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_第1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_第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_第3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_第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菊花与野菊花及闹羊花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又名:甘菊、白菊、药菊、秋菊、家菊、小白菊、甜菊花。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 。原植物菊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有1 000余种,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菊花其它几个品种类似于亳菊,产地加工也与亳菊相同,故在鉴别上主要与亳菊比较。 菊花出口以杭菊为主,分为甲、乙两级,有散装和封装两种包装形式。本品药材性状: 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

2、1.53cm,离散。常具花序梗。总苞碟状;总苞片34 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上着生有多数大小不一的鳞片状棕色苞片,钻形,长约 12mm,轻轻扯去小花后明显可见。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 齿裂,裂片三角形。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韧,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滁菊卷缩成为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紧密,直径1.52.5cm 。无花序梗。花序盘内部无鳞片状棕色苞片。舌状花数层,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顶端微裂,有

3、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多数,大多隐藏,形成管状花盘,两性,黄色,位于中央。体稍重,气香浓郁。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 直径 1.52.5cm 。无花序梗。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 管状花少,外露,淡黄色。体轻, 松脆。气香浓郁。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直径约30cm左右,厚约 1cm。无花序梗。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白色者称杭白菊,黄色者称杭黄菊,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形成管状花盘。体稍重,味微甘、辛。菊花其它几个品种类似于亳菊,产地加工也与亳菊相同, 故在鉴别上主要与亳菊比较。祁菊、济菊

4、、小怀菊:祁菊和济菊与常见的亳菊无明显区别,小怀菊则类同于亳菊中花形较小的一类。大马牙:明显较亳菊大,舌状花长可达30mm以上,管状花较多,与舌状花混生。大怀菊:明显较亳菊大,直径可达4.7mm以上,具黄色的管状花盘。规格等级 :( 1)亳菊花:产于安徽亳州、涡阳及河南商丘,一等呈圆盘或扁扇形, 花朵大、瓣密、肥厚、不露心,花瓣长宽、白色、近基部微带红色, 体轻,质柔软,气清香,味甘微苦,无散朵、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花朵中个,色微黄,近基部微带红色,其余同一等;三等花朵小,色黄或暗,间有散朵,叶棒不超过5%,其余同二等;( 2)滁菊花:主产于安徽滁州,一等呈绒球状或圆形(多为头花),朵

5、大、色粉白、花心较大,黄色,质柔,气芳香,味甘微苦,不散瓣,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呈绒球状或圆形(即二水花),色粉白,朵均匀,不散瓣,其余同一等;三等呈绒球状,朵小、色次(即尾花),间有散瓣、并条,其余同一等;(3)贡菊花:产于安徽歙县(徽菊)及浙江德清(清菊),一等花头较小,圆形,花瓣密,白色, 花蒂绿色,花心小, 浅黄色,均匀不散朵,体轻,质柔软,气芳香,味甘微苦,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圆形,色白,花心淡黄色,朵欠均匀,其余同一等; 三等花头小, 圆形,白色,花心淡黄色,朵不均匀,间有散瓣,其余同二等;(4)药菊:怀菊产河南武陟、博爱;川菊产四川中江;济菊产山东济南;一等

6、呈圆盘或扁扇形,朵大、瓣大、肥厚,花黄白色,间有浅红或棕红色,质松而柔,气芳香,味微苦,无散朵、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朵较瘦小,色泽较暗,间有散朵,余同一等;(5)杭白菊: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无霜打花、浦汤花、生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花朵厚,较小,玉白色,心黄色,其余同一等;三等花朵小,间有不严重的霜打花和浦汤花,其余同一等;(6)汤菊花: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色黄亮,气清香,味甘微苦,无霜打花和浦汤花、生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花朵小,较瘦薄,黄色,间有霜打花和浦汤花,无黑花,其余同一等;菊花出口以杭菊为主,分

7、为甲、乙两级,有散装和封装两种包装形式。本品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中医临床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扩冠、强心,抗病原微生物,抗疟,抗氧化,抗衰老,保护人工细胞膜, 抗炎,凝血,解热,降压作用。其它药用部位: (1)菊花叶:用于疔疮,痈疽,头风,目眩;2)菊花苗:为菊的幼嫩茎叶,用于头风眩晕,目翳; (3)菊花根:善利水,治疔肿、咽喉病;( 4)菊草:为菊的干燥地上部分,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 60120cm,直径 0.20.8cm ,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具细纵棱,小枝被疏柔毛, 质脆,易折断,断面

8、中部有白色的髓,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椭圆状卵形,羽状深裂,长49cm,暗绿色或棕褐色,叶柄较细,气清香,味微苦。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的干燥头状花序。又名:山菊花、 千层菊、疟疾草、黄菊仔、 黄菊花、野黄菊。药材性状呈类球形, 直径 0.31cm,棕黄色。总苞由 45 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浅棕色,通常被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 1 轮,黄色至棕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本品为多型性的种,在形态特征上有极大的多样性,原植

9、物野菊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及西南各地。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中医临床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其它药用部位:野菊,为野菊的全草。用于痈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菊花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谓“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 本草图经曰: “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厚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

10、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红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本草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馀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馀皆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本草纲目曰: “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 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

11、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菊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另有木犀草素、木犀草素 -7- 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黄酮苷类如金合欢素-7-O-D- 葡萄糖苷及芹菜素 -7-O- -D- 葡萄糖苷、菊苷、 - 榄香烯、百里香酚、二十一碳烷、二十三碳烷、二十六碳烷、水苏碱、腺嘌呤、刺槐素、维生素、糖类和氨基酸;叶中含多种游离氨基酸。据刘金旗等报道,菊花中总黄酮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亳菊、滁菊中金合欢素 -7-O- -D- 葡萄糖

12、苷的含量为 0.0826 和 0.124 9%,明显高于芹菜素 -7-O- -D- 葡萄糖苷,杭菊和贡菊则相反, 为 0.157%和 0.033 5% 。芹菜素 -7-O- -D- 葡萄糖苷的含量,滁菊和亳菊为0.0126%和 0.0274%,而贡菊和杭菊为0.1177%和 0.5877%。这可能与菊花的产地有关。亳菊、滁菊产于长江以北,杭菊、贡菊产于长江以南。从济菊与祁菊的结果分析,也有这种趋势。另外,杭白菊与杭黄菊之间差别较大,杭白菊中的芹菜素 -7-O- -D- 葡萄糖苷比杭黄菊高出近 8 倍,商品杭菊主要来自杭白菊, 各商品菊花药材含量与产地菊花品种之间差别很小。张永明等报道,广西野菊

13、花挥发油中含樟脑(32.16%)、 - 崖柏酮( 4.93%)、- 崖柏酮( 0.74%)、1,8- 桉叶脑( 1.97%)、反式石竹烯(0.34%)、2- 呋喃甲醛(0.28%)、反式 - 芳樟醇氧化物(0.14%)、反式 - - 金合欢烯(0.71%)、3- 甲基苯酚、醋酸异龙脑酯(46.00%)、4- 松油醇( 1.07%)、- 松油醇( 0.82%)、myrtenol (0.82%)、醋酸冰片酯( 2.49%)、醋酸萜品酯( 0.57%)、germacrene(0.55%)、石竹烯氧化物(1.19%)、去氢白菖烯(0.37%)、- 倍半水芹烯(0.21%)、水芹醛( 0.22%)。广西

14、、广东、湖北3 个产地野菊花所含挥发油种数相近,但成分差异大,均含有6 种主要相同成分:樟脑、- 崖柏酮、4- 松油醇、 1,8- 桉叶脑、醋酸冰片酯和桃金娘醇,但含量也有不同。广西野菊花含有7 种独特的成分: 2- 呋喃甲醛、反式 - 芳樟醇氧化物、 - 崖柏酮、醋酸异龙脑酯、醋酸萜品酯、- 倍半水芹烯、去氢白菖烯;广东野菊花含有6 种独特成分:反式罗勒烯、醋酸菊酯、4-(1- 甲基乙基)苯甲醛、4-(1- 甲基乙基) -1- 甲醇基 -1,4- 环己烯、芳姜黄烯、对- 叔丁基苯甲酸甲酯; 湖北野菊花含有8 种独特的成分:橙花醛、 3- 甲基环己烯、 filifolone、2,5- 二甲基

15、-1,5- 己二烯、马鞭草烷酮、 1- 甲基 -4- (1- 甲基乙基)苯、 methyl cantharate、-红没药烯。另外,广东和湖北产的野菊花还含有龙脑、2,5- 二甲基 -3-亚甲基 -1,5- 己二烯;广西、湖北产野菊花含有 - 松油醇;广西和广东产野菊花含有反式 - - 金合欢烯,这些差异可能与野菊花的产地、气候、生长环境、 采集时间以及提取条件有密切的关系。陈耕夫等应用 GC-MS联用技术对野菊花超临界 CO2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得到 85 个色谱峰,鉴定出 50 种化合物,占产物总量的 92.17%;其中烷烃类占 56.9%、烯类占 2.7%、醇类占 7.0%、酮

16、类占 4.2%;对萃取物中的脂肪酸进一步提取后进行 GC-MS分析,分离出 34 个色谱峰,鉴定出 20 种脂肪酸,占产物总量的 58.96%。据王德群等报道, 菊的药用类群经过长期人工栽培、选育,和不同的生态环境,加之特殊的加工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药用品种,同时也有一些品种在消失。目前主要药用的菊花有如下几种:(1)贡菊:又称徽菊,是作为茶菊发展起来的,主产于安徽歙县,栽培山区;头状花序的舌状花白色,中心管状花少或无,贡菊于清光绪22 年(公元 1896 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德菊”建国后逐渐失种,近访问原主产地德清县塘栖(今属余杭县)60 岁老人,也未见当地种过茶菊了; 调查了解到

17、,歙县岔口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种有“银菊”,花心绿色,花瓣全部带淡绿,叶比贡菊大而厚,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后失种,该品种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较多特征, 1981 年调查还发现,贡菊产地普遍混栽一种“资菊”,产量略高,生长期短,作为补苗之用,但头状花序内有绿褐色鳞片,色次质差,收购价低,后产区资菊早已全部淘汰, 菊田内为品种统一的 “贡菊”,质量稳定, 1997 年调查时,歙县贡菊种植面积约533hm2,年产量可达 480 吨左右;( 2)杭菊:有黄菊和白菊之分,黄者习惯于药用,白者原供茶用,随着近代中医药发展,已成茶药兼用之品,清朝时,茶菊在浙江就有诸多品种,其中的“德菊”演

18、变成了“徽菊”(即贡菊),产于余杭良渚的黄者有“高脚黄”、“紫蒂盘桓”,白者有“千叶玉玲珑”,产于海宁的白者还有“金井玉栏杆”,后来主产地逐渐向北推移, 在桐乡形成全国最大的药用菊花基地;浙江黄茶菊记载最早,为明万历年间,距今400 年上下,杭菊在清朝得到了发展,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加,1982 年在海宁调查见到的杭白菊的 3 个品种:小白菊(当地原始种)、湖南菊和大白菊(又称“洋菊”),未见杭黄菊种植,据说大白菊引入当地才数年,近年调查在杭菊主产地桐乡市, 3 个品种均有种植,湖菊,当地称“软杆”,种植面积最大,被认为品质最好,小白菊,当地又称“硬杆”、“小洋菊”,种植也较多,大白

19、菊仅零星种植;(3)滁菊:原产于滁州、定远,建国初,主产地迁移至全椒县马厂一带,20 世纪 50 年代的滁菊品种为“老滁菊”,特征为植株散伏,头状花序大,舌状花稀疏,开花少,产量低, 60 年代被选育出的“新滁菊”代替,因主产地在全椒县,故也称其为“全菊”;新品植株直立,头状花序略小,舌状花稠密,花朵多, 亩产可达 7080kg,1980 年全椒的产量占滁菊总量的 96%,近年来由于价格不稳定,滁菊产量忽高忽低,有时处于保种状态;( 4)亳菊:为药菊中佳品,特征是头状花序小,舌状花多,管状花少,花序内有鳞片;另外,产区还有一种大花的品种,当地称“大马牙” ,又叫“臭花子” ,特征是头状花序大,

20、 有较多的管状花,花序内也有鳞片, 该品种一直被视为劣质品, 药材公司和药商均不收购,近年来在亳州药材市场上经常可见,但售价极低;不同的质量可能是不同时期栽培的品种不同,早期为大而微臭、气味辛烈的“大马牙”品种,近年则为气味清香、花小的“亳菊”,亳菊栽培至少有年历史,其产地在亳州东南沿涡河两岸,清朝时,产地集中在沙土、大杨、十九里和涡阳临近亳州一带,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民国初年已成为安徽主产药材之一, 现亳菊集中分布在辛集、 大寺一带,以大寺的怀楼栽培最为集中;( 5)怀菊:为“四大怀药”之一,久负盛名,产于河南沁阳(旧怀庆府)、博爱、温县一带,古代本草多认为河南是药用菊花的地道产地,河南的

21、药用菊花可能栽培最久,早期的邓州黄、邓州白可能是药用菊花后期选育出来的品种的始祖;近年到武陟调查,怀菊有两个品种,一曰“小怀菊”,花序小,色白,管状花少,被认为质量好, 其性状与亳菊相同; 另一种为“大怀菊” ,花序大,中心管状花多,舌状花先黄后白,不同其它,为一个独立的品种,但近年怀菊已很难形成商品,沁阳、博爱等地已很难找到栽培的怀菊,仅武陟尚有少量栽培,并且菊田中品种混杂现象严重,有的药农仅在果园内保留着少量菊苗;(6)济菊:产山东嘉祥县,又称“嘉菊”,以前通过济宁经过运河运往外地,故称“济菊”,嘉祥县距安徽亳州 200km,嘉菊是清朝时从亳州引种,经过长期栽培,已形成地道药材,山东禹城等

22、处亦有零星栽培,均是从嘉祥引种,近年嘉祥处于保种状态,仅在纸坊镇后于庄等处有少许种植;(7)祁菊:主产河北安国,通过考察,与“亳菊”一致;(8)川菊:主产四川中江,近年来已失种。亳菊、小怀菊、济菊三者的头状花序直径均在4.2cm 左右,管状花盘直径也都在0.70.8cm ,花序内均有鳞片。株高、株型、叶色、叶均相似, 3 者应是同一品种,只是栽培地区不同而已。菊花的其它药用品种,如贡菊、 小黄菊、大白菊、小白菊、湖菊、滁菊、 大马牙、大怀菊均各具特征,区别明显,应是不同的品种。从地理分布看,分布淮河以南品种花序内无鳞片,而分布淮河以北品种均有鳞片,这是与分布有关的特征区别。产地调查中发现,亳菊

23、、大马牙、湖菊、贡菊的舌状花均有黄变现象;大白菊、小白菊、滁菊未见变黄现象,这几个品种花初开时即为纯白色,而易变黄的品种初开时多为微黄色,盛开后才变成白色。在药用白色菊花品种中,还发现红变现象,如滁菊在1970 年代有很多植株茎变紫红、舌状花变为紫红,尤以舌状花背面更为明显,花序蕾完全是紫红色。 在产区,黄变和红变的植株一旦发现, 即时被淘汰,保持了品种的单纯。另外,白色品种的菊花在盛开后期或经寒冻之后,舌状花冠由白逐渐变红, 尤其是北方的亳菊、 小怀菊、济菊红变较早。当经霜后,花色变红,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因此对北方菊花产区,培育早熟品种是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娟华等以杭白菊为重点, 对其

24、各部组成的横切面进行研究,并就舌状花花瓣、总苞片的横切面与其它4(或 3)种菊花进行比较研究。基本弄清了杭白菊各部组成的横切面形态,并发现各品种菊花在横切面组织形态上有较大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引用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 所以近年来作为茶药兼用的杭白菊、贡菊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如杭白菊不仅主产区种植, 江苏射阳及湖内引种均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作为药用为主的滁菊、亳菊以及怀菊、济菊、祁菊、川菊和杭黄菊的种植面积逐渐萎缩,甚至濒临灭绝。 滁菊与亳菊一直被认为是药用菊花中质量最佳者,却也摆脱不了这种困境,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关于菊花的采期,经对杭白菊50100% 不同开放程度花的多项

25、指标测定证明,在70%的开放程度时质量最佳。挥发油含量最高0.36%;维生素 E 含量最高 6.81%;总糖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 39.59%和 45.47%;总黄酮含量高0.06%;氨基酸总含量较高7.80%。每百朵花的重量最重85.71g ,且花的直径大,色泽好,花瓣厚,香气浓。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杭白菊的最佳采收期不是中国药典规定的“花盛开时”,而是花开放程度为70%时,质量最好,产量最高。这与目前杭菊、滁菊、贡菊产地采期基本吻合。而北方产区所产的亳菊、怀菊、济菊、祁菊均为霜前整株或整枝采下,花的成熟度不齐。这些产区如能改进为分期采收,将会提高产品质量。菊花的花期迟,易遭冻害。当

26、气温降低时,舌状花变红,严霜摧残后,花则变黑枯萎,严重影响质量。如河南怀菊花商品往往带粉红色,就是因纬度越高、冻害越重。高纬度地区不适于药用菊花种植,或者须选育出早熟品种种植,才能在花期避开冻害。经研究菊花不同加工品挥发油含量,以生晒品最高,烘干品次之,炕干品损失最多; 挥发油总含量高低顺序为: 滁菊 亳菊 怀菊 杭菊;以安徽 3 个品种菊花商品的挥发油含量,阴干法的亳菊最高, 晒干法的滁菊次之,烘干法的贡菊最低, 可见干燥方法与挥发油含量关系密切,加工时温度越高, 挥发油损失越多。 烘干法干燥速度快, 产品色、味俱佳,但挥发油损失较多,另外使用木炭作燃料,提高了成本,导致使用此法加工的贡菊价

27、格偏高,晒干法被滁菊和杭菊产区采用,此法气候干扰因素大, 11 月份气温低,干燥时间较长,花期若遇雨天往往导致产品霉变、质量下降,所以在产区遇雨后则改为烘法加工;秋末冬初,北方空气干燥,阴干法在亳菊、怀菊、济菊、祁菊产地一直沿用,此法挥发油保存最好,但需较大室内场所,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近年产地调查发现, 产地已很少采用阴干法,而是将砍下的花枝排放空旷的露天晒干, 夜间或雨天罩以塑膜。 此法加工的商品质量有所降低。采用烘房加工法,在室外烧柴,热量经管道输送烘房,干燥菊花。此法热量分布均匀,产品质量稳定,成本较低,适宜大规模生产。另外有资料介绍采用真空压缩抽干水分的方法,但未见推广。菊花干燥过程

28、中,温度与干燥速度成正比,但与挥发油含量成反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有条件的产区可试用目前蔬菜蒸汽脱水法,也可试用远红外干燥法,此法对保持药材外观和内在质量均有保障。郭巧生等报道, 对江苏射阳产白菊花各栽培类型间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成分的含量比较, 在白菊花 4 个栽培类型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中国药典(2000 年版)规定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则长瓣菊为最佳。 但白菊花又常作为茶饮, 其中挥发油含量和组份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则以红心菊为佳。将采摘的菊花置室内摊晾时,从第 3 天开始花瓣就出现由白逐渐变为棕色的现象。从不同加工方法对绿原酸和总黄酮成分含量的影响看,菊花采摘后及时加

29、工干燥是减小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烘箱快速干燥可以减小菊花中挥发油含量的损失。 同时,不同加工方法使菊花挥发油的组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小面积的品比试验还是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 红心菊和小白菊、 大白菊和长瓣菊之间在产量上均无显著差异。但无论鲜重还是干重, 红心菊和小白菊均显著高于大白菊和长瓣菊。从生产实际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栽培高品质、高产量的白菊花以小白菊为首选,其次为红心菊。大白菊和长瓣菊不宜推广,因为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无法与小白菊和红心菊相比。杨俊等观察杭白菊中绿原酸及其他成分( 总黄酮、总糖、氨基氮、挥发油 ) 含量在采摘期中的变化。测定2001 年、 200

30、2 年度不同采摘日期的杭白菊中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杭白菊绿原酸、 氨基氮含量在整个采摘周期中无明显变化; 总黄酮含量随采摘期推迟呈下降趋势;两年中挥发油及总糖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2002 年度两者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 , 而 2001 年挥发油含量在采摘前期无明显变化,采摘后期降低,总糖含量在采摘前期变化不明显,而在采摘后期却明显升高。杭白菊总体质量与采摘时间有关。贾凌云等研究八大品种菊花中不同成分的含量。以绿原酸、木犀草素 -7-O- -D- 葡萄糖苷及芹菜素 -7-O- -D- 葡萄糖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的菊花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绿原酸含量以济菊和祁菊最高, 川菊最低;木犀草

31、素 -7-O- -D- 葡萄糖苷含量以济菊最高, 而毫菊最低; 芹菜素 -7-O- -D- 葡萄糖苷含量以济菊最高,而最低为贡菊、毫菊和怀菊。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均高者才是优良品种。刘金旗等采用薄层层析和比色法比较:菊花叶和花的黄酮类化合物基本相似 , 总黄酮含量为:亳菊叶5.50%,滁菊叶 6.43%,贡菊叶 3.26%,杭白菊叶 9.48%。菊花叶可开发利用。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甘野菊,又名野菊、北野菊、岩香菊、野菊花;干燥茎呈圆柱状,有分枝,长2060cm,直径 15m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具细纵棱,小枝疏被柔毛,叶皱缩或破碎,暗绿色或棕褐色,叶柄极细,头状花序球形,直径810mm,

32、黄色,气清香,味微苦;分布于东北及河北、 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安徽称其为北野菊,花序清热解毒,平肝;全草功效同野菊;( 2)小红菊,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华山、甘肃、青海、山东,花序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痛,疮疡肿毒;(3)甘菊,又名北野菊、岩香菊、细裂野菊;茎直立,多叉状分枝,生有微毛,较甘野菊为稀,叶较薄,长卵形,12 回羽状深裂或掌状深裂,裂片长椭圆状卵形、披针形,有尖锯齿,下面微具柔毛,假托叶不显著,头状花序多数,生于枝端,直径812mm,稍下垂,集成近聚伞状,总苞半球形,苞片 34 列,舌状花 1 列,长椭圆形,与中央的管状花全为黄色;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

33、江苏、浙江、江西、湖北、云南,花序用于痈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全草用于咳嗽痰喘;青海称其为野菊;(4)毛叶甘菊,分布于云南,花序用于痈疖疔疮,目赤肿痛,头痛眩晕;(5)蒙菊,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枝端,直径 4.5cm,边花舌状,粉红色,雌性,盘花筒状,两性,瘦果;分布于内蒙古、山西,花序清热解毒;(6)楔叶菊,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花序清热解毒;(7)菊花脑,分布于江苏,南京有栽培;( 8)委陵菊,分布于山西、陕西,花序祛风清热,解毒明目;9)毛华菊,分布于安徽、河南、湖北,全草用于皮肤瘙痒;湖北称其为艾精、野黄菊;( 10)紫花野菊,高 1550cm,全株被柔毛,基生及茎下部叶

34、 2 回羽状全裂或深裂,卵形、近圆形或矩圆形,长宽变异极大,最长 8cm,最宽 4cm,有腺点及柔毛或无毛,羽裂片 13对,顶裂片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或25 个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舌状花白色、粉红色或红紫色;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安徽,叶、花序清热解毒,降血压;东北称其为山菊;( 11)多花亚菊,又名千花亚菊,头状花序异形,极小,直径34mm,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密集成聚伞状,花黄色,边花雌性,细筒状,盘花两性,筒状;分布于甘肃、青海、 四川、云南、西藏, 花序清热,止咳化痰,润肺;云南称其为蜂窝菊; (12)山黄菊,又名金菊花, 分布于福建、 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花序用于感

35、冒头痛,慢性咳嗽痰喘;叶消肿止痛;广西称其为旱山菊;(13)三脉紫菀,又名野白菊花,分布几遍全国;广西称其为野白菊,四川、贵州称山白菊;(14)小花紫菀,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北称其为山白菊;(15)卵叶紫菀,分布于陕西、浙江、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称其为山白菊;(16)微糙紫菀,广州称其为山白菊;(17)萎软紫菀,陕西称其为太白菊;(18)石生紫菀,头状花序 35 着生于茎顶,排成伞房状,花序总梗长 26cm,基部有一苞叶,总苞23 列,半球形,舌状花雌性,1 列,紫色,瘦果倒卵形,有棱,被白色短毛,冠毛白色;分布于四川、云南,花序(野冬菊)用于牙痛,咽喉痛,眼痛,口腔破溃;云南称其为菊花暗消

36、;( 19)瑞连草,又名白菊花,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全草用于湿疹;(20)单头紫菀,又名野白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全草用于乳痈,乳蛾,泄泻;(21)雏菊,又名延命菊,原产欧洲,全国各地庭院栽培;花序祛痰镇咳,叶止血消肿;(22)金盏菊,原产南欧,全国各地庭院有栽培,花序用于肠风便血;贵州称其为甘菊花,福建称山金菊、水涨菊;(23)翠菊,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四川、云南,野生或公园、庭院有栽培,花序、叶清热凉血;云南称其为五月菊;(24)灌木小甘菊,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花序清热明目,利湿;(25)果香菊,我国早年有引种栽培,现已不多见,花序发汗

37、,镇痞;北京称其为白花春黄菊;( 26)秋英,又名大波斯菊,原产美洲墨西哥,我国各地庭院广为栽培,四川、云南已大面积归化;花序、种子或全草清热解毒,明目化湿;湖北称其为红菊;东北称波斯菊;(27)紫舌厚喙菊,分布于四川、 云南,花序清热解毒; (28)鳢肠,又名旱莲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称其为野菊花; (29)沙生蜡菊,分布于新疆, 花序用于胆囊炎,胆结石;( 30)圆齿狗娃花,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全草(路旁菊)用于感冒,咳嗽,咽喉痛,蛇咬伤;青海称其为野菊花;31)全叶马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花序清热明目,全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利湿;湖北称其为野白菊;( 32)小滨菊,分布于东北,称线叶菊,吉林称小白菊;花序解毒,消肿,散瘀;( 33)同花母菊,分布于吉林,花序驱虫,解表;( 34)母菊,新疆有野生,全国其它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