。(1)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焉 (即“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即“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 (即“牛之何”)一羽之不举 (即“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舆薪之不见 (即“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4)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3)宾语前置句(5)状语后置句吾何快于是 (即“吾何于是快”)天下可运于掌 (即“天下可于掌运”)王坐于堂上
24、(即“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申之以孝悌之义 (即“以孝悌之义申之”)(6)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被动)(5)状语后置句8.文化知识。(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3)商贾(g)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5)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8.文化知识。(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王说,曰(2)为长者折
25、枝(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4)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课后作业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课后作业答案:(1)说,同“悦”,高兴(2)枝,同“肢”,肢体(3)采,同“彩”(4) 涂,同“途”,道路(5)颁,同“斑”答案:2. 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1)是以后世无传焉 传:(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无伤:(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察:(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御:(8)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疾:(10)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
26、2. 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答案:(1) 流传(2)没有谁,没有人(3)吝惜,舍不得(4)疑问代词,怎么,哪里(5)没有什么妨碍,没有什么关系(6)看,看清(7)治理(8)爬(9)憎恨(10)反复(做)【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答案:【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3. 对下列句中加色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有复于王者曰 天下可运于掌A. 相同, 相同 B. 不同, 不同C. 相同, 不同 D. 不同, 相同
27、【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3. 对下列句中加色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统答案:B解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介词,向。介词,在。【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答案:B【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4. 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1)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声音不足听于耳与(3)为肥甘不足于口与(4)莅中国
28、而抚四夷也(5)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4. 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答案:(1)妻子儿女(2)音乐(3)不足以(4)中原地区(5)试行【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答案:【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几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朝秦
29、楚C.刑于寡妻D.然而不王者【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几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B解析:A、C、D 项加点词语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穿(衣服)”“做榜样”“称王”;B 项,“朝”为使动用法,“使朝见”。【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答案:B【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
30、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齐宣王问“霸道”开始,他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强行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B.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地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C. 孟子肯定王有“不忍”之心,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D. 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并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PPT下载3PPT课件人教版部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统答案:A解析:“强行把话题岔开”分析不当,从当时的情景和孟子的这句话看,没有“强行”的意味,恰恰相反,是巧妙地、委婉地岔开了话题。【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理工大学公差与技术测量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21个领导力法则
- 业务新员工年终总结
- 组成意义心电图波的和
- 做六有青年活动
- 社区护理基础-1729734559038
- 言语治疗技术失语症的分类
- 剖腹产后护理查房
- 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化学试题
- 医疗垃圾整顿
- 戏剧艺术概论-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巯基乙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评分表
- 汽修厂搞个优惠活动
- 幼儿园教研五大领域主题30篇
- 2023年民俗博物馆防火、防盗、防恐应急预案
- 七年级劳动技能课全册教案
- 法学英语论文
- 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演示文稿
- 2023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发动机冷却系统说课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