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_第1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_第2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_第3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_第4页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特定的影响因素会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特定的影响因素会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2.1引言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2.3集聚经济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2.5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2.6产业分散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2.1引言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2.3集聚经2.1引言 被广泛认知的企业区位选择的行为特征:绝大多数的行业活动在空间上都趋于产业集聚;空间集聚的规模特征即不同范围的经济活动发生在不同的集

2、聚区。2.1引言 被广泛认知的企业区位选择的行为特征: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1)假定所有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集聚的结果导致土地需求上升,价格上涨,盈利能力降低,企业搬迁,使集聚现象最终消失;假定处于地区的每个企业由于该地区大量企业的存在而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1)假定所有企业的规模报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2)规模经济的空间特征的确存在,但也要承认这种空间位置特征存在局限。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2)规模经济的空间特征的2.3集聚经济(1)规模经济的区位特征被广泛看作是集聚经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

3、ll)第一个详细论述这一经济现象来源。在马歇尔的模型中,集聚经济通常被理解为外部经济。2.3集聚经济(1)规模经济的区位特征被广泛看作是集聚经济。2.3集聚经济(2)2.3.1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信息溢出(国际金融市场);非交易性局部要素投入(金融市场中的法律企业和软件企业);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2.3集聚经济(2)2.3.1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2.3集聚经济(3)2.3.2集聚经济的类型内部规模经济(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区位经济(在西雅图,供应波音公司专业航空配件的众多企业形成了企业群);城市经济(西雅图)。2.3集聚经济(3)2.3.2集聚经济的类型2.3集聚经济(4)2.3.2集聚经济的类型

4、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的集聚经济;区位经济单个产业的集聚经济;城市经济单个城市的集聚经济。这三种集聚经济分类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和产业边界的界定。2.3集聚经济(4)2.3.2集聚经济的类型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1)2.4.1增长极模型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Perroux, 1950)提出。佩鲁以货币空间的形式描述了经济关系,在经济关系中含有某些和金融交易相关的极。模型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大型创新企业或大规模投资活动将给当地产业集聚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该模型的缺点为缺乏对这些投资计划收益和成本的连贯分析。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1)2.4.1增长极模型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

5、析方法(2)2.4.2孵化器模型由辛茨(Chinitz, 1961, 1964)提出。产业集聚处于高度变化状态的,它包含各种不同的行业类型和企业规模,将充当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超级“孵化器”。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2)2.4.2孵化器模型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3)2.4.3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由弗农(Vernon, 1960, 1966)提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将通过区位选择的方式来分散其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特定工厂的生产活动。该模型的重要结论为,在一地理区域内,发生在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的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存在质的差别。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3)2.4.3产品生命

6、周期模型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4)2.4.4波特模型由波特(Porter, 1990, 1998a, b)提出。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集聚效应为个体企业提供了组织其经营过程的另外一种方式。波特的主要观点是空间的接近使得竞争者们可以互相看到。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4)2.4.4波特模型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5)2.4.5新产业区域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信念,即通过理解企业规模、创新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能够改进公共政策,从而促进地区发展的效率。存在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些观察的结论是全新的,还是旧有现象的新的表现形式。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5)2.4.

7、5新产业区域模型2.5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特征纯聚集型产业复合型社会网络型企业规模基本单位规模有些大型企业不固定关系特征无法确认;零散;不稳定可以确认;稳定交易信任;忠诚;联合游说;联合投资无机会主义行为成员数量开放封闭部分开放加入方式租费定址在集聚区内部投资定址在集聚区企业历史经验;定址在集聚区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区域反映租金上升租金不变部分租金资本化空间概念城市区域非城市区域非城市集聚实例竞争性城市经济钢铁或化工生产复合体新产业区域分析方法纯集聚模型区域生产理论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网络理论2.5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特征纯聚集型产业复合型社会网络2.6产业分散(1)2.6.1空间定价、

8、价格歧视和企业分散市场报价不一致的假设强化了有关空间定价行为的某些特征能够促进产业分散;企业利用市场垄断力量进行价格歧视,增加单个企业的市场空间范围,增加货物运输的平均距离,从而增加企业分散的趋势。2.6产业分散(1)2.6.1空间定价、价格歧视和企业分散2.6产业分散(2)2.6.2关联分析和产品价值重量比总体关联分析的最普遍结论之一是产业关联和被运送的产品属性之间存在关系。特别是,产品的价值重量比越高,运输的平均距离越长。2.6产业分散(2)2.6.2关联分析和产品价值重量比2.6产业分散(3)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莱利发则表明市场或供应地吸引顾客的能力和市场或供应地的大小正相关,和

9、运输距离的平方负相关。市场或供应地的大小用在该地点生产或可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或种类表示;商品的运输距离用顾客为购买所必需经过的距离表示。2.6产业分散(3)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2.6产业分散(4)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莱利发则给我们提供了计算两个零售中心市场边界的简易方法。如果两个零售中心A和B之间的距离是x,位于A和B市场边界上的消费者到A的距离为a,莱利发则可表示为:2.6产业分散(4)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2.6产业分散(5)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如果这两个零售中心的相对大小表示为则得到:也可变形为:2.6产业分散(5)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2.6产业分散(

10、6)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这两个零售中心的市场边界的实际位置依赖于市场的相对牵引力和阻碍消费者克服距离的影响因素。市场牵引力是指作为购买场所的市场的相对吸引力。2.6产业分散(6)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1)对许多国家的观察研究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选择存在一个特定的规定:首先,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某些典型特征;其次,城市的数量分布同样呈现出典型特征。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1)对许多国家的观察研究表明,经主导城市:第一层排在第二位的城市:第二层排在第三位的城市:第三层第四层的城市第五层的城市图2.1城市系统的空间和等级结构主导城市:第一层排在第二位

11、的城市:第二层排在第三位的城市:第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2)2.7.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假定存在一个含有N种不同商品的等级结构g=(1,2, ,N),一个包含N级市场范围的等级结构m=(1,2, ,N)以及一个含有N个不同水准的城市中心金字塔结构u=(1,2, ,N);假定每种商品的等级和其空间市场范围直接对应;假定对于均匀的农村人口分布,某一等级单个商品的市场范围相对于下一等级商品,其相对规模是常数k;假定城市中心的等级与它提供的商品范围直接相关。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2)2.7.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3)2.7.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假设前提下

12、,克里斯特勒试图构造一个能够利用最少的供应点实现向所有地区供应所有商品的空间模式。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3)2.7.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第三级城市第二级城市第一级城市 第二层级城市的市场边界: 第一层级城市的市场边界:图2.2关于城市系统的克里斯特勒模型第三级城市第二级城市第一级城市 第二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4)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假定土地是同质的,且在每个方向运输的可能性相同;假定消费者在空间上均匀分布且对于单个企业的产品的需求具有价格弹性。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4)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5)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如果区位K上的企

13、业生产的产品的离岸价格为p,则K临近区域的需求量为 。当产出的交付价格p+td增加时,需求量将会下降。其中,p表示每千米的运费率。价格/成本tD需求Q图2.3勒施框架下企业的需求计划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5)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价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6)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在市场范围和单个企业区位选择的三维透视图中,如果企业位于生产点K,距离D则表示企业市场范围边界的半径,因而企业的市场范围为 。距离生产点K需求数量距离D图2.4勒施框架下企业的市场范围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6)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距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7)2.7.2勒施的中心地理

14、论假定我们的二维平面中存在空间竞争,我们需要考虑这种竞争将如何改变单个企业的圆形市场范围。市场边界图2.5空间竞争情况下企业的市场范围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7)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市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8)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假定竞争导致所有的土地都被同质的企业占据,勒施模型的结论是空间经济会呈现出由六边形组成的蜂窝结构。图2.6 同质企业的市场空间分布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8)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图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9)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勒施的结论如图所示,任何空间范围的经济体都有一个占有支配地位的主要中心城市。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是一些

15、更小的聚居区以及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分散化交替存在的区域。产业集中化区域图2.7 勒施理想空间分布产业分散化的区域占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9)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产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1)对于任意分布的经济观测值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描述这种分布的分布函数f(x), f(x)表示随即变量X取到样本或总体中一个特定值x的概率。如果X连续,观测值不超过x的累积分布可以表示为:如果城市区域的总数为T,城市规模的分布函数为 ,因此城市规模函数R(x)表示规模大于x的城市区域的数量。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1)对于任意分布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

16、位序规模法则(2)常用的城市规模分布函数:M是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城市范围内的人口数量估计方程:根据许多实证观察结果,一般简单地假定a的值接近于1,因此,城市规模分布函数可表示为:x是单个城市的规模,R(x)是该城市在城市等级结构中的位序。简单位序规模法则可以写成: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2)常用的城市规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3)位序规模法则,是许多国家的近似值。有些国家很接近位序规模法则,如英国;有些国家偏离简单位序规模法则,如意大利、德国;世界上许多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国家,其城市分布情况与位序规模分布明显不同,如泰国、阿根廷。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

17、则(3)位序规模法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1)在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内,产业活动的空间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可以从两个主要的视角来衡量:第一种方法是测度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系统中均匀空间分布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考察特定区域内各产业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1)在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区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2)第一种方法,对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系统中均匀空间分布的程度,最直接的测度方法是赫尔芬达尔指数(Ellison and Glaeser, 1997),表达式为:其中,G是赫尔芬达尔指数, 表示产业部门i在每个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占部

18、门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表示每个区域r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2)第一种方法,对特定国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3)以上表达式可以写成:其中, 是部门i在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 是部门i在国家n内的就业人数, 是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 是国家n内的就业人数。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3)以上表达式可以写成: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4)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特定区域内每个产业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这种方法更多的是测度各个区域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的程度。其中, 是区域r的相对多样化指数, 表示区域r内产业i的比重, 表示国家n中产业i的比重。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4)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特定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5)以上表达式可以写成:其中, 是部门i在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 是部门i在国家n内的就业人数, 是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 是国家n内的就业人数。当区域就业分布和国家就业分布接近时,相对多样化指数的值就会变大。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5)以上表达式可以写成: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6)一个相似的区域专业化指数。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