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_第1页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_第2页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_第3页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_第4页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当前,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项改革正处在不断深化时期,这对我们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前一个时期,社会上关于职称 的议论很多,“取消说”、“淡化说”、“职称走到了尽头”等各种说法 都有,究竟如何正确认识职称改革工作,是关系到今后如何深化职称改革 的一个重问题。一、职称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从粗线条来划分,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过程:(一)自解放初期至50年代末的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 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提 升职务就可增加工资。主要的技术职务有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 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

2、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教授、副教授、 讲师、助教等。到了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 结状态,这种需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上停顿了下来。(二)自1977年至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 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 和业务能力的标志。评定职称的专业范围涉及22个系列。1983年9月, 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三)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 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

3、任制度。其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 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 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从以上可以看出,为了使职称评审制度日趋完善,国家多年来在申报、 推荐、评审的方式、程序上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但总体框架 并未改变。比如,由于没有实现科学的分类管理,设岗和聘后管理工作薄 弱,在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和评委会的组建与调整等方面,都存在一 定的漏洞。二、职称评定制度的作用、弊端以及取消职称

4、评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职称评定作为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的评定方 式,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衍生出的种种弊端使这一制度走到了非改不可 的地步,但也不可试图一废了之。第一、目前缺乏取消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职称评聘改革 应作为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与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衔接,不能孤立地对待这个问题。取消职称评聘,就 意味着你的基本工资不因“聘任职称”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目前国家只认 准评定职称。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比如国家事业单位涨工资,同样是 教授,“评聘教授”可按国家规定顺利涨工资,“聘任教授”要按原档案 工资上涨,这两者的差距很,“

5、聘任教授”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涨工资损 失,未来一些年我国要经历快速的涨工资过程,这其中的损失不可估量。 另外一个是退休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一旦退休,基本工资便成为退休金 的主体。干了一辈子“聘任教授”,到退休时可能拿很低的退休金。第二、不利于人才流动。在全社会人才流动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已经实施改革的甲单位的“聘任教授”,到没有改革的乙单位将不会被承认,“聘任教授”只是“地方粮票”,这就为人才的流动设置了障碍。因 为一旦调动,一切要从头开始。第三、可能产生更多的人为干扰因素。取消评定职称的“硬杠杠”(如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在操作过程中必然增人为影响因素的机会, 可能产生比改革前还要多的

6、问题。比如既然单位法人有“生杀予夺”权, 受聘者必须和单位法人搞好关系,否则没有机会当“教授”,这个过程中 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不言而喻。最坏的影响是迫使青年学者首先要花 相当的精力去搞关系,而不去搞学问。从管理角度也有问题,“评聘教授” 和“聘任教授”同在一个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有趣,不论是在客 观还是主观上,“聘任教授”恐怕永远是“二流教授”,能有利于调动这 些人的积极性吗?第四、聘任制将产生量“业绩教授”而不是“学术教授”,长期下去 要损害基础科学研究。为了聘任,必然把精力放在短期见效的科研项目上, 实用主义能产生多少高水平成果值得怀疑。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造就了一 些“业绩能人”

7、,有能力跑项目,但很少看到有文章。公正地说,这些人 有贡献、有业绩,但学术水平如何,难说。这些人实际角色是科研项目经 纪人,揽项目,“转包”项目,他们还剩下多少精力研究一个教授应该做 的学术问题呢? “业绩”和“学术”都很重要,但是否“有资格”做教授 首先要看学术,是否胜任教授之职再考查业绩。总之在我国急需知识和人才之际,改革现有职称评聘体制,让真正有 才学、有能力的青年人脱颖而出是十分必要的,但彻底取消职称评定,尚 有许多待研究的问题。在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依然如故的条件下,“评聘制”的主要问题,在“聘任制”中同样会出现,而且后者可能产生比前者更糟糕的问题。当前急需做的是改革并完善职称评审

8、制度,而不是 炒什么废除职称评定。三、建立并完善社会化评价机制,贯彻业绩优先原则,营造公开、公 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使真正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职称评聘的问题就出在滥评聘、乱评聘、误评聘上。要建立公平、公 开、公正的评价人才、用人才的机制,就要力求改革、探索出路,努力创 建新的制度。世界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职称认定制度,特别是职 业资格认证制度,一般是通过学会、协会采用社会同行专家评价的办法解 决。社会评价是对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或工程技术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 授予相应称号,为市场化的人才使用机制提供依据。无论是从解决内部存 在的问题,还是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我国都亟待建立职称或

9、职业资 格认定制度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一)我国各地区在职称社会化评价方面的尝试。可喜的是,我国不 少地方已经作了尝试:2001年5月,因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职称评审制度 所带来的弊端,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停止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代 之以岗位竞聘,这个消息曾一石激起千重浪; 江西省取消了资格评审的 指标或比例限制,采用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 单位聘任突出“择优”的方式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单位新进人员除录 用为国家公务员外,一律实行人事代理,推行聘用制; 北京市简化职称 评聘程序,包括延长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有效期、减少计算机应用水 平(能力)考试模块、取消调入本市单位人

10、员的职称认定、简化专业技术 人员转换系列手续等; 南京市职称申报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和身份限制, 接受社会自然人申报; 江苏省对职称评审工作中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方面的政策要求做出重调整,今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成为所有人 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先决条件,而作为评审条件之一,由评委会根据实 际要求掌握; 我省于今年8月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实 行经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进行公示和评委会委员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的制 度;深圳市也于今年九月初启幕职称评定社会化改革,允许行业协会、 中介组织参与部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为探索职称评定的社会化机 制,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职称

11、评定认证中心,建立 了专家库,制定了试行办法,并于今年9月24日产生我国第一位经过社 会化评定获得研究员职称的科技人员一一58岁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原副研究员刘建华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进行社会化评审 职称,依照独立标准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我国的职称评审改革 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二)职称社会化评价制度的优点。与单位评审制度相比,社会化职 称评价制度无疑有着明显的优点。第一,评审委员的社会化、专家化,消除了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 益、人情因素,业务水平成了评审委员们决定是否授予被评审人职称的惟 一标准。这就使同一领域的人在评审职称时站在了同一平台上,同一职称 水平不一的现象将

12、为减少,职称也将成为代表一个人真正业务水准的杠杆。第二,社会化评定的职称,也必定被社会所承认,而不像单位评定的 职称往往只是在本单位、本地区才被认可。这将挤掉职称中的水分,提高 职称的含金量,使之成为一个人通向市场的通行证,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位 内部的“身份”象征。第三,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人们不可能换一个地方评一次职称, 社会化评定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文本。这种办法,不但节约 了资源、化解了矛盾,还将奠定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人才市场的基础。第四,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化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技术 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使真正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江泽民同志指 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对 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就能 充分发挥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